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七年秋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话凄凉
李率泰继续逼迫,让金声不禁冷汗直流。
“将军岂不闻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今弘光昏聩,故明朝政,若南京得保,却还有机会偏安,但如今南京已失,大势已去,我等在故明并不得志,今故明已亡,自然要拥戴大清。”江天一欺骗道:“况且东林钱牧斋,广昌伯刘良佐等人都归降大清,故明尚书、将军都能降,在下与恩师不过在野士人,如何不能降”
江天一的争辩,慢慢化解了李率泰的逼迫。
“将军再看这帐中诸人。”江天一故作气愤的,指着帐中诸多汉人降将,对着李率泰道:“李提督、柏总兵,哪一个不是故明投降过来之人,就是将军您也是汉人,你们都能事大清,而为什么偏偏为难吾与恩师呢将军如此,岂不让心向大清之人,以为大清不能容人,不能纳才,如此恐会影响大清对江南的统治啊!”
江天一拿诸多绿营汉将为例,不禁让他们有些尴尬,但同时他们也认可江天一之言,而李率泰则觉得好像真是他过于刁难二人,仿佛因为他的阻难,使得清庭无法招抚江南人才,随也就闭口不言,算是认可了江天一的说词。
“将军!”自金声同江天一进帐,詹霸变未曾与他们交流,这时他见时机成熟,便离座对准塔说道:“下官认为,这二人乃真心来降,还请将军厚待之,以显示我大清招贤纳士之心。”
“哈哈~”准塔闻言大笑,这时他已经彻底相信金声同江天一
第80章王士衡,名动华夏
寅时一刻,正是人睡得死沉之时,清军西营中,除了极少巡哨在营中走动之外,整个大营在点点火炬的点缀下,于黑夜中显得十分安静。
一小队清兵,巡视到金声大军所在的营地,营帐内,数十名明军着甲操刀,根本没有睡下。
戴之藩藏于营帐门口,手里的战刀,将帐帘轻轻挑开一条缝隙,观察着接近的清兵。
突然他一挥手,身后的几十名明军,就同他一起,轻手轻脚的出了营帐,猛然将一只毫无戒备的清军巡哨小队,全部杀死,他们动作犀利,干净利落,不见丝毫的拖泥带水。
慢慢的,几点火炬点缀的清营一角,数千明军悄悄出了营帐,他们皆不言语,而是看着将校的手势运动,很快便分为数股,江天一摸向清军兵帐,金声带着人潜向清军的战马,戴之藩则领着百人,悄悄来到准塔帐前。
两名清兵,一左一右的站在帐门两边,没精打采的哈气连天,心中咒骂着天还不亮,换哨之人还不到来。
这时戴之藩蹲在隐秘之处一挥手,两名明军箭手便来到他身边,张弓拉箭,两箭射出,正中两名清兵咽喉,戴之藩立马大喜,站起身来,便领着百余明军,操刀拥入准塔大帐。
“看!”王彦在李泰祯营中对三千明军训话,忽然有负责观察清营的小校,兴奋的指着清军西营大声呼道:“将军!清营火起!”
王彦闻声,连忙走到寨边,眺望远处清营,果见四处升起阵阵火焰,随后便是漫天喊杀声传来,王彦立马大喜道:“希正先生得手矣!”
一众明军将校见此亦是满脸兴奋,心中热血上涌。
“李泰祯何在”一时间,王彦手按刀柄,意气风发。
“末将在此!”李泰祯连忙上前行礼应道。
“扬州军民之生死,在此一战!”王彦豪气干云的令道:“本将令汝,立即率军直扑清营,同希正先生之兵,里应外合,不破清营,提头来见!”
“喏!”李泰祯肃然答道:“末将遵命!势必踏破清营,报仇雪恨!”
“踏破清营,报仇雪恨!”三千明军甲士,齐声附和道,气干云霄。
当下李泰祯便领着兵马,涌出营门,刀剑长枪,寒光闪闪的向远处清营杀去,而王彦则立马返回城内,准备率军出城。
果然如同王彦所料,清军西营突然升起的火光,和漫天的喊杀,惊动了其它三营的清军。准塔在西营,李率泰也在西营,数千真满州都在西营,若西营有失,他们这些绿营必然会受清庭惩罚。
不多时,李本深,柏永馥,杨承祖等绿营将领,先后从营中起大兵,欲赴西营支援。
漆黑的夜里,点点火把之下,绿营兵跑步疾行,队伍十分混乱,而就在他们行到一半时,忽然一声炮响,杀声大起,便见一支明军从黑夜中杀出,瞬间将绿营杀成两截。
黑夜中,绿营不知有多少明军杀来,顿时大乱。
三路出营救援的绿营,几乎同时遭到明军伏击,那柏永馥心惊不已,正欲控制大军反击,却突然见一明军小校,操着双刀,向他杀来。
“柏永馥!数典忘祖之辈,扬州胡为宗在此!还不下马受死!”那小校正是胡为宗,他一刀砍翻身前清兵,用刀指着柏永馥大声喝骂道。
柏永馥见他英勇难挡,心中恐惧,随拔马便逃。
这时,扬州城上,忽然传出声声炮响,而后城门大开,无数扬州守军涌出城门,直扑城外清营。
漫天的喊杀声,冲肃天地,清军东、南、北三营因为诸将引大兵出援,而显得的单薄,加之清军被王彦一连串的动动作,打得晕头转向,三营纷纷被扬州守军攻破。
清军西营,准塔于睡梦中被戴之藩斩杀,李率泰却因为饮酒甚少而
第81章终解围,决心入浙
且说李率泰败退到天长,只收拢一万多败军,真满州三千,汉军正蓝旗两千,几乎全部折损在扬州城外。
巨大的损失,让李率泰十分不安,随连忙派两路使者,以八百里加急,奏报北京多尔衮和南京多铎,而后他亦不敢在天长停留,领着败将李本深、杨承祖、柏永馥等,匆匆往徐州退去。
扬州城外,明军正清点着做昨夜一战的战果,可谓收获颇丰,光斩杀清军就有近万人,俘敌亦超过一万,更多的清兵则在黑夜中溃散到扬州方圆百里之地,而这些散兵,清庭已经很难收拢起来。
西城外,被俘虏的真满州和汉军旗人,被押着一字排开,明军持刀立于其后,手起刀落间,近千颗剃着金钱鼠尾的人头,瞬间落地,鲜艳的血液撒了满地,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数千被俘的绿营见此,顿时一阵骚动,但很快便迎来看守明军的一阵皮鞭,躁动的气氛被强行压制下来。
整个江淮,已经全部落入清庭之手,王彦虽破扬州之围,但却也无法在扬州立足,如今唯有向西进入安徽,或是东下入浙两条路可以走,但无论走哪一条,这数千绿营降兵都是一个隐患。
王威知王彦之心,随谏言道:“绿营老小,尽在江淮清军之手,今若留之,久必生变,不如坑之。”
江天一闻言却道:“不然,绿营从虏,皆主将之祸也!若尽坑之,是不仁也,不如放归,已示将军之宽大!它日将军起大军复江淮,绿营必望风而降!”
对于真满州和汉军旗人,王彦是说杀就杀,但对于绿营,他却不能如此,现在听二人之言,心中已有决断,随开口道:“纯初先生之言甚合吾意,开阳之言也在理,这批降兵,本将不能带在身边,但也不能全部坑之,便戮其元恶,余者放归吧!”
“此法甚好!”王威同江天一齐声道。
王彦随令人将绿营降兵中千户以上军官杀尽,而后令余下绿营饱食一顿后,便逐出军营。
处理完降兵之事,王彦留兵马继续收敛,昨夜夺取的大批粮草和物资,便领着一行人,回到扬州城内,商议撤出扬州之事。
众人进城,便见城内的百姓已经开始整理行装,一富家青年,将手中包袱,放于一匹骡马背上,回望府宅,不禁流露出不舍和伤感,一老者走到他身边,同那青年并立,手轻拍其肩道:“只要为父不死,待到南方安定下来,不出几年,便能再挣下一番家业。”
扬州商家豪富聚集之地,如今却要舍弃过去的财富,前往未知的路途,这确实需要很大的勇气。
王彦同众人一路走到府衙,沿途都是收拾行装的百姓,不少兵丁也参与其中,显得十分忙碌。
留给扬州军民的时间并不多,隔江百里外,便是多铎的二十万大军,两三日间,便能杀回扬州城下,所以他们必须快速出城,甚至连银钱都带不走。
府衙里,王彦同众人座定,他已知左懋第等人,欲让他入浙,扶保新君抗清,随开口说道:“左公欲让彦赴浙,但长江水道掌握在清军之手,南岸又有多铎的精锐骑兵,一旦被清兵追上,那后果将不堪设想。不知左公对于大军撤退之事,是否已有规划”
左懋第原本只是想接应王彦兵马出城,却不想王彦要带走扬州城内的百姓,近五十余万军民往南撤离,将比几万大军转进,困难百倍
第82章弃扬州,携民南渡
午时,金声部已经穿上新甲,夸上战马,于西门外集结。
王彦引众人摆酒,为其送行,金声曰:“吾兵西行,会多打旌旗,虚张声势,引清兵西去,将军则领兵速入浙中,扶立新主抗清。”
“此去数百里,前有堵截,后有追兵,凶险无比,二位当以自身为重,莫要担心吾等安危。”王彦谓二人道:“来,且满饮此杯,一路走好!”
当下金声同江天一,仰头喝完送别之酒,随领着四千徽州子弟,踏上慢慢归途。
詹霸在明军攻打西营时,并没有随李率泰等人北逃,而是秘密的领着心腹躲入金声军中。
王彦见他并未暴露,加之詹霸家眷尽在北京,且他也不愿随王彦一路漂泊,王彦便让他带十万两白银,让其北反,继续隐藏在清庭内部,为王彦收集情报,招降官员。
待金声部西去后,王彦又为詹霸践行,令其被北归,并派扬州诸生王续相随。
扬州城内,一队队传令之兵,于城中扬声呼喊,传递王彦之令曰:“扬州围解,然多铎之兵,近日必然复来,孤城不可久守,百姓当趁北虏未至,速速出城,以防北虏报复。”
扬州百姓早已收拾行装,准备跟随王彦南下,现在听士卒之言,王彦似乎并不准备携带他们过江,扬州百姓顿时一片哗然。
这时正逢王彦送别金声后返回城内,百姓见之,连忙将其堵于城门之处,大声喧哗询问。“将军可是要弃我等”
“将军莫不是嫌我等累赘,欲弃之耶”
王彦同众人,被百姓堵住入城之路,随只得登上城楼劝说道:“汝等随吾血战两月,吾安忍弃之实乃形势所迫,带汝等南下,是害了汝等!不如让汝等出城,反而能活得一条性命。”
百姓见王彦登上城楼说话,便纷纷聚拢于城下听他言语,待他说完,百姓们却齐声呼道:“我等虽死,亦愿随将军南下,请将军莫要轻弃之。”
城下百姓,泣声明志,悲愤之气,弥漫全城。
王彦闻声,不禁热泪盈眶,他身后的左懋第等人,也没想王彦在扬州百姓的心中,居然有如此高威望。
两个月的扬州之战,王彦同扬州军民患难与共,已经结下深厚的鱼水之情,王彦已经被扬州百姓,视为在这乱世的依靠。
这时,王彦见百姓不愿意出城,随只得虎目含泪,向城下百姓长长一揖,而后道:“汝等之心,吾知也,然此次南下入浙,北虏必定引兵追杀,大军携民而逃,无坚寨依托,必不是北虏对手。若是大败,吾护不住汝等,岂不让汝等尽折于虏手!本将恳请大家,听吾一言,速速出城躲避,保全性命要紧。”
百姓们见王彦作揖,顿时纷纷安静下来,当听完他所说之词后,却依然有人痛哭道:“我等知将军之心,然我等与北虏皆有血海之仇,不愿陷于胡尘,更不能做北虏的顺民,还请将军务必带我等南下。”
左懋第等人没想到扬州之民,竟然如此决绝,王彦亦是被百姓之心所感,当下不禁一声长叹,而后对城下百姓说道:“既如此,那百姓愿随者,便同吾一道入浙,不愿者,立马出城,躲避北虏报复!”
百姓闻王彦应许,顿时大喜,纷纷向东门涌去。
一时间,百姓扶老携幼,将男带女,来到运河边上,滚滚渡河。
王彦回到府衙,便让士卒驱百姓出城,而后开始放火焚城,他从清军处夺取的大批物资,会同昔日繁华的扬州,统统被大火烧毁,烟尘蔽天。
 
第83章追王彦,多铎受挫
滚滚长江水,惶惶南渡人。
君王北狩去,国破家不存。
此耻比靖康,士民多愤泪。
极恶北虏兵,屠我族中人。
衣冠欲南渡,难舍故乡情。
过江余百万,不愿陷胡尘。
悠悠知我心,愤愤皆不平。
此去一万里,何时再复回
弘光帝和皇后、妃子,会同南京宗室,共计数百人之众,被多铎派兵压往北京,大明王朝重演宋人之深悲,令臣民感到无比的耻辱。
君王北狩,遗民南渡。
王彦看着滚滚东流的长江水,心中不禁无限伤感,“一年前,甲申之变后,大明南京有六部堂官,有精兵五十余万,形势强于宋晋之时,但仅仅一年之后,却紫禁易手,不知是否还有机会光复河山”
王彦心中怀着忧郁,随众人渡过长江,正欲南下入浙,却忽有探马来报,言:“多铎引十万大兵已至常州,不一日,便能追杀而至。”
王彦闻之,脸色立马一沉,他心中担心之事,最终还是出现了。
三十余万军民同行南下,大小车辆数以千计,挑担背包着不计其数,队伍绵延,根本无法守卫,若清兵杀至,必然大乱。
这时王彦只能赶紧召集诸将商议,再说明敌情后,诸人不禁脸色大变,但却又很快镇定下来,在王彦携民出城的那一刻,他们心中便或多或少的有了被清兵追上的准备。
王彦谓众人曰:“今多铎引十万大军,沿长江水陆并进,不日便能追至,吾军民于野,未有依托,恐不能敌,诸位可有良策教吾”
“杭州城坚,且有兵万余,足可拒守,只是今携民近三十万,日行不过二十余里,恐怕四五间,也赶不到杭州,若北虏兵至,后果将不堪设想。”王威开口道:“末将以为,将军当与众位大人先行为上策。”
“百姓归吾,吾于扬州时不弃之,今同行百里,以渡长江,奈何弃之!”王彦摇头道。
“既如此,将军领百姓先行,末将愿领兵断后!”王威见王彦已然下定决心与百姓同进退,只得抱拳道。
“末将亦愿断后!”李泰祯、刘顺等人道。
这时王彦也没有其他办法,随同意道:“泰祯随吾守扬两月,精于防守之道,可领五千兵马断后,王威则领兵三千,护左大人等乘船先行,入杭州后,请兵支援,吾亲领中军护百姓入浙。”
当下李泰祯便挑选五千精锐士卒,王彦又令胡为宗辅之,引兵西去,而待左懋第、陈子龙等人乘船自海路入杭州后,王彦便同百姓一路南行,每日二十余里,便停下歇息,速度缓慢至极。
却说,李泰祯领兵离开主力后,却一时没有头绪,他是北方人,对江南地貌并不熟悉,不知该在哪里阻击多铎之军,才能为主力争取南下的时间。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