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灵异

一名隐士的前半生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洪山诗人

    毫无道理可言。毕竟,汉字造字,按最权威的理解,也有六书之说。也就是有六种造字的方法,按这种老师的解释,好像只有指示这一种造字法了。并且,这不仅没有科学依据,更重要的是,连自洽的逻辑都没有。

    看我不太相信的样子,他接着解释到:“要知道,破除有,大家容易理解,不容易做到。破除空,大家不容易理解,但反而容易做到。”

    “为什么呢”

    “因为我们对有的理解,最初是实执于自我,自我的存在,是我们意识中最重要的基础意识。如果没有这个意识,就不成其为人了。”

    我知道,这是弗洛伊德的理论。今天在人文社科领域,如果不懂一点弗洛伊德的东西,好像都不好意思上课一样。老马的理论,其实更好些。因为,它更容易让人理解空。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产物。也就是说,你的自我,是社会赋予的。你本身,什么本质也没有。

    “我知道,本我、自我、超我嘛。这也可以形容为动物、人、神圣。”

    “对,你也学过心理学。大概差不多。人们意识中对自我的坚固认识,造成了有的观念。有了自我,就有了对照物,外界的一切都是有了。所以破除有,在观念上容易理解,因为,只要把意识颠倒过来就行。但破除空,就不太好理解了。毕竟,这种破除空的方法,不是科学上那种有。”

    “什么意思”

    “有自我意识,这是要破除的。但没有自我意识,也就是把我空了,就一定正确吗不一定。”

    他看了看天,说到:“天之外,是什么都没有吗人在观念上和实践上,没有自我,那不是死人吗古人就批驳过,有一种坐枯禅的人。说那是石头,没有生命,是永远无法开悟的。”

    用石头来比喻这种没有自我意识的人,可能很巧妙,比死人还要巧妙。因为死人即将不存在,而石头坚固,看起来,仿佛长生。

    “而坐禅中,如果方法不对,就会产生这种病,坐枯禅。所以,在禅宗里,有一个话头。无梦无想时,你在哪里如果说,你没有了,那么,你的身体明明还在这里。如果你说你在这里,那就有想了。怎么回答都不对,所以,这叫话头。”

    “那不是语言和逻辑的死胡同吗”

    “对,好多话头,都有这个特点。比如问:狗子有佛性吗你生从何来、死向何去拖死尸的是谁这些问题,如果你拿思想来猜或者拿逻辑来推,是不可能有答案的。实践中,也没有答案。”

    “那这种问题,既然没答案,问它干嘛”

    “让你始终在找不到答案的焦虑中集中精力,这只是一条拴心的绳子,根本不需要你回答。当你心聚一处时,你就进入了某种定境,这才是它的目的。”

    我发现,这就是骗人嘛。但是,我们在世界上,总是从受骗开始的。比如小时候,老师总骗我们,要立远大的志向。结果,有几个实现了的呢老师,只不过想激发我们的想象和动力而已。

    “这就是以有达空。以一个固定的话头,让你死死抱住这个有,达到最终空的目的。但是,以空出有,这叫无中生有,来破除顽空,你恐怕很少听说过。”

    我听他继续说下去,这不是很少听说,基本没听过。

    “比如玄奘法师,带回了佛祖舍利,是空是有”

    “应该是有,毕竟有一个东西带回来了。证明佛祖是真实存在的。”

    “对,毕竟,法师带回来另外的东西,就是他的法,最重要的瑜珈师地论,属于大乘有宗,与大乘空中的教育方法,是相当不同的。这在当时,佛教界有过争论。更何况,有的道教的看到佛教宣扬有论,也觉得可以蹭点热度,有的甚至说出了佛道同源的话,当然,大师专门对此进行了批驳。从中国宗教史上看,大量带回的大乘有宗,在中国历史上,有如此重大的冲突和论点,是非常罕见的。”

    这段故事,在小池与我们的西安旅游中,都已经说过。现在钱师兄谈到这个话题时,我忽然觉得,小池,就是我关于宗教和思想史的老师。

    “这个我听说过,最开始,法师学习佛教时,都已经很有成就了。但是,他总觉得不究竟,并且,经书有误的地方很多,所以,他发誓到西天取得真经。原来是偷渡出去的,九死一生,十几年后,当他再回到长安,受到了隆重的接待,此时已经名满天下。”

    钱师兄看着我笑到:“果然知音,我可以跟你谈论大话题了。庄师兄如此博学,我倒没有想到。”

    其实,这些所谓的博学,不过是小池闲聊的东西而已。从现在这个情况看,小池的知识丰富及复杂程度,已经早就超过我了。她能够跟我有故事,不是我有多么优秀




第四百五十九章 构建知识树
    前面法露师讲了许多常识,当然,这些知识,对于在座的广大信众来说,多少知道一些。

    随后,他开始了系统的知识架构的传授。其中,以宣讲九次第定入手。六度法门中,禅定一法,是佛教中最具实践意义的修行,按法师的说法,正因为实际中出现的各类现象特别之,在如此丰富的有面前,要最后转为空,是极为困难的。

    而且,当处于一种境界或者某种层次后,对后来的路,根本没有索引,很容易走岔,从而坠入魔道。九次第定,就是梳理出一个知识体系,让你在实践中进行对照,知道自己走到哪里来了。

    这就好比是一个路标或者坐标,让你准确地依据理论确定自己的位置,对一下步要走的路,才有可能明确方向。

    一切法门可以总分为世间乘和出世间乘。世间法中分“因循人天乘”及“颠倒处道乘”。颠倒外道乘,其实就是魔道了。而因循人天乘,又分为人乘和天乘两种。

    人乘者,乘五戒之法,出三途之苦。所谓三途,即地狱、饿鬼、畜生。而生于人间者,可以称为五戒乘。我们即是人乘,要想走在正确道路上,就行守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

    而天乘,大概相当于我们所说的,天仙的境界。在那个境界里,已经出了人道八苦,也像我们中国民间人追求的最高境界了。道家里有一些得道成仙的人,大概在传说中,也就只是这样。

    所谓人道八苦,就是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阴炽盛苦。离开了这八苦,简直就是神仙日子了。那么,这是怎么得来的呢

    是因为修十善而来,所以,天乘也叫十善乘。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贪欲、不瞋恚、不邪见。前三个叫身三善,中间四个叫口四善,最后三个叫意三善。

    在有些大乘宗派中,要求弟子对上师供奉出身、口、意,其实,所有修行者,对佛都要做到身、口、意的皈依。当然,这不是三皈依,三皈依的内容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颠倒外道乘,印度原来在佛祖时期,就有六师及九十六种外道,细分下来,甚至有三百六十种。其实,这也只是当时的虚数,就是比较多类的意思。法露师讲,抛开其它宗教与迷信不说,仅就近代,一切颠倒虚妄之哲学思想信仰崇拜,都属于外道。

    《大般若经》曰:“何等名出世间法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分、八圣道分;空解脱门、无相解脱门、无作解脱门;三无漏根,未知欲知根、知根、知已根;三三昧,有觉有观三昧、无觉有观三昧、无觉无观三昧;明、解脱、念、慧、正忆;八背舍,何等八内有色相外观色,是初背舍;内无色相外观色,是二背舍;净背舍,身作证,是三背舍;过一切色相故,灭有对相故,一切异相不念故,入无边虚空处,是四背舍;过一切无边虚空处,入一切无边识处,是五背舍;过一切无边识处,入无所有处,是六背舍;过一切无所有处,入非有想非无想处,是七背舍;过一切非有想非无想处,入灭受想定,是八背舍。

    九次第定,何等九离欲离恶不善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入初禅;灭诸觉观内清净故一心,无觉无观,定生喜乐入二禅;离喜故,行舍,受身乐,圣人能说能舍,念行乐,入第三禅;断喜乐故,先灭忧喜故,不苦不乐舍,念净,入第四禅;过一切色相故,灭有对相故,一切异相不念故,入无边虚空处;过一切无边虚空处,入一切无边识处;过一切无边识处,入无所有处;过一切无所有处,入非有想非无想处;过一切非有想非无想处,入灭受想定。复有出世间法,内空乃至无法有法空,佛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智、十八不共法、一切智,是名出世间法”。

    “何等名出世间法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分、八圣道分;空解脱门、无相解脱门、无作解脱门;三无漏根,未知欲知根、知根、知已根;三三昧,有觉有观三昧、无觉有观三昧、无觉无观三昧;明、解脱、念、慧、正忆”。

    一者、四念初。(1)观身不净;(2)观受是苦;(3)观心无常;(4)观法无我。

    二者、四正勤。(1)为除断已生之恶,而勤精进。(2)为使未生之恶不生,而勤精进。(3)为使未生之善能生,而勤精进。(4)为使已生之善能更增长,而勤精进。

    三者、四如意足。(1)欲如意足;(2)精进如意足;(3)心如意足;(4)思惟如意足。

    四者、五根。(1)信根;(2)精进根;(3)念根;(4)定根;(5)慧根。

    五者、五力。(1)信力;(2)精进力;(3)念力(4)定力;(5)慧力。

    六者、七觉分。(1)择法菩提分;(2)精进菩提分;(3)喜菩提分;(4)轻安菩提分;(5)念菩提分;(6)定菩提分;(7)舍菩提分。

    七者、八胜道分。(1)正见;(2)正思惟;(3)正语;(4)正业;(5)正命;(6)正精进;(7)正念;(8)正定。

    八者、三解脱门。空解脱门;无相解脱门;无作解脱门。

    九者、三无漏根。未知欲知根;知根;知已根。又称:未知当知根;已知根;具知根。(1)若诸学者于诸圣谛未已现观未得圣果。所有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是为未知当知根。(2)若诸学者于诸圣谛。已得现观已得圣果。所有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是为已知根。(3)谓诸无学者。若阿罗汉、若独觉、若诸菩萨已住十地。若诸如来应正等觉。所有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是为具知根。如是三根。若以无所得而为方便者,当知是为菩萨摩诃萨大乘相。

    十者、三三昧,(1)有觉有观三昧。若离欲恶不善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入初静虑具足住,是为有觉有观三昧。(2)无觉有观三昧。若初静虑第二静虑中间定,是为无觉有观三昧。(3)无觉无观三昧。若第二静虑乃至非想非非想处,是为无觉无观三昧。如是三三昧,若以无所得而为方便者,当知是为菩萨摩诃萨大乘相。

    十一者、明、解脱、念、慧、正忆。(1)明者,三明;(2)解脱者,有为解脱,无为解脱。(3)念者,十念。(4)慧者,十一智慧;(5)正忆者,随诸法实相观;如随身法观一切善法之本。

    十二者、八背舍。(1)内有色相外观色,是初背舍;(2)内无色相外观色,是二背舍;(3)净背舍,身作证,是三背舍;(4)过一切色相故,灭有对相故,一切异相不念故,入无边虚空处,是四背舍;(5)过一切无边虚空处,入一切无边识处,是五背舍;(6)过一切无边识处,入无所有处,是六背舍;(7)过一切无所有处,入非有想非无想处,是七背舍;(8)过一切非有想非无想处,入灭受想定,是八背舍。

    十三者、九次第定。(1)离欲离恶不善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入初禅;(2)灭诸觉观内清净故一心,无觉无观,定生喜乐入二禅;(3)离喜故,行舍,受身乐,圣人能说能舍,念行乐,入第三禅;(4)断喜乐故,先灭忧喜故,不苦不乐舍,念净,入第四禅;(5)过一切色相故,灭有对相故,一切异相不念故,入无边虚空处;(6)过一切无边虚空处,入一切无边识处;(7)过一切无边识处,入无所有处;(8)过一切无所有处,入非有想非无想处;(9)过一切非有想非无想处,入灭受想定。

    复有出世间法,内空乃至无法有法空,佛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智、十八不共法、一切智,是名出世间法。

    龙树菩萨曰:“复次,八背舍、九次第定、十八空、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如先义中广说。

    是四念处等,一心为道故。又八背舍、九次第定等,凡夫所不得,名为出世间法。

    念、慧、正忆,虽有二种,世间、出世间,此中所说为出世间法。

    有漏法者,五众等四禅、四无色定。

    无漏法者,非世间,是四念处,乃至十八不共法。

    有为法略说三相,所谓生、住、灭。

    三界系及四念处,乃至十八不共法,虽为无为法,以作法故,是为有为法。

    与有为相违,是无为法。

    复次,灭三毒等诸烦恼、五众等不次第相续,如、法相、法性、法住、实际等,是名无为法”。

    上述三十七道品,及三解脱门、三三昧等等,乃至佛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智、十八不共法、一切智,是名出世间法。所有这些出世间法,都必须以“发起相续菩提心”为根本!二乘行者虽发出离心即二乘菩提心,能成就出离分段生死的“有余涅槃”!只有大乘无上菩提心相续具足者,才是真正的大乘行者!才能成就大乘果位!如“往生诸佛如来清净国土”;乃至成就“菩萨果位”、“如来无余涅槃”!

    不论“世间善法”或“出世间法”,都是“法相”!都是“方便”!修行“出世间法”,二乘行者必须通达“无我相”,不舍方便,才能真实趣入“有余涅槃”!大乘行者必须发起无上菩提心,通达“第一义谛”之“空性正见”,不舍方便,才能趣入“无余涅槃”!

    这一大堆理论,如果不是课前预习,再加上课后复习,以及与同修讨论,根本无法消化。我过去一直以为,自己的知识,还算是比较广泛,但今天看来,与专业人士相比,简直差距太远。

    过去有一个说法,不要用你的爱好,挑战人家吃饭的本事。这就是说专业与业余的巨大差距。当年,陈景润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好像只证明



第四百六十章 比喻最有效
    下定义不如打比方,对于在白天听法的众人来说,水平参差不齐,理解佛理当然也很难做到人人都有收获。于是,法师在晚上讲系统的经典和理论,白天,就通过宣扬《杂譬喻经》,来让初学者入门。

    持斋喻。从前有四姓人家,请佛吃饭。当时有一人卖牛奶,大姓人家留他吃饭。这个人受教守戒不吃,只是留下听讲经。他回家后,妻子对他说:“我从早上就等你,现在还未吃饭。”强让丈夫吃饭,破坏他斋戒的心愿。虽然这样,他还是得善报:七次转生天上,七次转生人间。

    法师说:“一日修持斋戒,可得到六十万年的口粮。另外还有五种福分:一是少生疾病,二是身体平安,三是少淫意,四是少睡卧,五是能转生天上,而且能识解前世的所作所为。”

    道逢淫女喻。佛和比丘众僧应邀赴斋,有一沙门与一沙弥后到。他们在路上遇到一个淫女人,拽住了沙门。沙门与她发生了淫事,淫欲满足之后来到施饭人家。佛呼唤沙弥:“你到须弥山下取甘泉来。”沙弥已得道,便挑钵在身前,合十行礼后退下。不一会儿,把水取回来了。而他的师傅(沙门)惭愧不安,由于悔过自责,得到罗汉果位。此女前世命定是沙门的配偶。遇到配偶,了结罪孽,才悟得道法。

    年少沙门视正夫人喻。从前阿育王每日施饭给一千个罗汉。后有来一位年轻的沙门与一千僧人一起入宫。年轻的沙门坐下,上下打量宫殿,又盯着看王后。国王有些恼怒。

    吃完饭,各自离去。国王留下上座的三位高僧,问:“这个年轻人从何而来姓什么叫什么拜师何人他不是沙门,为何带他入宫,又为什么目不转睛地看王后”

    高僧回答:“这个人从天竺来,其师某某,姓某名某。智慧聪明,通晓佛经,所以把他带入宫中。端详宫殿,再往上看忉利天,这些举动并无杂念。国王您前世曾把沙土放到佛的钵中,堆得很高。现在又日日施饭给一千罗汉,所得福分不可限量啊。年轻人之所以注视王后,是因为王后在一万六千人之上,端庄美丽,无人可比;但是七日之后她的寿命将尽,应堕入地狱。人间万事无常,这才注视王后的。”

1...255256257258259...361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