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风雷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江淮渔翁
负刍疑惑,看着项燕问道:“将军因何发笑”
项燕收住笑容,斜眼瞟向负刍,带着戏谑的口吻说道:“我原本还奇怪,如此天寒地冻的天气,王爷哪里来的闲情逸致,专程来我这一介武夫的府上叙话,现在,老夫明白了。”
“王爷,恕项燕难以从命。行伍之人,说话从来不会拐弯抹角,跟你直说吧,项某还想留着这颗大好头颅,多吃几年饭呢。”
“另外,我劝王爷也要稍安勿躁,以免危及性命。”
负刍眼睛里的光,越来越暗淡,头也深深地低了下去。
“不过,王爷。”项燕话锋一转,眼睛里射出两道锐利的光芒:“我大楚的军队,永远都会忠于坐在王位上的那个人。”
负刍抬起头,怔怔地看着项燕脸上那一抹意味深长的笑容,少顷,双手前伸,深深地伏在榻上,口中喃喃说道:“负刍明白了,多谢老将军!”
寿郢城外,风雷营训练场。
李鹤倒背着双手,冷峻的目光,注视着场上的操练,风雷营崇尚魔鬼训练,注重锤炼意志,这个天气,正合适。
“这些孩子,真的不错!确实能吃苦,照这样练下去,很快就能成气候了。”
李为站在李鹤的身后,连声感叹。
“就这么点人,能成多大气候”李鹤冷冷地说道。
听着李鹤的口气,李为暗自一笑,他知道,自己的这个弟弟,最近为了从军的事,跟家里有点赌气。
当李鹤跟家人说出准备投军的想法时,让这个安静的家庭,顿起波澜,全家无一例外,全部反对。反对的理由很多,态度也很坚定。
就连一家人的“精神领袖”,伯父李园也表达了反对意见。
在李鹤的下意识里,他从来都认为自己是个成年人,只有他自己知道,自己的心理年龄,也确实是个成年人。但是,他忽略了一点,在家人眼里,他还是个十三四岁的未成年人。
他的所有异于常人的地方,都被家人理解成了富家公子身上惯有的顽劣,出于溺爱,他们可以放纵他。但是,投身军营,就越过他们的底线了。军营,那可不是小孩子过家家的地方,军人是要打仗的,而打仗,却是要死人的。
李氏一门,目前还不需要自己的子弟,拿命去搏取前程。
整个李府,唯独李为,没有发表任何意见,既没有反对,也不支持,只是躲在一旁,静静地听着各种意见。
他很宠爱这个比他小十几岁的弟弟,也能理解这个弟弟一贯的不走寻常路,但这并不代表他可以忤逆父母。
“贤弟啊,凡事慢慢来,跟父母商量事情,讲究的是水磨工夫,急不得,多磨上几回,兴许就能找到个折中的办法呢,有事别在心里呕着,伤人,听到没”
”嗯,我知道。“李鹤点点头。
“走吧,外面太冷,咱俩到李珂那里坐会,喝点热汤暖暖身子。”
李为一边跺着脚,一边催促着弟弟,站了这么久,他是真的有点吃不消了。
“大兄先回吧,我不冷,待会我也得下场跟他们练练,热热身子。”
“那随你,我要先回了,这鬼天气,还真够冷的。”
李为转身走了。
李鹤脱掉外面的锦袍,露出贴身的短襦,紧了紧腰带,开始跑圈热身。
跑了几圈,刚感觉身上有点回暖,李鹤突然觉得心中一阵索然,没了往日的兴致,便和小脸冻得通红的猴子,以及站姿笔挺的占越打了声招呼,披上袍子,往外走去。
出了作坊大门,李鹤跨上马,一抖缰绳,马儿“稀溜溜”一声嘶鸣,一阵撒欢,踩着碎步小跑着,马蹄踏着积雪,发出有节奏的“咔嚓”声。
进了城,刚拐进南市大街,就见到街边的空地上,几座临时搭建的席棚前,州府正在施粥,十几口大锅一字排开,冒着腾腾的热气。一群群衣衫褴褛的人们,排着队,举着破碗,翘首等待着属于自己的那碗用来延续生命的稀粥。
李鹤勒住马缰,远远地看着这些衣不蔽体,在寒风中瑟瑟发抖的人们,那里有老人,有孩子,甚至还有尚在襁褓中的婴儿。
李鹤不知道,每天的这碗稀粥,是否能够支撑着他们挺过严冬,抑或只是能让他们多几天的苟延残喘。
&n
第二十九章 烽烟再起
楚幽王六年,四月,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
寿郢城外,风雷营。
训练场的校阅台上,十名队员面向台下,负手站立着,笔直的腰板,挺拔的身姿,坚毅的眼神,无不昭示着,这些曾经的流浪儿,经过风雷营两年的极限训练,年龄上,已经完成了从少年向青年的跨越;心理上,已经实现了从普通青年向战士的蜕变。
一百五六十名队员,身着风雷营统一的黑色营服,肃立台下,看着台上十人,眼神里充满了激动、充满了羡慕、更充满着渴望。
李鹤也站在台上,静静地注视着这一个多月来,自己和猴子、占越选了又选,优中选优的十名队员。
经过项伯的帮忙和操作,这十人将被派往驻守巨阳的常备军中,担任军职。
按照李鹤的意思,是希望把他们派往陈州,一者那里是楚国面对韩魏甚至是秦国的前线,二来,家中老父在那里任职,方便相互照应。
但不知道为什么,项伯原本答应的好好的,最后却变了卦。
另外,原本项伯答应的,这十人去军中,全部安排担任卒长,按楚军建制,卒长可统帅百人,可到了最后,却又变成了仅钟焕等四人担任卒长,其余六人,都是担任什夫长。
对于这种安排,猴子倒挺洒脱,安慰李鹤说,这样的职务也好,从底层军官做起,更能积累带兵打仗的经验,毕竟是年轻人,蓦然登高,未必就是好事。
猴子对这十个人的能力还是充满了自信,他告诉李鹤,就凭这些人的单兵作战能力和文化水平,在普遍文盲,遍地莽汉的楚**营里,很快便能脱颖而出,这一点不用担心。
李鹤细想,猴子说的也挺在理,便释然了。
只是,李鹤暗暗心疼大兄,为了自己能办成这件事,李为亲自登门,送了项伯一块极为珍贵的玉佩。
李为听后哈哈大笑,拍了拍李鹤的肩膀,笑着说:“一桩生意而已,贤弟何须挂怀”
不光这些,圭园还专门为这些即将出征的十人,每人准备了两套犀牛皮的贴身软甲和一柄专门定制的青铜短剑,剑鞘是李鹤亲自设计的,刻着一道道闪电图案。
李为大手一挥,说道:“以后,凡有风雷营的弟兄出去,一律照此办理。”
今天,是这十名战士出发的日子。
昨夜,李鹤专门把他们集中到一起,详细地说明了把他们派往军中的意义和目的。
李鹤告诉他们,对于风雷营来说,你们十人,是开拓者,代表着风雷营从训练场跨向战场的第一步;是传播者,承担着传播、光大风雷营事业的责任;更是榜样,你们的后面,是风雷营弟兄们一道道殷切的目光。
占越细细地交代了,到了军中必须掌握的一些事项,以及需要特别注意的一些细节,猴子则着重讲解了与风雷营大本营的联系方式,特别是当遇到重大变故时,如何快速与大本营取得联系。
该交代的,都已交代清楚,此刻,任何语言都显得多余。
李鹤缓缓地从每一个人面前走过,给每个人颁发了一块刻着闪电的青铜腰牌,腰牌上,刻着每个人的编号。然后,摁了摁他们坚实的肩膀,久久地注视着他们,用眼神传递着坚毅,传递着希望。
“风雷营,必胜!”
李鹤右手一挥,一声大吼。
“风雷营,必胜!”
场下,一百多人,齐声怒吼。
“出发!”
两个月后,楚幽王六年六月。
一道来自陈州的六百里加急文书,打破了寿郢城的宁静。
秦国,派大将李信,率战车五百乘,甲兵五万,借道韩国,与韩魏组成的联军一起,向陈州袭来。
接到消息的幽王熊悍登时被气疯了,竟然在王庭之上当众失态,跳脚大骂韩魏两国无耻,丢弃与楚国多年约定俗成的规矩和默契,却在明知秦国素怀虎狼之心的情况下,甘为鹰犬,这不是得了失心疯吗希冀战后能从秦国那里分得一杯羹,无异于与虎谋皮,总有一天,必遭反噬。
韩魏会不会遭报应,那是以后的事,眼下,摆在楚国面前的是怎么打退三国联军的进攻,这是以前从来就没有遇到过的挑战。
王上可以失态,臣子则必须冷静,特别是几位重臣,不但不能慌神,还必须尽快拿出办法来。
于是,令尹大人,左、右尹大人,司马、司空、司寇大人纷纷被紧急传进王宫,召开紧急会议,商讨对策,当然,这里最少不了的一个重要人物,就是大将军项燕大人了。
会议从早上开起,几个时辰以后,一道道指令便从王宫内发出,调兵的,征用民夫的,调集粮草的,骑着马的传令官像旋风一般,从寿郢城的四门而出,奔赴不同的方向,去传达王上的命令。
其实,说是三国联军,但韩魏两国,看起来更像是打酱油的,两国的兵员总数,加起来也不过三万多人,加上秦军,不过十万众。
以十万之众来犯,这样的战争规模,最后至多是打成城池保卫战,领土争夺战,绝对打不成国本之战。对于这点,久历战阵的大将军项燕还是很有把握的。之所以弄得这么紧张,让全国的行政机器、战争机器都跟着转动起来,是令尹李园和大将军项燕之间的默契。
楚国,承平久矣,是时候来一次大规模的战争演练了,是时候让一些安逸已久的楚国人出一身冷汗了。
李府,东阁。
李母双眉紧锁,正在听一个年轻人说话,李为和李鹤肃立两旁。
说话的年轻人叫刘琦,是老管家刘参的儿子,自小便跟着家主李义做书童,李义去陈州为官,他又跟着到了陈州,是个少年老成的人。
这趟回来,刘琦带来了家主李义的家信,并将陈州的情况和家主的安排,专程向主母做个汇报。
对于李府的所有人来说,家里有亲人身在战区,处于险境,怎么可能不忧心但乱世为官,这样的情况已经常态化,
第三十章 鬼影曈曈
秦军校尉蒙坚做梦也没有想到,作为一个押粮官,他这一趟差事,会遇到这么多的波折。
出了武关,一进入韩国境内,便赶上了连续几天的瓢泼大雨,韩国基础设施本就脆弱,前面大军刚刚走过,马踏车蹍,本就破烂不堪,这一碰上连阴雨,就更加泥泞了。所谓的官道上,东一条西一条,满布着乱七八糟的车辙印子,拉粮食的重车往上一去,每每陷下去足有半尺,任你拉车的老牛,挣断了四条腿,牛车还是纹丝不动,没办法,调来人,推!不动,调来牛,拉!还是不动,最后,只有卸车再装车,民伕们苦不堪言。
最可怜的一天,这只蜿蜒近二十里的车队,竟然只走了十里路,气得蒙坚骑着马从队首跑到队尾,又从队尾跑到队首,手里拎着皮鞭,见人就抽,一天之内,竟然抽坏了两根鞭子。
蒙坚清楚的知道,按大秦军中条律,如果耽误了前方的粮草,等待自己的将是什么处罚。真到了那时,还不如自己先行自裁,倒来得爽快。
但是,当客观环境远远超出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时候,人的力量在大自然面前,就显得非常渺小了。
任你如何鞭笞,哪怕砍头,车队该有多快还是多快,蒙坚抽了一天人,累得膀子都抬不起来了,车队也没见快上半分。
蒙坚除了给老天爷磕头,祈祷天气赶快放晴之外,已经想不出辙来了。
好在,老天爷似乎收到了蒙坚的诚意,被感动了,渐渐不下了,太阳也偶尔从云层里露出脸来。
蒙坚督促车队,抓紧前行,甚至到了天色渐晚,还要多走一个时辰,才安营扎寨,没办法,蒙坚必须要把前面耽误的时间补回来。
但是蒙坚没有想到,对于自己的车队来说,更大的灾难,才刚刚开始。
他们,被鬼影盯上了。
最早发现不对劲的是蒙坚手下的一个姓钱的军侯,早几天他就发现,自己的队伍里,陆陆续续有人失踪,刚开始,他还以为是这些杂兵不耐苦役,另外,可能有些人白天被自己揍狠了,趁着夜色逃跑了。钱军侯便在心里恶狠狠地咒骂,狗日的,不知道大秦律法吗逃兵役,那是要诛三族的啊。
直到昨夜,他睡到半夜内急,跑到营地旁边的几棵树下拉肚子,他的亲卫也正好尿急,跟他一起去小解。
钱军侯解决好自己的问题,一扭头,亲卫竟然不见了。他心里恨恨的骂着,狗日的,自己先跑了,也不等老子一道,目无长官,看老子明天怎么收拾你。
等钱军侯回到自己的帐篷,却发现亲卫并没有回来,这下,他心里有点发毛了,联想到刚才,隐隐约约之间,自己似乎看到树后面好像有人影闪动,他隐隐意识到,情况可能不好。
一直到天亮,亲卫还是不见踪影,钱军侯知道,这名亲卫,应该是不会回来了。
他赶紧召集队伍,一清点人数,把钱军侯吓了一跳,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自己的队伍里,竟然少了十几个人。
瞬间,钱军侯的汗就下来了,他赶紧向蒙坚做了汇报。
蒙坚一听,赶紧通知另外两个军侯清点人数,不幸的是,其他两个军侯报告的情况似乎更加严重,其中一个军侯手下,竟然少了将近三十个人。
蒙坚知道,自己碰到大麻烦了,这些失踪的人,估计应该是凶多吉少了。
蒙坚明白,这些人绝对不是杀几十个人,就能了事的,他们盯上的,绝对是自己押送的粮草。
那么,这些人到底是些什么人呢
韩魏两国敌视秦国的老百姓显然不太可能,老百姓焉有如此能力在悄无声息之间杀掉这么多军士。
楚国人可能性有,但是也不大,因为目前自己还在韩国的地盘上,看这些人杀人的手法,应该是职业军人所为,楚韩现在是敌对国,楚国在大兵压境的情况下,还有余力派出军队越界杀人吗值得怀疑。
匪患也有可能,如果真是韩国境内的土匪,那倒还好办,土匪到底还是土匪,能力有限,蒙坚自信,在强大的军力面前,小股土匪是反不起什么大浪的。另外,土匪一般只是求财,没必要给自己惹上太大的麻烦。
蒙坚得不到答案,只能嘱咐各队晚间宿营,多派人手,加强戒备,尽量小心。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