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帝国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贰零肆柒
然后应该干什么女子心知肚明,正因如此她反倒有些恐慌。这么费尽心思的接近荆王,到底是为了什么?
芈玹在宫中如何?送客之事跳过去了,玃君说起另外一件事。
芈玹是奉祖太后之命入荆的,祖太后想蒨公主嫁入秦宫,荆王却不许。女子再道。
只为此事而来?秦国外戚的事情玃君不想多问,尤其此时是昌平君熊启为相。
恐为亲秦而来。荆王对芈玹甚善,令其在正寝做一文吏。芈玹聪慧,据闻在秦宫便多有读书女子开始说自己日常听到的,她说的时候玃君只是听,并不出声。
此女几岁?玃君听完又问了一个问题。
年刚及笄。女子道。我见过一次,生得很美,且北人高挑。与蒨公主相比,春兰秋菊,各有胜场。她未入楚宫,太后已不悦,故荆王令其住于阳云台。对,还有一事,女子忽然想到一件事,朝国人之后,荆王将行国籍法。
国籍法?玃君不解,可光看字面上的意思,又有些了然,他再次叹道:这是在变法啊!
x
两万三千名士子大试,便是开放整个郢都所有宫室,也没有这么大的考场,于是,多数士子只能安排于露天考场。露天考场其实就是郢都城内的空地,灿烂的春光中,满是绿绿青草的草地上每隔五尺便有一张矮几一副草席。
萧何入席的时候,却见草地上插了一块牌子,上书‘沛县’两个大字。再看座席,矮几一角贴着一张淡黄色小纸片,上书‘沛县卢绾’四字,又看下一席,黄纸上写着‘沛县刘邦’四字。沛县来郢都大试的读书人不少,雍齿说共有一百八十四人。他在找席位,其他人也在找席位,坐下的人越人越多,他终于找到写有‘沛县萧何’的矮几坐下。
昔日青草地,今日大试场。草地尽头的郢都大市不但停市,那里据闻也做了考场。萧何极目西望时,钟声敲响,众人正值不解,宫闱里出来一队寺人,每两名寺人跟着三四名竖子,寺人手里捧着刚刚下发的考卷,他们有些入大市有些入草地。
在沛县一百八十三名士子的注视中,寺人竖子终于赶至身前。几个人一来并不说话,只是清点入试人数,把未曾入席几上的那张黄纸揭了下来。须臾,钟声再响,为首寺人对众人一揖,道:寺人围更,监考沛县之试。大试须知:
其一大试并非选官,而是考选乡师,优异者可入郢为学,学成返乡为教,望你等切记。
其二大试为两个时辰,晏食起,隅中止。隅中时钟响,你等将试卷交于老奴处,切莫耽误。本次大试老奴出宫入宫皆有定时,过时不至将罚,故而不候。
其三大试钟响一刻钟,迟到者不可入场,晏食未完,不得交卷。士子如厕者可。
其四大试期间,士子不准喧哗,不准交头接耳左顾右盼,不准夹带旁窥抄袭或有意让他人抄袭,不准传抄
考前须知没几条,寺人很快就念完了。可士子们听得新奇,如此考试也很新奇。至于做官还是为乡师,众人心里早有掂量。毛遂自荐那般,大家现在要的是大王将自己装入囊中,以求颖脱而出。真颖脱而出了,他日为官必不在话下。
试卷终于发下来了,印书之器把试卷印得极为精美,最让人诧异的是上面的字并非楚字,而是宋字,题目更绝,第一题便是:可知宋国国祚几岁?试例举你所崇敬之宋国人物,且说出崇敬之原委。
宋国国祚几岁?萧何一时间懵了。他不但想起了亡国四十九年的宋国,更想起了亡国三百六十年的萧国,他的先祖便是萧国人。族老每每祭祀,都会念及三百多年前的萧国,而他的加冠礼上,族老也有同样的告诫。
试卷上并非只有这种题目,后面更有算术,亦有五经诗赋。整体而言都不难,算是比较浅显的学问。唯一让萧何感到困惑的是这么一题:拔苗助长守株待兔野人献曝智子疑邻,各国为何常取笑宋人?
见过大王。大市城中荒草地上挤满了大试的士子,考试快要结束的时候,换了装束的熊荆出来巡视。大王换了装束寺人也认得出来,他们正要行礼,却被他拦住了。
熊荆就是想来看看,这样的考试对楚国来说是第一次。两万多名士子,大概有十分之一到十五分之一会被录取,录取后他们将成为第一批师范生,在郢都师范学校学习一年半至两年,而后毕业,后年秋天开始正式教学。
留给楚国的时间并不宽裕,培养教师的时间却很长,但再不宽裕,培养教师也要花这么多时间。在乡村,教师是很重要的,地位等同于巫师,或者牧师,受到所有人都尊敬。只是这些士子全部出自私学,如果脑子里加不进勇武那根弦,那就要在乡学里配一到两名军校毕业的誉士,教导学生勇武,最怕他们脑子里装满了孟子式的仁义,那就要不可救药了。
儒法之争荀况《非十四子非杨即墨,意识形态斗争几百年前就已存在了,忽略便是自欺欺人。孟子式的仁义对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最具吸引力,他们动动嘴,别人就要掏腰包,不然就是为富不仁。
对这样人,辩论是无用的,他们以天下大义为武器,怎么说都是他有理。最好的办法莫过于简单粗暴,抡一棍子或者干脆砍一剑过去,事情就了结了——似乎记得亚历山大征服某个地方时,神庙有一个绳结,没有人能解开,而神谕则说,谁能解开这个绳结,谁就能统治这里,成为这里的王。亚历山大没有解开绳结,但他一剑就把绳结劈成了两半。
故事的寓意很简单,智慧难以解决的事情,武力只需一剑。与孟子式的儒生理论,就像去解神庙里的那个绳结,遵从别人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并把他们的问题变成自己的问题,天下的不幸变成自己的不幸。
如果抛弃‘天下万民’这个儒生强加上来的大前提,所有问题就很好解决了。就好像现在逐客,‘天下士人’是一个前提,顾忌‘天下士人’,客就无法逐,秦谍也就无法清理。无所谓‘天下士人’怎么想,自己做自己的,事情就会变得很简单。
巡视在大试考场上,熊荆并没有真的在巡视,而是在想重理自己的执政思路:首先,他是楚国的王,是楚人,这是一切的前提。因而他只关心楚国的利益,以及更为重要的:楚人的利益,除此,其他都是买卖,皆可不顾。
大王一个寺人不知道大王心中有事,贸然前来禀报,惹得熊荆瞪了他一眼。
何事?思路被打断的熊荆冷冷问道。
大王请看彼处。这是陈县考场,寺人指着不远的地方,那是几名穿深衣的女子。
女子?熊荆想起来屈遂说过,本次大试有女子参加,没想到还真有。
你去看看。熊荆自己过去看太招摇了,他嘱咐芈玹去。
芈玹穿的是文吏之服,头发全塞在帽子里,可眉目如画,肌肤白皙,一看就知道是个女子。坐在席案上的那些女士子正在认真的写字,她的巡查并没有惊动任何人。她回来后道:确有才学,字也写的娟秀。
看来楚国有女教师了。熊荆下意思道,说完才觉得女教师这三个字无比邪恶。
第九十四章 国史
隅中时分,考试终了的钟声终于敲响。如之前所要求的,士子们一边吹着最后的墨迹,一边把试卷交于寺人之手。待所有人都交完卷,钟声再响,寺人捧起试卷行往王宫,试卷将在那里糊名,随后交给大夫文吏们批改。大夫识字的不多,可郢都吃干饭的文吏不少,这些人将在两个月之内把卷子改完,随后以分数高低日常品行决定是否录取。
熊荆回到正寝的时候,宋玉和屈遂都在,两人拿着编撰好的国史草稿来让熊荆定夺。国史自然少不了左右史官,于是不是三个人讨论,而是五个人一起讨论。
敬告大王:臣以为楚人与周人本有亲,助周伐商,有功而周天子不赏,实为不公。与周人的关系如何处理是史书最大的问题,屈遂是公族,自然站在楚人这边。此后以子爵五十里封我楚人,实乃不敬;昭王两次南巡讨伐楚人,楚人杀之乃是天命。先君文王灭邓之事与息女之事,书中当隐,还有还有
有些话即便站在公族的立场,屈遂也说不出来。他说不出来的话熊荆了解,那是弑君。楚国有弑君的传统,尤其是长兄弑杀年幼的侄子。
还有何事?熊荆看着他,带着些微笑。
禀告大王,没了。屈遂喉结抖动,要说的话最后又吞了下去。
你不说我来说。熊荆笑容愈发灿烂。先君延夺其兄红之位,先君武王弑其侄夺位,先君成王弑其兄夺位先君穆王弑其父
大王!弑君是蛮夷行为,屈遂本想遮遮掩掩说出来,以求在史书上抹去,却被熊荆如此**裸的说了出来,他觉得自己心脏似乎要炸裂,当即顿首以拜。
这些事《梼杌上皆有记载,何需隐瞒?熊荆说得左右两史连连点头,不想熊荆再道:屈卿以此为耻,我倒以此为荣。
啊?!一干人瞪看着熊荆,嘴巴几乎可以塞入鹅蛋。
先君穆王之前,中国之人皆称我楚国蛮夷,但他们惧我楚国;先君庄王之后,中国之人皆夸我楚国,可又有多少人惧我楚国?熊荆问道。邓国极为重要,邓国国君邓侯与蔡国郑国关系极为密切,不杀邓候而夺取国,我楚国如何向北扩张?息候的夫人若真的貌美动人,先君文王抢过来有何不可?怪也只能怪息候守不住自己的女人。
说到这里熊荆又笑,他忽然想起了一句名言,道:这种事情,想一想都觉得兴奋。
大王?!一干人全傻眼了,身后芈玹的小脸当即变得通红通红。
我便观《梼杌,只觉得我楚国自先君庄王后便失去了进去之心。武王文王纵横开阖,何等快哉。其后学会了礼法,开始束手束脚,什么也施展不开。熊荆不管众人色变,继续说自己看法。还有郢都的贵族,学了中原的诗词歌赋,再无先祖的勇武。
弑君有何不对?我杀负刍可不是因为他弑君。楚国的王必要强者居之,怎么可能让一只羊坐在狼的位置上?一头狼领着一群羊,肯定能打赢一只羊领的一群狼
大王,若是如此,楚国必乱。先前抢息夫人之语宋玉就当作是童言,现在说起弑君,他终于开口进谏。
必乱是因为不服,不服是因为不公平。熊荆反驳道。从我之后,长子若不勇武,定不让他即位;又或者,国事皆托负于令尹,而令尹由外朝朝国人选出,亦由外朝朝国人罢免。从此大王不直接涉入政务。
大王,今日议的乃是国史一事。话题越来越远,右史不想大王说太多以后的事情。
那就议国史。熊荆转道:我的想法是:以周朝封国的身份,不论如何隐瞒,先君之事都是丑事,可若不以周朝封国的身份,而以蛮夷的身份,这些都是好事。先君文王做的有何不对?他是杀了楚人?还是明抢了楚女?
大王以为,楚国是蛮夷?虽然有所耳闻,可宋玉还是第一次直接听熊荆说起。
当然是蛮夷,还得可怜的蛮夷。熊荆太息。好好的蛮夷不做,偏偏去学什么礼乐,以至落得如此境地。
大王何以蛮夷为荣,而不以蛮夷为耻?宋玉呆滞之后连连摇头,对熊荆的说法无法接受。
我只看到为蛮夷时我楚国谁说谁怕,那是真正的尊敬;学了礼乐反而变得唯唯诺诺畏战如虎,人人谈及楚国皆笑我楚人。熊荆遗憾道。他又问:太傅可知这是为何?
大王聪慧,心中早知为何。宋玉无奈。他未必不了熊荆说的这些道理,可让他这个文明人重新变回蛮夷,他根本没办法接受。
太傅既知为何,可为何反对?大傅是想楚国如鲁国那般被人灭国?熊荆再问。亡国在即,不教楚人以勇武,反教楚人以礼乐,这样做对吗?
然大王要士卒有勇有信,蛮夷却是无信。右史大战时一直跟着熊荆,因而提起了信。
楚人不欺楚人,可楚人为何不能欺秦人?熊荆反问道。
各国邦交,皆以信为立啊。右史诧异。
你看见了么?熊荆笑问。右史念及当下各国尔虞我诈,当即没了声音。
国史,其他都是细节,立场重于一切。熊荆手扶在那部楚史书稿上。楚国的立场就是蛮夷。蛮夷之王,强者居之,自然不时有弑君之事。楚人只信楚人,自然可以杀邓侯灭邓国。先君庄王为周人所骗,学礼乐习周礼,楚国遂入平庸,吴师入郢因此而起。
先君怀王因信魏国游士和秦人,为秦人所掳,拒不割地最终客薨咸阳,为我楚人之大耻。先君襄王不思进取,忘先王之仇而取秦国之女,当有鄢郢之难。父王即位,东地疲惫,却日日不忘复郢,然败局已成,只能灭鲁,最终薨落沙场,不辱先祖。
我说的可对?熊荆说完看向宋玉和左右史,他说的这些其实都是常识。
大王所言无误。事情还是这些事情,可站在蛮夷的角度,完全是一部英雄上当受骗史。灵王怀王襄王这些不好的君王之所以不好,全是因为学习了周人礼乐忘记先祖勇武的美德,反正锅全是周人的,楚人上了他们的当。
大王,此史若出,鲁人必要抨击。屈遂完全赞同熊荆的角度,可他顾及鲁人。
那就不要以朝廷官方的名义出书,而以私人的名义出。熊荆道。难道我楚国就没有不喜周礼之人?举国都是儒生?
自然不是。屈遂当即否认。楚国并不倡儒学,士大夫贵人学习周礼雅言诗经那是楚庄王之后的习惯,而非真信儒学。臣明白了。
既是以私人的名义出书,秦楚之仇要写的深一些。张仪如何欺骗先君怀王如果囚禁怀王先君怀王如何宁死而不割地;还有,白起的身份隐去,他非我楚人公室之后,他是秦人大夫之后,鄢郢战时,秦人淹死楚人数十万众,对,他们还楚女,奸完杀了还吃其肉
熊荆是咬着牙说的,他还没有说完右史就道:大王,并无此事啊!白起所部纪律严明,虽横夺民财,屠杀楚民,未曾奸楚女吃其肉啊。
这不是有和没有的问题,这是立场问题,懂吗?熊荆被他打断很不耐烦。
臣不懂。未有之事怎可杜撰?右史连连摇头。
我说有就有!熊荆斥着,这书又不要你编?我来编!秦人杀楚人,掳起妻女,奸之后杀。杀完至于火堆之旁,烤熟便食。可怜我楚女,白日为秦人奸yin,夜晚却被烤了人排。白起此獠还最喜吃幼女之脑汁,他行军打仗,用脑无数,必要以童男童女脑汁补之
大王何必如此?最支持熊荆的屈遂也听不下去了。
为何不如此?熊荆有些生气。我还没说秦人把木棍插入楚女下体,割去她们的**。
王者荡荡,子荆何至于此。宋玉拂袖,看熊荆的目光全是责怪和惋惜。
我熊荆语塞,他站起来对宋玉一揖,道:熊荆受教了。我只不过要激发楚人之仇恨,唯有仇恨能激起楚人之杀意。
子荆怕死?宋玉问道。见熊荆摇头,又道:即不怕死,何必以小人之举诋毁秦人?子路结缨而死,虽迂腐,却是君子。子荆以小人之举诋毁秦人,胜了又如何?
确实。人不能咬狗,只能屠狗。沂邑的事情一直盘绕在熊荆心头,每每想起他就恨得咬牙切齿,以至不顾王者的身份,编排一些自己也不想听的恶心段子。
国史之事,便以大王的说法编撰,秦军如何秦人如何,当以实而论,不应杜撰诋毁。宋玉最后道。
第九十五章 锁甲
王弟为何如此恨秦人?燕朝散去,去若英宫问安后,大失王者风范的熊荆脸上已经不再滚烫,芈玹这小丫头哪壶不开揭哪壶,又提起了这件糗事。
秦人很好吗?熊荆反问道,对芈玹这小萝莉他发不出什么火。
秦人和楚人不一样?芈玹除了身边的奴仆,并未接触过普通庶民。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