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雄
时间:2023-05-26 来源: 作者:河边草
弟子们倒是得了天大的便宜,有了这一层关系,将来仕途上多数是顺风顺水。
苏定方是河北人,又是降将出身,本来无依无靠,如今投入李靖门下,和皇帝,驸马成了同门,又身有战功,你说他这后半生该是怎样一个光景?
李破在京师听闻此事,就对李靖很不满意,你说你都是国丈了,位极人臣也是早晚的事情,都到这个位份上了,做事之前能不能好好想想?
你还真当自己是靠山王了?乱收什么干儿子?
…………
李靖一行未在路上多做停留,出山东入河南,在郑州休整了两天,再次启程经虎牢关到洛阳。
李靖是和陈圆一道回来的,陈圆留在了东来,明年陈圆还要领兵和苏定方一道攻打辽东半岛,今年要在东来整兵备战。
李靖还挺眼馋,觉着收首尾没有在自己手里收拾干净,十分遗憾。
不过一路之上他倒是挺高兴的,有王智辩陪着饮酒说笑,还有一个得意门生鞍前马后的照料,自是十分舒适。
走马观花的看了一路,正逢农忙时节,山东河南修养生息了数载,百姓生活渐渐安定,道路两旁的田地大部分又重新都开垦了出来。
男男女女的人们在田间忙碌,一片祥和。
过了虎牢关进入河南腹地,人烟又要繁盛许多。
李靖就颇为感慨,几年前出京领兵的时候路过河南,那会战乱已过,可各处都很残破,田地荒芜,杂草丛生,你要是到路边寻摸一下,说不定还能看见一些白骨。
而几年之后,就和换了一方天地似的,几年来过惯了金戈铁马的生活的李靖在这秋收时节,终于感受到了和平的气息。
身上征尘为洗,硝烟味却渐渐澹了许多。
和王智辩,徐世绩两人说话的时候,便对如今的景象赞叹有加,其他两人顺着李靖的口风,跟李靖讲了讲这几年朝廷的政策。
徐世绩消息比王智变灵通,私下里就跟老师说,您这次回来就安心的养两年吧,职位上嘛,估计是要入尚书省。
俺听说温彦博要晋尚书令了,那么尚书左右仆射就全都空了下来,老师您这次回京是当宰相来了。
李靖对官职不怎么在意,他这一辈子都在努力的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如今总算没有白忙一场,算是功成名就了。
而且他也是将六十的人了,还能折腾几天?
他自元贞一年领兵入蜀,元贞二年率军攻打萧铣,随后主政江右,期间几次率军攻打岭南蛮寨,元贞五年领兵出海,灭掉了倭国和高句丽。
几年之间,南征北战,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过足了瘾头,如今可谓是出将入相,名扬天下,人生至此圆满至极,李靖已是不求太多。
当然了,这厮是在外面野惯了的人,几乎一辈子都在外面奔波,你说他能安心在长安老老实实的当他的宰相?
徐世绩为老师算是操碎了心,一路上都在跟李靖说尚书省的事情,以让老师能有所准备,回京履任的时候也好快速的进入状态。
李靖往往哼哼哈哈,一副神思不属的样子。
徐世绩倒也能够理解,领兵数载,令行禁止,大权在握,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大丈夫在世,莫过于此,一旦没了兵权,好像对什么事就都提不起兴致了。
他徐世绩就是这么过来的,今年才感觉刚刚好些,可有了儿子之后,心思就又活动了起来,想着总得给儿子留下点家业吧?
眼瞅着敌人都被别人给扫光了,他是真的着急,你们一个个能不能省点力气,给俺剩下几个成不成?
…………
到了洛阳,裴矩,刘敬升率洛阳文武出迎。
洛阳文武官员越来越齐整,也就差设下行台了。
裴矩这两年时不时的就会派人到长安打听一下,这个官迷都这么大岁数了,却还觉着自己能干一任洛阳行台的尚书令。
可惜李破不打算给他这个机会,一点没有这方面的意思。
本来裴矩还打算跟裴世清在书信上商量一下,让裴世清或者其他人上个建言什么的,探探皇帝的口风。
可今年年初,裴世清告老还乡,裴矩在洛阳遥望长安的朝堂,新人林立,和他曾经有着交谊的那些人不是早已故去,便是老迈不堪,叹息一声,也便偃旗息鼓了。
…………
三年不见,裴矩还在……李靖就比较欣慰,他对这位老前辈是很尊重的。
当初他出京领兵路过洛阳的时候,裴矩让他在洛阳带走了不少军中将领,算是欠了人家一个不大不小的人情。
而且裴矩今年九十多了,竟然还在任上流连不去,李靖就很是赞叹,愈老弥坚,当世当以裴弘大为最啊。
他李靖今年才五十七,年轻着呢。
李靖在洛阳待了三天,魏征给他做起了向导,领着李靖一行人在洛阳转了转。
转天长安书院教授李智云来访,他带来了自己姐姐的殷勤问候,李靖非常高兴,当年李秀宁待他不薄,虽然说起来关系有点复杂,可大家确实是同过患难的。
李秀宁后来对他还有庇护之恩,李靖不是个薄情寡义之辈,即便自家女儿是皇后,他也没忘了李秀宁的恩情。
见了李智云,他也不介意对方是李渊的儿子,出行游览洛阳的时候便将他带在了身边,晚上饮酒的时候也让他相陪,还问了他的学业,以及将来的志向。
李智云自小耳闻目染,见李靖对他如此亲厚,知道机会来了,便说自己有入仕之想,可惜碍于家世,姐姐也时常叮嘱于他,所以才迟迟不敢入仕为官。
李靖想了想,觉着这在如今已经不算什么大事了,于是便向裴矩引荐了李智云,裴矩欣然允诺,把李智云留在了身边当了幕僚。
如此过上个一两年,有了资历,直接入仕或者走科考之途,都随李智云自己的意愿。
北雄 第1812章对答
李靖从东来启程的时候,带了两千人。
其中一千五百人是羽林将军公孙安所部的羽林军,此次在攻打高句丽的战事当中,稍露锋芒。
主要是其中五百人的陌刀兵,临战之时,分人断马,当者披靡,极尽血腥之能事,一战之下,扬威于高句丽王城之下,传名大军之中,几乎无人不知。
不过唐初时节的羽林军和承平时候的不一样,他们脱胎于当年的汉王亲军,战斗力不比其他各部差。
只是入得长安之后,少经战阵,加上其中混进了一些长安中的贵族子弟,来历变得杂乱了一些而已,其中还是以晋人和山东人为主,几乎各个身上都满是军功,阵容豪华的很。
剩下的五百人,也都是精挑细选而来,全是在东海战事当中立下战功的军中将士,随李靖回京,其实是受赏来了。
李靖也考虑到此次载誉而还,要注意一些,所以自己在军中的心腹是一个也没带在身边,以免招人非议。
从洛阳离开的时候,李靖一行的队伍又膨胀了一些,到洛阳来迎接他的人可不止李智云等人。
他的至交韦节便派了自己的长子来了洛阳,还有李武的长子,身边跟着的都是三原李氏和陈氏的人,还有先回来的吴王李伏威,也派了两个女婿过来洛阳问安,都是些年轻人。
除了情义之外,其实就是想让年轻一辈在大都督面前露个面,另外为了不给李靖添麻烦,长辈人一个也没来。
回到中原,李靖很快就感受到了人们心思的灵巧之处,一个个的心眼都多着呢,和在军营当中是真不一样了。
江陵那边离着近,李靖主政江陵几年,很多人还记着他呢,人走了,茶却还热乎。
当然了,这也就是李靖,换个旁人肯定不成。
所以说江陵来人也不少,只是他们不会跟随李靖回去长安,只来洛阳迎一迎大都督,之后便纷纷回去了江陵。
李靖在洛阳热热闹闹的待了三天,感受了一下起居八座,前呼后拥的日子,魏征还引着他在洛阳转了两天。
离开洛阳的时候,李靖都有点舍不得走了,人人逢迎,各个称许,马屁拍的那是天花乱坠,李靖这辈子都没享过这种福。
裴矩更会来事,还聚集了一些洛阳人家的杰出少年,带到李靖面前请他品评,这种待遇非大名望者不可得之。
前隋的宰相们和文坛大家没少干了,尤其是杨素,就最喜欢提携后进,李靖少年时就曾经被杨素点评过。
虽然经过杨素的大嘴巴评价出来的少年们日后大部分都过的很坎坷,可在当时这确实是一个不错的风气。
所以李靖也就生受了,毕竟他李靖也是着书立说之人,地位又在那里摆着,嗯,裴弘大是真会办事啊,哈哈……
和裴弘大比起来,宇文士及……用的是笨功夫,差距太大了,都不忍心细想。
期间还有一件事值得一提,李靖在白马寺和僧人们论禅,对天台宗的佛论很感兴趣,流露出了招寺中僧人入京讲法的意思。
后来为魏征所止,朝中正有意设下僧官道官,管理佛道之事,而且皇帝对和尚们颇有不满,国丈这是要触霉头,魏征被李靖随意的操作吓的不轻,着实劝了几句。
这是李靖在洛阳遇到的唯一的挫折,他倒也没怎么在意。
这主要是他主政江左的时候,有感于佛道门户众多,其中有许多人都是欺世盗名,愚弄百姓的虚伪之徒。
今日见了白马寺的和尚,心怀慈悲,佛法精妙,他觉着这是真佛,而且白马寺又是天下佛众的祖庭所在,所以才起意引白马寺僧人入京。
既然魏征劝止,人家又是当过散骑常侍的人,知道女婿的心意,他也就不会按照自己的意思强求什么。
…………
离开洛阳时,李靖和洛阳众人依依惜别,在洛阳得到了最好的款待,李靖非常满意。
沿洛水西去,经函谷过潼关,便也进入到了关西地界。
传报之人多了起来,随时探问大都督走到哪了,预计什么时候到达京师,屯卫军,羽林军都派了人来护卫,一下把李靖也弄的有些紧张了起来。
地方官员们也不再给大都督接风洗尘,都迎候在路左,跟大都督说上两句,告诉所有人,俺们在这里迎接了大都督也就成了。
不是不想逢迎一番,而是不敢耽误了大都督的行程,关西的官员和别的地方到底是不一样的,他们的一举一动,都在朝廷的眼皮子底下,不敢肆意妄为。
…………
长安郊外,十里凉亭。
尚书左仆射温彦博和皇长子,秦王李原率人迎在此处,皇帝皇后虽然没来,可阵势实在不算小。
除了三省左官之外,六部正堂就到了三位,唐初之际,回京述职者能得此殊荣者,也只李靖一人而已。
这不在于李靖是国丈,当初他从江陵回京述职,迎接的队伍和其他功臣就没什么两样。
主要还是此次李靖身上带着足以匹配的军功,只攻灭高句丽的功绩,便让其他人等暗然失色。
这是实打实的功劳,历代能够建此殊功者,稀也。
秋风之中,人们已是等候许久,却没有一个人不耐烦,都在那里交头接耳的说着话,气氛倒是颇为轻松。
温彦博负手而立,身边是快满十岁的皇长子李原,不大个人,却是像模像样的和温彦博一样,背着手站在那里。
有他在,旁人便不好过来说话,和皇子的接触,每一次都必须深思熟虑,你要是敢随意的接近皇子,看在旁人眼中,绝对不会有简单一说。
此时李原仰起头,看着温彦博说道:“温仆射,外祖此次回朝,还会出去领兵吗?”
温彦博低头朝皇子温和的笑了笑,“为何这么问?秦王是不想大都督再出去劳累奔波吗?”
李原点头道:“是啊,母后和外祖母见面就总是埋怨外祖不顾家。
仆射你说,阿爷出京每次都是快去快回,外祖父一去却好多年,俺都快不记得外祖长什么样子了,也不怪阿娘和外祖母埋怨于他,仆射说是不是?”
温彦博讶然,心里不由念叨了几声童言无忌。
这就是和皇子说话的为难之处,皇子还小,就算耳闻目染,有时候也会说些痴言痴语出来。
一旦涉及到宫廷隐秘,你就要吃不了兜着走,你看看,这会他就说起了皇后娘娘和晋国夫人的私话,你接茬的时候就得好好想想怎么回答。
而且你别以为人家年纪小就想湖弄人,说不定人家这话是故意说给你听的呢,甚至于有些话不一定是他自己想说,许就有人在旁边指点。
要真当是童言无忌,那你可就有点危险了……
不过话说回来了,温彦博是尚书左仆射,三相之首,倒也不用太过顾忌,毕竟皇帝才封的秦王,在皇帝面前说话,还真就不如他温彦博好用。
等秦王变成太子的时候,就是另外一番光景了,那个时候太子身边会有很多人辅左,你就必须认真对待他说的每一句才成。
“大都督为国家社稷操劳,大王可千万莫要埋怨于他啊……”
李原笑了一声,眼珠转动,温彦博愣了愣,这样子……太像皇帝陛下动心眼的时候了,一瞬间他就不想跟他说话了。
果然,这孩子开口便道:“仆射怕是会错意了,俺可没有埋怨外祖父,俺只是想让阿娘和外祖母安心些而已。
而且……男儿立世,不能总想着自己……哈哈,外祖这次回京,耳边的唠叨声绝对不少,看来本王多数能聆听几年外祖的教诲了。”
男儿立世,不能总想着自己?温彦博瞬间便抓住了重点,皇子也才九岁,就开始为晋储君之位做打算了吗?
也是,九岁不算小了,李靖若能留在京师,对他是极有好处的事情。
温彦博暗自点头,不怕皇子太聪明,就怕皇子不谙世事,任性妄为,皇子只要能有陛下的三分本领,就能顺顺当当的做个守成之主了。
而且这话说给他听……
温彦博笑着点头,“大王说的在理,大都督若是听了这话也一定欢喜。”
李原抿了抿小嘴,心说那可不一定,他说这些倒真没有太多别的意思,在宫中听母亲说起外祖父来,怨气确实不小,他觉着外祖父这次回来,肯定是走不了了。
外加他身边的人谈起外祖父回朝述职,也都认为大都督回朝任职是件好事,大家既然都这么说,那定然是有道理的。
至于国家社稷什么的,从小就被塞了一脑子,可他年纪还小,对此还没有太过清晰的认知,只觉着朝中那么多的贤臣良将,怎还用外祖父出外领兵?
其实按照当世的情况而言,从李原出宫,到接下来的几年,他在政治上会迅速成熟起来,到十四五岁的时候,就能有自己的见解和手段了。
而此时此刻,他说的话听在温彦博这样的朝中重臣耳中,也就是稍微琢磨一下,想要左右其言行却是万万不可能的。
北雄 第1813章迎接
长安郊外,朱紫云集。
李靖到时,众人齐齐施礼,黑压压一片,前面的几位都是朝中重臣,再加上外孙秦王李原,李靖感觉自己的人生来到了最为浓烈的时刻。
为了表示自己没有骄矜之心,离有数里,李靖便下马步行,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小心翼翼,如履薄冰。
来到近处,和众人一一相见,虽然虚荣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可心底深处却也萌发了几许恐惧。
人臣到了他这个地步,前面还有什么等着他呢?
还好还好,他是国丈,又是帝师,有了这两层护身符,应该不会重蹈历代那些名臣大将之覆辙吧?
此时他身边围绕的都是从龙之臣。
尚书左仆射温彦博,吏部尚书王泽,刑部尚书杨恭仁,户部尚书苏亶,礼部尚书李纲老迈,前些日子病了,由礼部侍郎杜淹代为迎接大都督还朝。
另外羽林中郎将,兵部侍郎尉迟恭,左监门卫大将军庞玉,左屯卫大将军窦琮也在其中。
其余诸如中书侍郎刘政会,门下侍郎长孙顺德,着作郎虞世南,鸿胪寺少卿独孤开远等人,也都是头角峥嵘之辈。
再加上之前的徐世绩和王智辩两位大将军,四位卫府大将军加上一位羽林中郎将,等到在众人簇拥之下重新启行,李靖脸上笑的已经有些僵了。
…………
温彦博在旁边殷勤问候,主要是探问李靖病情可是已经痊愈,在京中听闻大都督病倒在了东来,满朝上下都很担忧。
陛下还派了御医赶往东来,为大都督诊治云云。
李靖挺不好意思,只说许久未曾乘船出海,在海上浮浮沉沉的染了风寒,于是在东来小病一场,养了几天也就好了,不算什么。
旁边的几位就都开始称赞大都督身体康健,实乃国家之福,不过以后还是要保重身体等等。
这些人说话都非常的有水平,没一个人谈及李靖的年纪,只说好听的,让李靖心中很是慰贴。
当然了,他最关注的还是自己的外孙,虽然份为君臣,可在李靖这里也隔绝不了亲情,就算有这么多朝中重臣陪着,你一言我一语的说话,他也没忘了问起李原的学业以及现在的状况。
李原从小受的就是严格的贵族教育,三岁时就随母亲来到了长安,之后就是按照皇子的规格来培养的。
如今他还谈不上什么城府,可大场面见了许多,并不拘谨,礼节之上也不会出错,外祖父问什么,他就答什么,应对从容,在众人面前显露出来的都是皇室的雍容风范。
皇子刚刚出宫,以前都养在宫中,和外臣们几乎没有太多的接触。
此时众人都在注意他的言谈举止,各人在心中都有所评估,更让人关注的则是皇子和大都督的相处,这在政治上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
如果大都督稍微露出些不喜之意,那可就有的说道了。
还好,祖孙两人言谈甚欢,没有闹出其他的故事来。
李靖和众人其实都暗自点头,皇子被教导的很是得体,至于性情和才能,却还要拭目以待。
还是那句话,之后的几年对李原很关键,能不能晋位太子,就看他这几年的表现了,迎接李靖还朝,算是他在朝臣面前第一次正式亮相,留给大家的印象还不错。
…………
之前范文进回朝述职的时候,又是赠送府宅,又让他休假什么的。
李靖则不同,万众瞩目之间,程序上要复杂的多。
一行队伍先去到长安南郊外的屯卫军军营当中休整了一天,换上了早早就准备好的仪仗,随从的唐军将士也都穿上了崭新的铠甲,一面大大的日月星辰旗也被打了起来。
第二日上午,人们用过了早饭,整理一番,由礼部和太常寺官员陪同,队伍这才迤逦进入长安城。
消息早已传了出去,此时整个长安城万人空巷,一片欢腾。
这相当于举行了一次庆典,从年初的时候就开始酝酿,到了现在人们终于释放出了如火般的热情。
自元贞六年,东海大捷的消息传回来,到现在也有一年了,朝中一直在压着,没有进行任何大规模的庆祝活动。
满天下的人都知道高句丽被大唐灭掉了的消息,强仇大敌,一朝灰飞烟灭,唐人之振奋可想而知。
官员们觉得此战是足以和霍去病封狼居胥相媲美的功绩。
百姓们的想法要淳朴的多,当年炀帝三征高句丽,弄的天下沸腾,百姓妻离子散,更是开启了黑暗的隋末战争岁月。
如今高句丽终于被灭掉了,百姓们在官府的宣传之下,觉得这确实是一件可以告慰祖宗的大好事。
今日大都督李靖还朝,点燃了人们积蓄已久的热情,长安百姓扶老携幼,来到朱雀大街旁边迎候大唐战神李靖李药师,焚香而拜者比比皆是,不久便弄的长安城烟雾缭绕。
这要是被后来的人型生物们听说了,必定要大加谴责的,可现在他们还在玩泥巴,却是不关长安百姓什么事。
在百姓翘首以盼当中,入城的队伍分成四排,策马缓行,进入了长安城门。
只才露面,没有看见大都督李靖的将旗呢,只一杆日月星辰旗稍一显露,候在城门左近的百姓便已发出了欢呼之声,然后便向城内蔓延开去。
万众一呼,震天动地。
李靖在队伍之中策马前行,一身簇新的官服,身下骑着的是正经的西域大马,红光满面间,人都好像年轻了几岁。
从少年时展露头角,到如今四十多年过去了,失意之时,午夜梦回之间的场景,终于真真切切的出现在了他的眼前。
人生价值,男儿功业都得在此时实现,也就是他身体不错,不然就他现在这种状态,心如鼓擂,满身燥热,不定就得一头栽下马去,来个乐极生悲给你看。
随着队伍渐渐走上朱雀大街,长安城陷入了欢乐的海洋,欢呼声一阵接着一阵,即便是这些将士们身经百战,有着掉了脑袋也能啃下敌人一块肉的狠劲,此时也有些不知所措了起来。
天下之荣,未过于此时也。
北雄 第1814章大战
李破在太极殿正殿接见了老丈人,朝中文武皆都在列,就相当于开了一次大朝会。
李靖上殿,深深一拜,李破道了一声免礼平身。
之后的程序就是当庭宣读李靖攻灭高句丽之功,并对有功将士进行封赏,其实从今年年初,对去年东海大捷的封赏就已经陆续颁发了下去。
只不过最后留了一些下来,准备在李靖还朝的时候宣读。
主要还是李靖和杜伏威两人,相比之下,李靖还好说,凭功封齐国公,赏田亩绸缎等若干,赐户一千户。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