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崇祯十七年秋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话凄凉

    阮大铖企图与东林消除敌对,就献金万两佐之,后周大拜,入内阁,为首辅,欲报答,但东林党人却反对复起阮大铖,最后只得作罢。

    先帝年间,阮大铖被打为阉党,不得启用,但马士英却有机会,阮大铖见自身不成,便推荐了同在南京的马士英,马士英因此得以复起。

    弘光朝时,马士英为报恩,又不顾东林反对,启用阮大铖,二人不仅是各自的恩人,亦可谓休戚与共的政治盟友。

    马阮二人在朝堂上共进退,同荣辱,对于突然出现的王彦等人,自然要商讨个统一的态度来。

    在王彦未至杭州时,杭州大权集于马士英之手,但如今潞藩却事事皆问王彦,而不问他这个首辅,令马士英一阵不快。

    书房中,两人坐定,婢女上好茶点,阮大铖观马士英郁郁寡欢之态,知其心中所想,随开口道:“王士衡确是栋梁之才,但其毕竟资历尚浅,大明可有未及而立拜相者马辅何必忧心呢

    马士英闻言却道:“王士衡不能入相,他人可入也!陈子龙、夏允彝,复社之人也,今二入朝,有王士衡为后盾,再引黄道周、刘宗周等人入朝,恐朝政又分门别户,使东林死灰复燃!”

    对于东林之人,阮大铖是切齿痛恨,但他闻言,又恐马士英轻举妄动,坏了眼下大事,心里随有些担心的道:“今多铎之兵压境,王士衡乃国之长城也,马辅莫非欲毁之,使北虏得利耶。”

    马士英亦知王彦是杭州城的依靠,随道:“集之误会吾之意也,吾并非欲动王士衡,更不会自毁长城。”

    “那马辅是何意呢”阮大铖问道。

    &nbs




第88章查民情,偶遇唐王
    杭州为东南大城,繁华富庶,但面对突然涌入三十万军民,一时间也无法接纳,是以扬州之民多露宿于外。

    七月时节,天气炎热,正是疫病突发之时,王彦观百姓集于城中,又得不到安置,心中便有些焦虑。

    这时,他麾下的五大营,已经进行初编,剩下的便是将领与士卒,士卒与士卒的磨合,不需要他太过操心,王彦随将注意力从军队,转移到跟随他南下的扬州军民身上。

    从扬州南下,百姓抛家舍业,来到杭州,基本都已身无常物,而随着三十万人涌入杭州,加上世人乱世屯粮的习性,杭州城的米价已经翻上几翻,使得除了少数携带了一些银钱的富户外,大多数百姓,已经无粮可食。

    百姓们跟随王彦南下,王彦自然不能放任不管,但他离扬时,恐拖累大军速度,只带五十万两以做军费,上不够大军三月之用,如今加上百姓,怕是只能勉强坚持一月而已。

    王彦自然不能坐吃山空,为了解决百姓生计,他一大早便赶到巡抚衙门,这里现在是在杭官员的办公之所,六部、督察院等朝廷衙门,全部都挤在这小小的巡抚衙门之内。

    王彦带着十多名护卫,骑马来到巡抚衙门前,守卫的军士立马上前行礼,道一声“侯爷!”

    王彦翻身下马,将战马交给护卫,并让他们在外等候,而后向守卫道明来意,自有士卒引着他往户部官员办公之处而去。

    府衙不大,片刻间,王彦便来到一排矮屋之前,堂堂朝廷六部,如今便栖身在着一个个小房间内,显得异常寒酸,哪里像是堂堂的大明中枢所在,王彦观之,心中不由得一阵伤怀。

    这时在户部官员办公的房间内,十多名着甲将校,正拉扯着两名户部官员,观其官袍,因是两名五品郎中。

    王彦走到门外,屋内之人浑然不觉,反而争吵的越发激烈。

    “吾兵三月未曾发饷,户部为何不拨下欠饷”

    “兵饷四月间以拨给兵部,汝等因寻兵部才是,岂有户部发饷的道理!”

    “兵部有钱,岂会至此,再不发饷,恐生哗变,汝等可担待不起!”

    “兵部府库陷于南京,今空有官员,却无赢钱器械,而户部却可调用浙省钱粮,我等自然寻汝等要钱!”

    “士卒家中皆有老小,若无银饷,何以养父老妻儿今日户部无论如何,须拨下银来,就是一半也好。”

    “吾户部尚书、侍郎皆陷于南京,吾等郎中,位卑而言轻,那里能调拨到银钱,汝等就是杀了吾等,也变不出一文钱来!”

    ~~~

    说是争吵,其实是十多名军校怒声质问,而两名郎中则苦苦解释,王彦闻之,心里不禁一沉。

    堂堂户部,朝廷六大部之一,只剩两名郎中,杭州的情势可见一般,这也是王彦一行人入浙,便得以重用的原因。

    南京的陷落,对于大明的打击实在太重,杭州匆匆组建的朝廷,连六部尚书、侍郎都任命不齐,朝廷短时间能根本无法运转,更不要说发什么军饷了。

    王彦本欲寻户部官员,解决扬州百姓的生计,现在看来,只剩两名郎中的户部,根本起不到什么作用,要办事,他只得寻首辅马士英,才有可能解决问题。

    当下王彦也没进屋,便回身走出了巡抚衙门,准备去寻马士英、阮大铖商议,但马、阮二人却皆不在府中。

    寻



第89章反议和,王彦相争
    唐王四十来岁,已是不惑之年,虽贵为宗藩,却气质平和,不似一般宗室趾高气扬,反而温文如玉,谦和近人。

    扬州百姓,拥挤在北城,城内宗室勋贵,未有前来巡视看望者,王彦对于能出现于此,关心百姓的唐王,自然刮目相看。

    这时他来到粥棚边,真挚的向唐王作揖见礼,以感谢这位藩王,对百姓的爱护。

    “侯爷守扬州,破北虏,携民南下,声名动华夏,本王是如雷贯耳!”唐王出了粥棚,随迎上来,轻轻拖起王彦之手,细观之,而后赞叹道:“真栋梁也!今日本王得以见侯爷,实乃一大幸事。”

    唐王之言,使人如沐春风,王彦被其执住双手,感受到他的真诚,而他的一番夸赞,亦不使人觉得,只是礼貌的恭维,而是发自内心赞叹。

    王彦感受到眼前藩王的与众不同,随连忙谦虚的回道:“殿下谬赞,下官不过是尽了该尽的职责罢了!”

    “侯爷不必过谦,本王之言,皆发自肺腑也!”唐王却认真道:“今大明风雨飘摇,侯爷有救时之能,为大明石柱,保百姓不受胡虏杀戮欺凌,本王身为太祖子孙,正要代替百姓谢过侯爷之恩。”

    “这些百姓,心怀大明,随侯爷南下,至余杭之地,却食不果腹,实乃朝廷之过也!”唐王将目光移向排着长队领取朝食的百姓,叹道:“侯爷一片赤子之心,为百姓谋出路,今本王能力有限,只能捐些米禄,替朝廷尽尽心意而已,不能改变百姓现状,伤哉!”

    “殿下能有此心,百姓已经感激不尽矣!”王彦闻言,有些感动的道。

    朝廷艰难,给藩王的俸禄已经几乎断绝,唐王又刚被复藩不久,封地南阳早已落入敌手,已经没有收入来源,但其却愿意拿出米禄来接济百姓,就显得十分难能可贵。

    当下王彦对唐王的映像,不由得更加深刻,觉得其与诸多宗室相比,实在太过不同,最起码宗室之中,未有一人来关注百姓,哪怕只是做个姿态的人也没有!

    一时间,王彦与唐王不禁相谈甚欢,可就在这时,一队骑兵却忽然从城门穿过,引得一阵骚乱,打断了他们的交谈。

    王彦视之,尽是他麾下千户戴之藩,顿时脸色不禁一沉,随立马让护卫将其一行人马拦了下来。

    戴之藩被挡下,正欲呵斥,却见身前之人,乃是王彦护卫,顿时便翻身下马,随护卫来得王彦身边。

    “侯爷!北虏拔营退兵了!”王彦还未开口责问戴之藩何故纵马,惊吓百姓,戴之藩便脱口而出道。

    南京被陷,皇帝被俘虏后,随着潞藩于杭州监国,杭州已经成为江南抗清的核心所在,多铎欲平江南,理应集结大军,攻打杭州,怎么可能突然撤退。

    王彦闻言,不禁一愣,当下只得将戴之藩纵马一事放在一边,立即开口问道:“全部退走可探查清楚呢”

    “是的!全部退走了!”戴之藩回道:“末将奉侯爷之命,监视城外北虏,发现今早北虏全军拔营北返,末将便留哨骑继续监视,亲自回来禀报!”

    听完戴之藩之言,王彦才彻底相信,不禁脸色一变,对一旁的唐王道:“北虏突然退兵,不知意欲何为,下官要立马去禀报监国,便同殿下别过了。”

    “国事为重,理当如此!”唐王微微点头道:“侯爷请自便!”

    当下王彦便带着戴之藩,一路匆匆往潞王府而去。一行人来到府门前,待卫士进去禀报,片刻后,司礼监内宦高起潜,便亲自迎王彦进了王府。

    王彦被带进殿中,却见马士英、阮大铖、张秉贞等数十位大臣皆在于内,才知他寻二人不得,原来是来了潞王府。

    “臣拜见监国!”王彦向潞藩行礼道。

    “卿家不必多礼!”潞藩微微抬手道:“本王正欲派人去招卿家来见,不想卿家自己却来了。不知卿家是为何事赶来”

    “启禀监国!”王彦道:“臣命麾下千户戴之藩领哨骑监视城外虏营,方才得其禀报,言北虏全军已经拔营北去,因此特来奏告监国。”

    “什么”潞藩闻言,顿时喜道:“北兵果然退也!”

    “监国,多铎遵守信誉,退兵北去,吾朝也应立马割让四郡,敲定边界,完成和谈



第90章陈子龙,说王士衡
    王彦失魂落魄的从潞王府走出来,连脚下的台阶也没注意到,居然一脚踩空,幸得迎上来的戴之藩一把扶住,才不至于摔倒于地。

    “侯爷!”亲卫们看见刚才惊险的一幕,连忙围上来,急声问候。

    王彦却仿佛刚才的一切都没发生一般,未理会众人,神情恍惚的向驻地方向走去。

    戴之藩等人,见他深一脚浅一脚的走着,背影满是寂落,心里不由得一惊,但却又不敢询问,只得默默跟在王彦身后,跟着他明显失落的身影,一路回到营地。

    等回到营房,王彦又只是默默的呆坐在座位上不语。

    一直以来,王彦都是麾下人马的主心骨,曾给绝望中的扬州军民带来希望,众人却从未见他今日如此失落的一面。

    这时戴之藩见此,心理便担心起来,但他只是个武夫,一时间却不知王彦为何如此,亦不知该如何应对,随唤来几名士卒,让他们赶紧去把陈子龙等人请过来。

    就在王彦失神之时,在马士英的主持下,张秉贞乘坐着悬挂“奉使清朝”旗帜的大船,全权代表潞藩,代表杭州新立的朝廷,赶往南京去同北返的多铎商议议和事宜。

    马士英等人,将多铎北返之功,归功于自身,于杭州城内大肆散步和平消息,并令骑四出,传谕江南各府莫要与北兵冲突,以免影响和谈。

    在张秉贞出发后不久,朝廷欲同清庭议和之事,便传遍杭州,城内的左懋第、黄道周等大臣忽闻消息,都已为是百姓误传,乃谓左右曰:“吾朝廷大员,六部尚书,岂有求和而吾不知耶”

    议和之事,在主战大臣,全然不知的情况下,被马阮一党坐实,等到众人反应过来,却已经无法改变,顿时让人痛心疾首。

    陈子龙被戴之藩,叫人请来营中,看王彦神情恍惚的座在那里,知是因为议和之事,使得王彦心灰意冷,随开口道:“事已至此,士衡何苦如此”

    王彦闻声,游离的目光,慢慢看向陈子龙,才有些迟缓的反应过来,开口说道:“是大尊先生来了。”

    陈子龙和王彦交情颇深,见他到来,王彦不得不将自身从无比失落的状态中拉扯出来,让陈子龙座下交谈。

    陈子龙知他根本没有听清他的话语,随开口道:“既然和谈已成定局,无法改变,士衡如此又有何用”

    “大樽先生有所不知,吾所忧者,正是和谈以成定局,且朝廷与民间皆以此为真。”王彦勉强提前精神,无奈的叹道:“如今朝廷正是虚弱之时,北虏没有议和的道理,吾担心北虏并非真心议和,实为麻痹吾君臣也!”

    陈子龙闻言,不禁微微皱眉,当下说道:“士衡担心不无道理,关外蛮夷自古便毫无信义可言,但也正是因为如此,士衡更须振作起来,防备虏兵反复。”

    “吾亦知此理,只是吾累感力不从心,即便吾一部强,于局势亦无改变也!”大明朝到如今已是千疮百孔,但内部却依然人心不齐,王彦深感无奈。

    “马辅主政以来,一味对北示和,南京失陷,陛下被掳,他依然不吸取教训,仍然坚持议和,确实令仁人志士无比气馁!”陈子龙亦是一叹,但随即却语气一转道:“然而正是因为时局艰难,才更须吾等大臣努力应对啊!士衡忘记当初于南京时,对吾之言呼家国危亡,岂可坐视呼”

    当初于南京,陈子龙为兵科给事中,连上三十余本奏章,请奏朝廷防备北虏,锐意进取山东河南之地,却因为朝堂上马士英、史可法等大臣皆主和,而了无音讯。

     



第91章忧百姓,怒闯马府
    杭州城外,王彦会同左懋第等人,为陈子龙、夏允彝践行,二人各自领兵千人,带少许钱粮便前往独松关、四安镇。

    不几日后,戴之藩返回杭州,言北虏之兵,以沿运河返回南京,王彦心中不禁疑惑,难道多铎欲效法宋金,真有议和之意

    又几日,出使清营的张秉贞,自南京快马传回议和条款:其一,大明向清庭称臣,清庭册潞王朱常淓为皇帝。其二,划定疆界,九江以西以长江中流为界,九江以东以南直隶与浙省边界为界,大明割让松江、苏州、常州、镇江、应天、广德、太平、宁国、池州九府之地。其三,大明每年向清纳贡白银二百万两,自清顺治二年开始,每年秋季搬送至南京交纳。其四,大明不得于浙省驻重兵,清亦不在长江以南驻大兵,以示遵守议和之意。

    几乎在张秉贞的奏疏传来不久,王彦派入南京的细作,亦传回消息,清庭下令将南京改为江宁府,以示江南安定之意,而多铎所部二十余万人马,只留昂邦章京图赖,降将田雄、马德功等合计三万人马镇守江宁,其余人马均渡江北返。

    一条条讯息从不同渠道传入杭州,一切都诉说着清庭真有议和诚意,马士英等人弹冠相庆,认为帮大明换来和平,认为自身是延续国祚的大功臣。

    七月二十五日,潞藩正式下诏,接受议和条款,并传谕各府,于台州招募义兵的张国维,于江西募义兵的扬廷麟、李永茂等人,得闻朝廷已经议和,随纷纷乃止。

    屈辱的条款,让王彦被感气愤,但随着陈子龙、夏允彝等等主战大臣,被马士英以各种借口,先后派出杭州,朝政被马阮把持,王彦已经无法影响朝局。

    起先因为多铎大兵压境,潞藩心中恐惧,视王彦为臂膀依靠,但随着北虏撤兵,杭州压力顿时一轻,潞藩便极少召见王彦,使得王彦慢慢被推向边缘。

    如今马士英几乎不让王彦参与到朝政中来,王彦对议和之事也毫无兴趣,随每日为安置扬州百姓而四处奔走,但却始终见不到马士英之面。

    这时王彦对于朝堂已经失望至极,他已经不去反对议和,而是全心全意为百姓做点事情,却因为朝臣门户之别,形成掣肘,而一事无成,心中忧愤之情无以复加。
1...2526272829...358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