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灵异

史上最强崇祯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崛起的石头

    他们的身世都是可以从当地官府查到备案,不过这件事却并不那么容易,很快就有随军文吏上奏,称大多数的父母家人都曾将这些事报官,一年多以前,还有一个姓赵的知县受理。

    但是不到半月,这个知县就被调往他县,继任的县令李怀安又将这些案子归结,对那吴家巴结逢迎,甚至纵容其迫害了许多被掳走姑娘的亲人。

    如今,这些姑娘只有很少几人找到了存活于世的亲人,余下那些,被官军救出来以后基本都成了无家可归的流民。

    一个敢于对抗本地豪绅势力受理此案的县令,接案不到半月就被用莫须有的原因替换,这其中一定有所隐情。

    张世泽从这上面读出了非同寻常的气息,决定将此事上报,不过他也在暗中调查那个姓赵县令的下落。

    很快,就有兵士快马来报,说是去完了,自己到的时候,据本地人所说,那赵姓县令已经死了快有一年。

    早些年,他被从临榆县调往永平府迁安县任职,在到任的三月之后,离奇死于任上。

    为什么说是离奇死亡,因为朝廷对命官的各种死因向来讲究有据可查。

    根据尸检文书上所写,便是这赵姓县令在批阅公文时忽然在桌上昏死过去,随后不治身亡。

    不过这兵士还报告了一个古怪的现象,那就是迁安城中百姓对县令的死因基本都持否定态度,不过一旦多问几句,他们往往又是闭口不言,像在忌讳着什么。

    这兵士本打算回程上报,却在路过一个面貌杂乱的乞丐身边时听他嘀嘀咕咕,说是这县令当时接了一个旁人都不敢过问的大案子。

    他不敢耽搁,赶紧回来报给张世泽。

    张世泽决定在大军开拔之前深入的查一查这件“小事”,很快他就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关联。

    这县令到任后三月离奇死亡,但是兵士询问了县衙的差役,他们都说这赵姓县令在此前根本没见任何异常。

    不仅如此,他在此前甚至能射箭骑马,在本地留守官军当中也有些威望,一名把总曾对他另眼相待。

    张世泽心想,此前如此健康壮硕的一个人,受理此案以后,却不知原因的忽然死于任上,这显然与常理不符。

    按照规矩来说,这种死因京师是不会接受的,一定要责令追查,但这件事却并未在京中掀起丝毫波澜,更没人提及。

    县令死后,向来老老实实的把总也因醉酒闹事而被调到喜峰口屯备,张世泽想找他来问问隐情,遂是命人查阅备案。

    随军文吏很快证实到,这个叫周瑞的把总在去年的那次清兵入寇中战死,张世泽闻讯有些吃惊,瞪大了眼睛。

    这简直太怪异了......

    忽然想到什么,张世泽倒吸一口凉气,这样看来,这姓赵的县令显然是被某些人给神不知鬼不觉弄死的。

    这些消息稍微一结合,就能得出这




第四百六十一章:军备改革的先行府
    吴家是临榆本地的粮米大户,早有人风闻他们在战时囤积粮食,哄抬粮价,各种不法事更是做尽。

    将他们查抄掉,不仅对百姓而言除了一大害,对崇祯来说,也对正在临榆一带进行的难民营房建设工作会起到很大帮助。

    崇祯皇帝这不是第一次拿着鸡毛当令箭,有什么样的君主,下头就会有什么样的臣子,跟着皇帝周身这些人,全然明白这般做法的正确性,更不会有一个多说一句。

    “至于那吴家的处置,英国公以为如何”

    见皇帝朝自己看过来,张世泽浑身一肃,站出来中规中矩地道:“回圣上,臣以为,这吴家该诛!”

    “其一,赵县令之死必有蹊跷,这吴家就算不是罪魁祸首,那定然也是参与其中;其二,这吴家地方上横行不法,为祸一方,如同蚁穴。如今圣上亲来,除去他们一家对圣上和国朝自有极大裨益。”

    “所言不错,朕意甚同。”崇祯皇帝点点头,下令道:“传朕的旨意,命山东总兵牟文绶负责查抄吴家财产事宜。”

    话音落地,牟文绶大步出列,浑厚发声喝道:“臣领旨!”

    “授永平总兵张鼐前锋将军印,率本部兵马为前锋,攻取东罗城,为大军夺回山海关扫清障碍,撼山营也交给你统辖。”

    张鼐没想到这么重要的事情会交到自己这个降将头上,心下思绪乱飞,出列几步,抱拳道:

    “陛下放心,臣定率本部兵马克期拿下东罗关城!”

    崇祯皇帝安排好了善后事宜,起身走到营帐外,看着正在忙碌的大营内,下令道:“各部清点兵马、军械、马匹,英国公吩咐各军,明日卯时前后大军必须启程。”

    “臣等谨遵皇上圣意!”

    ......

    崇祯皇帝对本地豪绅的处置,从来都不是一味打压,在打掉某些做大的地主、财主的同时,又会扶起那些忠于朝廷的弱主。

    地方上的这些豪强其实和商人生存的道理一样,都是利益第一,不管哪一方势力他们都要下注,以防将来这股势力发达起来,做未雨绸缪的准备。

    从前鞑清在辽左强势崛起,自然有人投效,但是如今朝廷有了中兴之象,许多人摇摆不定,自然又会飘向这头。

    有人对朝廷阳奉阴违,寄希望于蒙混过关,有人狗急跳墙,和官军挥棍相向,那就会同样有少数的有识之士铤而走险,将宝押到崇祯这边。

    朝廷大军每到一个地方,都会将本地的官军裁撤,将境内的所有贼匪和土势力清扫一空,后扶助起来的,往往都是那些与关外鞑虏毫无瓜葛,对朝廷尊奉有加的豪绅和大户们。

    如今京师直隶直到永平府境内,再也没有什么大股的势力,还挡在山海关面前的,也就只剩下了一个东罗关城。

    从万历、嘉靖朝开始,官府对地方上的消息很闭塞,对地方上的控制也在逐年减弱,崇祯来这里之前,地方官府实际上早就是形同虚设。

    这种情况下,再怎么整改也是无用,只有打碎重建一条路可走,崇祯用皇帝之权,扶起一批尊奉朝廷的豪绅,任命了一批新的文吏和武官。

    原来那些官兵和差役被尽数裁撤,一大批真正有能力的人到了任上,并且都是皇帝的亲信之人。

    官府这个替朝廷看管地方的机器,立即又开始轰鸣作业。

    地主乡绅彼此之间的消息极为灵便,比如说朝廷大军还不知道东罗关城那边集合了将近五千人的吴军兵马,但下面许多人都已经知道了,包括临榆和抚宁卫一带的那些豪绅。

    这些人打着浑水摸鱼心态归附的时候,往往将许多关于吴军的消息当成筹码邀功请赏。

    这些小道有些时候能决定一场战争的走向,有时对大军行进非常有用,张世泽深谙此道,便决定对症下药。

    他先是满口答应,但一等得到消息,却又二话不说立即开始卸磨杀驴。

    轰轰烈烈的修建难民营房行动伴随着大批官军前去查抄豪绅府第,最终就只留下了崇祯皇帝选定的那些极少数对朝廷统御地方真正有作用的豪绅。

    对张世泽来说,只要能拿到钱、粮和土地,名声又算得上什么,



第四百六十二章:战兵、正兵、辅兵
    顾名思义,这所谓的战守辅三级兵士制度,便是从乡镇级别的地方开始一级一级向上,直到县城、州城和永平府城,每个地方都用崭新的战兵、正兵、辅兵来替代原本陈旧的卫所兵和军户。

    卫所制度已是多年积弊,这在永平府的先行改革,便是崇祯皇帝想要用这个制度代替卫所军户制度的一步试水。

    这场试水也不是说来就来,崇祯早有了相应的准备,

    早在崇祯十七年,崇祯皇帝就已经下旨废除了延续近三百年的军户屯守制度,并且将罪己诏下发到军中、民间,提高兵士和百姓对此事的认知。

    卫所不可能直接全部废除掉,必须找到一个可以替代的东西,所以这种改革就像吃饭一样,需要一口一口来,不能急于求成。

    那次废除军户屯田以后,别处还没管,京畿一带是已经开始一场重编军户的行动,如今还在编内的军丁该是只管打仗,屯田的事全都交由他们家人来做。

    现如今的军户,不再是世袭制度,只要你家有人是在编的官兵,本家老小就可以入籍,享受相应的屯田制度福利。

    原本那些世袭的军户,若想从事其它行业,朝廷上也免除其全族的军户籍,只留一些在官军中当兵的本家为军户籍。

    废除屯田制度,不仅仅是屯田二字,那是对方面杂项的统一废除和整改。

    比如这卫所制度最基本的构成之一,便是沿袭了伪元的军户制度。

    明初,朝廷军队由“从征”﹑“归附”﹑“谪发”﹑“垛集”四部分构成。

    洪武二十一年,在元代旧籍册的基础上,由兵部改置军籍勘合,详细开列了军户从军来历,并依次调补卫所年月、在营丁口之数﹐从而建立起新的,较为完备的军户制度。

    起初,朱元璋规定,非后世大明历朝皇帝特许,任何人都不得自行改籍,后来从嘉靖朝开始,逐渐改为兵部尚书和内阁也有权调该军籍。

    至今,军籍早已是泛滥不堪,不少官吏可以利用这两个字欺压百姓,甚至可以达到连坐全族的效果。

    户出一丁赴卫当兵,是为旗军,也称卫所兵。

    旗军或操守或屯种,崇祯皇帝首先正式废除掉的,便是旗军耕种、屯田之事,专为主操战、守御。

    崇祯皇帝连日以来,了解了许多关于这种陈旧制度的弊端,早是下定决心要将其取代、废除。

    军籍一般都是世袭的,时人常说,祖上一人赴卫当兵,如今全族都要遭受累世遭受牵连,每代都须出丁当兵,不然必会遭受连坐罪惩。

    起初兵部规定是军户每户出一余丁随正军到营,佐助正军,由营内供给军装,看起来还不错,这是已经考虑到了户无余丁的情况。

    但是到了如今,早已演变成军户户下须以一丁供给在营正军或卫所,不然就要受到花样惩处的奇葩规定。

    更有意思的是,这种奇葩规定朝廷上其实一直都无陈墨定规,往往是各地酷吏和别有用心之人挥舞鸡毛的结果。

    户下若无丁壮,按朝廷规定来说可暂免为丁之事,待有余丁再行添补,但如今各项杂乱,这也已经改为必须佥幼儿为“幼丁”。

    从小便入籍,随时征召入军,以备成丁后勾补当差,这从那个幼儿的角度来考虑,显然是有些过分。

    洪武、永乐年间,大明财政丰盈,国力雄厚,所以一般就地卫所、正营都可以给出丁军户相抵人丁的补偿和衣甲、军饷,就算不能,兵部的支援很快也会到位。

    自万历朝三大征之后,这一政策开始悄然改变。

    为使军户能自备服装盘费,减少各地卫所和兵营压力,明廷规定﹕

    “军户耕种的田地在三顷以内者可免杂役﹔三顷以上者须与民户一起承担杂役﹔随营余丁和户下供应余丁亦可免当差﹔正役仍要承担。”

    说实话,这些制度是考虑到军户不能自给自足,一户出丁受到各种苛捐杂税而所得不能相抵,继之牵连、拖



第四百六十三章:夜袭东关,集思广益
    萨尔浒之战,明军看似人多,实际心思五花八门,鞑子那边尽管人少,但从上到下全都是一心抵抗。

    说起来也是可笑至极,指挥官杨镐其实是个不识兵事的无能官员,此人刚刚指挥援朝明军在朝鲜境内惨败,阵亡无数,却紧接着又来指挥如此重大的萨尔浒之战。

    这多方面促成的结果,便是萨尔浒之战明廷失败的必然结果。

    总体基础庞大的军户当时毫无战心,这也是为什么他们逃亡速度如此之快的原因。

    一丁出征,一家以至一伍、一里都要受累,若一家佥两三丁,则又分当两三处军役,更属重役,甚至能拖累全族。

    对于这些处在帝国最底层的军户来说,日常杂税尚无法维持,一旦大军出征,无数杂项和盘费更接踵而至,简直绝望至极。

    除此之外,各级官吏甚至一普通生员都可以任意役使军丁,克扣月粮,逼人至死。

    有明一代,军户逃亡的现象十分严重,只有洪武、永乐二朝尚还好些,就连仁宣两朝,都曾发生过军户的大规模逃亡。

    明廷曾多次派人勾补逃军,甚至专门设有清军御史处理军户逃亡及勾补军伍事宜,但碍于某些不可抗力量,总是虎头蛇尾,清军御史也是时设时裁。

    大军浩浩荡荡出征,造成后方亲人全家死难的,自万历朝以来实不在少数。

    不过崇祯十七年,崇祯皇帝下旨废弛军户屯田制度,当时还未退休的内阁首辅魏藻德主动拟票盖印,下发了一连串的相应政策。

    其中之一,便是恢复上述张居正时期的这项定规,将其正式签署出台,成为大明律法之一。

    本地豪强一向是地方上的真正主宰者,每一任地方官要是不和他们搞好关系,那就不要想有什么执行力,要是得罪了他们,莫说仕途不如意,可能连身家性命都保不住。

    这些豪强们信奉的道理是“强龙不压地头蛇”,他们便是地头蛇,就算来了什么高官显贵,也常不会费力和自己作对。

    但是他们没想到,如今来的是皇帝,他还带着近十万朝廷大军,一番杀伐之后,人头滚滚之下,他们总算知道了如今说话管用的人到底是谁。

    不是他们这些所谓的“地头蛇”,无论天上还是地方,全国最大的恶霸豪强都是崇祯皇帝朱由检。

    他们这些人,在手握绝对权利的皇帝面前,实际上就和一只活蹦乱跳的爬虫没有任何区别。

    崇祯皇帝用几场震慑天下的大捷和数之不及的豪强们的人头,彻底证明了这一点。

    大明的天下就只能有一个说话真正管用的,那就是朕,你们的皇帝。

    ......

    崇祯带着朝廷大军在临榆一带待了快五日,宣布了一系列政令之后,总算是下旨大军开拔,这前进也是有讲究的。

    禁军和崇祯待在一起,大约三四万人的样子,战时崇祯一般不会对战斗指手画脚,指挥官仍是英国公张世泽,这便是中军。

    其余各地兵马往往在禁军拔营前一两个时辰开始向北和南转移,形成北军和南军。

    北军多半是直隶延庆卫、昌平府、密云、蓟镇和三屯营一带调集来的官军,南军则是以天津三卫、梁城所、保定府一带调集而来的官军。
1...125126127128129...243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