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崇祯十七年秋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话凄凉

    这时长期混迹于漕运,对江南之地,颇为了解的胡为宗便道:“多铎来追,骑兵快,而步师、与战船慢,将军可伏军于吴淞江畔,待其骑兵至,可半渡而击之。”

    李泰祯闻之,觉得很有道理,随纳胡为宗之言,引兵到吴淞江口设伏。

    扬州一战,多铎对王彦恨之入骨,欲杀之而后快,所以当得知王彦击溃八万围扬清军后,撤离扬州,多铎立马起大兵来追。

    十万清兵,步军六万,水师两万,骑兵两万,瞬江东下,出南京后,便一路直奔




第84章勇断后,泰祯成仁
    王彦护百姓南行,日行二十余里,然长江口至杭州,路程两百余里,须十日才能到达,李泰祯至少要阻敌七日以上,才能保证扬州军民,平安进入浙中。

    长江口,炮声隆隆,清军兵船帽着炮火,冲进吴淞江,同李泰祯部进行炮战,战况惨烈无比。

    时间已过四日,多铎大军依然被阻隔在吴淞江西岸,清兵数次强渡,都被明军击退,无法突破防线。

    “大兵十万,二十倍余敌,却跨不过小小的吴淞江,简直岂有此理!”多铎在军帐中,愤怒无比,斥责着诸多清将。

    南下以来,八旗兵便一直没有什么损伤,可谓顺风顺水,书写着满万不可敌的神话,但自从遇见王彦和他的军队后,勇猛无敌的八旗兵,就不知怎么滴,突然疲软了,居然连连受挫。

    围扬之初,真满州正白旗损失两千余人,汉军正篮旗损失一千余人,后王彦破围,真满州正白旗又损失三千之众,汉军正蓝旗则损失两千人,如今又损失蒙古兵四千之众,对于总共才二十多万的八旗来说,可谓损失惨重,真满州正白旗和汉军正蓝旗几乎已经失去任何战力,这如何能让多铎不怒,他根本无法向多尔衮交代。

    “王爷!吴淞江小而浅,大船无法冲入,只能派中小型战船,驶入江中同明军作战,火力并不占据优势,加之江面狭窄,不利于战船躲避,而明军凭塞用炮,炮击江面,奴才人马虽众,大船却只能在长江游弋完全使不上劲,小船又不是明军对手,所以致使渡河失败!”张天福连忙伏地解释道。

    “既然已知缘由,可有解决之法”多铎怒气不消的问众人道。

    “王爷!”张天福道:“奴才以为,吾兵众,而明军寡,不如分一军,于他处渡江,攻其后,必能破明军营寨!”

    多铎原本以为等水师和步军赶来,破李泰祯易如反掌尔,却不想十万大军,却始终突破不了吴淞江防线,这时只能采纳张天福之言。

    “此法甚好!本王纳之!”多铎沉思后道:“李成栋,张天福听命!”

    “奴才在!”两员清将,连忙应道。

    “明日本王继续领兵正面渡河佯攻,汝二人则乘大船,沿长江东下,寻合适之地登岸,袭李泰祯之后,同本王夹击明寨!”多铎随下命道。

    “喳!奴才遵命!”

    次日,天还未亮,李成栋部便乘大船,悄悄东下,但却依然被明军察觉。

    训哨告之李泰祯和胡为宗,二人随于江边眺望,果见黑暗中,一艘艘兵船,如一座座小山般,在江面上移动,二人脸色不禁一变。

    胡为宗谓李泰祯曰:“将军,此北虏欲断吾后路,两面夹击也!”

    “本将亦知,然我兵少,无奈何也!”李泰祯叹道。

    明军只有五千,而多铎之兵却有十万,李泰祯纵使明白清军之策,也没有兵力去阻止清军绕道攻其后。

    胡为宗道:“将军既知北虏欲行夹击之事,何不趁其兵未至,先行撤离,不然后路被断,岂不陷于死地!”

    “吾以五千兵马,挡多铎十万大军,全赖吴淞之险,若弃此处,放北虏主力过河,北虏有骑兵之利,吾军必不能敌。”李泰祯摇头道:“若吾败,指挥使亦有危险,不如以坚寨困守此地,为指挥使赢得一些时间!”

    王彦虽被弘光朝廷封为忠义伯,但圣旨却始终没有传入扬州,传指之人,也随着镇江之败,烟消云散,所以王彦现在虽统兵数万,却依然只是个营指挥使而已。

    胡为宗听了李泰祯之言,便知道他已经存了必死之心,心中不禁一阵激荡,随开口道:“将军既然已经意决,为宗愿随将军守寨,拖住北虏,以保扬州父老平安入浙。”

    “如今,亦唯有死战尔!”李泰祯看着黑暗中,驶过的清军兵船,满脸决然。

    李泰祯部同清兵相比,力量太过悬殊,一旦多铎全军渡河,以二十比一的巨大优势,明军必然迅速失败,所以李泰祯明知将要被清军切断后路,陷入包围,却依然决定坚守在吴淞江边,以便多抵抗一些时间。

    天明,东去的清军兵船以不见踪影,但李泰祯知道他们很快就会出现在营寨的后方,于是让胡为宗守西面,而他则守东面,等后清兵迂回之军的到来。

    卯时三刻,太阳冉冉升起,吴淞江西岸的清军,率先渡河发动佯攻,意图吸引明军注意,以便李成栋部发动突袭。

    江面上炮声隆隆,看似激烈,但双方却都未尽全力,不多时,李成栋之军果然摸到明军背后,猛然冲击,但却迎面撞上一片弹雨,突袭瞬间变成强攻。

    激战一日,因为李泰祯早有防备,清兵依然为能破其营寨,多铎只得含怒收兵。

    &



第85章立新主,潞藩监国
    当初弘光一行从南京仓皇出逃,在溧水失散后,马士英带贵州兵护卫邹太后前往浙江。

    七月十二日时,狼狈不堪的一行人才至杭州,潞藩朱常淓以及在杭官员都去拜见。

    这时,马士英等人已经得到皇帝到达芜湖的消息,随将希望寄托在皇帝能依靠黄得功等部之军扭转败局上,但马士英入城不久,阮大铖、朱大典等人便惶惶逃到杭州。

    马士英随知黄得功兵败自杀,而皇帝亦被清庭俘虏,众人立马失去指望,心中悲切无助不已。

    国不可一日无君,马士英身为首辅大学士,只得立马同在杭官员商议,请潞藩朱常淓就任监国。

    七月十四日,皇帝北狩,为使潞藩监国名正言顺,杭州文武齐齐拜见邹太后,请命潞王监国。

    邹太后亦知情势危机,随即发布懿旨给朱常淓:“尔亲为叔父,贤冠诸藩。昔宣庙东征,襄、郑监国,祖宪俱在,今可遵行。”

    以太后的名义下懿旨,是为了让潞藩监国,更具合法性,但如今局势却同甲申之后,有天壤之别。

    福藩登极时,富有江南半壁,五大强藩,是个美差,潞藩自然要去挣取,形成福潞之争,但如今两都俱陷,五十余万大军,或降清庭,或飞灰湮灭,形势不可同日而语,皇位以成荡手山芋。

    潞藩得了太后懿旨,却没有丝毫喜悦,反而甚为恐惧,害怕就任监国后,将成为清军的重点打击目标,引得多铎发大兵来攻。

    自古王朝倾覆,大臣降之,依旧可得高官厚禄,然而君王却没有投降的道理,即便降了也不得善终。

    潞藩正是担心这些点,随拒不接受太后懿旨。

    福潞之争时,东林之人群起拥潞,借口便是潞藩贤,而福藩荒淫,时至今日,弘光帝确非雄主,甚至可称昏聩,然潞藩也未见贤于何处。

    潞藩拒不受旨,坚辞监国之位,令太后与诸大臣大惊,只得拥入府中相劝。

    时,大臣跪于外,太后于内相见,泪流不止,反复劝说,潞藩才勉强接受懿旨,登监国之位。

    七月十五日,在潞藩就任后仅一日,王威护左懋第、陈子龙等人乘船先至杭州。

    时诸臣朝见潞藩以毕,潞藩会同马士英、朱大典、阮大铖、袁宏勋、赵秉贞等大臣拜见邹太后,谢恩!

    忽有人报之,兵部左侍郎左懋第携军民至杭,潞藩闻之,随连忙命人招之来相见。

    不多时,左懋第、陈子龙、王威,未来得及更衣洗漱,便被带入殿来,先拜太后,再拜监国,最后又同一众大臣微微见礼,而后与诸臣并立。

    “诸卿,从何至杭带来多少兵马”潞藩观三人风尘仆仆,特别是王威身上铠甲,尽然还带着乌黑了的丝丝血迹,不禁开口问出他最关心的问题。

    “启禀监国!”左懋第闻声行礼道:“臣等自扬州携军三千,民近万,乘战船六百艘,自海路赴杭。”

    潞藩听闻只有三千人马,心中不由得一阵失望,没来由的没了再谈的兴趣,随开口道:“诸卿既然远来,一路风尘,那就先去歇息吧!”

    阮大铖等人听左懋第之言,却是脸色一变,随立马出列道:“监国且慢,臣有话要问左大人。”

    援扬大军齐聚镇江时,阮大铖是明军主帅,自然同三人相熟,他原本以为水师尽没于镇江之役,没想到还能见到三人。

    起初,阮大铖只是以为三人突围成功,自长江东下入海而来,可左懋第说他们来自扬州,他却不由得心中一惊。

    “左大人言来自扬州,却是为何”阮大铖问道。

    左懋第还要请求杭州发兵接应王彦,自然不想退下去休息,本要请奏,现在阮大铖突然阻止,并相问,他正好先将事情的经过讲出来,随微微作揖道:“监国与诸位臣公有所不知,王将军大破八万围扬清军,已解扬州之围,并携军民三十万南渡!臣同王将军自长江口分别,先行入杭,请求援兵接应军民南下。”

    “什么”诸位臣公闻言大喜,纷纷惊呼道:“王士衡破虏南下呢”

    王彦独守扬



第86章至杭州,北虏占退
    王彦领军民南下,走九日,遇方国安接应之军,随心中稍定,只是回望身后,却不见李泰祯部追来汇合,心中随有些不安。

    军民一路风尘,至杭州城外时,终有败兵逃至杭州,王彦见之,五千子弟,只余七八人,不禁悲从心来。

    败兵哭诉曰:“李将军身死,胡为宗不知所踪,北虏之兵,已尾随而来。”

    王彦闻之顿时悲呼道:“今失泰祯,如断一臂也!”

    百姓知为他们断后的李泰祯会同五千扬州子弟,尽折在吴淞口,亦是默默垂泪。

    王彦悲痛中派遣诸生王士绣,去吴淞口收敛李泰祯尸体,但当王士绣秘密抵达时,松江士绅已经自发收敛吴淞口的数千明军尸身,并合葬于一大墓,上书:“国破家亡欲何之,吴淞江畔有王师,五千义士慷慨死,不负神州不负君。”

    这时,王彦留于身后的哨骑,前来禀报,言:“虏骑离杭州只有二十余里,哨骑已经同敌骑接战,北虏之兵旦夕可至。”

    李泰祯于吴淞口阻虏七日,终换得扬州军民平安奔至杭州城下,若是他早一日溃败,北虏便能在军民南下的途中追上,那后果将不堪设想。

    这时,王彦只得收拾心情,先令何刚、曲从直、王缵爵等人拥百姓入城,而后亲领大军留后,防备北虏骑兵杀至。

    城墙上,潞藩会同马士英、阮大铖等大小臣公,看着城外军民随着王彦令旗挥动,战鼓擂起,顿时分流成两股,百姓扶老携幼,进入杭州城,士卒则拿枪操刀,寒光闪闪的向王彦身后的营旗汇集而去。

    三万大军,随着鼓点,在诸多军校的指挥下,很快在城外摆好阵型,最前为一百辆大车,上载佛朗机两门,后立长枪手,镗钯手,而后鸟统手居前,三眼统、火箭于后,最后则是大批整戈待旦的步军。

    扬州城外,八万清军丢盔弃甲而逃,王彦获得的物资堆积如山,他从中挑选出最精良的铠甲、武器装备大军,整个三万人马便显得异常精锐,比之方国安部,卖相要好上几个台阶。

    这时王彦亲领中军,陈于阶在前,王威在左,王志端在右,还有近千骑兵游走两翼,使城下弥漫着阵阵肃杀之气,让城上的潞藩等人微微一震,心中暗赞道:“真乃雄兵也!”

    二十多万百姓,会同一万多方国安部涌入城内,没有一个时辰无法全部通过城门,王彦为使百姓平安入城,随同大军严正以待,准备迎击即将杀来的清军。

    午时,数十骑自天际纵马狂奔而来,正是王彦留于大军之后的明军哨骑,只见他们个个带伤,有甚者还背插羽箭,一路不停的奔回阵来。

    中军令旗挥动,立马为这些哨骑让开一条通道,待他们入阵,大军又立马合拢起来。

    刘顺一路奔到王彦身边,翻身下马,插在背上的羽箭随着他的动作一阵震动,“将军!北虏骑兵近两万,皆是真满州和蒙古兵,片刻便至!”

    王彦闻言,先让刘顺退下查看伤势,随即一脸肃然,扬州之军,一直都凭城而战,未同北虏骑兵进行过野外浪战。虽他出扬州时改造近百大车为车营,却从未经历过实战,不由还是有些担心。

    一刻过后,天边扬起漫天尘土,明军将士情不自禁的握紧了手中器械。

    慢慢的一骑,两骑,最后变成满山遍野的北虏骑兵,自远处而来,仿佛一片移动的地毯,又如决堤而泄的洪水,气势惊天。

    明军阵中,擂鼓立起,号角连连,以壮声威,三万明军跟随着鼓点节奏,齐声大呼:“泱泱大明!血流不干!死战不退!”

    战场上,一股股杀气,铺天盖地的蔓延开来,而疾驰奔来的北虏骑兵,却在离明军大阵五百步外,急停



第87章心生嫉,士英求和
    王彦守扬州时,被弘光朝封为广州总兵,龙虎将军,忠勇伯,如今携大破八万北虏之势,领三十万军民南下入浙,自然要得到潞藩嘉奖。

    原本潞藩要加封王彦为大都督,兼兵部尚书,总领江南抗清,但马士英却以王彦虽有大功,却年不过二十五六,资历尚浅为由,只加封为右都督,广东总镇,荣禄大夫,忠勇侯。

    王彦麾下兵马也得以编为忠义,忠勇,忠贞,忠武,忠至五大营,以示忠心大明之意。

    五大营每营五千众,王威、刘顺等原来的忠义营步军,从左懋第、陈子龙之军中剥离,重归王彦麾下,同何刚、曲从直、王缵爵三位文转武的官员一起,升任营指挥使,昭勇将军,上轻车都尉。

    陈于阶,周志畏,戴之藩,王士绣等从扬州而来的军民士人,都得道了封赏,获得官位。

    左懋第则升为礼部尚书,陈子龙授兵部左侍郎,夏允彝授吏部右侍郎,夏完淳授中书舍人。

    南明官员多陷于南京,在杭官员并不多,随王彦入浙之人进入杭州,被潞藩视为依靠,恩宠远超马士英,使得无论在军中,或是朝堂,突然多出扬州王彦一系,令马士英十分不快。

    这时,多铎驻军二十里外,不曾进犯杭州,王彦要忙于整编军队,还要安置百姓,也未引兵出战,杭州处于一片平静之中。

    马士英见北虏不曾掠杭,随觉得时局已然稳定,心中不再如北虏过长江,陷南京,俘皇帝时那般惊慌。

    书房里,马士英约阮大铖相见,商量当下局势。

    早年间,马士英因贪腐为人揭发,丢官后流寓南京。时阮大铖名挂逆案,失职久废,为避流贼居于南京,与马士英相结甚欢。

    二人于南京不得复起,然而不久复社和东林党人图谋以周延儒再相,秘密筹集政治资金。
1...2425262728...358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