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荆楚风雷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江淮渔翁

    又是一天的行军,到了晚间,蒙坚安排把粮车放在中间,民伕围着粮车扎营,军士的羊皮帐篷,则统一扎在在民伕的外围警戒。

    第二天清晨,随着一声惊叫,大家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

    仍然是钱军侯的队伍,两个紧紧相连的帐篷里住的三十多名军士,悄无声息的,竟然被一锅端了。

    闻讯赶来的蒙坚,面色凝重的翻着这些死亡军士的尸体。这些人,都是身穿着内衣,面容安详,可以判断,死亡的时间应该都是在睡梦中。

    所有人的咽喉处,都有一个规则的三角形伤口,显然,这些人都是被利器切开了气管,而且,死前没有任何的挣扎。

    帐篷里没有打斗的痕迹,周围帐篷里的军士也可以证明,昨天一夜,没有任何的响动。甚至,有几个军士的外衣口袋里,装的几十枚刀币,也没见少,显而易见,这些人不是求财。

    不是土匪!

    那么,这些人到底是谁呢

    什么人,有如此大的本事,能在众人的眼皮子底下,于无声无息中,杀掉几十个军士

    难道真的有鬼吗难道自己真被一帮鬼影盯上了

    蒙坚的心头,被一股不祥的感觉紧紧地擭住了。

    没办法,蒙坚只能催促着车队,马不停蹄地拼命赶路,他要抓紧时间离开这是非之地。

    同时,一股浓浓的不安情绪也在民伕和军士中间传播开来,大家小声的议论着这几天发生的事,揣测着各种可能。

    当人们对这些天来发生的事情,百思不得其解时,各种谣言便像长了翅膀似的,不胫而走,飞快地传播开来,一时间,人心惶惶。

    车队里,各军侯手下,每天都有军士以各种意想不到的方式在失踪。开始时,蒙坚还会到现场查勘一番,但逐渐听到的禀告多了,




第三十一章 焚之以火
    卫庄,距离楚国边境只有十几里地,是韩国最南边的一个小村庄。

    事实上,在这个战火频仍的时代,各诸侯国之间的边界,总是在不断地变化着,很多时候,靠近边界的百姓们,自己也搞不太清楚自己究竟是哪国人,今天你可能是韩国人,明天,你就有可能摇身一变,变成了楚人,或者魏国人。这一切,或许取决于一场战争的胜负,或许,有很多时候,就是取决于一纸协约。

    各国之间,也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勘界,所谓边界,大多数情况下,只是一个模糊的大致界线而已。

    卫庄就是这样,历史上,这里曾经属于宋国,后来又属于蔡国,还曾经短暂属于楚国,现在,暂时属于韩国。

    卫庄说是个庄子,其实不过只有十几户人家,而且由于边境摩擦不断,基本上十室九空,庄里的人家,死的死、亡的亡,侥幸活命的,也赶紧逃难去也。

    当蒙坚押送的车队到达卫庄时,天已经完全黑了。

    到了此时,蒙坚的心里才稍稍松了口气,据向导介绍,从这里往前再走十几里地,就到楚国了,秦军和韩魏联军刚刚深入楚地,离这里不过百里之遥。

    蒙坚心里非常高兴,他的耳朵里,似乎已经能听到大军那连营的号角声,眼睛里,已经能看到秦军那令敌人闻风丧胆的黑色的金边大旗了。

    蒙坚心里暗自庆幸,幸亏自己咬紧牙关,处处谨慎,一路上,虽然不断地被那些所谓的“鬼影”骚扰,死了一百多人,但总算保住了粮草无事,只要自己把粮草安全送到军营之中,死点人怕什么,这妥妥的首功一件,是跑都跑不掉的。

    不知怎么回事,越到此时,蒙坚的心情却越来越忐忑,蒙坚在心里反复告诫自己,不可放松一丝警惕,不到粮草交接完毕,自己都必须加着一万倍的小心,稍有闪失,自己可就一个脑袋,根本就不够大将军砍的,李信大将军的脾气,根本就不会因为自己是蒙武的侄子而法外开恩。

    所以,当手下人过来请示,是不是进庄子宿营时,蒙坚犹豫再三,最后还是选择了在庄外安营扎寨。

    随着蒙坚一声令下,车队停了下来,民伕们把牛车赶到一处,卸下牲口,让这些跑了一天的畜牲们也松松绑,喘口气,喂喂料。

    依惯例,军士的帐篷,还是扎在粮车的最外围。

    伙夫们开始埋锅造饭,一天内,只有晚餐生火,算是唯一的一顿正餐,一路走来,天天如此。

    蒙坚叫上手下的三个军侯,带着几十名亲卫,进了庄子,四处巡视着。

    小小的一个村庄,到处都是破破烂烂的茅草房,多数歪歪斜斜,几欲坍塌。草房顶上,满是新长出的青草,有几个屋顶,竟然烂了个大洞,显示着已经很久没有人居住了。

    天色渐暗,夜幕之中的村庄,一片死寂,显得特别瘆人。

    蒙坚没有想到,这个看起来没有一个活物的村庄,竟然还住着爷孙两人。

    当亲卫把这个驼得几乎看不着天的驼背老人,以及一个十岁左右的少年,从一个破草房里拖出来,押到蒙坚面前时,蒙坚吓了一跳,妈的,这庄子里竟然还住着人,幸亏自己谨慎,巡查一番,如果这俩人是歹人的话,自己稀里糊涂睡到半夜,岂不麻烦

    蒙坚围着着驼背老人转了一圈,用阴沉沉的眼睛注视着爷孙俩,老者倒还镇定,少年则吓得瑟瑟发抖,脸偎在爷爷的怀里,一动不动。

    “你们是什么人怎么会在这里”蒙坚问道。

    老者艰难地抬起头,说道:“回军爷的话,这卫庄是我们的家,我们不住在这,还能去哪”

    蒙坚哈哈大笑,指着老者说道:“放屁!怎么证明你们是这庄子里的人别人都走了,你们为什么不走”

    “别人走,那是别人的事,我们爷孙俩不能走,我们要在这等我儿子回来,如果我们走了,儿子就再也找不到我们了。”

    “你儿子去哪了”蒙坚问道。

    “官府征兵,从军打仗去了。”老者回答。

    蒙坚“呛啷”一声拔出佩剑,架在老者的脖子上,恶狠狠的说道:“你这厮好大的胆子,竟然敢骗我,信不信我杀了你。”

    老者很镇定,闭上了眼睛,一动不动,嘴里念叨着:“信不信随你,老汉别说没地方去,就是有地方去,老汉也不会去,老汉人老几辈就住在这,死了也埋在这,哪都不去。”

    “乖孙子,军爷讲理呢,咱不怕啊。”

    老者边说,边摩裟着少年人的头顶,安慰着他。

    蒙坚正待继续往下审问,负责做饭的伙头走了过来,见着蒙坚,拱手行礼,说道:“禀校尉大人,这庄子周围的几条小河沟里都快见底了,没水做饭,刚才我们分头找了一下,只有这庄子里有一口井,敢问大人,能不能取水一用”

    蒙坚转了转眼珠,依然用佩剑压着老人的脖颈,问道:“井水能喝否”

    老人点点头,说:“能喝,我们祖孙俩一年到头就是喝那井里的水。”

    蒙坚点点头,说:“带我去看看。”

    一行人押着老人来到井沿边,这是一口韩国境内随处可见的辘轳井。

    蒙坚点点头,示意了一下,一个亲卫摇动辘轳,打上来一桶水。

    蒙坚拿起井沿上的一个破木瓢,舀了一瓢水,对着老人说道:“喝掉它,饶你不死。”

    老人端着木瓢,一仰脖子,“咕嘟咕嘟”喝了个精光,喝完了,抹了抹嘴上的水渍,还“吧唧吧唧”几下嘴巴,仿佛在品味井水的甘甜。

    蒙坚疑惑地看了看老汉,等了一会,发现老汉面色正常,看来没啥问题,转身对着伙头说道:“就打这井里的水做饭,另外,派人守住井口,不管是谁,没有我的命令,一律不准靠近。明天早上,咱们还得多取点井水,带着上路。”

    伙头领命而去。

    蒙坚的脸上,挂着阴沉的笑容,对着老汉说道:“老人家,我们秦国现在和你们韩国是盟友,只要你听话,我不会杀你的,但是现在,你还得受点委屈。”

    说



第三十二章 长缨在手
    “干得好!”楚军的中军大帐内,项燕一拍面前的桌案,兴奋地大叫:“干得好啊!”

    项燕眼角眉梢都是笑,对着坐在自己左手位的李义说道:“县尹大人,令公子这一把火,烧掉的可不光是秦军的粮草啊,他这一把冲天大火,烧掉了秦军的锐气,烧掉了韩魏的信心,也大涨了我军的志气啊。”

    说完,又朝着肃立在父亲身后的李鹤拱了拱手,说道:“老夫多谢鹤公子仗义出手,公子以区区几十家丁,竟敢以身涉险,勇气可嘉!胆略过人!他日班师回朝,老夫一定禀明王上,再行封赏。”

    李鹤也抱拳还礼道:“不敢当老将军谬赞,身为大楚子民,人人皆有守土本分,谈何封赏”

    “此次鹤之所以能侥幸取得成功,除了家丁人人争先,敢于用命之外,也是秦军太过大意,他们没想到我大楚在大军压境之时,竟然还敢派出人马,深入敌国截击粮道,让我侥幸得了手,以后恐怕就没有这么容易了。”

    项燕点点头,赞许道:“难得公子小小年纪,大胜之后,竟还能如此冷静,颇有乃父之风,不错!非常不错!早几年,我就曾经对犬子项伯说过,鹤公子绝不是凡品,今日果然让我说准了。义兄,项燕对你,羡慕得紧啊,哈哈。”

    李义摇了摇头,拱手说道:“小子侥幸之功,当不得大将军如此赞誉啊。”

    项燕见李义面色凝重,便也收敛了笑容,沉声问道:“公子下一步可有什么打算”

    李鹤看向父亲,见父亲微微地点了点头,便朝着项燕抱拳说道:“可否借大将军地图一用”

    项燕看了看李鹤,沉吟了一下,点点头。

    李鹤走到项燕的身边,俯身看了看项燕面前桌案之上摊开的一幅地图,用手一指。

    “阳夏”项燕扭头看着立在身边的李鹤。

    “对,阳夏。”李鹤轻轻地说道:“大将军,这里有魏国的地字号官仓一座,也是魏国距离我大楚最近的一座官仓,虽然官仓储粮,历来是官府防备荒年赈灾之需,但是,魏国几次与我大楚发生战争,粮草都是从这里出发的。甚至,魏国与齐国的战争,阳夏,都是重要的后勤基地。”

    “再看这次三国来犯,表面看起来气势汹汹,其实本质上还是秦国独挑大梁,韩魏两国不过是帮凶罢了,仗打胜了,两国乘机渔利,打败了,两国加起来,不过区区两三万人马,损失也可以承受。”

    “这其中,魏**力又远超韩国,对此次战争局势的影响也远超韩国,试想一下,如果阳夏官仓出事了,魏国还能打得下去吗魏国走了,所谓的联军还能撑得下去吗”

    听着李鹤的介绍,项燕频频点头。

    李鹤注视着项燕,斩钉截铁地说道:“我敢断定,如果阳夏官仓不存在了,三年之内,魏国都不敢对我大楚再存非分之想。”

    项燕一拍桌案,说道:“好计!”

    可转念一想,项燕又犯了踌躇,说道:“公子啊,计策虽好,难度太大啊,想那官仓,历来是各国重点防范之地,哪有那么容易接近啊,而且,公子以身涉险,项燕又怎能放心”

    李鹤坚毅的目光注视着项燕,说道:“大将军,李鹤知道不容易,但这个目标的战略价值之大,非常值得我们去冒这个险,再说了,凡事不试一试,怎么就知道不可为呢我有种预感,举凡重兵把守的重地,内部往往漏洞百出,因为,谁也不会想到,会有人真的敢动这个念头,冒险攻击它。”

    项燕点点头,久久地思考着,没有说话。

    李鹤回到父亲身后,安静地注视着陷入沉思的项燕。

    良久,项燕终于下定了决心,说道:“就依公子之意,你们去走一趟,但是切记,稳妥为上,如果事不可为,决不可逞匹夫之勇,明白吗”

    李鹤抱拳躬身,答道:“大将军放心,晚生明白。”

    项燕看着李鹤,问道:“你需要什么尽管开口。”

    李鹤凝视着项燕,用低沉的口吻说道:“从现在起,凡是跟我去阳夏的弟兄,一律在军中记名,如有阵亡,按最高标准抚恤,可否”

    项燕大手一挥:“可!”

    “五十匹快马,五十柄钢刀,一百罐膏油,金饼一千。”

    “可!”

    “严格封锁消息,绝对保密!”

    “可!”

    “就这些了”项燕看李鹤不说话了,问道。

    “就这些了。”李鹤答道:“大将军,如果阵前看到魏**队方向有所异动,便是我等成功了,大将军可觑准时机,掩杀过去,不可放过一丝好的机会,此战要让魏国感到疼痛,从此再不敢与狼共舞。”

    项燕点点头,郑重说道:“老夫省得。贤侄多加小心了,老夫和大楚上下期望你等凯旋。”

    陈州县衙,推厅。

    坐榻上,猴子半躺着,旁边立着一个十岁左右的少年,正帮他捏着腿,猴子的嘴里,发出一阵阵惬意的哼唧声。

    有心人会发现,这个少年,正是卫庄里的那个“孙子”,此刻,这“孙子”的脸上,哪里还能见到一丝乡下孩子的猥琐土气满脸的油滑之气,再加上那一双叽里咕噜转动不停的眼珠子,结合在那张稚气未脱的脸上,显得极不协调,怎么看怎么邪性。

    这个少年名叫狗儿,无名无姓,一个在街上流浪的小贼,被猴子强拉着来做了徒弟,同时,也成了风雷营年龄最小的队员。

    李鹤看着猴子闭着眼享受的样子,怎么看怎么腻歪,笑骂道:“行啦猴子,别充大尾巴狼啦,你知不知道你现在的样子,让人很恶心,狗



第三十三章 幽灵再现
    阳夏古镇,地处魏国都城大梁南下的必经要道上,史前文明时期,便有人类在此农垦渔猎,繁衍生息。商、周时期,这里更是中原文明的重要集散地之一,堪称历史悠久,自古便是人杰地灵,物华天宝。

    千百年来,滚滚的黄河水,给人们带来无穷无尽的灾难的同时,也裹挟着大量的泥沙,冲击沉淀,形成了茫茫的黄泛区大平原,给苦难的人们留下了大片可耕种的肥沃的土地。所以,这里历来又是重要的粮食生产和集散地。

    魏国也不例外,毫不夸张地说,这片土地所产的粮食,养活了魏国几近二分之一的人口。

    魏国的官仓按照天、地、人的顺序设置,天字号粮仓有两座,分别在魏国的前都城安邑和现在的都城大梁。而阳夏,则设置为地字号官仓。说是地字号,但若论仓储规模,阳夏官仓绝不输于任何一座天字号官仓。

    规模大,储粮多,地位自然重要,日常戒备也就森严得多。

    阳夏官仓的日常警备,由牙将黄林率八百名常备军士兵负责,官仓设有烽火台,遇到紧急情况,可点燃烽火,向二十公里外的军营求救。
1...1213141516...26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