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七年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竹下梨(书坊)
甚至在董策前世那个时空,他一直到死,也不认为自己有错,只是认为大臣误国。
甭管是哪个,反正最后都没有刘若宰的好果子吃。
大伙儿都知道现在百姓日子不好过,但都装不知道,甚至皇帝也是这般,你硬是把这一层浮华的表象揭开了,岂不是和大家过不去?
不过董策也对刘若宰的性子比较熟悉,知道他也就是而已,断然是不会这么做的。
“去吧,去吧。”刘若宰不再这个话题,叹了口气,便是让董策离开。
董策恭敬的应了一声,便是打马离开。
他回到自家的队伍中,把王通这三个都头都给叫来,吩咐了几句,三人听命,各自下去传令。
少顷,董策便是带着自己的家丁离开大部队,朝着流民们缓缓行去。
此时的情况,是马队占据了官道和旁边的一片地界儿,而流民们则是分散在路两边已经荒废的田地中。他们可能也是走得累了,到了这儿便想着休息了一下,干脆都按照各自的团体坐了下来,等待着官军的离开。
董策这一干手下,全都是披着甲胄,手里端着锋锐的长枪,让人看了就是心里发冷。他们朝着流民们过去,顿时是引起了流民们一阵慌乱,不少人都是站了起来,惊惧的看着他们,不知道这些官兵是要做什么。
还好,让他们略略安心的是,董策带着人在离他们还有十来步的时候停了下来。
董策越众而出,高声道:“诸位,本官乃是磐石堡守备,大同左卫指挥佥事,董策!”
这些流民们是不大听得懂这个的,也不知道这些官职代表着什么,但大概还是能搞得明白,眼前的这个年轻人,似乎官儿不。
“你们是流民!一路过来,当也路过了不少州县,可有州县给你们施舍过一口粥?”董策又是高声问道。
流民们寂寂无声,没一个人话,董策倒也不着急,就在那儿等着。
终于,内里传出几个愤愤不平的声音:“没有,见了俺们,城门都不让进!”
“俺们想进城讨口饭吃,都给关在外头!”
“那些杀千刀的,还派衙役兵丁驱逐俺们,杀了不少人!”
他们的话,得到了许多人的响应。
之前人们不话,只不过是因为缺少一个领头人而已,而现在,有人话了,大伙儿立刻是跟着,顿时是吵吵嚷嚷,乱七八糟的。内容却也差不多,无非就是控诉这一路上遭受到的不公正待遇,诉心中的委屈。
他们也真是给欺负惨了,再了,这一路上,哪里有当官的愿意听他们话?此时碰到一个董策,还不赶紧抓住机会?
董策也不着急,也不打断他们,就是在那儿很认真的听着。
足足过了一炷香的时间,流民们也的差不多了,他们身体都很虚弱,连话都觉得花费气力。董策双手往下压了压,顿时所有人都不话了,方才董策那一番动作,已经让他们心中多了些亲切感,也愿意听他话。
董策指向了东北方向:“顺着这些方向,一直往前走,过了大同左卫,高山城之后,再走不远,就能到达磐石堡。本官乃是磐石堡守备,磐石堡,是我的地盘儿,我还是做得了主的!现在磐石堡正在招募流民垦荒种田,你们只要是去了磐石堡,就能分田地,有吃的!当然,干活儿少不了,这天底下总没有让你白吃白住的道理!”
他顿了顿,扬声道:“你们若是愿意去,本官便着人带你们前去!若是不愿意去,就这么自己走也成,到时候饿死,却也怨不得本官。”
完,董策打马往后而去。
他没有做出一副很热切的样子继续劝,那样的话,这些流民便会认为自己是求着他们去,不自觉的就会拿架子,反而不容易达到目的。他也没有把前景的特别好,比如白吃白住之类的,甚至还刻意的的苛刻了一些——想吃饭可以,得干活儿!
这样反而是能够取信于人。
那些流民们面面相觑,然后便是凑在一块儿窃窃私语,现在是在商量是不是要相信董策的话。
不得不,许多人都心动了,他们已经流浪了很长的一段时间了,亲眼看着身边的人一个个的饿死,心里要不害怕不畏惧那是不可能的。但现实却是让人绝望。
去的所有地方,都是穷困无比,城池进不去,而城外,却是根本讨不到吃的。树皮草根都吃光了,不少人吃观音土吃死了,但还是有许多人在吃。一个个肚子鼓胀,最后也是只有一个死字。
他们就像是即将被淹死的人,看到什么东西都想抓住,哪怕只是一根稻草。
而董策给他们描绘的前景,显然并非是稻草,虽然要干活儿,但至少有饭吃啊!有饭吃,不定就饿不死,就能活下去!
终于,有流民壮着胆子问道:“大老爷,俺们可不认识路。”
“若是有想去的,本官自然会着人带着你们!”
董策指了指右边的一片空地,道:“本官还有公务在身,没时间在这儿纠缠,谁愿意去的,就站到那里去,只有一盏茶的时间。一盏茶之后,还未站过去的,便自生自灭去吧,就莫要再怪别人。”
果然,董策一给出时限了,流民们的反应立刻便是不一样了。当有了紧迫感的时候,人们做决定自然会更快一些。而且董策一给出这个时限,就会给流民们造成一种心理暗示:这可是个好事儿啊,再不抓紧就赶不上了。
几乎是董策刚完,便有人往那边走过去,而一看见别人动了,剩下的自然也就忍不住。流民们纷纷朝着那边走去,但有些人犹豫着,似乎是在思量,但终归是没走过去。一盏茶的时间到了,差不多有七成的流民都已经站在了董策指着的地方。
一
%77%77%77%e%64%75%0%0%e%6%6/
崇祯七年 斯时何时?战乱之时! 六八零 入陕
不少流民稀稀拉拉的跪下磕头。
董策打马回转,目光从诸多家丁脸上扫过去,最终落在了董忠贤的身上:“董忠贤,出列!”
“是!”
董忠贤高声应是,策马出来。
董策把他拉到一边去,先把刘若宰的条子拿出来,道:“这张条子,一定要放好了。到了磐石堡,把这些人安顿下来之后,你便可以去往镇河堡,拿着条子去找纪长风,从他那里把这些粮食给领出来。”
“是,属下明白。”董忠贤道。
“还有。”董策盯着董忠贤的眼睛,声音缓慢而严厉:“你这一路上,多看着,瞧着,看看这些流民中,有哪些是领头儿的人物,都在心中记下。到了磐石堡之后,便告知石进李贵等,让他们立即将这些人诛除!而后把所有人都打散,杂居!听明白了么?”
董忠贤听了,心里剧烈的哆嗦了一下,但他还是坚定的重重头:“属下绝对做到!”
“好!”董策心里很是满意,他之所以选董忠贤,就是因为董忠贤算得上是文武兼备,能打能杀,该狠的时候也够狠,能够镇得住这些流民,同时也不乏计谋,可以应付某些突发情况,担当这个人选,最合适不过。拍了拍他肩膀,:“去吧!”
“是,属下遵命!”
董忠贤翻身下马,磕了个头,而后上马。
他打马朝着那些流民行去,脸上毫无表情,但心里,却是重重的叹了口气。
他知道这是个好差事,比起要去千里之外的肃州卫更要好得多,此去肃州卫,路上还不知道会遇上什么危险,能不能活着回来都是两。而现在就带着流民回到磐石堡,就算是流民们走得慢,用不了多长时间也能到了。带着这些流民回到磐石堡,就算是大功一件,再去镇河堡递条子领了粮食回来,又是大功一件。而后就可以安安心心的呆在磐石堡好吃好睡,等着大人他们回来了。
真要是等再过一段时间***的话,自己的功劳也绝对不会比别人少。
但这真的不是自己想要的!
不过这些话,也只能藏在心里而已。大人如此抬举自己,当感恩戴德才是,岂能有怨言?
他策马来到那些流民之前,高声呼喊了几句,便是缓缓打马,朝着方才董策他们来的方向而去。
那数量足有两千多的流民,也是赶紧跟在他后面,往前行进。
为了让虚弱的流民们跟上,董忠贤的速度并不快,类似于信马由缰似的往前。
有不少之前未作决定的流民,这会儿也是赶紧跟了上去,董策眉头皱了皱,就要派人阻止——方才给了他们机会他们不去,现在又要跟上,若是自己就这么允了,岂不是显得自己的话一儿都不值钱?
但回头看了一眼那陈旧的马车,他暗暗叹了口气,终归还是没下令。
不能因为这等事,让刘大人认为自己嗜杀残暴。
也罢,就让他们跟着吧,反正怎么也是给磐石堡增加人力。
约莫一刻钟之后,流民们都走光了。只有地上那一滩血迹依然存留,是那般的刺眼。
中午时分,队伍抵达乃河堡。
驻马乃河堡之外,已经能够瞧见不远处的关河。关河乃是黄河支流,发源于大同镇,于山西镇和漠南蒙古的边境处注入黄河。其整体乃是东-西流向,水量颇大,不过连年的干旱,已经让这条河流水量减了许多,河面也变窄不少。站在河岸往下看,能够看到细细的一条水带两边,是裸露的河床。
在乃河堡吃了一顿饭,沿着关河一路继续向西前进,在日落西沉的时候,已经能够看到西边远处那连绵的群山。
由于距离比较远,所以看不大真切,但董策知道,那山上,一定是有着绵延的长城的。
不是现在被称之为边墙的外长城,而是内长城。内长城不是大明和北方游牧民族的分界线,而是位于大明朝境内。这是古长城了,宋朝的时候用过一段时间,但是明朝疆域面积大,便没什么作用。在山西境内的这一段内长城,恰恰是大同镇和太原府的分界线。
是夜,扎营野外。
纪长风给准备的那几大车食物终于是派上了用场,有米有饼子有肉干,大伙儿吃的还都不错。
一夜好睡,第二日一早,继续出发,还是沿着关河前行。
内长城终归也是长城,自然是要依托地势,山西境内的内长城,基本上都是依着山势的走向建造,众人面前的这片山没什么名气,但也是颇为的高峻,想要翻阅可不是那么容易。不过关河穿山而过,形成了一条河谷。
前进没多久,便是走入了一片莽莽群山之中,时不时的能瞧见那一段段墙体。内长城早就已经荒废,也没什么兵力驻守。
关河旁便有官道,是很方便通行的。
半日之后,在走过了面前一个转弯之后,便是一片豁然开朗。面前是一片苍茫的辽阔大地,原来已经走出了群山。
关河北岸,一座雄伟的大型军堡依山而建,扼守住了关河河谷,正是老营堡。
看到老营堡,就明已经正式离开大同镇境内,进入到了太原府。按照行政区划上算,乃是太原府,若是按照军镇来算的话,则是山西镇。
整个山西,并非是只有大同镇一个军镇,还有一个山西镇。山西镇在大同镇以南,分到的边墙长度长度远远不如大同镇,大约也就是大同镇边墙长度的四分之一到五分之一之间的样子。山西西北角这一段边墙是山西镇负责的,不但长度不如,而且也不是那么的要紧。因为这段边墙中,有一大半,直接就是黄河——在这里,黄河是大明和蒙古的分界线,而黄河天堑,哪里是那么好跨越的?
所以防御的压力立刻就了不少。
与之相对应的,山西镇的军兵战斗力,比之大同镇还要远远不如。那战斗力,根本就不能看!
离开了自家的地盘儿,自然行事就不是那么的方便,不过宣大总督下了公文,提督雁门等关兼巡抚山西地方——也就是山西巡抚——吴甡也下了公文,甚至太原府知府也下了公文,是以刘若宰这一行人,待遇倒也是不错。
三月十二,终于抵达了保德州。
面前,就是滔滔黄河。
“黄河啊!”
董策站在黄河岸边,低头瞧着下面的滔滔河水,只觉得一阵目眩神迷。
前世的他,见过黄河许多次,但这一世,却还是第一次见到这条滔滔大河。比之后世,此时的黄河水量要大不少,哪怕是山陕连年大旱,但有着众多的支流的黄河,也是并不缺水的。水流湍急,水量极大,奔流中发出了轰隆隆的巨大响声。
这一段的黄河并不算宽,但是河岸相当陡峭,岸边都是数米乃至数十米高的陡峻崖壁,这边还好些,对面的北岸,就更是险峻。
遥望对面,能够看到陡峻的崖壁上有着雄伟的城池,那是府谷城。这会儿可没有黄河大桥,甚至由于这一段河流比较湍急,连浮桥都没有,那就只能船渡。保德州这边,早就已经搜集了不少的船只停靠在河边,船夫都给配好了,随时都能够出发。
一
%77%77%77%e%64%75%0%0%e%6%6/
崇祯七年 斯时何时?战乱之时! 六八一 南行
他们都是骑兵,可是不折不扣的旱鸭子,有几个会水的?坐过船的也没几个。对于奔流湍急的黄河,心里都是很畏惧。有的人这会儿便是心里暗自埋怨,怎么不早几个月来?趁着黄河结冰,直接就过去了,何必像现在这样费事?
坐船难受也就罢了,但问题是,要是船在河中心翻了可怎么办?在这儿被淹死,那可是冤枉得紧。
不过再怎么害怕也得上船,刘若宰关键时刻也是拿得住,第一个上船渡河。
剩下的,就再也不出什么来了——你再金贵,有兵备道刘大人金贵?
大伙儿依次渡河,而作为押后的,董策和他的队伍是最后才过去的。不少人都是在船上被晃得七荤八素,趴在船边吐得是七荤八素,上了对岸之后脚都软了。董策还好,有儿头晕,但不至于要吐。下船的时候,也只是脚步有些虚浮而已。
当踏上对岸的土地,董策抬头望着高峻的府谷城,感受到脚下的坚实,深深的吐出一口浊气。
由是,终于入陕!
踏上了这片在明末战火纷飞的土地。
……
渡河对士卒们影响不,但如果只是人的话,倒还好些,总归能支撑一下。但问题是,不少战马也都受了出现了一些不良反应,许是因为身体原因,或是受了惊吓。是以队伍在府谷城休养了三日才重新出发。
进入陕西境内,立刻就能感觉出不一样了。
在董策眼中,比之陕西,这里一个是更加荒凉了,第二个则是:整个陕西,似乎已经是变成了一个堡垒林立的世界。
军堡数量极多,而且几乎每个村子,都是一个民堡。大同镇也有民堡,但是普遍是样子货居多,防备不怎么严整,而这里却是不一样。不但围墙修的高大坚固,而且时时刻刻墙上都是有人在巡逻,几乎没有在村外活动的人。他们的戒备心理也非常强,尽管刘若宰这一行人一看就知道是官军,但沿途的村子瞧见他们之后,还是立刻紧闭大门。
不过董策这一路走来,发现陕西的军队,战斗力也就那样,不比山西境内强多少。其实不光是山陕两省,整个大明朝都是这般,军户糜烂,招募的兵员战斗力也是极差。
再了,现在董策等人所在的位置,乃是延绥镇,当初洪承畴巡抚延绥,着实是练出来一支强军,只可惜现在那支在现在的大明朝数一数二的强兵,正跟随着洪承畴在河南,也不知道回到陕西了没有。
三月十八,抵达曲野川之泮的神木,而后沿着曲野川往其上游而去,便是抵达了榆林卫。
按照当初制定的计划,便是由延安府入榆林卫,然后沿着边墙以南的那些军堡,一路向西而行。之所以当初如此规划,是因为考虑到,军堡中毕竟有着为数不少的军丁,依托着,总归是安全一些。而且由此横贯陕西北部,也是比较近。
但是当由延安府进入榆林卫之后,刘若宰发现完全不是这么回事儿。
第一,榆林卫的兵,根本就不足为倚仗。陕西三边这边的财政情况,看来是比大同镇还要差,要么就是将官们侵吞的太厉害,反正一路走来,所见所谓,感觉他们的日子比大同镇的军户还要苦。而相应的,他们的战斗力,只怕比大同镇的那些还要差许多,真指望着遇到危险能靠他们解救?不添乱就算是好事儿了!
第二则是——这路也太难走了。
这是刘若宰忽略的一个因素,他之前从未来过陕西北部,根本就不熟悉这边的情况,真是万万没想到,这里的道路竟然是这般的。和晋北大同盆地那大片大片的广袤平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里是黄土高原,而且由于流水成千上万年的侵蚀,导致这里处处都是极深的沟壑沟谷,而道路,基本上就分布在这些沟谷之中。
路不好走,还绕啊绕的平添了许多路程,更重要的则是安全问题。道路所在的河谷中,有许多通往两边的河谷沟壑,里面若是藏上个几百人,则外面根本就看不出来,到时候被人打个措手不及可就惨了。
站在柏林堡外面的一块高地上,刘若宰瞧着面前这千沟万壑,眉头深深的拧了起来。
他们昨日是在柏林堡外面过得夜,自从进了陕西地面,除了在府谷的那几日是住在城里之外,剩下的那些时日,基本上都是住在城外。终归不是自己的地盘儿了,刘若宰的冀北兵备道官衔儿对这些属于延绥镇的将官并没有太大的威慑力,宣大总督或是大同巡抚又管不到这边来。而刘若宰又不方便大肆宣扬所办的差事,所以就只好每个晚上都在城外窝着了,不过还好,城内多少是会送一些粮食饮水出来的,倒是没渴着饿着。
若是陕西三边总督洪承畴没有四处征战的话,他一纸公文下来,所有的事情都会好办许多,但现在就算是洪承畴知道这件事儿,怕也是没时间处置了。
董策站在一边,也是叹气。
他这会儿对自己相当不满——刘若宰不知道陕西北部的地形也就罢了,自己怎么还给忽略了?后世可是不止一次的学过这个,而且自己前世也曾经许多次坐火车路过陕北,那也是亲眼见到的。怎么制定计划的时候就忘了这一了?
他苦笑一声,弓腰请罪道:“大人,是属下思虑不周。”
“这不怪你。”
刘若宰摆摆手道:“你一直在大同镇呆着,从未来过延绥镇,自然是不知道这边儿的情况。”
沉吟良久,刘若宰忽然一转身,朝着南边一指,极为果决的下了命令:“往南走,一路出延安府,入西安府。”
虽然刘若宰的不甚详细,但董策还是立刻就明白了他的意思,刘若宰的意思,当是入西安府,进入广阔平整,道路网络发达的关中平原,然后往西而去。这是目前来最好的法子,如果还坚持在延绥镇这边儿西行的话,哪怕是不遇到什么危险,只怕光着一段路程就得走上一两个月!
不过,若是进入关中平原,则碰上流寇的可能性就太大了。
董策想了想,道:“大人,不若咱们沿着洛水南下,走甘泉,过鄜州,进入西安府,但是不必往南走的太远,到了白水和澄城,就算是进入关中了,道路就会好走许多,便可以停下了。”
董策口中的洛水,可不是那条曹子建口中有洛神出没的洛水,那条洛水位于河南境内,而董策口中的这个,则是由北向南,横贯整个延安府的一条大河,不过共同之处就是都注入黄河。
刘若宰诧异的看了董策一眼,眉头挑了挑,一招手:“拿地图来。”
车夫赶紧从车厢里抱出一个木头匣子来,心翼翼的打开,从里头掏出一个卷轴,递给刘若宰。刘若宰展开地图一看,然后又是看了董策一眼,问道:“这地图你才看了几遍,竟然全都记住了?”
董策赶紧谦道:“属下不过是侥幸而已。”
刘若宰可不相信什么侥幸,只是董策不趁机自吹自擂,这种态度让他很满意,他嘴上没,心里却是对董策更是满意了许多。
他盯着地图看了半响,按照董策的法,到了关中平原北缘之后便不再难下,而是立刻西行,这样倒是也安全。
董策看着地图,在旁边又道:“从澄城走白水,过蒲城,一路往西抵达乾州,就可以折往西北了。不过乾州距离西安已经不远,到时候却是得心些才是。”
刘若宰头,道:“就这么走!”大部队折而向南,沿着洛水往南走,因着是在河岸边行进,也不怕迷路,道路也好走许多。三月二十九,终于是抵达了澄城县。
一
%77%77%77%e%64%75%0%0%e%6%6/
崇祯七年 斯时何时?战乱之时! 六八二 敌意
一路风尘仆仆,绕是以董策的身体素质,也是觉得有些疲惫,他坐在马上,眯着眼睛看着远处的澄城县那青黑色的城墙,不由得轻轻吁了口气。
算起来,离家已经将近一月,但去往肃州卫的道路,却还只走了一半儿,想想就是令人一阵沮丧。
关河千里,梦断魂绝!
远远地,董策忽然又看到了远处走来黑压压的人群,瞧着大约有几百之数,倒不是极多。这种情况,这一路上已经是见了不知道多少次了,董策一挥手,身后王通吩咐了一句,立刻便是有一个家丁策马而出,朝着那些一看就知道是流民的百姓迎过去。
值得一提的是,今日陕西之后,遇到的流民,数目之庞大,真真是让人不敢置信。尤其是南下以来,就更是密集,一开始的时候,或许两天才能遇到一拨流民,而过了几日,基本上就是一日一拨,再过几日,便是一日好几拨。自从进了关中的范围之后,一日遇上七八拨都是寻常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