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崇祯十七年秋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话凄凉

    眼看着手中钱粮已经消耗过半,扬州百姓同城内居民的矛盾也慢慢兴起,王彦便焦急起来。

    三十万百姓随王彦南下,朝廷却不管不顾,若是他手中粮禁,岂不让百姓活活饿死,王彦是越想越怒,他心里的怒火终于到了报发的边缘。

    扬州百姓同王彦患难与共,被逼无奈的王彦,再又一次求见马士英被拒后,终于爆发出来,也跋扈了一回。他带着数百甲士,直接冲进马士英府中,将他拉出来相见。

    因为同清庭议和条款中,浙省不许驻重兵,加之马士英也不愿意让一支与他政见不和,不受他控制的军队驻于杭州,便早有驱王彦出浙的打算。

    这些日子,马士英明知王彦为了带进城的三十万百姓,四处奔波,却始终避而不见,为的便是让王彦无可奈何之时,以极小的代价,将他赶出杭州,却没想到王彦居然带兵直接冲进他府中,将它从书房中拖了出来。

    马士英没料到事情并未向他希望的方向发展,知道这次玩现了,心中不禁十分恐惧,以为王彦要发动兵变,夺取朝廷大权。

    &




第92章互妥协,士衡出浙
    王彦对马士英的心思多少有些了解,但他心中担心北虏反复,并不想离开浙省,远离与北虏接触的第一线。

    “马辅的意思是让吾携百姓出浙”王彦冷着脸道。

    “然也!”马士英看王彦表情,知其并不愿意离浙,当下道:“清庭入关以来,第一道政令便是除三饷,因此得以稳定北地人心,吾朝却未有减税免赋之举,忠勇侯欲将百姓安置于浙,朝廷便只得加税,恐将引起浙省士绅反对,使朝廷丧失人心!”

    对于马士英之语,王彦亦有所知,李闯入北京后有“免征三年”之策,北虏入关后,虏酋多尔衮立即宣布废除辽饷、剿饷和练饷,赋税按万历年间的册子征收,收拢人心,使得北地少有抵抗,迅速稳定基辅之地,而反观弘光朝廷,却未有减赋之举,百姓还要受四镇与左镇掠夺,自然心中有怨,使得民心不附。

    现在看来,南京朝廷的快速灭亡,与此也多有关联,而马士英也并非是一无是处的大奸大恶之人。

    中华历史人物,总是太过脸谱化,认为忠臣就好,奸臣就坏,亡国就是国有巨奸,皇帝昏庸,甚至归咎到红颜祸水身上,实在有失公正。

    王彦听马士英之语,心中怒气稍消,但事情还是要解决,因而问道:“百姓安置于浙省,须加税,安置于他处,难道就不需加赋耶”

    “自先帝殉国以来,朝廷对于地方的控制已经十分薄弱,如今南都又陷,杭州刚立,对于各地便几乎失去了掌控,只能勉强影响浙省、江西一带而已,至于福建、广东、湖南等地的赋税,就根本没有运送过来。”马士英解释道:“忠勇侯带兵携民入广东就食,朝廷将以广州、肇庆、琼州、雷州、罗定、高州六府封之。一来可助朝廷施加影响,二来可用六府赋税养民,进行安置,实乃当下最善的解决之法也!”

    有四镇与左镇之例在前,马士英却任欲于广东建一藩镇安置王彦,使其携民离浙,足见他还是未吸取教训,但王彦对此却并没有拒绝。

    他自觉对于朝廷不存在异心,而掌握六府军政之权后,也有利于他对百姓安置,不用担心他人掣肘,再加上王彦在政治上的失败,使得他的心思有些改变,对于权利的渴望,开始慢慢强烈起来。

    百姓既然不能于浙省安置,王彦也就接受了马士英的说法,只是他心里对如今的局势,始终存在疑虑,随开口道:“吾愿携军民入广东,亦可敦促广东官员,押解余税进杭,但浙省兵少,吾军离浙后,北虏反复,马辅如何应对”

    见王彦同意离浙,马士英心中一喜,想要将事情坐实下来,立马保证道:“今北虏南岸驻兵只有三万,浙省有方国安、王之仁、张名振等部,亦有三四万众。虽不足进取,却守陈有余,且本辅欲重建禁军,一年之内至少练兵十万,重整朝廷权威,当不惧北虏复来!”

    多铎之兵,已过长江,留四镇降兵于江北,而后引八旗兵过淮安,沿运河北去,短时间内应该不会复来。

    王彦听完马士英之言,其竟然欲重练禁军,虽不知能练成多少,却也微微放下心中疑虑,不禁长出一口气道:“既然马辅已有对策,吾不日便领军民南下,但吾军规制,饷银却要商谈清楚,而且军民南下要耗费的钱粮,朝廷须尽快发放,否则吾军民,可走不到广州。”

    原本听闻王彦同意离浙,马士英心中还一番高兴,但见他索要钱粮,脸色又立马难看起来,因而苦着脸道:“忠勇侯麾下之军,就按照四镇旧例,兵额三万,每年供应米二十万石,银四十万两,但朝廷现在钱粮紧张,却拿不出来,忠勇侯入广后,可自行以赋税抵之,至于南下的消耗,不知粮十万石,银十五万两可够”

    &n



第93章离杭州,何日再见
    弘光朝在短短的一年时间内灭亡,作为曾经主政的朝臣,只要不是傻子,都会在内心做一番反思,只是他们心中虽然已有所得,却不愿意承认自身的错误。

    无论是掌握话语权的东林,还是流窜到浙省的马、阮,都只是本能的推卸责任,以免留下骂名,以免影响其,所以马、阮说东林党争,勾结左镇,致使朝廷倾覆,而东林又骂奸党乱国,皇帝昏庸,钱谦益甚至还将责任推到竟陵派身上,总之一派荒唐景象。

    朝廷究竟为何倾覆,身为大臣的人能不知道吗

    《黄漳浦集》记载,黄道周见潞王时问:“刘宗周为江东老成,如何坚不召用”殿下云:“马辅恐刘家来又分门户之别。”

    马士英不让潞藩招刘宗周入朝,可以视为其揽权,也可以认为他痛恨弘光朝时的党争,不想再在朝中形成掣肘,从而又一事无成。

    这一点反思,使得马、阮没有在王彦带兵闯府的事情上纠缠,但为了维护中央权威,还是拿掉了王彦右都督的职衔。

    这样的处分,对王彦来说无关痛痒,他正忙着领取物资,而后携带军民南下。

    七月二十八日,钱塘江上,一包包大米被装上大船,一队队百姓扶老携幼,挑担推车的出了杭州城,越过钱塘江,沿海岸南下。

    在杭州待了不足半月后,王彦便因为时局变化,携战船五百艘,军民三十万,再次向天南而去。

    杭州城外,钱塘江边,左懋第、黄道周等大臣为王彦摆酒践行,依依告别。

    广东在北宋时还是流放犯人,安置贬官之处,如今虽然已经开发,但毕竟位在天南,远离江南,去了便再难回来。

    “马辅热衷于主和之策,然北虏信誉使人担忧,迟早必然南下。彦身处天南,鞭长莫及,左大人与诸公在朝,当时刻提防此事。”王彦向诸多臣公作揖道。

    “士衡放心!为了大明社稷,汉家山河,吾等定然提起精神,为朝廷保驾护航,不使北虏有可乘之机!”左懋第扶住王彦之手,肃然说道。

    “如此朝中诸事,便拜托诸公了!”王彦再行一礼道。

    “士衡此去,切莫灰心,当于天南,经略地方,整得兵马。若战事再起,便是复起之时,朝廷必然招士衡北上作战,收拾旧河山!”左懋第安慰道。

    “北虏未灭,河山未复,彦岂敢懈怠!”王彦正身道。

    “如此,吾就安心矣!”这时左懋第拿起一杯践行酒递给王彦,有些伤怀的道:“此去经年,士衡一路平安。”

    王彦接过酒杯,一饮而尽,心中亦十分伤感,但却未表现出来,反而豪气的道:“今日别过,风云再起时,再与诸公相见!”

    当下左懋第便唱起了泗州城外,王彦为他所作之歌:“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别离多。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还,来时莫徘徊。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王彦登上大船,送别的歌声,依然自岸边传来,心中甚为感动,亦作诗曰:“登舟欲南行,岸上离歌声,万水千山路,天南无故人。”

    钱塘江岸,亦有数千杭州之士民自发相送,他们是感谢王彦守扬州,挡虏骑两月,后又让多铎自杭州城下,撤兵北返,使杭州免于战火之恩。

    正是“钱塘江岸满汇吴,因感将军御胡虏,谁令王师离杭地士子乡翁泪相送。”

    苏州府,苏昆生带着许嫣嫣、李香君、李贞丽三女逃难至府城,便寻得一间客栈住下,三女带了些盘缠,尚能消耗一些时日,只是三人却没有什么谋生的手艺,迟早要坐吃山空。

    这时,许嫣嫣却又因为误以为王彦已经殉国,伤心悲痛之下,一病不起,李贞丽请来郎中医治,郎中却言:“身病易治,心病难医也!”

    盘缠本就不多的三人,因为许嫣嫣病倒,又花去不少银钱,身为二女义母的李贞丽,自然肩负起照顾二女的责任,她眼看着银钱越来越少,心中不由得焦



第94章愤割吴,全城同哭
    李贞丽同酒楼的食客一般,亦十分喜欢听书,所以被醒木声吸引,但没想到说书人一开口,她便惊住了。

    王士衡未死,还携带三十万军民杀出重围,南下入了杭州,李贞丽顿时为许嫣嫣高兴不已。

    这时她强忍着,立马回去将这个消息告知许嫣嫣的冲动,而是听完说书先生所说的一幕。

    当醒木声再次响起,再配上那句“预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时,李贞丽才起身,同苏昆生告辞,先往客栈而去。

    明代说书唱词,大都根据事实改编,虽有艺术加工,却也基本不离事实,所以虽是说书之语,李贞丽也不疑有假。

    她一路匆匆回到客栈,来到许嫣嫣房间,李香君正一脸忧郁的为她扇着扇子,见她进来,立马微微一礼,口道:“义母,今日怎回得这么早。”

    “嫣嫣好些了么”李贞丽却没有回答,而是走到许嫣嫣床边坐下,而后问道。

    “巳时吃了些粥食,刚刚睡下。”李香君道。

    这时睡下的许嫣嫣悠悠醒来,看见床边的二人,正欲挣扎着坐起来,却被李贞丽按住,而后道:“嫣嫣,王公子还活着,并未殉国,今已经入杭州,拥立潞王去矣。”

    自从离开南京后,许嫣嫣便一病不起,整个人已经消瘦的不成样子,身体非常虚弱,她醒来后,听李贞丽之言,却因为久病,头脑昏沉不灵活,而未反应过来。

    “王公子还活着!”李贞丽当下只得轻摇她的双肩,为她高兴道:“嫣嫣,你的王公子还活着,正等着你去相见哩!”

    “什么”许嫣嫣反应过来,反抓住李贞丽道:“义母说王大哥还活着”

    当下李贞丽便将她在酒楼听见说书人,所言之语,又对许嫣嫣再说一遍,而当许嫣嫣听到王彦大破八万清兵,携三十万百姓南下入浙时,却早已泪流满面。

    这时许嫣嫣在得知王彦正在杭州的消息时,就想立马赶去相会,但却被李贞丽阻止,让先她养好身体。

    许嫣嫣之病多是心病,因生无可恋,而不愿进食所致,今心病以除,身体便慢慢恢复,李贞丽同李香君见此,当下便放心不少。

    几日后,待许嫣嫣已经基本恢复,三女便向苏昆生告辞,欲往杭州寻王彦,而正在这时,朝廷割让南直隶的消息传来,苏州亦在割让之列,苏昆生不愿再留在苏州,便索性同三女一起南下入浙。

    东南沿海,军民南行,万水千山,绵延数十里。

    三十万军民水陆并进,往数千里之外的广东走去,其艰辛可想而知,不知到会有多少人将倒在这漫漫路途上。

    原本应该随船队南下的王彦,现在却并不在队伍之中,而是另乘小船,秘密离开队伍,入大运河悄悄往北而去。

    南京沦陷不足一月,北虏虽占据大片大明的领土,但毕竟时日尚短,为能立马建立统治,而只是在南京等重要府城驻下大兵,威慑地方。

    王彦正是基于此点,才决定进入以纳入北虏统治范围的南直隶地区,而他第一站的目标,便是已经化为废墟的扬州城。

    扬州富家天下,王彦撤离时,将大量金银秘密埋入地底,以备将来北伐时充足军费,但如今朝廷同清庭议和,而他亦将南下天南,不知何时才能在踏足江北之地,随决定带着刘顺等二十余名精干之士,秘密潜回,意图取出一些金银,用以安置百姓,编练大军。

    长江南岸,多铎只于南京驻三万大军,其他州府虽已



第95章寻踪迹,夜行秦淮
    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

    自从上一次来南京,匆匆与许嫣嫣相会的后,已经逝去三月时间,今王彦再来,南京却已经不叫南京,而是叫江宁。

    江宁,江宁,江南安宁,这时对大明朝廷,裸的羞辱,王彦听闻此名,亦觉得被北虏蔑视,心中愤恨。

    时隔多日后,王彦再次站在秦淮河畔,昔日媚香楼坐落之处,已然成了一片废墟,曾经繁花似锦,画舫如梭的秦淮河,亦是一片萧条景象。

    王彦走过长板桥,观附近阁楼都被焚毁,即便侥幸保存下来,也是门户禁闭,于往日情景,有天壤之别。

    “公子,当日虏兵大掠秦淮,吾至时,媚香楼已是一片火海,后吾四下打探,亦没有许小姐的消息,如今时隔一月,怕是更加无法寻找矣。”刘顺跟随在王彦身后,陪他走过一片片废墟,解说着当日之事。

    王彦亦知寻人不易,如同大海捞针,但他既然已经来了南京,就不会轻易放弃。“十里秦淮,多有与媚香楼相熟者,总归能问出一丝蛛丝马迹,再走走看吧!”

    当下王彦便沿着河岸而走,遇楼便抠门打探,人皆言不知,心中不禁慢慢的不报希望起来。

    这时,天以将黑,若是往日,秦淮河上,必然已经华灯盏盏,歌舞不绝,士子文人穿梭于阁楼画舫之间,吟诗作赋,把酒言欢,但如今却是一片凄冷,只余江面上孤灯数盏。

    江山依旧,人物全非,此情此景,使人伤怀不不已,王彦离离满目尽忧愁,随停下脚步,准备反回船上。

    王彦等人往来时之路,漫步回走,却忽听远处传来一阵吟诗之声,那声音明显然带着醉意,王彦不禁驻足下来。

    彻夜西风撼破扉,萧条孤影一灯微。 家山回首三千里,望断天南无雁飞。 九叶鸿基一旦休,猖狂不听直臣谋。 甘心万里为降虏,故国悲凉玉殿秋。

    王彦隐约间将那醉意之声,所吟之诗,听了清楚,却是宋徽宗被掳至北地后,受尽侮辱,怀恋故国的忏悔之作。

    诗合眼下之景,使王彦内心微微触动。

    当下,王彦对吟诗之人,不禁来了兴趣,便寻声而去,想要见上一面。

    “侯方域!昨日钱大人为尔求情,老子才放尔一马,今日尔却又自己送上门来,不仅犯夜,还吟反诗,是想作死耶”正当王彦走过来之时,一小队清兵,却突然到来。

    王彦见此,连忙停下脚步,却又听那清兵头目道:“什么江南四公子,如今却连条狗都不如。”

    “哈哈~”几名清兵围着醉醉醺醺的侯方域,放肆嘲笑。

    “你们俩,将它架起来,带回大牢,我去禀报将军。”那小头目指挥道:“听说他家乃是河南豪富,田产金银无数,今被我等抓住把柄,少不得要花大把金银,来打点上下,到时候将军得了好处,我等也能跟着沾沾光,改善一下生活!”
1...2627282930...358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