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崇祯十七年秋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话凄凉

    “诺!”胡为宗闻言,抱拳应下。

    “汝等前去搜寻,切记要小心行事,万一发现清军,莫要冲动行事,当先回来告知与吾。”王彦嘱咐道:“两刻钟内,无论是否有所发现,也都先回来,与吾汇合。”

    “末将知晓了。”胡为宗点点头,而后便与五名小师向不同的方向搜索而去。

    王彦见此,随让三女不要下车,而后同苏昆生和车夫一起,草草的将死去的大臣掩埋。

    不多久,打探消息的胡为宗首先回来,“侯爷,南面不远处有座小山,唐王一行被困于庙中,二十多名清军正在攻打,似乎以有纵火焚寺之举,末将一人无法接近,随立马回来禀告。”

    得知唐王下落,王彦微微一喜,但一想到唐王一行,已经到了连朝中文臣,都亲自操刀与清军战斗的地步,心中又立马担心起来。

    这时王彦已经无法安心等候,几名小师傅回来后,再去救唐王,随吩咐苏昆生与车夫同三女在此等候,若小师傅们回来,便让他们去南面与他汇合,而后便同胡为宗先行一步,往小山奔去。

    唐王一行出了衢州城,一路南下,行到丽水附近时,阿济格派出的精骑突然追至,北虏骑兵精悍,唐王一行毫无防备,幸得郑森同大臣们拼死相护,才得以占时逃脱,但郑森的手下和几位年轻一些的文臣,也统统战死。

    唐王一行,仓皇离开驿道,向南钻入山林,妄图躲过清军骑兵的追杀,但唐王与左懋第等大臣,身体又怎能和虏兵相比,因而在逃出不远后,还是被清军追上,被堵在了破庙之内。

    二十多名清军,将破




第114章战破庙,以命相搏
    王彦同胡为宗先到山下,见山林里两名身着黑衣的清军,正背靠大树而坐,衣襟大敞,以手为扇,想要减轻夏日的炎日,丝毫没有察觉到有人到来。

    王彦于暗中观察,两名清军身边,足有二十七匹战马,想必围攻唐王的清军,也当为二十七人之众。

    八月时节,江南酷热,来自于北方苦寒之地的北虏,对于如此环境,显然十分不适,心中被着燥热,逼得烦闷不堪,其心不静,自然也没能察觉到危机,连王彦同胡为宗提刀摸上来,也浑然不觉。

    两名清军,正抱怨着该死天气,王彦同胡为宗却突然跃起,刀光闪现,两名清军的脸上还未露出惊愕之色,便已经身首异处。

    杀了山下照看马屁的清军,王彦同胡为宗却没有立马冲上山去。

    清军有二十七人,被杀两人,山上还有二十五人围攻唐王一行,胡为宗虽然武艺高强,却也不可得对抗二十五名清军,而以王彦的战力,能斗过两三名真满州都以是大幸。

    一时间,王彦只得占时在山下等待,但不多时,山顶寺庙却突然升起一股冲天的浓烟,这立马使得王彦脸色大变,看来清军攻不下寺庙,便欲放火烧死唐王一行,他心中立马焦急起来。

    “为宗不能在等了!”

    王彦担心唐王遇害,提起战刀,就准备往山上冲去,但这时一阵马蹄声,却从远处传来,使得他脸上立马一喜,停下了移动的脚步。

    五名小师傅,终于在关键时刻赶来,他们翻身下马,行一佛礼,谓王彦道:“小僧以让苏施主带三位女施主进入山林占避,而后便立马赶来同侯爷汇合,希望没有耽误救援殿下的时机。”

    “小师傅考虑周全!”王彦先是回礼一谢,而后急道:“情况紧急,我等速上山去,搭救唐王殿下!”

    当下五位小师傅自战马上取下齐眉棍,便跟随在王彦和胡为宗身后,往山上攀爬。

    山路崎岖,王彦每一步都十分艰难,但胡为宗同几位小师傅却如履平地,令慢慢落后的王彦十分惊奇。

    山顶上,二十五名清军,不断往燃起的院墙上添加柴草,也不时向破庙内呼喊,让庙内诸人出来投降,对于山下变化和已经爬上山顶的王彦六人,却并不得知。

    阿济格派出十多股骑兵,追杀唐王,却被他们这一支撞上,实在是行了大运,只要完成眼下任务,生俘或杀死唐王,他们回去后,都将得到大封赏,升官发财不再话下。

    这些清兵正憧憬着自身今后美好的前景时,王彦一行人却忽然杀出,二十五名清军,在猝不及防之间,在偷袭之下,瞬间就被放倒六人,立马两死四伤,提醒了他们人生总是有如此多的磨难和不如意。

    “该死!”清兵小校,面对突然出现的六人,顿时一阵惊呼,“给我杀了他们!”,但其话音未落,胡为宗已经挥刀贴了上来,使得小校匆忙应战,慌乱不堪。

    庙外的清军,被突然杀出的王彦六人,打得措手不及,但这些清军中,除了引路的是投降的汉军外,其他都是真满洲,他们自小跟随父辈渔猎,杀生见血之事,习以为常,后有随虏酋四处杀戮,身经百战,且凶悍狠毒,战力十分强劲。

    王彦六人虽一击得手,但清军毕竟人多,当他们发现突袭的明人,不过六人之时,居然从最初的慌乱中慢慢稳住了阵型,并以战阵配合之法,在争斗中不落下风。

    破庙内,唐王一行正无比绝



第115章拜唐王,决心拥护
    庙外的清军正与王彦六人斗得旗鼓相当,庙内唐王一行又忽然杀出,虽说诸多大臣基本毫无战力可言,但其等于战阵之外游走,不时偷袭,加之郑森极为能战,使得清军士气一泄,战斗顿失章法。

    清兵个人武力不及胡为宗等人多矣,全凭战阵配合,才不落下风,现在被唐王一行打乱阵脚,胡为宗立马寻得机会,长刀舞动,瞬间砍翻一人,另一边小师傅们也长棍猛击,打飞数人。

    清军小校见此,知道大势已去,随匆忙脱离战斗,欲反身往山下而逃。

    郑森冲出来后,虽也不时提剑出击,但他更多却是护在唐王左右,以防万一,这时他见那小校欲逃,立马以剑投之,直入其背,将其杀死。

    头领以死,剩下的清军见此,哪里还敢再战,顿时一哄而散,王彦等人则趁势追杀,沿途斩杀十多名清军,追至山角时,只有三名真满州夺马而逃。

    王彦一行,人手不够,且北虏骑术精湛,王彦追之不及,只得任其逃脱。

    清军派出多少人马追杀唐王,王彦全然不知,如今三名清军逃脱,极有可能引兵复来,因而王彦不敢让唐王停留于此,随让胡为宗去接三女,又让几位小师傅看管剩下的二十多匹战马,他便急匆匆的往山顶而去。

    这时破庙已经被大火吞噬,唐王正于诸臣座于庙外山石上休息,刚才的决然和兴奋过后,众人顿感一阵疲乏。

    殿下和文臣们,不可能和战阵之士相比,随着战斗结束,胸中的那一口气随之消散,众人顿时仿佛如同虚脱一般,但诸臣身体虽然疲乏,脸上却多是喜色,更对方才一战多又回味。

    这时左懋第正与黄道周相谈,却见王彦来到山顶,于是连忙撑起身体相迎,轻声谓道:“吾等以拥立唐王监国,士衡莫失礼数。”

    王彦闻言不禁停下脚步,心中约微思索,便点点头道:“唐王爱民,且有恢复之志,理当为吾等之主!”

    左懋第见王彦并未反对,满意的点了点头,随领着王彦看,随疾步走到唐王身前,王彦则立马拜服于地,“殿下受苦,臣来迟矣!”

    唐王见王彦行大礼,心中甚喜,连忙起身相扶,亲执其手,“杭州一别,今日再与卿家相会,此天意使然,令卿家助本王脱困也!卿家乃天赐本王之栋梁,何有来迟之说!”

    唐王的言语之间,满是对王彦的恩宠与倚靠,令王彦心中为其所动,当下欲再行拜礼,却被唐王拖住,王彦随只得真诚的谓唐王道:“殿下厚爱,臣定当揭忠死事,与国休戚,不负恩德!”

    “真忠臣也!如大明之臣,皆如卿等,社稷何至于此!”唐王心中感慨,“惜本王膝下无女,不然定当配卿也!”

    杭州城时,王彦对于唐王殿下的的印象便特别深刻,与诸多宗藩大不相同,今为监国,更有明主之相,比之弘光、潞藩强上百倍,使得王彦在唐王身上,看见了一丝中兴大明的希望。

    古代君主以女儿许以臣子,这是极高的宠爱和荣誉,唐王虽无女,但其说出此言,也足见其对王彦有多看重,这令王彦心中颇为感动,“殿下恩德,臣定忠心大明,至死不渝,定不相忘!”

    “卿有此念,国之幸甚也!”唐王执其手,欲拉王彦于身边坐下,“来卿且坐,再同本王畅谈。””

    王彦心中担心逃走的清兵,再招来兵马,不敢在耽误时间,随谓唐王道:“殿下行踪以漏,此地已非安全之所。今殿下以为国主,身系社稷,



第116章王士衡,谏言四策
    扬州军民自出杭州,沿海岸而进,绵延数十里。

    时八月气节,天气炎热,而军民往南而行,每走一天,便酷热一分,军民行至温州时,中暑病死者已有数千之众。

    王彦的五营大军,也不复昔日模样,曾经衣甲鲜明的精锐,如今俱是上身,垂头而行。

    王彦出扬州时,曾为大军挑选最好的甲胄,但多是棉甲,如今往天南而行,气候炎热,棉甲不仅无用,反而成了累赘,以至于士兵单衣而行,全无军队模样。

    王威、何刚等人见此,心中甚急,但王彦不在军中,他们一时间也不知该如何是好。

    这日军民正往温州府地界赶去,于前面开路的独眼千户戴之藩,确兴冲冲的骑马奔回中军,谓王威道:“指挥使,侯爷护唐王殿下至温州,正于府衙等候将军前去哩。”

    王威闻言,脸上立马大喜,“之藩可去通告他人,本将安排交代一下,便立马奔赴温州。”

    不多久,王威与何刚、曲从直、王缵爵相会,最后决定让知兵事的何刚留下,周志畏辅之,继续带领军民前进,而王威则带着诸将,带上忠义一营人马,急奔温州。

    王彦护唐王等人,因为得了清军战马,使得原本需要七八日的路程,四日间便走完,进入了温州城内。

    温州靠近闽地,而且濒临大海,受福建郑氏势力的影响,因而官员都并未听从阿济格的招抚,还留在城中,效忠明朝。

    唐王一行风尘仆仆的进了温州城,官员得知立马前来拜见,安排住处,准备食物,使得一路风餐露宿,提心吊胆的诸人终于能稍微定神。

    王彦入城后,安排三女住下,便寻温州官员相问,得知扬州军民才刚刚进入温州地界,走到府城尚需一两日,他便写下书信,拖人送到扬州军民之中,招诸将速来商议大事。

    这时,唐王同诸臣洗漱一番,用过饭食,便再招王彦议事,商议眼下对策,王彦谏言道:“殿下虽被左大人与众臣推举为监国,但于衢州时,毫无准备,一切从简,天下不知。今当误之急,乃重办大典,殿下登坛拜天,昭告天下,使四方心向大明之臣,知国有新主,稳定人心,方可同清庭抗衡!”

    “善!”一众臣工闻言,纷纷点头,行礼道:“臣等附议!”

    当下唐王又招来温州知府,令礼部尚书左懋第,侍郎黄道周,调动温州资源,准备监国大典,而后便让诸臣退下歇息,却独留王彦,赐座相谈。

    汉孙叔通定制之前,君王与大臣对坐论道,垂拱而治,元耶律楚材改制之前,大臣见君王,作揖便可,只有极少数情况须行拜礼,到大明时,太祖废宰相,使皇权独大,加之受元朝影响,大臣见皇帝多须跪拜,而后起身对奏,而北面的清,不仅事事跪拜,还言必称“奴才”,跪着说完,皇帝让起,才能“谢主子隆恩”低头顺眉站起身来,背还不能站直了。

    唐王赐座与王彦对坐而谈,其礼遇,其恩宠之意不言而喻,“卿家于丽水时言,待到安全之所,再与本王畅谈。今以入温州,脱离虏兵追杀,本王又将登坛拜天,临监国之宝,卿家当有言可教本王也!”

    王彦闻言,不禁正襟危坐,“殿下雄才,定能担起中兴大任,臣苦思四策,供殿下采纳。”

    “本王心中亦有些对策,卿家可试言之,且看你我君臣,能否心意相通!”唐王道。

    “臣之四策,其一曰,用舍公明,消除党争!自万历以来,党争祸国,南京朝廷亡于东林,马党之纷争也!党争不除,殿下与臣欲偏安一隅,都不得矣!”王彦说道。

    &n



第117章朱聿键,登坛拜天
    奉行“连虏平寇”之策的弘光朝廷,在南下的清军铁骑冲击之下,土崩瓦解,以及浙中潞藩的降清,对唐王的冲击可谓巨大,使他不得不总结弘光覆亡,潞王降清的教训,彻底改变国朝之策。

    这时他听完王彦四策,心中不禁一阵赞叹,“卿家四策,都乃救时之策,一旦施行,于国朝有大益,可解今后危机,但四策都乃长策,无论招抚还是开源,或是去党争,惩罚贪腐,都须一定时间,才能看见成效。如今阿济格大军顿于浙中,随时可能追杀而来,卿家当有一策,解眼下燃眉之急也!”

    王彦之策,唐王几乎全部采纳,即便其中多有为朝臣反对者,唐王也想法徐徐图之,使得王彦心中大为振动,心中赞叹唐王颇有中兴之主的气概。

    这时王彦闻其言,心头微微思索,便道:“殿下心中之忧,臣细度之,闽粤之地,不比北方可任意驰驱,殿下若凭高恃险,设伏以御,北虏虽有百万,也难以飞跃闽粤之地的重重大山。且今时正是夏日,北虏久战,不耐酷热,当会休兵以避酷暑,殿下只要趁着此段时间,行臣四策,收拾人心,以固其本,大开海道,以足其饷,而后招抚闯部,选将练兵,号召天下,进取不难矣!”

    “听完卿家之语,本王之心以安矣!”唐王笑着点点头道。

    当下君臣二人,又对四策进行具体商议,直谈到第二日天明,方觉疲乏,才各自洗漱休息。

    唐王命左懋第、黄道周操办监国大典,而如今局势紧迫,自然不能等候太久,二人便以易经演算,就近选择吉日,正好后天便大吉之日,宜祭祀拜天,随将大典之日确定下来。

    时间紧迫,左懋第要安排人少于城外筑坛,又要准备其它礼仪事务,人手便显得不足。

    正当左懋第担心无法于后日完成大典的准备时,王威领着诸将,以及五千兵马赶来温州。

    王彦与众人相见,又引着他们拜见唐王,而后便让诸人带领士卒,协助左懋第准备大典事宜。

    乙酉年八月二十日,温州城外旌旗招展,战鼓雷鸣,五千忠义营的士卒肃然而立,唐王朱聿键在王彦等二十余位文武的簇拥下,登上高坛,杀六畜以祭拜上天,告谓祖庙,“汉室不幸,神器易手,衣冠南渡。今北虏极恶,污我宗庙,害我子民,夺我财物,掳我妻女,使天下如在水火,四海兆民,犹如倒悬。本王痛念祖陵,痛惜百姓,今临监国之宝,必然解救万民,恭行天讨,以光复帝室,驱除鞑虏,以缵我太祖之业。皇天后土,列祖列宗之灵,当佑本王,荡平北虏,光复两京,中兴大明!”

    “荡平北虏,光复两京,中兴大明!”

    “荡平北虏,光复两京,中兴大明!”

    ??

    坛下五千士卒,随着唐王念完檄文,顿时高声齐呼,声震霄汉。

    监国大典之后,唐王随让左懋第起草谕旨,命快马传往福建、两广、湖南,西南等地,令各地忠于明朝的势力,向他效忠。

    王彦为广东总镇,首先向唐王臣服,湖南何腾蛟旧时乃南阳县令,而唐王封地便在南阳,是为旧人,因而在不久后也立马表示拥护。

    唐王于温州监国两日后,福建郑芝龙的大军,亦赶来温州,当其得知唐王已经在王彦、左懋第等人的拥护下重办监国大典,心中不由得有些不快。
1...3132333435...358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