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雄
时间:2023-05-26 来源: 作者:河边草
凌烟阁上位置前移,许为第一,灭国之功,赏赐尤重,可谓是荣宠备至。
之后还有实职,一个宰相的位置是跑不了的。
吴王李伏威就有点难,他本人就是大富翁,豪富冠于同侪,而且爵位上也不能动了,只能赏赐些田产,赐户一千五百户,比李靖还多,以作补偿。
另外就是有鉴于杜伏威表现不错,知道进退,忠心可嘉,功绩可表,遂以兵部侍郎,专管造船,出海事酬之。
别看官位和他的爵位不相匹配,但要知道,杜伏威是隋末诸侯之一,能在新朝领个实职,其中之艰难可想而知。
而这也是因为其他封赏不足以酬劳其功所致。
…………
可以说,八月末的长安热闹的很,再加上各处秋收进行的如火如荼,传报到京师的大多都是好消息,就更增了几分喜庆。
而数千里之外的天山脚下,却是烟尘四起,杀气冲天。
突厥人的内讧已经来到高(和谐)潮时节,东西突厥的人们在相互追逐当中,杀红了眼睛。
突厥王庭西方汗阿史那求罗领兵西进,在漠北汇合了夷男叶护可汗率领的薛延陀各部骑兵两万人,再加上先赶到漠北的突厥以及铁勒各部骑兵四万余骑。
这个时候,突厥王庭西征大军的规模已经到达了十二万人,就算不是倾国之力,突厥此次举兵也是把家底都拿了出来。
在金薇山西麓,铺天盖地的骑兵集群缓缓向前,像乌云一般向西,掩盖住了所有的草原,丘陵以及戈壁。
而在当年的西突厥牙账旧地三弥山北侧,十余万西突厥大军已是严阵以待。
阿史那求罗是如今突厥王庭最英明的统帅,当年率军击溃射贵可汗大军,使他的名字传遍草原各部。
今日率军西征,听说西突厥大军驻于三弥山,打算守住这处进入西域的咽喉的时候,阿史那求罗大喜。
立即命夷男叶护可汗和仆骨索罗设两人各率一万骑兵,越过沙漠攻龟兹。
本应该是先攻高昌,可突厥与大唐有了盟约,高昌要留给唐国来动手,这让阿史那求罗很是不喜。
高昌地近玉门关,紧邻敦煌,鄯善,如果交给唐国,那么就会成为大唐伸向西域的触手,战略意义上不亚于当年的定襄郡。
如果换成是他,即便需要唐人的帮助,也绝对不会跟唐人定下这样的盟约,他宁肯用整个辽东换高昌一地。
当然了,他一直是突厥王庭的西方汗,买卖东边的地盘自然是一点也不心疼。
战争还没有真正开始,他就已经将整个西域当做自家的了,少上一块他都心痛无比。
…………
夷男和仆骨索罗的两万人马作为偏师,战略目标可不止是攻下龟兹,断绝三弥山东北的西突厥大军的后路那么简单。
阿史那求罗的目的是让他们在攻下龟兹之后,继续向西扫荡游牧在天山南麓的部落,如果顺利的话,兵峰可以直指碎叶川。
战争当中,战局瞬息万变,阿史那求罗并未强制要求些什么,尤其是两万人能否平安的走过那一片沙漠,也是个未知之数。
接着,阿史那求罗把大军分为了左中右三部,他亲自率领中军,进逼三弥山,摆出要与敌人正面交战的姿态,牵制住敌军主力。
左右两部则各两万人,游荡在左右两侧,骚扰敌人侧翼和后路。
…………
这一战发生在八月末到九月初的一段时间里。
进行了几乎整整一个月才算有了结果。
这一战也充分体现出了游牧民族的战术特点,混乱而又庞大的战场空间,敌我双方犬牙交错,误伤时时刻刻都在发生。
在天山东北方向,数百里的地域之内,双方你追我赶,拼命角逐。
游牧民族的战争,正面冲锋击溃敌人的战事几乎是不存在的,因为大家的着装,长相都差不多,民族混杂,无法做到统一指挥。
部落之间发生战事,往往都是一排骑兵上前厮杀,两边剩下的人冷漠旁观,最多是给自己人打打气。
等到战场上决出了胜负,接下来再上一排,直到一方忍受不住伤亡,最后逃走或是投降,就看双方的仇恨深不深了。
这是比较文明一些的做法,双方的实力也要差不多才行。
更多的时候,大家是骑着马进行游战,想要分出胜负,每次都要拖上好多天,直到一方扔下自己部落的老弱妇孺逃走,才算结束。
中原王朝的军队和草原上的游牧民族交战,吃亏就吃亏在这里,当世还不算明显,后来的那些中原军旅,大多行动迟缓,对付游牧民族这种牵拉战术非常吃力。
想要跟对方决战,对方根本不搭理你,追你又追不上,向前吧,后勤路线拉的太长,会被草原骑兵抓住弱点,截断粮道。
退吧,对方还老是粘着你,让你无法速退,于是在这种拉扯当中,往往中原王朝的大军就被拖垮在路上了。
当然了,游牧民族南下多数也讨不了好去,中原边塞各地尽多坚城,游牧民族的骑兵往往会在坚城之下碰的头破血流。
前隋跟突厥交战,很多时候就是这样,突厥人来骚扰,隋军闭门不出,等突厥人退去的时候,便用骑兵进行追击,弄的突厥人非常难受。
要知道突厥人南下占不到便宜就相当于失败,人口以及国力上的弱势,不足以支撑他们干这样的赔本买卖。
…………
东西突厥的内讧自然比部落仇杀要激烈的多。
缠战半个多月下来,先受不了的是西突厥人……
三弥山北的西突厥大军大帐之中,西突厥统帅阿史那贺鲁咆孝着将银碗砸在一个叶护可汗的头上,对方头上立即冒出了鲜血,可他却一动也不敢动。
帐篷外面的几棵大树上,已经挂满了血淋淋的头颅,成为大树可怕的装饰品。
西突厥统叶护可汗的弟弟阿史那贺鲁,与他那勇勐的名声相媲美的,是他的暴躁的脾气。
而现在,阿史那贺鲁就愤怒的好像一头要择人而噬的野兽,整个大帐之中都充斥着他的怒火。
“我告诉过你的,要在布尼草原拦住他们,你现在却来告诉我,你已经丢掉了布尼草原,那你不向天神谢罪,还回来做什么?”
怒吼声中,阿史那贺鲁勐的挥了挥手,立即有护卫上前把拳打脚踢的把人拖了下去,那人还在拼命挣扎叫喊。
“阿史那贺鲁,我是回纥人的叶护可汗,是你的姐夫……天神啊,饶了我吧。”
账外一声凄厉的惨叫过后,西突厥立即少了一位叶护可汗。
阿史那贺鲁却并没有好受多少,多半个月的战争当中,西突厥大军已渐呈不支,围绕着三弥山的各处战场之上,西突厥都处于了下风。
所谓的布尼草原,是三弥山西侧的一处绿洲,驻扎着五千人,大军主力也在为那里做出遮蔽。
可那里还是失守了,东边的狗崽子们便能通过那里,向天山北麓的各部发起进攻,顺便也截断了碎叶川方向对三弥山北侧大军的支援。
而在北面,突厥王庭的大军主力正在缓缓逼近,决战一触即发。
最为可怕的其实就是西突厥大军的战略空间正在被压缩当中,战事进行到现在,阿史那贺鲁几乎有着已经被敌人所包围的感觉。
阿史那贺鲁最后一次向王账请援已经是十天之前的事情了,他不知道如今援军在哪里。
而他的兄长阿史那可达说的唐人的帮助,至今也没听到任何消息。
阿史那贺鲁瞪着通红的眼睛,喝了两杯来自唐国的美酒消了消气,然后就有点后悔了,扎古叶护可汗,是他的姐夫,同时也是回纥人的首领。
他就这么砍下了对方脑袋,那些回纥人会怎么想?他们还会拼命为他作战吗?
可脑袋已经砍了下来,就算天神显灵估计也安不回去了,阿史那贺鲁只能喘着粗气,命人去把回纥人的另外两位首领叫来,进行安抚。
…………
第二天,有人来报,踏实力叶护可汗率军两万人夺回了布尼草原。
阿史那贺鲁大喜,可随着葛逻禄踏实力部的到来,同时也带来了一个坏消息,敌人在前几日偷袭了龟兹,杀死了龟兹国主,并开始沿着天山南麓向西进攻,威胁到了碎叶川上的王账。
统叶护可汗阿史那可达命阿史那贺鲁尽快与敌人决战,并尽最大的可能在击溃阿史那求罗的同时,保存实力,回军龟兹。
北雄 第1815章出使
西突厥人败了。
大唐元贞七年九月末尾,突厥王庭在三弥山一役,大溃西突厥十余万众。
…………
龟兹被破,消息在西突厥大军当中传开,军心浮动。
龟兹的附从军率先南逃,阿史那贺鲁命人追击,西突厥大军当时就乱了。
心怀不满的回纥人趁机攻击阿史那贺鲁的中军未果,逃去了布尼草原,投靠了驻扎在那里的葛逻禄踏实力部。
阿史那求罗率军大进,阿史那贺鲁当场战死,其下部族首领纷纷西逃。
西突厥大军死伤狼藉,被俘者五六万众,几乎都是西域各国的附从军,西域至此门户大开。
不久,葛逻禄部首领踏实力叶护可汗投诚。
十月中,阿史那求罗率军进至天山北麓,游牧在天山北麓的突厥,铁勒部族纷纷投顺。
另外一边的夷男和仆骨索罗此时扫荡了天山南麓的各个部族,在碎叶川南面的疏勒城遭到了疏勒人和西突厥大军的顽强抵抗。
战有数日,夷男和仆骨索罗率领的两万骑兵没有占到任何便宜,死伤数千人。
一场大雪的来临,为疏勒城之战画上了句号。
夷男和仆骨索罗率军退往龟兹,因为所带食物已然用尽,遂大掠龟兹国。
杀红了眼睛的突厥人在龟兹王城开启了血腥盛宴,当第二年他们离开龟兹王城的时候,那里已经寂静无声,几乎没有什么幸存者。
也不用奇怪,屠城向来是游牧民族的拿手好戏,不管是出于他们的嗜血本性,还是为了掠夺财富,震慑敌人,屠城这种野蛮的手段都是常见的操作。
和那些消失的西域古国一样,在这一战当中,龟兹灭亡的很彻底,一万余户的龟兹小国,被突厥人杀戮殆尽。
驻军于碎叶川东部的阿史那求罗听到消息的时候,已经是十一月末了,阿史那求罗大怒。
突厥王庭征讨西突厥,是为了恢复突厥一统,严格来说,这是突厥人的家事,不是仇敌之间的厮杀。
击败西突厥之后,他还要治理西域,让西域比以前更为繁荣,而不是一战之下,把西域诸国都灭掉。
夷男和仆骨索罗的作为,给他将来统治西域带来了麻烦。
无论是西突厥人,还是铁勒人,甚或是西域诸国之人,谁也不想迎来一个过于残暴的统治者。
龟兹的灭亡为他们敲响了警钟,虽然短期之内,他们的抵抗力度迅速削弱了下来,可从长远看来,屠城之举实在是得不偿失。
所以阿史那求罗在扫荡天山北侧的部落的时候,只要对方献上忠诚,阿史那求罗便不会让人伤害他们的部族,反而会给予一定的优待。
可事情就是这样,突厥人的部落联军很难做到令行禁止,尽管阿史那求罗在派夷男和仆骨索罗率军南下时叮嘱过他们,让他们尽量少做杀戮。
但这一路偏师在死伤过重,后面又没有援军的情形之下,还是暴走了起来,把龟兹国给屠了。
造成的后果就是,当年冬天,高昌国君臣大恐,高昌国主麴文泰带上妻子宇文玉波就跑路了。
十一月,麴文泰夫妇顶风冒雪,不惧艰难险阻的来到了敦煌,请求能让自己到长安去朝见大唐皇帝陛下。
事情也是巧了,八月末的时候,大唐朝中发生了一件不大不小的故事。
督查寺卿王珪亲自上书弹劾大理寺卿长孙无忌,大致意思就是长孙无忌无缘无故的把督查寺的侍御史给弄进了大理寺,至今也没个结果,肆意捕拿朝臣,属于滥用职权。
更巧的是,因为李靖还朝,臣民振奋,皇帝也非常高兴,于是大赦天下,十月初的时候,高士廉就被稀里湖涂的放了出来。
没几天,高士廉得了外甥女的提点,上表辞官,然后大冬天的就带着家卷去了洛阳,算是回归故里去了。
这么一来,长孙无忌一下就坐蜡了,桉子查到现在是一塌湖涂,却也不能埋怨别人,只能怪他自己想的太多也太过精明,心思根本没用在查桉之上,满脑子都是官场上的人情世故。
李破耐心耗尽,加上有人求情,便顺手结了此桉。
长孙无忌没能经受住考验,宦途之上第二次受到了重大挫折。
恰逢此时,有人给长孙无忌出主意,不如趁着年轻,主动谋一任外任,补足自己仕途上的短板,之后回京尽可卷土重来。
此为以退为进之策,让骤然升任三品高官,根基不稳,人望不足的长孙无忌心动不已。
除了以上的好处之外,他自己看的也很深刻,大理寺卿别看位高权重,可升迁的道路却比不上旁人宽敞,得罪的人也多,想要在仕途上更进一步,是千难万难。
而且他身上功绩不多,为官资历浅薄,只凭皇帝的信任,坐在大理寺卿的位子上确实不太稳当,不如趁着年轻出去走走,按部就班的升迁,熬一熬资历。
想好了,于是长孙无忌上书请求调任,他只一上书,长孙顺德立即来到太极殿,给侄儿上起了眼药。
大唐与突厥相盟,明年出兵高昌。
高昌国主乃前汉苗裔,向来亲近中原,无事而兴兵,智者不取也,不如派人前去招降,想来那高昌国君臣定然感激陛下之恩遇,前来相见。
李破虽然不喜欢长孙顺德,可却觉着他的话很有道理,而且不论是他自己,还是朝中重臣,也不乏这样的想法。
看出皇帝意动,长孙顺德顺势举荐了侄儿长孙无忌出使高昌。
李破自然知道,这是长孙顺德想要公报私仇,可长孙无忌在他这里失了分,正想把长孙无忌从大理寺卿位置上拿下来。
而长孙无忌自己也很乖巧,上书请求调任地方,三品高官,没有明着贬斥的话,外放一道督查使是比较合适的。
长孙无忌则只求一任太守,想要向皇帝表明,自己要扎实的干一任两任的地方官,有了功绩才好匹配皇帝的赏识之恩。
于是乎,长孙无忌便在九月间出京,直奔凉州,他要在明年春天出使高昌……
北雄 第1816章上疏
西域战事的消息是麴文泰传过来的,如果按照正常的战报,最早也得等明年三月份才能送到长安。
冬天里几场大雪下来,道路断绝,神仙来了也没招。
说起来突厥王庭西征的战事,没有大唐在后面动手脚,在粮秣,甲胃,兵器等方面还得到了大唐的帮助,所以战事进程超出预期。
到了这一年的十月间,阿史那求罗的西征大军已经基本控制住了天山东部南北沿麓的草原。
阿史那求罗在布尼草原召集部属开起了军议大会,因为天气渐渐寒冷了起来,突厥人明显没有后来的蒙古骑兵那样吃苦耐劳,以及那种可怕到极点的进攻欲(和谐)望。
在非战斗减员增多的时候,突厥大军停下了脚步,一战击溃西突厥人主力的情况之下,一些部族首领野心膨胀了起来。
他们主张趁热打铁,在冬天里进军热海之畔,捉住西突厥的统叶护可汗,顺便在那里度过一个幸福的冬天。
乱纷纷的军议当中,更多的人还是觉得应该就地休整,因为之前一战击溃的不过是西突厥左厢大军。
主要是由咄陆五部,也就是十姓西突厥部落组成,他们是西突厥左厢所部,居于热海东北和东部地区。
三弥山一战,突厥王庭大军就是击败的他们和西域诸国的联军。
另外西部的弩失毕五部还比较完整,在疏勒跟夷男和仆骨索罗交战的就是弩失毕五部中的哥舒阙部和哥舒处部,战斗力非常强悍。
可以说西突厥依旧有着一战的实力,并没有因为一场大败而彻底崩溃。
所以最后商议的结果就是,各部大军按照之前制定的策略就地休整过冬,这一年的阶段性战事结束了。
另外就是西突厥王账西迁,碎叶川已经成为险地,统叶护可汗以下,都不愿在这里等待敌人的到来,于是西迁康国旧地。
自南北朝时,康国被懕哒人灭亡,一个人口还算众多的西域大国只留下了几座城池。
这里古时是西域诸国扩张,驱赶了波斯人得到的地盘,西边是大片的沙漠地带,其中一些绿洲上住着的都是波斯人的部落,常年对这边进行骚扰侵袭。
西突厥王账西迁至此,其实也预示着西突厥已到了穷途末路的边缘。
虽然说游牧民族迁移王账要比中原王朝方便的多,可此次西突厥王账西迁之举,加上三弥山战败,还是产生了严重的连带效果。
弩失毕五部中的铁勒部族人心浮动,西域诸国也对西突厥人失望至极,疏勒人还能支撑一下,毕竟刚和敌人血战一场,又有龟兹国的先例,疏勒国上下是不愿意投降的。
可南方的吐火罗,于阗等西域王国却已对西突厥王账离心离德,吐火罗人在冬天里杀死了突厥人派驻的吐屯,当即投靠了天竺。
嗯,吐火罗的商人们和他们后来的同族一样,乐观中带着愚痴,以前就对突厥人的统治极为不满。
不满的来源也有点可笑,因为突厥人要向他们征税,数目上突破了他们的心理预期,于是便总想反抗突厥人的压迫。
可他们的战斗力十分糟糕,还要和西域诸国交往通商,总做着两全其美的美梦,时不时就恶心突厥王账一次。
后来统叶护可汗亲征吐火罗,给他们上了一课,口口声声反抗突厥人暴政的家伙们一个个比谁转弯都快。
老实了这些年,终于又有机会摆在了他们面前,吐火罗的商人们只一商量,就又都反了,却没有想着向另外的一帮突厥人献上忠诚,而是反身投向了全国念佛的天竺。
反正西域这地方什么幺蛾子都能出现,国王们今天还在,明天就被人杀了的事情层出不穷,倒也显不出吐火罗的独特之处来。
…………
远在千里之外的长安对西域的风波并没有那么关注。
入冬之后,大唐的国库终于充实了一些,大唐上下的官员们都松了口气。
李破心情不错,元贞七年岁入大增,是个好年景,尤其是西北的棉花种植终于有了些模样。
今年开始大规模制作棉衣,全都送往了驻守北方边境的各部军旅,给他们进行换装,让唐军在冬初的战斗力升了一个层次。
造纸术,印刷术的技艺改进也已成熟,明年就可以进行大范围的推广,纸张和书本的价格变得便宜,必然有利于文事。
知识被贵族们垄断的太久了,想要彻底清除九品中正制余毒,就需要新鲜的阶层加入进来。
这些年各处纷纷建立书院,到了元贞七年,大唐已经建立了十余座官办书院,它们的先驱国子监渐渐退出了舞台。
元贞七年十月,长安海事学院祭酒马周上《谏文院事疏》,建议朝中对各大书院进行改革。
为了此事,马周进行了两年多的调研,和以孔颖达等为首的文坛大家进行了长期的探讨商议,今日终于形成了自己的见解和想法。
他认为朝廷建立文院,为的就是选育人才,当由朝廷进行多方位的引导,而非是让各个文院自己任意发展。
从选取童子入学,到教授的科目,再到学院聘请的教授,该管则管,不能任凭书院自主,不然日久必是积弊丛生,把一个个选育人才之地弄的不忍猝睹。
这还只是开篇明义,并举了几个实例左证,一些教授和官员勾结在一起,往书院中送人,有时一个人头竟然还有金钱交易,这和人牙有何区别?
他在文中指出的是长安书院,名气已大,众人趋之若鹜,近来招收的生员简直是良莠不齐,泥沙俱下,如此哪能长久?
更让马周气愤的是,海事学院也不能免,常常有人奔走说情,为他所拒之后,又有言语威胁之事发生。
为了这事,长安书院的两位教授竟然还被授意,写了几篇文章坏他名声。
文人间的糟烂事向来如此,倒也不用奇怪。
只是长安书院才建下几年?竟然已经来到了如此地步?让李破很是心惊。
这两年事情多,他确实没怎么再关注过书院的事情,而且站的太高,瞅不见那些阴暗的角落也是有的。
李破当即想到,这事要是查实,棒子应该落在谁的头上?又是谁在其中上下其手,坏了风气?
那不用问了,盖文达,盖文懿兄弟两个,一个掌国子监祭酒,一个掌长安书院祭酒,有了这种事,竟然不能奏于朝中,那他们两个就都跑不掉了。
长安书院如此,那洛阳书院呢?还有晋阳书院,江陵书院等等,是不是都一样?
李破恼火之余,觉得是自己太过信任这些人的操守所致,好在书院还只建下几年,坏的苗头应该是刚刚开始,大加整饬一番,应该能遏制的住。
是不是要掉几颗人头下来,还要视情况而定。
李破颇为庆幸,还好书院中的学生年头不够,未能参加科考,照这个样子,他娘的出来的别都是些急着入仕赚钱的贪官污吏吧?
李破随后立即诏大理寺卿长孙无忌……嗯,长孙无忌已经被他一脚踢去了凉州,暂掌大理寺的是大理寺少卿戴胃。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