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灵异

史上最强崇祯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崛起的石头
    说着,王承恩双手将一份名单奉上,面上一点也看不出来心中的狂喜之情。

    群臣看着崇祯皇帝拿起名单,本来阴沉如水的脸色更是变得面无表情,一下子都变得鸦雀无声,在这份寂静之下,却各自打着不同的心思。

    东林党心道这次怕是要玩完,有惊吓成瑟瑟发抖的,也有想着留的铮名自己是死而无憾的,帝党成员则是暗自窃喜,都在想着如何痛打落水狗。

    尤其是建极殿大学士冯铨,满脸都是洋洋得意。

    小样儿,没想到吧,老子虽然被你们东林党给撵回家了,可皇上天纵英明,让老子又回来入阁,这回可算是把你们给一网打进了!

    崇祯皇帝正在看,冷不丁一个低头站在殿上的东林党言官却从衣袖中拿出一根短木棒,口中高喊“诛杀昏君”此类的话,便是直奔着崇祯皇帝冲打过来。

    “护驾!”

    一旁站着的方正化是干什么的这小子一早儿就防着东林党们狗急跳墙,那文官没冲几步,离崇祯皇帝还八丈远的时候方正化就像离弦的箭一样动起来,只见他上前飞起一脚,直接把这言官狠狠地踹




第二百零三章:夺权之辩
    所谓的东林、帝党之争,实际上还是崇祯皇帝的皇权与群臣的权利争夺,但凡遇上稍有作为,不顾颜面的皇帝,这种可笑、荒唐的争端也便不会有什么悬念。

    现在正是这个情况,一旦手握兵权的崇祯皇帝不顾及后世可能传来的骂名与黑历史,东林党也便如同褪去衣衫的处女一般,只能等着淫笑不已的帝党众人压将上来,却是毫无还手之力。

    事实上,崇祯皇帝也是考虑到万历年间曾发生的国本之争。

    东林党人津津乐道的国本之争,便是发生在万历皇帝宠爱郑贵妃,想立现在的福王为太子这样一个背景之下。

    按辈分来讲,万历皇帝是崇祯皇帝的爷爷。

    尽管万历皇帝贵为一朝天子,但这样的想法为自诩清正的东林党人所不许,他们认为此举有违纲常,不遵祖制,万历皇帝越是想立福王为太子,东林党人则越是与之作对,纷纷拥戴皇长子朱常洛,由此拉开了长达十五年的万历朝国本之争。

    东林党的道理很简单,仍然是用道德约束和掣肘皇帝,那个年代,朝堂上国本之争愈演愈烈,东林士子则是在朝堂下不断煽风点火,说什么万历皇帝被一个女人勾去了心魄,为一个女子而误国误民。

    国本之争的**是铤击案,与崇祯皇帝在暖阁外遇刺的事件如出一辙,铤击案之后,万历皇帝对朝堂上的东林党彻底失望,对你来我往的党争亦再无兴趣,结果就是福王离京就藩,皇长子朱常洛稳固了太子地位,是为明光宗。

    说起来,这位光宗皇帝也是可悲的很,做了党争的牺牲者,继位仅一个月便是由于红丸一案而驾鹤西去。

    东林党人称此为一次伟大的胜利,因为万历皇帝为了立福王为太子,在国本之争**逼退了四个内阁首辅,革职、充军、发配、庭杖大臣也有一百余人,自然是下足了决心。

    但是最后,贵为天子的万历皇帝为了颜面却还是妥协,这个妥协,实际上相当于皇权对东林党集团的不作为。

    现在的崇祯皇帝为防患于未然,便要将这个尚在萌芽之中的问题处置干净,自己可是根本不会顾虑万历皇帝顾虑到的任何问题,颜面哪有性命重要

    虽然太子朱慈烺人称年幼有位,善对且重法度,但他却是东林党一手培养起来,现在的崇祯皇帝不是历史上的那个,素来对自己这个便宜儿子没有什么感觉。

    正巧今年除夕时值双喜,周皇后有孕,崇祯皇帝一方面寄希望是个儿子,想着重培养,继为大明皇太子,另一方面,却也要为日后东林党可能的行动做准备。

    后世来的人都明白一个道理,那就是一山不容二虎,朝堂上有了说一不二的皇帝,那就不能再有什么“众正盈朝”的东林党,要是朕说一句他们反对一句,那还能做成什么事了

    所以,内阁次辅蒋德璟等一些有识之士都是明白,这次贪污事虽大,但却还远不至于如今这大张旗鼓行瓜蔓抄的地步,完全是皇帝借机发难,想从东林党手中拿回权利的有作为之举。

    回到内宫之后,崇祯皇帝迎来一名仁寿殿女官,说是懿安皇后有请。

    其实,自打穿越过来以后,崇祯皇帝一直都在刻意避免与懿安皇后接触,一方面是怕被这位皇嫂看出破绽,另一方面,也是不想让后宫沾染上什么政事。

    这次懿安皇后主动传唤,想必是听闻了朝上的事,崇祯皇帝心道躲不过去,也只好点头跟随女官前往仁寿殿拜见懿安皇后张嫣。

    为了避嫌,崇祯皇帝一般都是在殿外隔着屏风与张嫣对话,但是这次,张嫣却移开屏风,示意崇祯皇帝单独进来,说是要好好的聊一聊。

    “妾听闻皇上今日在大殿上再行株连九族、夷平十族之事,又罢黜、东林百官,命山东总兵牟文绶包围孔府,牵连甚广,可有此事”

    张嫣今年虽已年仅四十,但仍是丹眼凤眉,体态丰盈,



第二百零五章:诏朱大典进京
    国子监的地位和作用,在场众人知道的还是很清楚的,崇祯皇帝这么一比,大家立马就明白这大明军校是个起什么作用的东西了。

    众人议论纷纷,南北两京一十三省,国子监的学生到处都能见到,如果真的能建一个类似国子监的东西来专门培育军将,武人的地位必将大大提高。

    当初设五军都督府的时候,为的就是提升武地位,但是五军都督府的实权到现在却完全被兵部夺走,左右都督这个职位也成了可有可无的虚衔。

    可以预见,这个军校在未来的作用,将会比五军都督府更大。

    当然了,一切都还要看现在这位皇帝对军校的重视程度和各种规定,不过不得不说,这军校的确是提升武夫地位用以在朝堂上和文官制衡的一个极好办法。

    “若真的能如此,天下间的将士们必然会对陛下死心塌地,对朝廷死心塌地,只是臣还有个疑问。”张世泽说着,面色忽然犹豫起来。

    “有什么想问的,但讲无妨!”崇祯皇帝坐回到椅子上,大气的挥手说道。

    “臣方才心中反复斟酌,但是这军校主官的人选还是没有谱,难道将陈大人从西北大营召回来任主官”

    “是啊,执掌军校的主官在军中要有威望,这样将士们才能心服口服,还要有足够的能力,让那些文官无话可说,要找这样一个人,难哪。”董琦也是叹气说道。

    的确,看看在场这些人,就算是英国公张世泽,虽然身份地位上满足了军校主官的要求,但他带兵不过一年,军中威望或许就连一般的地方总兵、参将都比不上,又何谈执掌军校大权。

    除了张世泽以外,董琦就更别提了,他也是去年临危受命才被委以要职,虽然有过几次酣畅淋漓的大小胜利,但资历尚且不如张世泽,也是穷苦人出身,身份地位都能授人以口舌。

    至于其它的新建伯王先通等人,虽然军中威望有一些,但却是对兵事、作战一窍不通,多半就是个上阵拼杀的料,让他们教书育人,委实是太过难为他们了。

    众人思来想去,现在大明够资格执掌军校的人也就只有正在西北大营与顺军周旋的五省总督陈奇瑜了,但若是将陈奇瑜叫回来,又以何人去制李闯

    这个事实际上并不在崇祯皇帝的考虑范围之内,看着面面相抵的帝党成员们,崇祯皇帝咳咳一声,正襟危坐的说道:“大明军校的主官不交主官,要称校长,这个职务就算是朕亲自设立,并且,这第一任的校长还是朕亲自担任为好。”

    闻言,众人面上都有些惊讶之色,自己这些人商量来商量去怎么把皇上给忘了。

    皇上亲自担任大明军校的校长,就算军中威望再高的武将也得稳当在军校里面卧着,而且文官们也都是无话可说,当今天子任校长,你们还想怎么样

    除此之外,崇祯皇帝亲自执掌军校还有一个不可多得的好处,那就是自此之后,所有军校出身的军将,无一例外都会被冠以天子门生的荣勋。

    这个荣勋向来是那些经过殿试的举人和官员们津津乐道,但是这军校设立之后,草莽出身的军也有资格在类似国子监的军校进修兵事,并且因此被冠以天子门生的荣勋,这能让文官少了很多话。

    以往历朝历代,军将的选拔除了武举以外,多是各地军将和文官向朝廷举荐,到了去年的崇祯十七年,这种制度更是糜烂,已经达到了总兵遍地跑,将军如牛毛的地步。

    这些被举荐出来的军将也不会感谢朝廷,其中的大多数人根本连皇帝长什么模样都不知道,都是既无威望,又没什么能力,他们唯一知道的,就是全赖举荐自己那人,自己才会有如今的地步,朝廷倒成了可有可无



第二百零六章:皮岛 天津 登莱
    “既然军校要办,那就要对所有人一视同仁,传诏,就说是真的意思,但凡在军校开成之日首批报名的,不加良莠,一概录取,但朕设立军校的目的毕竟是为国朝培养骨干军将,首批学生录取之后能不能留在军校继续深造,这就要看他们的能力了。

    还有,让高杰之子许元爵、黄得功之子黄宇轩、白广恩之子白良恭、唐通之子唐翰辅、吴三桂之子吴应熊、周遇吉之子周伯明来京报名参加军校,身为我大明将门,不能老是舞刀弄枪,兵事也要知道一些。

    还有,让兵部先下公文通知各地的巡抚、总督以及知府、知州,其余各镇总兵将帅、操守、防守甚至是守备,只要他们愿意,他们的子侄都可以来军校历练历练、增长见识嘛!

    当然,这个事情朕不强求,想为国效力的,自然蜂拥而至,只想着抵抗朝廷,为祸一方的,自然也会当没看见。

    国朝任人以能力大者为先,众卿子侄们的能力朕是相信的,他们也不会输给普通兵士,你们说朕讲的有错吗”

    崇祯皇帝说话时特意指出,要让高杰等人的长子来军校就读,被点到名的自然没什么选择的余地,皇帝陛下金口玉言,只能当成圣旨去遵行,那就是必须要来。

    至于其余各地的军将就不好说了,忠于朝廷的自然会让子侄兄弟就读,毕竟他们不像那些别有用心的军阀,没什么后顾之忧,有了天子门生的荣勋这也是以往梦寐以求的好事。

    其他那些公然违反朝廷旨意就是不来的军将们,崇祯皇帝的意思也表达得很清楚了,就算现在还不会说什么做什么,但是也会拿小本本记下来,等有时间了再一个一个处置。

    听到皇帝询问,在场的一众帝党成员都是二话不说,赶紧齐声喊道:“陛下圣明!臣等自当竭力促成军校办学。”

    崇祯皇帝满意的“嗯”了一声,说道:“既然大家都没什么话说,那这件事明日早朝时便由蒋阁老提出,稍微议一议就定下来吧。

    工部今日就可以准备了,募集工匠,购买材料和选址都是精细活,冯部堂,这都要劳烦你多费费心。”

    这位皇帝可不是省油的灯,冯铨深有体会,这回被皇帝说到头上又怎敢托大,当时就赶紧表态:“陛下放心,皇家的事就是最大的事,这军校的修建交到工部手上,绝对是不会出任何差错。

    请陛下放心,这件事臣会亲自监管全程,若是出了什么茬子,陛下拿老臣试问。”

    “冯部堂言重了,朕还是相信你的能力的,不然也不会将这么重要的事交给你。”崇祯皇帝笑了笑,亲自下去将冯铨扶起身,又是背手说道:

    “今日的事就先议到这里,让曹化淳和李凤翔各隔一个时辰来见朕。”

    待众人走后,司礼监秉笔太监李凤翔听到皇帝传唤,先是受宠若惊,独自来到冬暖阁以后,见到就连平日寸步不离保护皇帝的内厂提督方正化都没在,又是诚惶诚恐的跪在地上喊道:

    “奴婢方正化,见过皇上万岁万万岁。”

    “不必拘礼,你先坐吧,这次朕是对皮岛和山东的事要和你说几句,可能又要劳烦你出去多走几趟了。”崇祯皇帝摆手示意李凤翔坐在一边,手上翻着奏疏说道。

    “能为陛下办事,能为皇家办事,那是奴婢敢求而不敢得的天大的好事,陛下只要说出来,奴婢一定妥帖的办成。”李凤翔一方面深感圣恩眷顾,急于表态,另一方面,也是曾经对皮岛的事有所耳闻,知道这不是一块难啃的骨头,所以有些担忧。

    见到李凤翔坐在那屁股只挨了一边儿,崇祯皇帝也没说什么,头也不抬的又道:“前段时间顾媚的事,那个叫高文彩的千户处理的怎么样了”

    “回陛下,依照陛下的意思,奴婢没有让人为难他,只是革职了事,他也是为陛下的隆恩而感激涕零,如今正在家中闲待着。”

    听李凤翔说完,崇



第二百零七章:皇上仁慈
    “皇上圣明,以此人充任天津海防都督一职,必会为我大明朝编练出一支不逊色于郑家的水师。”曹化淳没想到崇祯皇帝前后两次的态度截然相反,当下是欣喜的喊道。

    “朕要的,不是能不逊色于郑家船队的水师,而是...,算了,和你说也没用。”崇祯皇帝摆摆手,看着一脸茫然的曹化淳忽然把要说出口的话收了回去。

    “臣告退,这便将这个好消息告诉张都督!”曹化淳没有注意到崇祯皇帝脸上的为难,正相反,他面上的喜色溢于言表,今天真是个好日子。

    没走几步,崇祯皇帝下一句说出的话,却是让他忽然间汗毛直立。

    “对了,朕曾听闻你从前与那些东林党私交甚密,还有这个张名振,也是和东林党交情不浅,到了现在这种时候,无论是你还是张名振,都要尽早斩断了和东林党的一切藕断丝连。

    不然,天津海防都督朕可以换,你这个西厂提督,朕要是想换,也就是一句话的事儿!”

    曹化淳刚走了几步便听到皇帝这一番冷冷的话,来不及感慨什么圣天子喜怒无常,赶紧跪在地上边磕头边说道:

    “臣死罪,臣死罪!臣这就回去办!”

    “行了起来吧,朕不是还没撤你呢吗把事情给朕办明白了,去吧。”崇祯皇帝连头都没抬,只是边翻阅奏疏边淡淡说道。

    曹化淳心中受惊,只想着赶紧回到西厂衙门把消息让人传给张名振。

    ......

    同一日的下午,崇祯皇帝还在暖阁批阅奏疏,曹化淳回到西厂去处理他和部属那些有关东林党的破事,李凤翔却是收拾好行装,带着几个缇骑来到位于小街庙旁的一处住所。

    看了看眼前有些老旧的院门,李凤翔伸脖朝里瞅一眼,满心怀疑的问道:“真是这里,你没蒙骗咱家”

    “回公公的话,小的今后还要靠这差事吃饭,公公一句话就能把小人从头撸到脚根子上,怎敢蒙骗公公,高千户确确实实就住在这里。”被问到话的小旗连忙说道。

    说完,见到李凤翔有些难看的神情,赶紧改口道:“小的多嘴,是高文彩,不是高千户。”

    李凤翔这才满意的“嗯”了一声,挥手道:“敲门吧。”

    “笃笃笃......”

    “来了,谁啊”门内传来一个女人略微不耐烦的声音,院门被打开之后,果然见到一个身上穿着粗麻襦裙还带着一男一女两个孩子的妇人。

    “这...”妇人虽然是没怎么出门见过市面,但毕竟自家男人以前是个锦衣卫千户,眼前这几个人的衣着她还是能看出来的。
1...5657585960...243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