重生宋末之山河动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让你窝心
而军中的虞侯、参军等文职人员,既有参与军事,又有管理士兵和后勤的经验,以他们作为安抚使、转运使,甚至知军、知府主持一地军政是合适的。且即便战事结束,也需要具有军事经验的官员戍守边境,抵御敌军的入侵。即便退役的军官也可在地方上担任都头、巡检、县尉、观察使之类的地方武装官员,承担起训练乡兵,维持地方治安等辅助主官的工作。
至于刚刚经过科举入仕的士子们没有治理地方的经验,难以承担起牧守一地的责任。所以赵昺让他们加入接收之列,正是让他们积累执政经验,为将来执掌一地打下基础。而那些沉浸官场多年,承担着各项实际工作的老吏,学术上可能没有什么建树,但是实践经验丰富,熟知法令和工作程序,处理繁杂的实务游刃有余,完全能胜任县级主官,或州府的辅官。
以这种三结合的方式组成地方接收队伍,赵昺以为完全恰当,既能迅速稳定地方,也能解决长期得不到升迁的吏员前途问题;还能让从军中退役的军官多了一条出路,从而减少征募新兵的阻力,鼓励现役的军官少了后顾之忧,且军人体系进入文官体系又能使赵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但是这个方案也触及了士人阶层的利益,使他们感到自己在官僚体系中的地位受到了威胁,传统的‘地盘’有失守的危险。他们知道小皇帝的地位已然稳固,想要似从前采取质疑其非正统来迫使他让位已经不可能,而最为直接的方式就是剪除他的羽翼——打击武人集团,从而使他失去强援,不得不重新重视士人。
因此反对北伐便有了一石二鸟的效果,而他们凭借的助力就是民间的力量。江南经过千百年的开发日渐富庶,尤其是宋廷南迁后海贸的盛行,土地被充分利用,经济发展达到了一个高点。但人终究是自私的,尤其是自给自足,信息封闭的时代,在没有触及个人利益的情况下,谁也不愿意打破这种‘仓中鼠’似的生活。
如此便导致江南百姓对北伐并不感兴趣,并持反对态度,因为在他们的意识里江北已成荒蛮之地,物产不丰,生活困苦,全仗江南的米粮养活。而收复中原后,朝廷自然要加征税赋来维持运转,如此便侵犯了自己的利益,对他们而言就等于变相的‘劫富济贫’。
对于以民意胁迫自己的行为,赵昺十分厌恶,也并没有动摇
他北伐的决心。而恰在此时发生了寿州大火造成严重伤亡的事件,于是又成了清流们攻讦的理由,却恰恰选择性的忘记了蒙元在南侵中对江南百姓的屠杀和严酷的剥削,完全不提及此战的正是由于敌军激烈的反抗才采用的行动,而伤亡的百姓中也
第1180章 矛盾难消
清议对于统治者来讲,可以用一句武侠风的话来概括剑本无所谓正邪,执剑的人才分善恶。ranenranena`co清谈的人里面有很多山涛、嵇绍、王导和谢安这样的国之股肱,也有像王衍、殷浩和大量画虎不成反类犬的权贵子弟。但他们偏爱空泛的行政改革,依照自己的政治理想和人格标准来评议朝政,裁量人物。而本身多是词垣台谏、翰林之流,长于奏疏,短于治民、治军,缺乏实际的治国才能,在外交和军事上既无实战经验,也无真知灼见。
因此历代统治者对于清议多是持反感态度,甚至不惜大开杀戒。仅赵知道的就有东汉末年的汉桓帝、汉灵帝时期的“党锢之祸”;唐朝最后一个皇帝唐哀帝李在位时,权臣朱温有一次下令大开杀戒,杀了大批当朝的“衣冠清流”名士,将他们的尸首扔进浑浊的黄河;明代甚至动用锦衣卫对付清流们,常常施以廷杖、酷刑;彪悍的满清入主中原以后,不买传统的账,把清流文人狠狠杀了一批。
但是结果却并却并没有使清议销声匿迹,刀斧酷刑依然无法堵住清流们的嘴。赵分析其中的原因其实与统治者有脱不开的干系,帝王们为了控制官僚,言官、御史颇受倚重,于是他们也成了清议影响国策的主要渠道。而本朝更甚,因为太祖誓约中有言不杀言官,这使得他们更肆无忌惮,即使说错了也不能惩处,使得清议盛行,动不动就给皇帝提意见。
其次,统治者选择了士大夫治国的国策,同时又以科举制度控制士人,使得教育的目的是传播儒家正统思想,捍卫封建礼制,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参加科举考试,考取功名,改变自身命运。也就是说,意识形态方面的权力绝大部分由清流派来掌握。
再者,历史上历朝都存在着权力寻租现象,而用于寻租的权力一般都是政治和文化的权力,目的是获取政治利益。中国长期以来都是小农自给经济,商业长期以来得不到充分发展,经济对社会影响不大,对政府官员的冲击也很小。
此外,因为清流派成员大多数都是士大夫阶层,间接掌握着科举考试这个重要的工具,进而控制社会的意识形态。所以各个朝代除了皇帝的治统之外,还存在着一个道统,而道统就掌握在士大夫阶层中,成为经常和皇帝争执的本钱,导致官员常常不以皇帝的标准看问题,敢于动辄在朝堂与皇帝发生争执而据理力争。
赵知道想要压制清流非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千百年来儒学已经深入到社会的各个角落,秉承的理念成为每个阶层的共识,从而控制了舆论导向。作为统治者的皇帝,一个普通百姓终生难见龙颜,好与坏同其都十分遥远。而与他们接触最多的则是儒士出身的官员,或是身边能耐人乡绅。
再加上信息的闭塞,对外界了解不多,这些身边的人的话就成百姓们获得信息的重要来源,评判对错、分别善恶的标准,往往他们的一句话就能够挑起官民之间的对立,甚至动乱。如此影响力让皇帝也是十分忌惮的,不得不容忍他们的挑衅。
更为重要的是士人阶层成为帝王依仗的统治工具,双方之间结成了利益共同体。因而对于清流,皇帝也是又恨又爱,却更像一对相爱相杀的冤家。即便时有打压,却也不敢赶尽杀绝,毕竟还需要士人们维护自己的统治,平衡各个阶层间的利益,消除阶级矛盾。
当然士人之中既有心怀天下,济世救民的忠义之士,在国家处于危难之时,能直面现实反对侵略,表现出爱国热忱,这个无疑是有积极意义的;当然也有只会呱呱奇谈,眼高手低,追逐所谓清名,哗众取宠之辈,一旦朝廷稍有不合自己心意,或仅是不满某位官员的做派,就能惹得他们一顿狂喷,丝毫不顾大局和国家利益。
朱元璋立国初期杀的士人以万计,以致各级政权官员空缺,最终还得借助士人维持统治,而被皇帝处罚的同时,清流却获得了另一种荣誉整个国家,整个文化界,都认为大臣是对的,而皇帝错了;满清大肆屠戮清流之后,不仅未能将其清除,反而当满族也出现了士大夫阶层以后,就更加不得了,清议的性质越来越走向了腐朽和反动,维新的失败,革命的艰难,到处可见它的影子,成为历史前进的思想阻力。
赵想着自己这些年来之所以能在数次弹劾风波中立于不败之地,既有有意的谋划布置,也有无意间的巧合从而得以挫败了数次针对自
第1181章 难以调和
“陛下,不要动气,以免伤身”马端临送来新的奏章,却看到小皇帝将一叠奏章杂乱的扔在一边,他边收拾边翻看了几本,上边有的以朱砂笔写着胡言乱语、失心疯、其心可诛等等,甚至有的只是画了一个大大的红叉,马上意识到小皇帝被气着了。
“都是些混账话,那个淫徒居然声称对蒙元用兵乃是失策,摘指朕是穷兵黩武之举,陷江南百姓于险境,应该尽快与鞑子议和,结百年之好”赵昺在手中的奏折上又恨恨的划了个叉子言道。
“其就是个老糊涂,定是又醉了才有癫狂之语,陛下何必与其动气”马端临自然知道陛下口中的老淫徒是指吟月诗社的方回,讪笑着道。
“这个难道也喝多了,居然说什么造火枪、铸火炮乃是劳民伤财之举,无益于成败之数。还说只要朕仿效尧舜修心、修德就能让蒙元臣服,百姓恭顺。重用陈普等名士,就会让天下贤人聚集,大宋中兴可待这岂不是屁话,真该将他们送到前线,让他们给鞑子们讲讲尧舜之道,劝他们修心修德”赵昺冷笑着言道。
“唉,他们也是欲向陛下举荐贤能,只是情急之下方法欠妥”马端临也知道陈普确实是儒学名家,但在军事上是十足的外行,根本提不出隆中对那样的战略规划。而底下这班人定是入仕无门,便想借举荐其入朝为自己也寻条出路,可这言语与陛下治国之策相勃,反成了火上浇油,让陛下更为厌恶。他本想为其辩解几句,但是想想其行实在是龌龊,自己的脸先红了,难以再说下去。
“他们若是有真才实学,朕也不会吝啬高官厚禄,可他们所献之策皆是误国、误君之言,只会夸夸其谈,根本没有治世安民之才,任用他们为官岂不要国破家亡,百姓遭殃”赵昺反感地道。他也清楚当下收复两淮后,朝廷需要派遣大批官员前去牧守,却又没有他们的份儿,情急之下就毛遂自荐。若是自荐也就罢了,居然狮子大张口,主政一地州府都不能满足他们的胃口,却要出将入相,掌管中枢,真是不知道自己吃几碗干饭了。
“他们可能也仅是报国心切,才出狂妄之语,陛下又何必与他们置气”马端临虽然在陛下身边待了不过两年,但也是有见识的,心说这些人真是疯了,自己骨头几斤几两都不知道了,毫无执政经验就要当国相。即便退而让他们主政两淮也是不放心的,一帮人只知道谈论风月的主儿,哪里懂得如何治理地方,不肖说蒙元放扑,就是几个盗匪只怕他们都会束手无策。出了事情他们自可一走了之,可帐却要算到陛下身上的。
“以后这些奏章不必都送到案上了,直接打回中书,让他们处置得了”赵昺已经是不耐烦,看看又送来的一大叠奏章皱皱眉道。
“陛下,还是要看看,其中许多人是参刘都统的”马端临苦笑着言道,他却也不敢将这些奏章随便处置,否则不知道又多少人要追杀他了。
“哦,他们还真按捺不住了”赵昺瞄了一眼脸色阴沉地道
赵昺对当前清流与当前自己施政间的矛盾还是有清醒的认识的。前世的所见所闻及自己这世的执政经验,让他明白当前的风波不断的根源是是因为旧的统治秩序的解体多是矛盾激化的产物,而新的统治秩序和新的统一局面的重建则必须以整合各种矛盾、消弭各种离心力为前提,但整合各种矛盾、消弭各种离心力却通常要经历一个复杂的过程。
赵昺以为可以将从入主琼州到收复江南视作一个历史阶段。彼时临安失陷,皇帝北狩已经可以视为大宋王朝的覆灭,而蒙元代宋亦可视为各种社会矛盾趋于激化所致,而不仅仅是军事上的失利。旧王朝最终灭亡之前,它往往是各种矛盾汇聚的焦点,那时宋廷严重的政治统治危机和财政危机已然加深了社会矛盾,同时也使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日趋激烈,使朝政导致民心尽失,进而在异族的入侵下崩溃。
这时赵昺领导的流亡政权可以视为新旧政权交替间的一方力量,彼时恰是处在从旧的统治秩序、旧的统一局面解体,到新的统治秩序、新的统一局面建立前的时期,矛盾还可以作为一个临时的维系各种离心力的工具,也就是说,此时的离心力主要是针对旧的王朝统治秩序而呈现的。所以这时候斗争虽然尖锐,但形式和范围倒还简单,矛头所指也比较集中。
那时大宋已经名存实亡,矛盾的焦点已经转移为民族间的矛盾。而赵昺要要获得广泛的支持,就必须凭借和利用这个矛盾,甚至采取一定的策略推动矛盾的普遍激化,来扩大其影响。当然却也
第1082章 以毒攻毒
;
赵昺清楚清流不断的上书,摘指自己穷兵黩武,反对继续对蒙元用兵,又对第二军在攻取寿州城造成百姓严重伤亡的事件穷追猛打,甚至提出不杀之不足以平民愤的言论。根源上还是担心武人的地位进一步提高,从而使士人被边缘化,所以欲借题发挥打压武人集团。
对于北伐在计划之初,其实就遭到了许多人的反对,几位重臣也隐晦的表示刚刚收复江南根基未稳,粮草不足,应该缓而图之,将精力放在稳定内政上。赵昺也认为言之有理,也是担心朝廷财政困难,难以支撑大规模的战争,从而导致攻下来却守不住的结果。
所以在制定战略时趋于保守,将战争规模划定在江北一线,已夺取军事要地,重创屯驻两淮地区的蒙古军团为目标,从而实现缓解江南的军事压力的目的。而没有想到玉昔帖木儿的野心更大,居然想举两淮之兵再度攻取江南,导致赵昺预先制定的作战计划不得不随之改变,战争的规模也越来越大,战线也越过两淮,逼近中原。
战争的胜利,必然会造就一大批武人以军功进阶,进入勋臣之列,并步入朝堂。且在收复两淮之役中,赵昺任命了一批军中的将帅治理地方。而在朝堂派遣的接受新占之地的官员来源,不但有在太学‘回炉’的士子,也有熟知政务的吏员及从退役的军官,人数基本上三开。
按照赵昺的经验,新收之地往往在初期会有一个动荡期,不仅有敌人残军侵扰,且民心不稳,盗匪猖獗。这就要求接收的官员不仅有治理地方的经验,还要有一定的军事经验。毕竟战争尚未完全结束,战线也时有反复,地方主官不仅要担负起剿匪缉盗,保境安民的责任,也要做好组织军民抵御敌军反扑,支援前线作战的准备。
而军中的虞侯、参军等文职人员,既有参与军事,又有管理士兵和后勤的经验,以他们作为安抚使、转运使,甚至知军、知府主持一地军政是合适的。且即便战事结束,也需要具有军事经验的官员戍守边境,抵御敌军的入侵。即便退役的军官也可在地方上担任都头、巡检、县尉、观察使之类的地方武装官员,承担起训练乡兵,维持地方治安等辅助主官的工作。
至于刚刚经过科举入仕的士子们没有治理地方的经验,难以承担起牧守一地的责任。所以赵昺让他们加入接收之列,正是让他们积累执政经验,为将来执掌一地打下基础。而那些沉浸官场多年,承担着各项实际工作的老吏,学术上可能没有什么建树,但是实践经验丰富,熟知法令和工作程序,处理繁杂的实务游刃有余,完全能胜任县级主官,或州府的辅官。
以这种三结合的方式组成地方接收队伍,赵昺以为完全恰当,既能迅速稳定地方,也能解决长期得不到升迁的吏员前途问题;还能让从军中退役的军官多了一条出路,从而减少征募新兵的阻力,鼓励现役的军官少了后顾之忧,且军人体系进入文官体系又能使赵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但是这个方案也触及了士人阶层的利益,使他们感到自己在官僚体系中的地位受到了威胁,传统的‘地盘’有失守的危险。他们知道小皇帝的地位已然稳固,想要似从前采取质疑其非正统来迫使他让位已经不可能,而最为直接的方式就是剪除他的羽翼——打击武人集团,从而使他失去强援,不得不重新重视士人。
因此反对北伐便有了一石二鸟的效果,而他们凭借的助力就是民间的力量。江南经过千百年的开发日渐富庶,尤其是宋廷南迁后海贸的盛行,土地被充分利用,经济发展达到了一个高点。但人终究是自私的,尤其是自给自足,信息封闭的时代,在没有触及个人利益的情况下,谁也不愿意打破这种‘仓中鼠’似的生活。
如此便导致江南百姓对北伐并不感兴趣,并持反对态度,因为在他们的意识里江北已成荒蛮之地,物产不丰,生活困苦,全仗江南的米粮养活。而收复中原后,朝廷自然要加征税赋来维持运转,如此便侵犯了自己的利益,对他们而言就等于变相的‘劫富济贫’。
对于以民意胁迫自己的行为,赵昺十分厌恶,也并没有动摇他北伐的决心。而恰在此时发生了寿州大火造成严重伤亡的事件,于是又成了清流们攻讦的理由,却恰恰选择性的忘记了蒙元在南侵中对江南百姓的屠杀和严酷的剥削,完全不提及此战的正是由于敌军激烈的反抗才采用的行动,而伤亡的百姓中也有是助敌守城的,只抓住百姓伤亡惨重的一点。
&
第1083章 神兵再现
倪亮率骑兵旅的到来让赵昺松了口气,也让行营的臣僚们大松一口气,他们终于结束了孤军奋战的局面。而接下来几天中御前护军一旅、二旅、三旅和五旅、炮兵旅先后搭乘御前水军的船只并大批辎重到达,分驻泗州、临淮、虹县等地,水军则进驻龟山镇,扼住旧运河与洪泽湖的连接水道。
此时赵孟锦也率领禁军第五军及第一军留守扬州各部和炮兵一师、骑兵一师到达山阳,禁军第三军和第四军在结束策应江东战场的任务后,护送进入两淮地区的接收官员跟进至光州和寿州地区,并接替第六军的任务在桐柏山和大别山布防,掩护攻击襄阳各部的右翼。
如今形势再次发生变化,此前战区的划分不再适应变化,赵昺以郑州到郾城至信阳驿路为界划分战场。再次下旨令赵孟锦为京东东路路行军总管,指挥进入淮东和淮西各部禁军;江钲则改任京东西路行军总管,除指挥已进入荆襄的第六军和第七军和划归其统领第八军及骑兵第二师、炮二师外,并将第四军加强给其指挥。
至此宋军在京东战场集结了禁军四个军、御前护军七个旅,另两个师的主力部队及御前水军,总兵力二十余万。赵昺考虑到这些部队都是刚刚从江东战场上撤下来,就急匆匆的赶到新的战场,他下令各部到位后便休整,边做战斗准备。并下旨犒军,嘉奖江东之战中的有功者,封赏立有殊功之臣,一时携胜利之威北上的各军士气更振。
随后赵昺召赵孟锦及临近的一军、五军和御前护军主官前来盱眙议事,商讨下一步的作战计划,协调各部的行动。根据现下的情报蒙元侍卫亲军兵分两路南下:西路是以汉军五卫及左色目卫组成,由钦察卫军都指挥使土土哈统领,从陆路南下,在郑州渡过黄河后已至开封;东路由右色目军和隆镇卫组成,以哈喇鲁卫都指挥使铁迈赤统领,沿运河南下,汇集沿途贵赤卫和昔宝赤卫等兵马南下,已过济州。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