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隐士的前半生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洪山诗人
但是,到今天,这种制度完全没有坚持下去的基础了。着粪扫衣,本来是破除对外在的执着。但今天,一个和尚穿着这衣服,就完全是污染环境,让人生厌,更别说相信你的佛法了。
对于乞食,从佛教传入中国以来,就开始发生变化。因为在中国那个农业社会,处到讨饭不仅被认为不体面,是寄生行为,而且对个人健康,也不好。基本上,群众是比较鄙视这种行为的。修法的目的,不仅是要解决自身的问题,对大乘佛教来说,度众生,传播佛法,也需要随顺人民的意愿。如果群众讨厌你,那么,你的法,就没办法进入人民的心中。
戒律的改革,是宗教史上重大的事件。为了让戒律符合当地人的习惯,依据佛教随顺众生的原则,各地都依据相应的风俗,改变了规则的内容。
比如西藏,蔬菜很少,而人体的热量,在高寒地区,主要靠肉食补充。所以,在藏传佛教的规定中,对部分肉食的禁忌开遮了。所谓开遮,就是放开的意思。
内地佛教中,对戒律影响最大的,是百丈清规。僧团的管理,必须要有制度。因为内地大型寺院的集中,所以,制定的规则就非常复杂。这就像部队,为了统一性,就必须制订复杂的条令条例。
百丈禅师制定的清规,适合于中国这个农业社会的基本形态,在生活和生产上,制定了“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规定,奠定了农禅的基本格局。从此,寺院摆脱了经济上对官府和社会上的依赖,形成一个自足的传统小社会,保持了宗教的纯洁性。
这种制度,不仅带有经济上的适应性,而且带有宗教上的统一性,所以,虽是禅宗的规矩,但其他宗派马上就认可了这种做法。
唯一还可以保持的传统戒律,就是日中一食了。从营养角度来说,只要中午饭吃饱,是可以支撑一天的活动的。从修法来说,肠胃清淡,也有利于练功打坐。
如果在佛堂这样狭窄的空间里坐上百人,放屁的、打嗝的、体味、口臭,如果太多,起码影响卫生和心情,况且,在神圣的佛像面前,也不庄严。
这个戒律虽然是最好执行的戒律,但对于初次执行的我来说,也遇到了很大的麻烦。中午吃得虽然比较饱,但是到了晚上吃饭的时间,就有点饥饿的感觉了。在晚上睡觉的时候,对食物的渴望,让我几乎流口水。
夜晚打坐时,总能够听到胃里咕咕的响,心思总是无法宁静,根本用不起功来。这天晚上,我还做了一个梦,梦见在温州,我与妍子坐在桌子边,妈一道一道地给我们上菜,全是四川最好吃的东西:烧白、香肠、鱼香肉丝等等。但是这种美梦,被一阵说不清楚是胃烧还是痛的感觉搞醒。我知道,此时,胃按时间开始磨了,此时是最难受的时候。我本来想起来倒点水喝,起码可以混个水饱,但看到大家都睡着了,怕吵醒了别人,只有坚持挨下去。
昏沉到半醒,一直到天亮,这个过程,比在部队跑五公里还要难受。有什么办法呢只有坚持。
到第二天早上,洗漱时碰到万师兄。他突然问到:“昨天晚上很难受吧”
“你怎么知道,我是吵醒你了”
“我睡觉,总是有一半清醒的。”
“什么意思”
“为了梦里能作主。”
好玄乎的回答,我不得不追问起来:“师兄,你这怎么休息得好但我看你白天,还挺有精神的。”
恰好,今天上午,有一个外地佛教协会的考察团要到这里来,法露师和见性师要接待,要求我们上午自己看经,或者互相谈体会。
我就找万师兄,寻根问底。他才给我讲了他的故事。
他从小有先天性心脏病,活得有一天没一天的。父母找了好多医生,也没有办法。后来,长到十几岁,医学已经比较发达了,他做了手术,这才恢复了正常的生活。
“从小以来,我就知道生死时速。生命的短暂,让我珍惜每一天。后来做了手术,虽然能够过正常人的生活了,但我这种对生命的看法,始终没有改变。我觉得,与其同其他人一样活几十年,不如找到某种方法,使生命有永恒的意义。大约工作到三十五岁的时候,我又得了一场病,我的心脏虽然做了手术,但那场病也让我脆弱的心脏,受到了新的生死考验。我知道,以我的身体,随时都有可能过去。对生命的短暂性,体会就更深了。”
后来,万师兄在一个偶然的机会,碰到一个熟人。其实,那个人,是他在医院认识的病友。那个人是胃癌,做了切除手。这个病友,即便能够多活几年,生存质量也不会太好。
“那一次,本来是带着本公司的几个同事去旅游的。我自己身体有先天性疾病的基因,所以对结婚就很慎重。再加上,大学的初恋女友分手了,所以,我对爱情和婚姻就不报什么希望。恐怕我这个人结了婚,有了孩子,如果我早逝,也是对老婆孩子不负责任。正因为我在公司大小是个领导,又是单身,所以,公司出差带队基本上就是我的事。那一次,是和同事们出差完成了任务后,到附近的一个风景区旅游,算是犒劳同事们的辛苦。”
这个万师兄,讲话很有层次,内容也比较精简。他的生世与状况,几分钟就说清楚了。他是大学生,他是单身,他是公司领导,他有病。这几个关键词,就解释了他的人生观。
“那一次在山上的寺庙去,据当地人说,那个寺庙,抽签很灵。许多年轻人喜欢凑这个热闹,大家就一起去了。我倒不赶那热闹,就一个人到处转转。结果,转到那个法物流通处附近,看到一个扫地的居士,感觉有些面熟。结果,是他先把我认出来,他真是我那个病友。”
我问到:“他在那上面干什么”
“对啊,当时我也这样问他。他当时估计已经六十来岁了,这么大年纪,一个人跑到这寺庙来扫地,为什么对方说,他是抱着临死抱佛脚的心态来的。反正死在佛前,总比死在医院强些。想不到,过了这些年寺庙生活,反倒离不开这个地方了。他现在比以前健康多了,脸色红润,肌肉有力,完全比正常的六十岁的人,还显得年轻。这种奇迹,很让我震惊。”
后来,这个病友就给钱师兄介绍了,他在寺庙生活和修法对他的帮助。他的胃虽然切掉了三分之二,在家里要少吃多餐,还只能吃流食。但是,他告诉钱师兄,人并不需要吃那么多,经过训练,一天只吃一餐就够了,不影响健康,甚至更健康。
“从那次起,我就对佛教有点兴趣了。毕竟我是学科学的,这种有点反常识的事,肯定有不一样的道理。庄师兄,你第一天只吃一餐饭,不适应,并不是你身体有毛病,而只是你的习惯而已。当你的身体和心理适应了日中一食,你反而会更健康。”
他这话题说了半天,完全是在为了帮助我克服最开始的难受心理。
“万师兄,我看过弘一法师的断食日记,知道人可以少吃饭并且可以不吃饭,这在一定时间内,不影响生存和精力。经弘一法师的人品,他不可能骗人。当然,我虽然有心理准备,但没有想到是这么难受。甚至,我有个疑问,这种只吃一餐饭的规矩,是不是适合每一个人,我是不是恰好就是那个不适合的”
“你是个健康人,见性法师不会看走眼,你肯定会适应。毕竟,像我这种人,都经历过辟谷,何况你呢”
“什么,你亲身经历过”
虽然听过许多传说,也相信弘一法师,但一个曾经辟谷的人就在自己身边,也还是蛮惊人的。
“对,自从碰到那位病友之后,我就发现,佛教中,有一些很能够实用的东西。你知道,我们这种理工男,不太相信纯粹的理论和信仰,我们需要实证。第一个实证,就是在那个庙子里,病友告诉我,有一个班,在夏天开,可以对居士开放,可以练习断食。我就报了,并且皈依了其中一位法师。当然,我这个人,如果发了誓,受了戒,一般不会破坏它的。用身体做实验,不可能进行错误操作。”
听到他这样说,我马上联想到初中,老师说化学实验,浓硫酸与水混和的实验,要沿着试管壁缓慢地向下倒,并用手凭空给我们做了演示。他强调,所有化学实验,不允许有错误操作。如果这个试验错误操作了,后果很严重。
有同学马上问,有多严重。老师的回答:“那你就破了相了,那你就找不到女朋友了。”逗得全班哈哈大笑。
我们当时的乡中,根本没有化学实验室,河边虽然有的是水,但老师没有硫酸,更没有试管。这种空对空的讲解,因为他的幽默,让我记忆至今。
万师兄说得对,拿自己身体做实验,怎么敢错误操作呢从他的世界观来说,出离心中足够的。从他自律的习惯来说,他守戒肯定会严格。
&n
第四百五十六章 培养平等心
法露师这段时间,花了很大精力,反复讲授了平等心。首先,他讲了菩提心的的概念。
他是从大到小的方式来讲的。他说:“发菩提心,是所有大乘佛教的核心内容。如果最开始没有这个决心和意愿,也就是成道的因不好,因不好,果就不好。”
与钱师兄们讨论时,我渐渐理解了这个观点。所谓因地菩萨与果地菩萨的区别。因地菩萨,就是你具备了成就菩萨的因。比如一颗种子,你是稻谷的种子,最后生长出来,就只能是稻谷,不可能是玉米。
按彻底的理论,在佛教中,把彻底理论叫做实相,或者叫做了义。在我们教学中,了义相当于概念和本质,相当于道家的《道德经》。不了义相当于例题或者打比方,相当于《庄子》。
从了义的意义上讲,万法平等,也就是说,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平等的,拥有相同的基本属性。这个属性叫做空,道家叫做道。在物理学界,也会说物质与能量是互相转移的,是统一的。
我看《愣严经》时,总觉得,有某种大一统的理论,但说不清楚。但钱师兄认为,确实可以有这种统一的理论。他说:“在物理学上,质能转换,时空纠缠,是不是说明,一切事物的基本性质,是联系在一起,互相影响的。如果去掉其中一个,另一个也不复存在”
我同意他这个说法。当然,我不是物理学家,但有这个感觉。
“在佛教理论中,心物一元,就更宏大了。原来是物理世界的物物一元,现在加入心的主观成分,变成心物一元,是不是增加了一个新的统一维度,极大地扩充了世界观”
这倒是提醒了我。原来学数学,从平面几何到立体几何,许多学生总是在最初理解起来非常困难,那是因为,世界观改变了。比如原来平面内何是二维的,而立体几何是三维的。而世界本身,除了三维立体空间,加上时间的维度、能量的维度,再加上心的维度,那该是一个多么宏大的场景啊。
如果你亲眼看到这个场景,你简直没办法给别人形容,即使你给别人形容出来了,别人也理解不了。
世界是一真法界,是心物一元的,这是对实相的简略说法,我根本无法靠自己的推测和妄想,来猜度它。
那么,我们可以从小做起,先将思维模式一点点地突破升级。先承认,众生平等吧。将所有有生命意识的个体,看成是一个整体,这就是一个正确的理解方向。
这个方向,就是因,就是种子,就是决定你方向的东西。也可以用数学思维来说明:方向就像一条射线,而决定射线方向的,只需要两个点。假如学佛前的我,是原点,那么出发时的心,也就是发心,那个众生平等的菩提心,就是出发时到达的第一个点,这两个点一连线,就构成了最初的射线,这决定了今后的大方向。
大方向的正确性,避免了南辕北辙。
“从绝对意义上讲,在坐的所有人,都是因地菩萨。”法露师说出这句话时,我也有点惊慌。毕竟,第一次有过来人,把我们叫菩萨,我们再飘,也不太自信。
“为什么呢因为,当佛发誓要度尽众生之时,所有众生就有了成为菩萨的可能了。三世诸佛和各位大菩萨,都有誓愿,要度尽众生。如果他们说的实话,那么在座的,都是众生,都是要被度的。当然,在哪一世,在六道中的哪一道被度,说不准。有的菩萨,修行了无数大劫,才有成就,不知道大家等不等得了。”
我知道佛教经典中对大劫这个时间定义,就是很漫长的岁月,或者说,几十万年甚至上亿年。如果要等到那时候才得解脱,那解脱的希望就太渺茫了。
“大家也不要怕,菩萨说过的话,都是算数的。但是,之所以说大家是因地菩萨,还有另外的原因。人生难得,你们今天就在人道中,只有人道,才是最容易得到解脱的道,这说明,你们前世,已经修得很成功了。做人难,做中国人难上加难。为什么因为你们前世功德,修到这一世,终于在这个庄严的地方,听闻正法。”
能够做人,就不容易的事。能够听闻正法,更是稀有。这个道理,书上也有。
“经上说,念一句佛号,就是不得了的功德,为什么因为有众生听到了。你们作为人,能够系统地在这里念经打坐,修习佛法,这是多大的功德。佛没能力度无缘之人,为什么因为佛教理论中,有最基本的缘起理论,如果没有缘起,一切无从着力。你们难得为人,听闻并修习难得的正法,这就是因,所以,你们是因地菩萨。这个因,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是因菩萨的誓愿,二是与菩萨的缘分。”
这是属于基础理论了,按这个说法,很是鼓舞人心的。至少,大家对自己能够成就,燃起了希望。
“为什么要众生平等就是菩提心呢其实,当年菩萨就发了这个心,你们今天发这个心,就跟菩萨的心相应了。心因内容而同异,并不分发心的是哪个人。从绝对意义上讲,学佛是心的成就。你拥有了菩萨完整的心,你就是菩萨了。”
这个心,当然不是指的妄心,但也不能说是真心。因为真妄是对立统一的,没有妄,也就没有真。这只是理论,我已经算是从逻辑上理解了,但在实践上要证实,恐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也许,我这一生,都无法到达那个高度。
佛教还有一个说法,叫唯识学。也就是,研究识的学问。按经典理论,识是心的产物。识共分八种。比如色声香味触法,算是前六识。第七识是末那识,第八识是阿赖耶识。这些识的定义,我虽然看过,但对第七、第八识,始终无法理解。我们一般人习惯,把第六识,意识,叫做心。这大概是我们所谓妄心的主要内容吧。
听钱师兄说:“你把玄奘法师的《八识规矩颂》研究一下,就可以知道这八识之间的关系了。”
我倒是真的认真读过,读不懂。专有名词太多了,以我这点佛学知识,根本没有理解的渠道和基础。钱师兄对理论感兴趣,对哲学思辩有研究,他或许能够入门吧。
因为万物平等,世界是一真法界。那么,对于初学者,理解不了的话,就只能从众生平等这个角度入手。好在,人都有同情之心,有情众生,能够让我们产生共情,这是一个好切入的口子。
当年孟子劝一个国王,从杀牛还是杀羊来作为说服的切入口。因为国王看到杀牛不太忍心,就推断出国王的同情之心。其实,最残暴的国王也是人,这种同情心多少也是有的。孟子的理论,就是利用人的这种同情心,推而广之,将同情心用于人民,就是好的国王了。
“君子远离疱厨也”。
人类与其他众生有共情的特征,所以,劝导人们的慈悲,就比较容易。
“所有大菩萨,都以悲心而成就,所以,要建立平等心,得先建立慈悲心。”法露量强调到:“要我们吃素,百丈清规写得明白。那不是因为肉食有毒,当然,肉食确实也有毒,但不至于毒死人。更重要的是,培养和维护我们的慈悲心。众生既然是平等的,我们就难以忍心杀害它。”
到了寺院,亲自接触僧人的生活,才发现,他们的很多讲究,其实与这有关。
比如僧人们喝生水的时候,总要念咒,为那清水中的微生物超度。《西游记》中,吴承恩写唐僧时,有一句话。“扫地恐伤蝼蚁命,爱惜飞蛾纱罩灯”。我少年时读到这一段时,总觉得描写得有点过分。但今天看来,他的描写是正确的。
这种对生命的尊重和爱惜,其实是在爱惜自身。因为,当你把自己与所有众生看成一体之时,你就会产生巨大的共情的。
“慈悲心不是妇人之仁,而是对生命的尊重,对自己的尊重。”法露师这一句话,让我确认,自己的理解是正确的。他接着说到:“但是,凭空让一个人产生慈悲心,也很难的。我们通常说入下屠刀、立地成佛,但一个屠夫,可能并不能放弃自己的职业,因为在他看来,这是正常的。于是,我们退而求其次,我们再把这个感情,缩小到人身上。”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