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七年秋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话凄凉
这时随着一部分清军开始登岸,明军陆师开始大规模的溃败,郑鸿逵顿感事不可为,明军已经回天乏力。
镇江一失,清兵便可直驱南京,再无阻碍!大明朝两百七十多年基业,将毁于一旦。
一时间郑鸿逵心中满是悲愤,但却又无可奈何,他知困于水寨必死,于是再次领着兵船向外冲去,但清军大船却纹丝不动。
“轰隆”一声响,天不助大明,一枚清军火炮,正中郑鸿逵的座船。
炮弹在郑鸿逵身边炸开,他的亲卫将他扑倒。
“轰隆!”“轰隆!”
又是几枚炮弹砸中战船,郑鸿逵使劲推开压在他身上的亲兵,想要站起来,却发现浑身一阵疼痛。
这时郑鸿逵身上浑身是血,不知道有多少伤口,而他身上的铠甲也已经被炸成稀烂,他咬着牙,一番挣扎后才用配剑支撑着身体勉强站立起来。
郑鸿逵茫然四顾,只见亲兵俱死,刚换乘的坐船也已经进水,开始慢慢倾覆,他顿时悲从心来,一股无力和绝望,瞬间充肃他的心头,使他仰天长叹:“陛下!臣无能,错失江防,未能阻挡虏骑南下!”
此战一败,清军二十万大军渡过长江,而江南已经无兵可用,南京已无希望,郑鸿逵泪流满面,在长叹声中,拔剑自刎。(历史上郑鸿逵后追随郑成功抗清,病死于金门。)
王威同左懋第、陈子龙的残兵合兵一处,正拼力死战之间,忽然有士卒禀报,言镇海将军郑鸿逵已经自身殉国,众人顿时大惊失色。
左懋第闻此,知困于水寨的水师已经失去指挥,随令座船挂旗,已兵部侍郎之职,指挥残存的水师作战。
岸上,集结在镇江附近的几十万明军,随着清兵登岸,而加速溃败,阮大铖连杀数人,依然无法制住溃败。
镇江城四面,满山遍野,都是大明的败兵,他们自江南各府来援,如今又败奔各府。
池州总兵方国安所部并未船,而是在镇江城内驻扎,战事发生后,他带兵欲支援水寨,却在出城后,被败兵冲乱阵型,大军顿时混乱。
方国安以为水寨已失,恐自
第72章听谗言,弘光出逃
数百艘明军战船,点火,而后向挡住水寨出口的清军大船撞去,终于使得清军对水寨的包围松动。
清军战船怕被火船撞上,纷纷向两边退去,为水闸内的明军战船让开了一条生路。
王威见此,连忙摔领战船紧随火船之后,升帆冲出水寨,左懋第亦是挂起令旗,让所有战船,乘机突围。
明军大小战船,拥出水寨,清军大船在避开火船后,再次转向追杀过来。
这时左懋第还能指挥的战船,已经不足六百艘,根本不是清军水师的对手,为了保住这最后一批战船,他随挂旗,令船队顺流东逃,直奔长江口而去。
明军船队东逃,清军战船自然扬帆追击,但明军船小而快,很快就同清兵拉开了距离,只是原本冲在最前的火船,这时却慢了下来。
火船上的明军,一部分跳水被救起,另一部分则被追赶而至的清军射杀,或是俘获。
左懋第领着残存的明军水师,顺流狂奔,直到吴淞口,才甩掉清军水师。
这时天已经将黑,左懋第怕清军连夜杀至,不敢让船队进入吴淞江,而是夜泊于崇明岛,随时准备再次奔逃。
十万水师,三千多条大小战船,在经历两场失败后,左懋第身边已经不足一万人,战船也只剩区区五百艘,是真正的十不存一。
半晚时分,追杀明军的清兵战船返回镇江,将俘虏了明军压下战船,等候多铎发落。
这些被俘获的明军多是火船沉没后,被清军从江水中抓获之人,其中不乏军官和士人。
满清以小族临大族,要统治华夏,只靠真满洲可不行,还需要汉人的辅佐,才能定鼎天下。
如今多铎的二十万大军已经渡过长江,控制江南指日可待,他急需寻找一批汉族士人,来为清庭稳定江南。
多铎已随大军渡过长江,随来到岸边,准备招降这批俘虏,但他走到俘虏之前,众俘虏却不愿跪拜。
“尔等既然已被本王擒获,为何见本王不拜!”多铎有些恼怒的责问道。
一场大胜下来,多铎久围扬州不破的郁闷,已经一扫而空,心中顺时又起一份骄狂。
他想要招降诸人,就该作出礼贤下士,爱才如命的姿态,但这时他心中已有骄气,便容不得俘虏们不跪,所以怒上心头,招降变成了责问。
王毓蓍的坐船被焚后,不幸被清兵抓获,成了百名俘虏中的一员,他听多铎之言,不禁开口讽刺道:“蕞尔小邦,化外夷王,岂可受士人之拜!”
“汝何人”多铎问声不禁大怒,一手指着王毓蓍道:“不惧死呼”
“清狗!今日好叫尔知晓,吾大汉义士之烈!会稽王毓蓍去也!”王毓蓍傲然答道,而后不待多铎反应,便转身投入江中,没于滚滚江水之中。
有后人对此赞曰:“镇江明清大交兵,多铎引军围水营。义士陷于险死地,烈火焚船争生机。至死犹然骂虏狗,毓蓍不愧汉诸生。”
多铎见王毓蓍投水自杀,不禁目瞪口呆。
剩下的俘虏中,有马阮一党的右佥都御史扬文骢见此,随紧随其后,高呼一声“幸不辱祖宗之名!”,便投入江中。
俘虏百余人,当场死节者二十余众,甚下的亦不愿意降清,被多铎令人杀害,尸体抛入长江之中。
滚滚长江水,道不尽英雄血,无限山河泪,诉不完义士烈。
一个民族,是否伟大!
不是看他昂扬向上之时,有多少成就,武力是否强大,疆域是否辽阔,而是要看他危如累卵之时,有多少仁人志士愿意为他去死!
江边的一幕,让多铎心中不是滋味,不禁慢慢按下心中的那份骄狂。
傍晚时,清军二十万人马,全部渡过长江,镇江附近的几十万明军烟消云散,镇江城也落入
第73章紫禁易,牧斋降清
洛阳被李自成攻破后,作为福藩世子的弘光帝朱由崧,曾流落各处,受尽人情冷暖。
在甲申之变后,按照血统伦序,南方的惨明势力,理当扶他登位,但事实上确是东林之人群起拥潞。
当时弘光流落于淮安一带,靠他人接济为生,过得十分凄惨,自然想登极为帝,改善自身的处境。
适逢曾在万历末年,侍奉过老福王朱常洵的太监卢九德于淮安监军,与其相遇。
福藩世子,本就奇货可居,在加上有这份关系,卢九德自然希望弘光能够登基,从而获得拥立之功,掌握更多权利。
在马士英、史可法犹豫不决时,卢九德的支持,对于弘光无疑是雪中送炭,他主动为弘光出谋划策,联络高杰、黄得功、刘良佐三镇人马,一举定鼎大局。
弘光能从一个生活都需要别人接济的落魄世子,变成富有天下半壁的大明皇帝,其中少不了卢九德的功劳,所以弘光对卢九德十分的信任。
这时弘光听了卢九德之言,已然心动,随连忙让太监招回刚刚退出大殿的马士英、阮大铖二人,商议出逃之策。
镇江离南京不过一百里,清军骑兵一日变可奔至城下,弘光非雄主,他没有将自身置于险地的勇气,阮大铖则已经被清兵打得胆气尽丧,也没了守住南京的信心,随不做谏言,听从了皇帝的出逃之言。
为了防止南京百姓阻拦皇帝出逃,弘光仅同卢九德,马阮一党的少数大臣商议后,便瞒着东林一党和其他朝廷公卿,于七月四日夜,偷偷离开南京城,向余杭出逃。
弘光一行人,连夜南奔,本意是退往杭州占避清军锋芒,但不想途径溧水县时,恰巧遇见从镇江前线溃退下来的败兵。
古语云,败兵胜匪,弘光等一众人马,顿时被冲得大乱,马士英的儿子马銮随带着勇卫营拥簇着弘光帝奔往太平府,但太平府的守将却不知是怎么回事,闭门不纳,弘光帝只得转道,入芜湖投黄得功。
马士英于乱兵中同弘光失散,无从寻找,随按照原定计划,带着几千家兵护着皇太后邹氏辗转赴杭。
东线,随着左梦庚部投降阿济格,黄得功压力大增,但阿济格整顿新得的十五万左军,亦是需要时间,所以并未东西。
黄得功自从击败东犯的左梦庚后,便一直驻防于池州芜湖一线,对于几日前发生的镇江之役,则一无所知,弘光突然驾到,使他大吃一惊。
黄得功连忙出营相迎,他向皇帝见礼,问明缘由后,不禁无奈的叹道:“陛下死守京城,以片纸召臣,臣犹可率士卒以城挡敌。奈何听奸人之言,轻弃社稷!今进退无据,臣营单薄,其何以处陛下”
弘光听闻黄得功之言,也意识到自己的荒唐,不禁面带羞愧之色的说道:“今已至此,悔之晚矣!”
黄得功亦只能一声长叹,将这位惊慌失措的昏聩君王,迎进自己的营寨。
南京城中,在弘光一行人连夜出逃后不久,消息便被走漏,城内的官绅军民听说皇帝和马辅已经逃走,立即乱成一团。
天还未亮,一部分百姓便拥入狱中,把伪太子案中,自称“崇祯太子”的王之明请出,欲扶其登基,年号任称崇祯十八年,以新皇来领导南京抗清。
然而,南京守备勋臣忻城伯赵之龙等人,在弘光出逃后,却己经决定降清,并派人前往清营接洽商谈。
南京掌握军队的勋臣决定降清,百姓却无可奈何,拥立伪太子的军民,亦被赵之龙派兵驱散。
为了迎接清军的到来,赵之龙令人关闭宫门,封闭府库,等候清军接收。
对于最为重要的户部银库,他则亲
第74章烧秦淮,三女奔浙
南京作为太祖开国之地,大明两京之一,自从李闯攻克北京之后,便被仁人志士寄托为复兴的希望,但更多人则只是把它视作苟且偷安之所,仅仅一年多,南京就这样被稀里糊涂的沦陷。
江山依旧,人物全非,六朝古都,繁华景胜地,从此不为大明所有,令心怀华夏之人,无不悲愤,无不哀思。
城门处,年过半百的礼部主事黄端伯,阻多铎入城,痛斥赵之龙等数典忘祖之辈,而后磕墙而亡。
正是“北虏兴兵至金陵,弘光失措夜奔行;满城勋贵膝软绵,竭中死事看元公。”
城内思宗皇帝任命的南京正守太监韩赞周,在弘光即位后,地位被弘光宠信的司礼监秉笔太监卢九德取代,渐渐远离权利中心,无法影响南京局势,他听闻清兵已经入城,心中悲愤。
赵之龙,史可法,韩赞周,三人都是思宗皇帝看中之人,根据张怡记载,先帝时,局势恶化,而南京缺守备勋臣,上欲用赵之龙,招其曰:“留都根本重地,朕已简用二人,一为司礼监韩赞周,此人忠诚勤慎,足当守备之任,一为兵部尚书史可法,联未识面,然人争言其忠诚,联亦深以为然,今得卿而三,朕无忧矣!”
清兵入城,韩赞周身边小宦劝其道:“北虏兵至,公公宜速离南京往浙中择主拥戴,以图复兴。”
韩赞周道:“先帝立余为镇守南京太监,余未能完成先帝之托,心中甚愧,今南京已失,唯一死,以报先帝也。”
言罢,韩赞周遣散府中下属,而后自缢而亡。
正是“慷慨京中韩镇守,留身一死筹先皇,临危不忘国朝恩,谁说内宦无忠良。”
先帝任命的南京三大镇臣,史可法先死,今韩赞周再殉,二人皆与国休戚,而唯独赵之龙降清,伤哉!
多铎大兵进得南京,得在京官员名册,随传令出去,让城内百官前往拜见,军士按照名册呼名,官员午时不至者,妻儿子女为俘,官员皆斩。
户部郎中刘成治先是袭击赵之龙不成,清兵入城后,他又闭门不出,下人告知其多铎之命,刘成治慨然曰:“国家养士三百年,遂无一忠义以报累朝恩邪”
即题绝命诗于壁曰:“钟山之气,赫赫洋洋;归于帝侧,保此冠裳。”随自缢死。
南京城中,如黄端伯、韩赞周、刘成治者不在少数,但大抵而言,却还是风云气少,儿女情多。
城中大批文官武将,好似蓬草一样随风转向,弯腰伏地,投了清庭。
呜呼哀哉,虎踞盘龙一夕休,江水不知愁,犹自滔滔日夜流。
南渡立国一年,两都俱陷,大好河山毁于一旦,悲呼愤呼气呼叹呼
南京城为六朝古都,虎踞盘龙,雄峻无比,人口不下百万,有扬州的教训,多铎对于城内的军民始终不放心,害怕再出现一个王彦般的人物,心中十分疑惧。
为了确保万无一失,他将南京城内投诚的明军,全部调出城外,而后把南京城中东、北两区的汉民统统驱逐出城,汉民财物屋宅尽被满清侵吞。
汉民被赶出城外,空出的大批房屋,便被多铎用来安置从城外调进的真满州和外藩蒙古兵,以绝对优势的兵力来保万全。
待清军彻底控制南京,其凶残和贪婪的面貌便再次流露出来。
南京城六朝古都,城中宝物无数,入城的清兵开始四处烧杀抢掠,但东、北两区已经被清军占据,城中投诚的明朝降臣又不能抢,真正遭殃的还是普通
第75章部将叛,靖南身死
且说弘光逃到黄得功的营寨,听其之言,心中十分后悔,当初逃出南京之举,随有回銮之意。
然而此时人心以去,难以收拾,弘光为了笼络大臣,于是下诏,“郑彩、黄蜚、方国安、杜弘域、卜从善皆晋伯爵,阮大铖、朱大典拜左、右相,共统师扈上回下銮,复守南京。”
弘光的使者还没出芜湖,南京失陷的消息,便传入营中,皇帝顿时如遭雷击,一病不起。
芜湖大营,也因为这皆连不利的消息,变得阴沉,似有亡国之气。
这时身处南京的多铎见弘光出逃,自然不会放过,他询问弘光遁往何处有厚颜卖主之人告知,称已逃往太平府。
多铎大兵刚进南京不久,便令刘良佐部充当向导,派多罗贝勒尼堪,护军统领图賴,固山贝子吞齐等人,领满蒙军之半追之。
清兵有熟悉地形的刘良佐部带路,很快就追查到来弘光的行踪,他们追至太平府外八十里,又闻弘光复走芜湖县,刘良佐随又率领清兵连夜追至芜湖。
崇祯十五年时,刘良佐曾于黄得功大破张献忠于潜山,弘光元年又痛黄得功、王彦一道于池州抗击左军,所以他同黄得功交往颇深。
两人因为一起共事过,刘良佐便想着替清庭招降黄得功,好再立一大功,于是便主动请命招降之事。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