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荆楚帝国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贰零肆柒

    而以前学会的远交近攻现在变得无用,齐国与楚国姻盟,魏国被楚国压着打,秦国也打不过楚国。且一旦被楚国发现自己与中原大国结盟,楚国的舟师就要杀上门来,灭国不一定,灭己却是一定的。

    大海之外,还有沃土。次日,紫金山造船厂,参观舟楫之前,熊荆先让人拿出一份并不太准确的沿海地图。只是楚人无意南下,故而希望你等收归己有。

    敢问大王,我等在何处?第一次看这种大地图,诸人不但摸不着南北,也不知道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在哪。

    此是会稽,熊荆说一句寺人就指一块地方。此是瓯江,瓯江以南是瓯越;此为闽越,这是南武说道南武时熊荆愣了愣,此时的广州直接临海,不过海湾里有诸多的岛屿,珠江根本就不见踪影。这是西瓯,这是

    靠海的地方好说,一些内陆部落就不好说了。好在诸人分清了东南西北,知道何处是楚境何处是大海,大概也能猜到自己部落所处的位置。

    敢问大王,这是何处?驺无诸看着闽越东面的台湾很不解,他听说过海对面有一个大岛,可从不知道这个岛的面积竟然如此之大。

    此为夷州。熊荆说了三国时台湾的一个称呼。州北多瘴气多地动,州南好些,再就是高山之上,高山之上也是越人,高处无瘴气。

    驺无诸听的非常仔细,心里想干什么一看就清楚。

    不过,熊荆笑道,夷州西面有两股海流,小舟不得过也。

    一提到海流驺无诸就变得失望。横渡海峡划到台湾近处,如果不是顺风,欋手可能已经精疲力尽,而海流(亲潮及黑潮)很多时候速度能达到两节或接近两节,结果很可能是船头一直向东,实际却被海流带向南面或者北面。

    这应该也是台湾很晚才从大陆移民的原因,包括日本。古代渤海上的帆船一迷路就飘到朝鲜,一般不会飘到日本,唐代鉴真东渡日本竟然飘到了海南岛,也是拜海流所赐。

    提起海流熊荆又想到了北海道渔场,那可是世界上最大的渔场,后世一年捕鱼数千万吨。可惜没船没网,要不然不种粮不贸易,一年捕个几十万吨,全楚国天天吃鱼人人吃鱼。

    咳咳。熊荆自己清咳了一下,把思路转了回来,道:秋冬时间,卒翼战舟可去夷州。闽越若有意,不佞可协助闽越登岛。

    臣臣自然有意。驺无诸干笑。

    此处为吕宋,此处为瀛州。熊荆本想说倭国,但觉得称国实在是太抬举了,还不如称州。这些所在除了瀛州某几次外,楚人无意拓土。越人善驾舟楫,若愿出海,不佞可助一臂之力。

    这是诸人第一次看到整个东亚的海图。越人沿海拓土是天性,吴国曾与齐国在琅琊附近的东海打了一场海战;越国则干脆把国都迁到了琅琊。想到楚国竟然支持自己扩张领土,诸越之君顿觉嗓子发干,心跳的厉害。

    你等,熊荆看向诸越之外的部落。泰族以南便有一块宝地,不佞称其为红河三角州,这是平原,便于耕种,也可拓土至此。

    我等竹正要说话,却被驺夫善抢了先。禀告大王,此处已有一国,国君名曰安阳王,说是蜀王之后。彼此隔着大山,我等不便拓土。

    蜀王?蜀国不是灭于秦了吗?熊荆不知道这里已经有一国了。

    禀大王,正是被秦国所灭,故而南下,在此开国。驺夫善道。此前本有文郎国,安阳王灭了文郎国,定国名为瓯雒。

    三角洲极大,瓯雒不可能全占。于红河入海口溯水而上,便可达到三角洲。熊荆没想到还真是蜀人,既然蜀国是被秦所灭,那也没必要打了。拓土临海最便,不临海也可设法改善生计,增加丁口。只是,湘水一线赣水一线必要开通,五岭豁口需修筑工事。这些工事有备无患,平时可不驻守,若秦军攻来

    敢问大王,秦军如何攻至苍梧之南?西瓯的长老宋有些奇怪,他觉得秦国远在中原,不可能会越过楚国打到苍梧以南。

    秦国有吞天下之心。熊荆道。假以时日灭了其余诸国,楚国自然是首当其冲。楚国若败,他自然要顺着湘水赣水翻越五岭,把你等也灭了。不要不信,现在秦国据占有天下一半的丁口,败十次也败得起,楚国败一次便要一蹶不振。

    熊荆说的严肃,诸人不能不信,再想到楚国要与大家结盟,当即有了些顿悟。

    秦国行郡县之制,郡县便是要把部落之人编户齐民。而你等,自然是迁至咸阳,此生永不回故土。在部落,你是君是长老是酋长,在咸阳,哪怕最低贱的小吏也能欺凌你侮辱你。你若拔剑,便是抗法,你不拔剑,亦有腹诽。你即便对小吏奉如天帝伺如父母,若是隔壁邻人犯法,你也得连坐。

    知道奴隶么?概而言之,你在咸阳便是秦人的奴隶,谁都可以使唤你。如果你是大族酋长,可能未到咸阳便已经饿死。

    一干人大眼瞪小眼,全在听熊荆说秦人如何如何,大多数人深信不疑,但也有例外,驺开道:秦人真会如此?

    秦国不是楚国,楚国可容你在会稽郡,但秦军绝对不会。你可知为何?熊荆看着他笑。

    请大王相告。驺开不明熊荆笑意,有些担心。

    于楚国而言,会稽郡是留给你,还是封给芈姓公族,对不佞来说并无二致,皆是缴纳贡赋。但你是越王之后,会稽郡又多是越人,既然毫无二致,何苦封给越人不喜欢的楚人?你难道能凭会稽郡伐楚不成?

    熊荆直言无忌,并不担心越人会因此仇恨楚人。楚越本来盟好,若不是当年越王无疆听信齐人之言伐楚,越国也不会落到今天这个地步。即便无疆伐楚,楚国也未斩尽杀绝,留了会稽郡这块越国祖地,使越人不绝祭祀。

    秦国不同。秦国行的郡县制,绝不容许有城邑在朝廷的管制之外,拔城后为防死灰复燃,不但君王公族,甚至连城内的庶民也要迁走。没有谁不在官府傅籍造册,没有哪亩地不要向秦王缴纳田租。这样的秦国会将会稽这样一个郡留给你?

    驺开一时无语,他是诸越中对中原最了解的一个。秦国确实像熊荆说那样,行的是郡县制,国内虽有封君,但绝大多数领谷禄,只有重臣才有食邑,重臣的食邑最后也是要收回。不过他仍对秦国存着一丝幻想。

    熊荆不解驺开心中所想,继续说道:即便这次楚军拔下大梁击败秦军,日后秦人终究还是要来。楚国若败,诸越定然不存。不佞与你等立盟,除楚越数百年盟好外,亦有同舟共济之意。




第八十七章 会议
    面对秦国,大家谁也跑不了,而在秦军杀来之前,楚国也好,诸越也好,各部落也好,都要厉兵秣马未雨绸缪,以准备最后的战争。熊荆的话就要表达这个意思,即便现在楚军取得了一场接一场的胜利,但真正能打的士卒不是越来越多,而是越来越少。

    相对于楚军,秦军只是不适应这样的战法而已。研究这段时间从战争上收集到的各种信息,秦军实际上也在不断改变,鸿沟之战中出现的酋矛和石甲就是其中的代表。对矛,青铜兵器还是钜铁兵器相差不大,都是捅;石甲当然没有钜甲的防护效果好,可又要比皮甲好不少。

    兵甲之外则是战术。以前的秦军常常散阵而斗,便于抢夺首级,这一次的秦军并没有散阵而斗,他们的酋矛阵虽然不如楚军,但已经有了矛阵的样子。

    而知彼司的情报显示,少府除了在大规模制造四轮马车外,还在试制新式大翼。坚硬的撞击必须有一根贯穿船底中轴的龙骨,龙骨之上‘长’又横着一根又一根的肋骨,剧烈碰撞的反作用力通过龙骨和肋骨分摊在整艘战舟上。然而不能说,没有龙骨就没有撞角,撞击本就是水战的基本战术,龙骨只是保证战舟撞而不坏。

    撞击之外还有速度,速度依靠船型和桨手的数量。新式大翼之所以有三排桨手,不过是巧妙安排了三个人的空间,并没有什么独特之处。即便不能巧妙安排三名桨手的空间,只要不嫌弃战舟过宽,不说三名桨手,就是五名桨手也能从容安排。一旦秦国大量制造无龙骨的三桨五桨大翼战舟,那秦军也能在一日之内纵横四五百里。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楚军要想打败秦军,除了士卒的勇武,不得不借助新技术和新战法,但战争本身就是一种交流。这种交流非常实在极为有效,因为学费是无数的鲜血和无尸骨。

    秦军作战言利论赢,富有弹性,会学习敌人有效的战术,结果就是楚军在进步,秦军也在进步。秦军的进步不如楚军,但秦军数量占有绝对的优势,这种数量优势可抵消兵甲战术上的相对劣势。若楚国所有军队和秦国所有军队集中在一个战场打一场赌国运的决战,毫无疑问,结果必然是楚军战败。

    熊荆越来越感觉到了大翼战舟的重要性,是大翼战舟让楚军得以集中兵力对秦军各个击破,并且,狭窄的江河使得秦国即便造出了无龙骨的三桨五桨大翼,也无法进行有效机动,因为这种船经不起撞击。

    大王,思索中,长姜的声音在耳边响起。诸臣已至燕朝。

    燕朝已经变成大帐篷,帐篷之下,令尹成介蔡公蔡文寝公沈尹义项公项鹊期公妫瑕,以及淖狡昭黍屈遂宋玉蒙正禽观曳子莫等人都已经到齐。这次要谈的,仍然是即将实行的敖制。

    实际的说,敖制不是熊荆提法,第一个提出实行敖制的是箴尹子莫。他之所以会这样提,不是因为他的想法有多高尚或者多复古,而是他不喜欢成介做楚国令尹。令尹一职源自武王,从设立之初,其权力就仅在君王之下。而楚国未像别国那般实行文武分治,熊荆如今又对令尹完全放权,令尹之权实际上已等于大王。

    互斗,才是造成当下这种局面的原因;分权,则是施行敖制的最终目的。从提出施行敖制到现在,会议一共进行了十二次,每一次双方都激烈争吵。弋菟几次要对成介动武,要‘杀了这个若敖氏余孽’,于是他第五次会议后便被取消了与会资格。

    新公族这边,最后剩下淖狡昭黍屈遂子莫四人,老公族则是五人:成介蔡文沈尹义项鹊妫瑕。宋玉观曳因为不是姓芈,可以作双方的调停,蒙正禽虽是公族,左尹府涉及改制甚深,后面几次会议不得不与会讨论。

    臣见过大王。见熊荆走入燕朝,十二名臣子全站起来揖礼。

    免礼。熊荆笑道。从第五次会议起,他的原则是尽量缓和气氛,保证会议圆满而成功。诸卿,几日参观游说,越人皆愿与我楚人立盟。

    越人的事情诸人早就知道,熊荆这样说,群臣不得不给个面子,齐声道:臣恭贺大王。

    如此,我楚国后方无忧了。熊荆又感觉到了双方的火药味。果然,他话音一落下,子莫就揖道:禀大王,蒙武五十万大军纵横楚地,杀戮楚民,令尹迁民不及也。

    哼!成介当即目之。宋人不听号令,本尹若之奈何?

    蒙武之军现在何处?蒙武五十万大军虽然限制在了宋地,缺粮后自会退走,但熊荆还是要问,毕竟秦军杀的是楚国之民。

    禀大王,蒙武军前锋已拔下平阿,城内庶民泰半不愿离城,臣亦无奈。成介道。离魏境最北之阳夏,庶民急急避向濊水一侧,今无恙也。不避至诸水亦可避入荒野,也是无恙。唯不愿离城者,一旦城池被拔,悉数尽死。

    彼等为何不愿离城?熊荆焦躁道,疏散计划很早就定下了。

    宋地之民不信誉士,多信墨者。成介说出的原委。

    墨者?宋地的墨者与鲁地的儒者一样,并非葛衣草履腰悬铜剑的墨家子弟,而是信仰墨学的士人豪强。那些墨者为何不劝庶民离城?

    非墨者不劝庶民离城,而是县吏亡后,县治大乱,加之庶民畏惧誉士,故不愿离城。墨者对誉士也是不信,彼等不走,庶民也就不走。成介继续道。

    宋地虽处南方,然戴氏代宋后,郡县化程度不比魏国低,一旦去除官吏,誉士又未来得及就封,县治就难以维持了。不过成介还漏了一点没说,那就是宋人的‘愚’。誉士本就是被宋人视为残暴之徒,秦军来是死,跟残暴之徒避走估计也是死,与其如此,还不如据城而战。

    竟是如此!熊荆闻言长叹。

    大王,宋玉清咳了一下,战事还是稍后再议,而今当议新政。

    然。熊荆不得不点头。宋地损失再大,也不过是一地一时的损失,比战争更重要的是楚国的政制要稳定下来。他凝神问道:上次商议之七敖治事,诸卿以为如何?

    臣等无异议。子莫带头说道,这就是他提出来的。

    臣以为不然。成介脸色发沉。如此,便似一人有七个头颅,岂能处置政务?

    一年用一个头颅有何不可?子莫反驳。且我楚国只有大王一个头颅,何来七个头颅?推选出的治事七敖不过是楚国之四肢耳。

    臣以为七敖过多。项鹊不同意子莫的观点。兄长项燕率军连胜秦军,他在政治上的声望也越来越高。最多五敖,如此每人各掌权一年,五年后再行推选。

    君若如此,将越人置于何处?昭黍问道。七敖之中,越人之敖少者两人多者三人,若只有五敖,越人五占其二,如何妥当?

    昭黍一句话把项鹊问住了。南方越人大概有一百万出头,要把他们联合进来,就必须给他们一些位置,七名推选出来治事的敖最少要给他们两人。正朝就是此前外朝的缩小,除了占少数的巫觋贵族要给他们一定的位置外,国人(实则是氏族长和誉士长),按照一部落最少一人的原则,也要给五十多个位置。

    外朝很可能继续存在,但外朝之人不能是贵族誉士,只能是有产的庶民甲士,规模暂定在一卒一人。很多部落人少拿不出一个师,但出一个三百一十人的卒还是有的。

    越乃蛮夷,甲士不及我,丁口也不及我,不给彼等又能如何?沈尹义不屑,他与熊荆不同,并不将越人看的很重。

    你这是何意?熊荆闻言不悦。他觉得敖制一个最大的优点就是可以向拼图一样快速合并蛮夷氏族。合进来自然要给人家权利,但合与不合选择权在己。

    我军再胜秦军,若下大梁,秦人日后无以攻我。臣以为大王对越人太过看重。沈尹义道。

    大王云,胜败乃兵家常事,他日若是我军败了,不退入越地又能退往何处?淖狡道。

    即便有那一日,亦当退入齐国。沈尹义道。他此前提了一个想法是与齐国合并。

    齐国地处海滨,有何纵深?淖狡再问。

    咳咳。宋玉和观曳几乎同时咳嗽,表示商议已经离题。

    成卿以为七人如何?熊荆适时插言,问向成介。

    若虑及越人,当可七人。然则,成介道,越人不熟我楚国,如何治事?

    各氏族各县邑已行承包,税赋也是各氏族各县邑自行收取,需郢都处置之事当不多。战时又不同,战时自然是楚人主事。昭黍插言道。

    越君开等人定要比你我更知楚国。淖狡也插了一句。

    与其商议七敖,还不如商议律法。蒙正禽心急火燎。县邑行承包之制,庶民之利何存?



第八十八章 会议2
    蒙正禽确有着急的理由。七敖五敖还是三敖一敖,不过是贵族之间的争权夺利,贵族与庶民之间的利益更需要平衡。各地司败撤回郢都他也很不赞同,他一直觉得公族会虐待庶民,这种事情从前有,现在有,以后更会有。

    与其商议律法,不如商议王权。昭黍道。臣以为,大王应仍称大王,不该称大敖。称大敖,臣等庶民皆感不适。

    臣附议。成介等人也道。大王改成大敖,确实不习惯。

    臣还提议,大王有罢七敖之权。昭黍再道,他这算是得寸进尺了。

    大王可罢七敖,然正朝再推七人,大王再罢之,周而复始,国事如何处置?沈尹义问道。

    三衰而竭,臣以为大王罢七敖一年当不过三次。昭黍想了想才道。
1...201202203204205...541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