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灵异

史上最强崇祯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崛起的石头

    究其原因,自是因为此时崇祯紧紧握着这些所谓精锐的家人,只消一句话传回京师,都会人头落地。

    历史上李自成东征的时候,大明已经玩完,崇祯的前身都上吊殉国了,形势所迫根本没几条路可选。

    再加上李自成步步紧逼,这些人的家人又基本在大顺军进京的时候遭了灾,杳无音讯,就算心中再不愿意,当时跟着吴三桂挺而走险也是唯一的出路。

    但是现在不同,大明在崇祯的手上有了中兴之象,朝廷西北和西南战事节节胜利,家人的小日子在京师过得好好的。

    不少人还经常接到家书,说是京城治安变好了,横行的厂卫番子近日不再那么嚣张,朝廷还常常赈济灾民,贪官杀了一批又一批。

    这种情况之下,傻子才会跟着吴三桂去投清,那不是脑子被门挤了么

    吴三桂是无路可走,但他们有一条明路啊,诸藩之乱的叛军都能被改编或者遣返回乡,自己为什么不行。

    本地兵有一点与关宁兵不同,他们虽然在入军的时候收了吴三桂的银子好处,可也得了警告,这关口若是出差错,家里人的脑袋就要落地了。

    这样一来,新招募的兵却比精锐要敢战,倒是也说得通了,张世泽利用这一点,其实已经有了一个分化瓦解关宁军的方法。

    吴三桂是用家人逼迫本地人替他卖命,崇祯则是用边军的家人,引诱他们弃暗投明,归附朝廷。

    做法虽然一样,但本质上是不同的。

    因为崇祯是皇帝,这么去做,是仁政,




第四百五十四章:逼驱百姓,虎狼之心(第一更)
    在白花花的现银,还有粮食的诱惑下,特别是在这样的大灾之年,求口饱饭的人特别的多。

    这其中除了那些舍下身家性命,跟着吴军对抗朝廷的,更多人却都是纷纷涌向此时朝廷大军正驻扎的西罗城附近。

    朝廷大军汹汹而来,人数达到了自宁锦之战以来向东的最多,就算想要掩盖踪迹也不可能,所以崇祯压根就没打算偃旗息鼓。

    一路上,各个朝廷军队反而大张旗鼓,一副生怕吴军不知道得样子,他们迅速拿下西罗城的消息,更是传遍了山海关以西临榆一带。

    这一个消息,虽然让吴军人心惶惶,但也造成了一个意想不到的后果,那就是太多的流民和百姓来军中归附。

    这些人少有什么其它念想,大多数为的只是想要求口饱饭和寻找安置地方,这可难倒了负责接应的山东总兵牟文绶。

    山东军远路迢迢从济南、登莱各地赶来援剿,携带的军粮本就不多,朝廷上出征的时候,户部也就给准备了足月的粮食。

    当时户部是这么考虑的,反正抚宁距京也不远,若是大军粮草不够用,很快也就能再从通州递送过去。

    当时各方面都考虑齐全,唯独没有想到饥民这茬子。

    这个等待的时间对于大军来说,很是充足,毕竟粮草不够也可以打提前量,可以续得上,不至于断了炊。

    但眼下这时候想要从京师运粮来赈济灾民,显然不是很现实,虽说只有半月左右的时间,可眼下毕竟是战时。

    战机稍纵即逝,地方上的饥民不知道有多少,仅这两日就来了上万,要是京师运来的还不够呢,难不成一直待在这赈济灾民

    将军将分发给百姓,这也不成。

    大军带的军粮虽然不少,但那是给所有官兵吃用的,百姓人数越来越多,谁知道还有没有完,这么分发下去别说足月,半个月都不一定撑得下去。

    百姓饿死几个事小,官军没了军粮,怎么和吴军打仗

    在大批饥民来寻朝廷大军求活之前,牟文绶的族弟牟文举,就已经率领五千山东兵马到达了处在吴军控制下的临榆县。

    按情报来说,这里是吴军在主关城以前的主要屯驻点,各人都是摩拳擦掌,准备大干一场。

    到了这里,他禁不住张大嘴巴看着一个戒备森严,工事林立,却不见几个兵士在守城的城池。

    牟文举急行军的目的可不是为了那些所谓的饥民,而是为了迅速拿下临榆城,立大功给族人长脸。

    至于到时候怎么向上面交代,这都不是牟文举考虑的范围之内。

    在他看来,这些百姓在本地向来是饿着,自己来了不抢他们的又不打压他们,就是视而不见而已,死活又与自己有什么关系。

    换句话说,自己一心想平定吴三桂,建立功勋,这么做就算功过相抵,总不至于有罪吧

    “官兵来了,官兵来了!”

    不待牟文举下令,却见临榆的城门忽然打开,冲出来的不是军备整齐的关宁军,却是一大批拖家带口的百姓。

    “各营备战,没有我的命令,擅动者死!”

    “是!!!”

    后头的山东军一下子动起来,刀盾手上前立成一列,第二列长枪手将长枪从刀盾的缝隙之间伸出,最后面还有不少弓箭手在张弓搭箭。

    不过看着眼前一脸疑惑的百姓们,这些官兵都有些动摇,一个千总上前说道:

    “将军,这些可都是百姓,没见吴军啊!”

    又一个松懈下来,点头道:“是啊,咱们拿兵器对着百姓,还是官军吗”

    “百姓,你知道后头有没有吴军在伺机而动”牟文举瞪大了眼睛,喝骂道:

    “妇人之仁,这是打仗,不是过家家!我们是官军,此行是来平定叛乱,不是来救灾的!”

     



第四百五十五章:大修民营,奉旨取粮
    这次奉诏援剿,除了留在山东六府的防备兵力,牟文绶最多也就只能带来两万多一点的兵马。

    这两万的兵马其实都是牟文绶的本部,即便这样,大部分精锐都还跟着牟文举去攻取临榆城了。

    本来,牟文绶是叫自己弟弟去看一看,这临榆县到底防备如何,本来也没有叫他直接拿下的意思。

    那些降兵说临榆是吴军在主关城以外的屯兵点,说白了,就是在主关城以外那些本地招募兵马的战时指挥司令部。

    可是没想到却忽然传回来这么一个消息,听到后的牟文绶一捂脑袋,差点一个不注意从马上摔了下去。

    不过好在身旁左营官周世锡及时扶住,可想而知,若是主将出了这个茬子,难免不会动摇军心。

    “传我的令,收兵,在西罗城以东三里驻马营屯驻,将这个消息传回后军,禀明圣上。”

    周世锡抱拳喊道:“末将尊令!”

    一声令下,原本整齐朝临榆城进发的一万五千余名山东官军,因为这个变故,锐气受阻,开始后队变前队一路小跑着回到刚刚从吴军手上夺回来的驻马营。

    驻马营这个地方,原本称作小石村,经过多年战乱,此地原本居住的百姓流离失所不知去了哪里。

    由于临近水源,周围又不是很偏僻,从崇祯十七年底吴军入关开始,吴三桂得力干将之一马宝部下的马卒开始在这里屯兵。

    这也是夏国相当时的建议,这个小石村的地理位置很好,既可以用于向西罗城一带输送马匹,也可以当做临榆到山海卫主关城的缓冲之所。

    当然,这些都是吴军没有叛离朝廷时的考量,谁也没想到会走到今天这一步,就连夏国相都不会想到自己成了国贼。

    西罗城丢失以后,驻马营的吴军马匹和军械、粮食,一下子就都被进发至此处的牟文绶所部山东军缴获。

    根据统计,仅马匹就有一千五百多,又有不计其数还没来得及撤回的盔甲兵械和粮食。

    撤回此处以后,牟文绶害怕吴军趁势反击,开始指挥山东军在周围布设陷阱,扎营布防。

    另一方面,他又向后方请罪,说全然是自己的罪过,导致延误战机,并且派人通知正在向山海关主关城合围的其余官军各部山东军前锋全军覆没的事,建议他们暂缓进攻。

    听到这个消息的崇祯皇帝,刚刚率领大军自西罗城走了一里多地,正被这些源源不断的流民搞得焦头烂额,忽逢变故,更是有些吃惊。

    看来这控制家人的手段倒是有些效果,本地兵马的战心比那些关外撤回来的关宁军还要高出许多。

    想来也能理解,谁不会为了自己家人和别人以命搏命呢

    吴三桂这是屡出阴招,全然不顾之前他那忠臣孝子的声名,已经开始不择手段的想要拖延自己进兵日期。

    崇祯估摸着,以历史上多尔衮的脾性,关内出了这么大的事情,他肯定是快来了,自己要快一些拿下山海关才行。

    实际上,不是快来了,多尔衮率领的两白旗,早就从盛京出发,昼夜兼程的赶到了山海关不远处扎营,静待关内变故。

    前线偶有变故,这肯定是会影响到军心,崇祯皇帝觉得不能再慢慢合围了,当机立断,说道:

    “传朕的旨意,永平府、抚宁卫所有的粮仓尽数打开,各县镇都要开仓放粮,有多少放多少!”

    “那些西罗城和驻马营等处缴获的吴军粮食,本就是百姓们的吃用,就全还给他们!”

    “还有,这西罗城内面相京师的防备全给朕拆了,召集泥瓦匠户和民壮,朕要把这城关改建成难民营!”

    这个时候周围没有一个文官,全都是忠于朝廷的军将,听了皇帝这话,大家都是点点头,互相开始询问。

    “难民营,这是个什么玩意儿”

    “你小子是蠢还是怎么地,难民营难民营,那自然是给难民住的营地。”

    “大哥真聪明,小弟佩服!”

    不管下头如何讨论,崇祯皇帝的旨意仍是一道一道的下来,只听继续道:

    “传话回京师



第四百五十六章:鱼水之情,再塑之恩
    崇祯心里明白,眼下大明各地都是一处乱摊子,来了三年,仍是需要发动上下去打碎重建,这是慢火温炖。

    不过好在自己是穿到了皇帝身上,若成了一介小民,在十七年想阻挡历史的洪流,基本是不可能。

    关于眼下大明的人口问题,崇祯皇帝也特意找倪元璐来问过,毕竟人要是多了,土地有限,也可能是历史上导致大明上下破产的一个重要因素。

    然而崇祯皇帝又一次对大明这烂到骨子里的官僚系统彻底失望,事实上,朝廷上下早就对实际人口没了个细致的谱。

    就算是倪元璐这种真正为国为民的饱学之士,掌管京师户部,却也并不知道下面的具体情况到了什么地步。

    原因无它,上下瞒报而已,这种事就算是厂卫之中也存在,以现在来看,根本不可能杜绝,就只能尽量靠自己的办法摸清。

    后世的崇祯皇帝读过类似的科普书籍,某些砖家说是一六四四年亡国大明的人口保守在两亿左右,甚至已经超过了两亿。

    崇祯皇帝之前觉得不可能,一六四四年那么多人,鞑子入关就剩下这么点儿了,难道是全被屠了不成。

    实际上,崇祯皇帝翻阅密辛,发现早在天启七年的时候,大明朝的在册人口就已经达到了两亿。

    不过很有意思,当时朝廷发布出去的结果,说是全国人口只有五千到六千万左右,但是皇家密辛所记,却完全不同。

    这还是倭寇,海禁,俺答入寇,中原饥荒,万历三大征等等原因,人口锐减之后的结果。

    如此多的人口,土地却只有那么多,再加上皇亲国戚和豪绅们的抢占,这个消息一旦公布出去会造成什么结果。

    当时其实国内已经有了农民起义的苗头,土地兼并严重,皇帝不想招惹财阀,官员更是他们的代言人。

    魏忠贤明白这个道理,让户部和内阁这样做,却反而加收商税、矿税,实际上也是有所考量。

    但是更有意思的事情来了,历史上伪清入主中原之后的全国人口,根据当时伪清发布出来的结果,是一亿四千万。

    相对自己大明把人数往少了公布的事,鞑子到底是会把人往高了说还是往低了说

    结果很显然,鞑子入关之后的人口,绝对不到一亿四、五千万这么多,不过伪清初年全国实际人口到底是多少呢

    后世有说四、五千万的,有说不足两千万的,还有拼命跪舔,说我大清爱民如子,就是一亿四千万的。

    众说纷纭,不过现在崇祯已经毫不在乎,因为自己来了,都到了崇祯二十年,但是大明犹在,而且越打越强,历史的车轮变了!

    伪清入不了关,吴三桂也献不了关,山海关一定还会是朕的,那些历史上死去的百姓,要尽力让他们活下来!

    现在可以说是百废待兴,对匠户和有技巧之士的需求是永远不会满足的,投奔的人,无论应征壮丁还是匠户,只要有一技之长的崇祯都是下令收下,让永平府各地衙门将他们一一登记入册,安排食宿。

    实际上,这些应征者第一批要动工修建的,就是朝廷刚刚在永平府试验开展的难民营制度。

    这个事是崇祯皇帝从后世非洲难民营得到的启发,直接金口裁定,容不得更改,内阁只负责签发就完事儿了。

    现今的首辅蒋德璟和他的前任魏藻德都明白,这个皇帝定下来的旨意,无论你觉得可行还是不可行,那都要签发盖印。

    不然,就换人,换人再不行就杀人,绕过内阁直接发中旨也是未尝不可,最坏的结果,就算杀的满朝人头滚滚,这个旨意也还是要发。

    说白了一句话,敢阻者死。

    各处许多官员都明白,如果这个难民营真的能有效解决流离失所的百姓吃住问题,皇帝定会龙颜大悦,各府很快都会陆续实施下去。

    尤其是那些闹灾严重的地区,朝廷会增派钱粮和厂卫,开始一场轰轰烈烈的全国性整改。

    永平府的知府唐世熊是个明白人,其在历史上也是拼命守城战死,这项政令在永平府境得到迅速推广、实施。

    几天之内,不仅传遍了永平,就连京畿一带都已经传遍了,朝廷在永平府增设难民营,供给食宿,用来安置无家可归的流民。

    这个消息一出,听到的百姓无不沸腾雀跃,但是作为这个行动的主旨者,崇祯皇帝却整日愁眉苦脸。
1...123124125126127...243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