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大明的工业革命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科创板

    温体仁掏出玉质鼻烟壶,抹了一点刺鼻的薄荷膏,压住心里想要骂人的冲动,笑眯眯的说道:“朱先生稍等,有些事想和你聊一聊。”

    朱舜不是在拿这句话噎他,是真的想走,也不知道怎么回事,只要见到了这个比谁都和善的富家翁,都有一种芒刺在背的感觉。

    上一次是这样,这一次还是这样。

    朱舜正想着怎么打发温体仁,三叔那边的煤窑管事都来齐了,歉意的笑了笑,离开了这里:“三叔,按照咱们商量好的价格,买走他们手上荒废的煤窑。”

    工厂主朱寿显然不愿意买走这些没有任何用处的荒废煤窑,语重心长的说道:“舜儿,三叔全部都看过一遍了。”

    “这些煤窑全部存满了积水,最浅的也有七八丈深,比永定河的河水还要深。”

    “彻底不能挖掘煤炭了,咱们买了就会成为北直隶最大的笑话。”

    北直隶最成功的收购案例还差不多,朱舜在心里补了一句,平静道:“三叔就这么办吧。”

    工厂主朱寿知道自家孩子只要下定了决心,谁也改变不了,也不再说什么,过去谈价格了。

    煤窑管事们听到工厂主朱寿报出来的价格,顿时引起了一片酸溜溜的冷嘲热讽。

    “三百两?早就听说朱家仗着新式纺纱机发了一笔横财,看来咱们还是低估了朱家的暴发程度。”

    “可不是,三百两纹银说扔就扔了,眼都不带眨一下的,真是有钱啊。”

    “有了这样的败家子,赚了再多的钱又怎么样,迟早都要败光的。”

    跟着一起走过来的温体仁,听了几句,大致猜出了朱舜想要做什么,感觉这事比起京师大学堂还要怪诞。

    以朱舜连续坑了东林党和晋商那么多次的聪明才智,不可能白痴到买一堆没有任何用处的积水煤窑。

    难道要用这些积水煤窑算计东林党?

    温体仁想到这里,自己都觉的有些可笑,东林党就算是白痴也不会买走这些全是积水的煤窑,明摆着买了全都会砸在手里。

    温体仁心里埋藏了很多秘密,所以他很少说出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说话从来都是绕来绕去。

    想到朱舜救活了两百万黎民百姓,温体仁今天决定破例一次:“朱先生买了京西所有的煤矿,恐怕是不妥,里面可都是积水”

    朱舜只说了一句话,就让温体仁的破例,戛然而止。

    “如果我能把这些积水排干,温先生觉的是赚了,还是赔了。”

    温体仁不说话了,习惯性的又抹了一点鼻烟。

    崇祯如果在这里,看到温体仁抹鼻烟的动作,那张面无表情的面孔肯定会惊讶。

    因为这一次的鼻烟量,远远超出了崇祯平时见过的份量,上一次看到,还是在天启皇帝驾崩。

    温体仁抹了远超平时的份量,不是因为别的,而是这件事第一次超出了他的认知,也是第一次有人突破了他编织的一盘大局。

    破局如此轻松,而又简单,简单到不可能实现。

    因为他通过这么简单的一句话,联想到了更深远的地方,那句闹的沸沸扬扬的我可以治理旱灾,并不是一句妄言。

    而是实话。

    偏偏全天下的人都自以为聪明的,认为朱舜是个白痴。

    朱舜看着笑眯眯享受鼻烟的温体仁,没来由的浑身一激灵,心里涌出了一股难以遏制的激动。

    因为朱舜想到了一件事,一件可以把这么一位国士变成自己人的天大好事。

    朱舜从怀里掏出了一张图纸,摆在了温体仁面前:“温先生如果信我,就去买下邯郸的这两块荒地。”

    温体仁还是双手抄着袖口,笑眯眯的看着朱舜,没有说不信,也没有说相信。

    因为他从来不会暴露内心的真实想法。

    只不过朱舜说的最后一句话,却让温体仁脸上的笑眯眯,差点破功。

    “这两块荒地,可保温家十世富贵。”




第一百四十三章 蒸汽机的排水效率
    朱舜也不问温体仁同意不同意,把图纸卷起来插到他怀里,就去查看三叔和那群煤窑管事商讨购买的细节了。

    两人没有说几句话,看起来也是一团和气,但是朱舜感觉和温体仁相处,真的很累。

    每说一句话都的小心斟酌,会不会透露不应该透露的底细,有没有留下把柄,是否露出了破绽。

    面对这种顶尖的聪明人,说错一个词,都有可能让他推衍出很多东西。

    还是看着三叔和那群煤窑管事签订地契省心,也高兴。

    毕竟那一张张还不如废纸的地契,在不久以后就是一座座银山。

    京西可是天下最重要的煤矿产区,现在荒废的只剩下零零星星几座无烟煤煤矿,那是因为解决不了煤矿积水问题。

    纽可门蒸汽机的发明,最大的初衷就是为了给矿井排水,因为矿井只要挖的稍微深了,就会渗出大量的地下水。

    当今这个世道没有任何人可以解决矿井排水问题,这也给大明的官僚乡绅们造成了一种惯性思维,只要是矿井渗水了,这就是一个废矿。

    朱舜一直憋着不去把京西所有的煤矿买来,就是在等纽可门蒸汽机的发明。

    现在有了蒸汽机,别说是积水了,就是一座深潭,朱舜也有信心把它给抽干了。

    纽可门蒸汽机一次能够抽出一百斤水,一分钟运动十六次,抽走一千六百斤水。

    一小时抽走九万六千斤,一天抽走两百多万斤,再深的积水也能给抽干了。

    抽干了积水,重新露出来的浅层煤矿,就是一片片闪着银光的银山。

    朱舜看着一张又一张的地契,放在自己面前,按上一个个手印,忍不住说道:“现在终于体会到捡漏的心情了,真是太爽了。”

    朱舜捡漏了一座又一座刚刚开采没多少的丰富煤矿,煤窑管事们按照老爷的吩咐,摆脱了一座座废弃煤矿。

    似乎是皆大欢喜了。

    傍晚时分,腰酸背痛的朱舜,似笑非笑的目送这些散财童子离开,心情大好。

    忍不住拍了一下还站在旁边看戏的温体仁,发自肺腑的大笑道:“老温,走,我请你喝酒。”

    温体仁抄着袖口,笑眯眯说道:“什刹海茶馆。”

    “听说你小子能在福王世子的茶馆喝酒,我也沾沾光,尝试一下在什刹海茶馆喝酒是个什么滋味。”

    两人狼狈为奸的还没离开,工厂主朱寿再次拦住了朱舜,拿着一堆地契,脑门都冒汗了:“舜儿,你给他们打了一堆白条,咱们家哪里有这么多的银子。”

    “当心被这群吃人不吐骨头的官僚乡绅,拿捏住了把柄。”

    一座无烟煤煤矿价值三百两白银,七十多座无烟煤煤矿就是两万多两,还有更多的烟煤荒地。

    朱氏纺纱厂现在一个月赚的钱,还不到五百两,按照现在的规模,十年也还不完所有的欠款。

    朱舜敢打下白条,就有办法解决这件事:“三叔放心,用不了多长时间,这些人就会哭着求着让咱们不要给钱。”

    工厂主朱寿听了句话,嘿嘿笑了起来,舜儿都这么说了,信他准没错。

    朱舜发疯了似的买走了京西所有废弃煤窑的消息,在那些煤窑东家的刻意宣传下,传遍了整个京城。

    人人都在骂朱舜是个白痴,居然花费三百两银子的高价,买一座积水的废矿,这人怕不是得了失心疯。

    这种老百姓茶余饭后的谈资,甚至都传到了崇祯的耳朵里,没办法谁让朱舜干的这件事太过白痴了,就连宫里的宦官们都把这件事拿出来当做一个笑话。

    跑去左牵黄右擒苍的宋老太爷,要是放在以前,肯定跑过去大骂朱舜这个小兔崽,是个败家子。

    现在嘛,买了就买了,大不了以后宋家来养这位对宋家有大恩的先生。

    因为这件事,宋老太爷还把两个孙子专门叫过去一趟,大手一挥,一人给了五百两银子。

    嘱咐他们俩自己不能用,等到先生出去买些案头清供或者古玩字画,抢在前头付钱,拿来孝敬先生。

    坐在乾清宫里批改奏章的崇祯,听说了这个小道消息,露出了一丝笑意,甚至忍不住念叨了一句:“终于有机会还朱舜这小子的人情了。”

    王承恩也是笑了笑。

    能让皇帝欠下人情,并且不知道怎么还掉人情,朱舜也是大明王朝难得一见的奇葩了。

    关键欠的还是大人情,还欠了两次,还不换不行。

    两次借粮。

    皇帝要想还了某人的人情,太简单了,随便升个一两级,不管有多大的人情,都会感激涕零的叩谢皇恩。

    朱舜这个奇葩可倒好,满朝文武挖空心思的想要升官,甚至不惜抛妻弃子,娶了达官显贵家的女儿,朱舜偏偏要考虑考虑。

    最后考虑的结果,居然是不愿意升官。

    不愿意升官,因为朱氏纺纱厂的缘故,朱舜又不缺钱,崇祯真的不知道应该赏赐什么来还掉这两次的人情了。

    现在听说朱舜买了那么多没用的废弃煤矿,崇祯总算是放心了:“内帑还有多少银子。”

    王承恩这个六眼秉笔,立即报出了一个数目:“七十九两。”

    崇祯的眉头瞬间拧在了一起:“七十九两?”

    王承恩知道皇上想问什么,实话实说道:“启禀皇上,去年为了赈济灾民,内帑的白银全部用来采买粮食了。”

    “还有一部分补发了辽东军的欠饷,内帑只剩下了七十九两白银。”

    得,这下赏钱也赏不了了,这点钱还不够朱舜塞牙缝的。

    知道了内帑的库存,崇祯又恢复了面无表情,内心却快要愁死了。

    今年北直隶发生了一次大旱灾,夏粮肯定是颗粒无收了,到了秋天又是几百万张嗷嗷待哺的老百姓,上哪去搞来这么多的粮食。

    江南运来的漕粮,还要用来发放边军的粮饷,还要养着皇室宗亲,实在是没有多余的钱粮了。

    崇祯现在真的希望,那些矿井里的积水,能够全部抽出来灌溉北直隶干涸的田地。

    可惜,希望只能是希望,怕是只有龙王爷才有这样的本事。



第一百四十四章 存量的博弈
    崇祯睡了几个时辰,起床穿上褚黄色龙袍,召开早朝。

    今天的早朝,照例是朝议怎么解决旱灾,丹墀下方,站在琉璃珐琅鼎后面的文武百官,又开始吵个不停。

    崇祯面无表情的看着吵来吵去的文武百官,准备让王承恩宣布退朝,听他们吵来吵去还不如多批改一些奏章。

    孙元化走出了朝班:“启禀皇上,王恭局的朱大使找到了解决旱灾的办法,只是只是”

    崇祯面无表情的看着孙元化,心里激动的差点有损天子威仪的站起来。

    换了其他任何一个人说有办法治理旱灾,还得考虑考虑。

    朱舜说找到了,崇祯绝对相信。

    崇祯面无表情的说道:“但说无妨。”

    孙元化不留痕迹的扫了一眼东林党的那些郎中,促狭的笑一声,然后赶紧绷着脸说道:“只是朱舜希望京师大学堂获得选拔生员的资格。”

    这一句平淡无奇的话,瞬间在朝堂上掀起了惊涛骇浪。

    五位闭目养神的尚书,立刻睁开了微眯的眼睛,左右侍郎们回头看向了孙元化,脸上多了几分震惊。

    西法党人一直成不了气候的原因,就是学了西法不能当官,八股文把持了上升通道。

    学了西法,不仅考不上秀才,还会像孙元化那样崽卖爷田,大明的老百姓在心里其实很抵触西法,几乎没人让孩子学习西法。

    学了那些所谓的几何物理,又不能当官,有什么用处,哪里有八股文有用。

    难道去当个什么发明家?这就更可笑了,孙元化这些发明家哪个不是把家产败的差不多了,傻子才会让孩子学几何物理。

    京师大学堂只要获得了选拔生员秀才的资格,那么将会在东林党牢牢把控的体制壁垒上,凿开一个突破口!

    这个口子绝对不能开。

    东林党不会同意这件事,就连崇祯也不会同意这件事,因为八股文是大明控制天下读书人的根本,一旦破坏了八股文制度,就相当于在挖大明墙角。

    其中的危害,甚至超过了女真鞑子。

    孙元化何尝不知道这个道理,不过按照朱舜的话说,他们这是在做存量的博弈,只是为了争夺读书人,让更多的读书人走上科技的道路,而不是去当官。

    耗费大量的心血培养一批读书人学了几何物理,没去搞科学研究,却去当了一个不知五谷五体不勤的官员,建立京师大学堂就失去了意义。

    孙元化按照谋划,继续说道:“京师大学堂选拔的生员,不叫秀才,叫做秀士,只需要朝廷承认他们的地位就行,不需要安排他们担任地方上的主簿小吏。”

    听到这里,崇祯内心有些松动,朱舜所求的一个秀士,其实就相当于文散官,只是名誉上的象征,没有任何权利。

    一不发俸禄,二没有权利,只是一个名誉头衔,相当于多了一个没有品秩的文散官。

    只要西法党人扛得住东林党的抨击,崇祯就准备恩准这件事,可以解决最让他头疼的旱灾不说,也能还了朱舜的人情。

    想到人情,崇祯突然明白了,在心里笑骂了朱舜一句:朕说这小子怎么不求官不要钱,原来是在这里等着朕。

    就算是一个散官头衔,东林党也绝不会开这个口子。

    五位尚书很快又合上眼,继续闭目养神,不再关心这件事。
1...5960616263...198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