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七年秋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话凄凉
这时扬州三十万军民已经齐聚温州,而温州却
第118章剃发令,江南鼎沸
乙酉年八月二十五日,郑芝龙迎唐王一行,浩浩荡荡进入福州,次日便拥唐王即皇帝位,纪元从本年九月初一起,改称隆武元年,以福州为行在,改府名为天兴府,以原福建布政使司作为行宫,成立隆武政权。
朱聿键以疏藩即位皇帝,其血统比之桂藩,甚至鲁王都疏远太多,使其于名分上,稍显不足,加之他一年前还困于凤阳狱中,身边缺乏心腹班底,即便有王彦等人相助,实力还是显得不足,所以不得不依赖迎他入闽登基的郑氏。
朱聿键即位后,为了收揽人心,随以拥戴之功,加封郑芝龙为平虏侯进三公,加太师衔,王彦进三公,加太保衔,郑之豹封澄济伯,郑彩封永胜伯,而左懋第、黄道周、黄鸣俊、陈子壮苏观生等文臣,皆拜为大学士,入阁人数之多,国朝历代罕有。
这日王彦参加完大典,便往城外军民驻地而去,将行至营外时,却路遇两人,俱是衣衫褴褛,一副乞丐模样。
两人身形消瘦,显然多日未曾饱食,披头散发的看不出本来模样,杵着木棍往军营而行,王彦视之,不禁称奇,而又觉得其中一身影,十分眼熟,因而勒住缰绳,使坐下战马急停下来。
那两名形似乞丐之人,也注意到王彦,却不似一般之人见官退让,反而疾步迎了上来,披散的头发遮掩下,脸上满是欣喜。
王彦的护卫见此,已经持刀上前,准备阻难,但这时却忽然见王彦翻身下马,几个健步越过护卫,疾步向那两名乞丐迎了上去,口中惊喜的呼道:“刘顺,云鹏,汝二人怎会在此”
这两名乞丐,正是南京城内护王彦逃脱的刘顺和锦衣卫百户王之龙。
当日吴邦辅发动锦衣卫,于南京城内四处攻打府衙,纵火焚烧官府,引起城内混乱,使得原本以为必死的二人侥幸得脱,但此后图赖于城内四处抓捕锦衣卫残余人员,使得二人只得扮作乞丐,隐藏起来。
不久后,二人逃出南京,却又打听不到王彦的踪迹,刘顺便提议王之龙同他一起南下,追赶扬州军民,再行商议对策。
时清军密探遍布江南,二人不敢声张,随徒步千里,一路靠着乞讨,勉强走到浙南,而后听闻王彦拥唐王于温州监国,后又携军民进入福建,二人便匆匆追来。
“公子!”刘顺闻王彦之声,顿时涕而拜道:“顺以为再无与公子相见之日矣!”
“侯爷!”王之龙则作揖而拜。
王彦疾步上前,连忙将刘顺扶起,观他这抚摸样,心头不禁一酸,不知他一路受了多少苦头,才走到福建来。
“吾在南京时,曾托人打探你二人消息,却不曾得知,还以为你二人已经因吾而亡,心中痛惜,不想今日还能相见,实乃上天庇护,不使吾失你二人也!”王彦动情道。
甲申年,王彦起于山东,当年的旧人在经历诸多变故之后多以不存,特别是扬州之战,以及李泰祯会同五千子弟战死吴淞口后,最初自青州便跟随王彦的老弟兄,已经所剩无几,而刘顺在这些人中的分量尤为重要,甚至比王威在王彦心中的分量,还要重上许多。
这时王彦连忙让人带着二人,先去洗漱休息,待吃过饭食后,才于营帐内招二人相见。
王彦随询问二人南下时的情况,却惊闻清庭再次颁布剃发令,并以“留头不
第119章举义兵,唐鲁并立
乙酉年八月,潞王降清后,浙江省会杭州被北虏占领,不少州县都上表降了清庭。
多尔衮满以为大局已定,随让阿济格带北虏之兵北反避暑,只让贝勒博洛同洪承畴南下,接管江南。
清庭错误估计了形势,以为江南大势已定,一面派员招抚未下各地,一面强制推行剃头改制,却不想使得大江南北瞬间沸腾。
江南之民,对于弘光朝廷多有失望,因而清兵南侵之初,抵抗并不激烈,但剃发令一出,却点燃了士民的熊熊怒火,亡国之痛被彻底激发出来。
时江阴以降清庭,大明知县林之骥解印去职,清庭委派的知县方亨上任后,遵照清庭法令,张贴布告,令全城百姓剃发。
乙丑年八月十六日,生员许用等人在孔庙明伦堂集会,一致决定:“头可断,发决不可剃也。”
这时常州府又再次发来严令剃发的文书,其中有“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之语,清知县方亨叫书吏把文书写成布告张贴,书吏写到这句话时,不禁义愤填膺,投笔于地,怒曰:“就死也罢!”
百姓得知消息,全城立马鼎沸起来,清知县方亨见士民不从,局势将要失控,随连忙秘密上告常州府,请府城派兵前来镇压,但方亨所写之密信却被义民搜获,百姓义愤填膺之下,将其锁拿,公推典史陈明遇、阎应元,以中兴大明为旗号,全城抗清。
江阴抗清之时,嘉定县民也因清庭强迫剃发,而大起义师,复大明旗号,反清复明。
时嘉定落入清庭之手以有数十日,清庭委任的知县张维熙上任后,于乙酉年八月十七日颁布剃发令,嘉定百姓愤愤不平,拒不从命。
百姓群龙无首,随征询弘光朝时,曾任通政司左通政使的乡绅候峒曾之意。公毅然回曰:“闻徐史汧护法自裁,何不奋义即不可为,乃与城存亡,未晚也。”
当日,候峒曾便带着二子,侯玄演、侯玄洁,会同进士黄淳耀及其弟黄渊耀入城抗清。
苏州府昆山县,弘光朝覆亡后,士民商议拒守,然后潞王与清议和,方才作罢。时县丞阎茂才已遣使投降,被清庭用为知县,于城中多有作恶。乙酉年八月,剃发令至,士民起义兵斩茂才,推狼山总兵王佐才为兵主,迎旧令杨永言入城拒守。
原勋阳抚院王永祚,守备吴毅山引义兵千人进城助战,翰林院修编朱天麟,爱国志士顾炎武、归庄都前往参与义举。
大湖之上,陈子龙同吴易援救杭州失败后,引百八残兵退居太湖,不久原金山卫千户于世忠,引三百精兵前往投效,使太湖之兵曾至千人。
乙酉年八月二十日,陈子龙与吴易以于世忠为先锋,攻入吴江县,杀清庭知县朱廷佐,南直隶大为振动。
浙东,剃发令使原本已经投降的诸府大为振动,就在王彦于丽水护唐王南下之时,一大批有志之士,激愤于剃头改制,纷纷揭竿而起,不顾杀身之祸,大起义兵抗清。
“天下事尚有可为,我欲举义旅,何如”绍兴府诸生郑遵谦慷慨声言,随与旧友郡将树立大旗,招兵誓师,有众数千人,斩降清官员张愫,彭万里,自称义兴元帅,起兵抗清。
此后,原大明九江道佥事孙嘉绩,杀清庭知县王玄如,起兵于余姚。鄞县生员董志宁,王家勤,张梦锡,华夏,陆宇鼎,毛聚奎,拥原刑部员外郎钱肃乐起兵于宁波。
浙东之地顿时烽火连连,但浙东抗清,于王彦拥护唐王却有些不同,隆武政权乃是王彦等一批不愿投清的大臣所立,手中有兵有钱,但浙东之地,却是在一部分高官如王彦一般南下,一部分投降清庭后,
第120章欲北伐,郑氏相阻
福京海边,郑氏水寨,郑芝龙带着郑森立于岸边,身后卫士相护,旌旗招展。
海面上,百艘海船穿梭,郑之龙以千里镜观之,片刻后才放下来,谓郑森道:“大木,我郑氏立足,全靠有数千条大船纵横四海,才得以有现在的一番基业。今王士衡手中亦有四百多条大船,若其归广东,粤海之上,我郑氏之利,必受影响啊!”
郑芝龙所观海船,正是当初镇江一战,大明长江水师的残存战船,后王彦南下,左懋第同陈子龙便将船只交与王彦,用作运兵运粮之用。
郑森闻言,眉头不禁一皱,“父亲,我郑氏扶保陛下,忠勇侯亦是一心为国,四海乃国朝所有,您与忠勇侯都是朝廷重臣,理应同心协力,可不能相互猜忌啊!”
郑芝龙闻言,不禁回头看了郑森一眼,而后却微微摇头道:“大木,为父今天要好好考考你。你可知,我郑氏为何要迎立隆武帝呼”
郑森闻言一愣,沉思道:“自然是为了光复河山,做大明的中兴之臣,名垂青史!”
“哈哈~”郑芝龙闻言不禁轻声发笑,“弘光朝有长江天堑之隔,四镇雄兵,且不能拒虏,今偏安一隅,何谈光复为父迎隆武帝,不为北伐能否实现,若成则我郑氏乘机掌控东南,若不成,我郑氏亦可借皇帝之威名,号令诸侯,巩固当下之利益,还可借机伸手粤、赣。如此无论时局如何变换,我郑氏皆立于不败之地也!”
“父亲深受国恩,岂可如此”郑森闻言,脸色一变。
郑芝龙看郑森的神情,不禁有些责备道:“大木啊!你还真是块木头!为父所做一切,还不是为了你,为了我们郑氏。看来当初送你入南京国子监,却是错了,你的恩师钱谦益都已经降清,你还相信忠君为国那一套,真是愚不可及也!”
闻郑芝龙之语,郑森不精一阵愕然:“父亲,儿一心只想抗清复明,精忠报国,不想~~”
“好了,你的话为父不想听了!”郑芝龙挥手打断郑森之言,“大木啊!为父老了,你只需知道,为父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你,为了我的后辈子孙能够建功立业,希望你能明白!”
郑森闻言,心头顿时蒙上一层阴霾。
正当郑芝龙父子于海岸边相谈之时,却忽有内侍来到,言皇帝相招,郑氏父子随返回城中,入行宫拜见。
行宫里,隆武端坐于大宝之上,王彦会同几位臣工,立于一旁,口中时有议论,或兴奋或痛心疾首,显然是发生了什么大事。
这时二人向皇帝行礼后,郑芝龙言:“不知陛下相招,所谓何事”
“今日招老世卿前来,实有要事相商!”隆武帝有些兴奋道:“方才王卿带来消息,清庭不顾民义,悍然推行剃发令,强迫士民剃发,遵从满制,使江南之地沸腾,义兵拥起,朕欲趁机兴师北伐,光复金陵,特招老世卿相商!”
当下隆武帝又招来王之龙,将之前所言南下见闻,再说一遍,让郑氏父子二人得知。
“陛下!”郑森听完,已经忘却了之前于海岸边,同郑芝龙相谈之语,脸上不禁一阵兴奋:“此人心思汉,而江南北虏又北返避暑,真乃天赐良机,助我大明复南都
第121章起争议,各自谋划
郑芝龙所言无钱无粮,任谁也不会相信,隆武帝同王彦等人闻之,心中不禁一阵恼怒,但郑芝龙乃福建都督总镇,掌握闽地十多万兵马,朝廷又在福京,却不能与其撕破面皮。
如今天下因为剃发令而鼎沸,正是光复河山的大好时机,隆武帝有中兴之志,自然不愿轻易放弃,随忧愤的谓郑芝龙道:“老世卿,朕心中有两痛,一是大明朝开国二百七十六年来,已入暮年,朝政,民心涣散,且国家动荡。再者,国失半壁,两都俱陷,子民落入北虏之手,剃发改制,不复华夏衣冠,朕之先祖宗庙,太祖陵寝,亦陷于虏手,真乃二百七十余年,前所未有之耻也!”
皇帝之言,使王彦等人一阵动容,对大明如今的局势,他是感同身受,有心为君王荡平胡虏,光复河山,却奈何身受诸多掣肘,且手中实力不足,因而倍感悲愤和无奈。
这时隆武帝已经起身走下大宝,来得郑芝龙面前,接着说道:“老世卿,是卿迎朕入闽,与众卿拥朕为皇帝,但若收复不了江山,老世卿拥戴朕为皇帝又有何用呢”
隆武帝言辞肯切,这已经不是君王对臣子该有的态度,而是带着相求之意,让郑芝龙支持朝廷出兵北伐,光复河山。
“保卫福建!”郑芝龙听完,却不为所动,冷声回道。
郑芝龙的话语,让隆武帝明白,郑氏拥立他为皇帝的目的,或许就真的只是为了这四个字“保卫福建”,保住其郑氏基业,而不是助他恢复大明的河山。
在此国家动荡,胡虏入侵之际,掌握大权的大臣,却不与君王一条心,使得隆武帝脸上顿时一阵颓然。
主辱臣死,王彦听郑芝龙之言,亦是大怒,但他却知这时与郑氏翻脸,于朝局无益,因而强忍着怒气道:“定虏侯,心中只有一个福建耶”
“陛下!”郑芝龙观王彦等朝臣,皆面带怒色,他不想让关系彻底恶化,随想好说辞,向皇帝微微一拱手,便说道:“先不言,福建无钱无粮之事,臣以为福建三面环山,一面临海,乃宜守不宜攻之地。大军出闽作战,便失了地利,恐不能取胜,反被清军所乘机攻入闽地!臣认为当务之急,就是保住福建,剿灭海上夷寇,扩大海上通商,等积攒了足够的钱粮,才能同清军抗衡!”
隆武帝这时已经走回大宝坐下,脸上俱是颓然之色,闻郑芝龙之语,却不做回复。
王彦闻郑芝龙强辩,却愤然道:“观往史,定虏侯可曾闻,失中原,失江南,守闽地却不进取者,能与北朝共存呼今我大明以处下风,若不称此天赐良机,光复东南半壁,待北虏平定江南义师,屠尽忠于大明的仁人志士之后,以北地江南之人力、物力,我朝如何抗衡今闽地有仙霞关之固,只需留偏师守卫,虏兵便休想轻易入闽,我朝大军出闽作战,又有何不可”
面对王彦的质问,郑芝龙脸色不禁一阵变化,无钱无粮,只是他的托词。眼下时局,本就因该乘机北伐,但他只是因为不想王彦因此而获得功劳,在朝中彻底压他一头,从而阻碍他挟天子以令诸侯的计划,因此才找了个借口相阻。在道理上,郑芝龙自然辩不过王彦,因而顿时一阵词穷。
“哼~”郑芝龙脸色有些难堪,不禁挥袖冷哼,而后居然在众目睽睽之下,直接转身出了大殿。
隆武帝与王彦等臣工见此,顿时一阵愕然,那立于一旁的郑森,见郑芝龙就这样直接出去,亦是大惊,他连忙出来,向隆武帝行礼告罪,而后才匆匆退出大殿,去追郑芝龙相劝。
大殿上,留下面面相觑的隆武与王彦一众大臣,大学士黄道周愤然出言道:“郑芝龙目无君父,嚣张跋扈,比之四镇,有过之而不及矣!”
隆武帝闻其言,却倍感无奈道:“今朝廷立于福京,郑芝龙又掌控福建十多万兵马,且其兄弟经营闽地多年,势力根深蒂固,而朝廷却势单力孤,如今唯有投鼠忌器,好言相劝矣!”
王彦之语,使郑芝龙理屈词穷,羞愤离殿,彻底激怒了郑芝龙,但他此时却不后悔,反而觉得有些庆幸,他可以看清郑芝龙的真实面貌。
自抗清以来,王彦总是以为朝堂诸臣都如他一般,怀着赤子之心,一心为国,但事实上却是武将打着各自的算盘,而文臣亦有各自的小心思,即便同是忠心报国之人,也因为各自的主张和想法不同,而分道扬镳,甚至相互攻击。
如此多的种种,或经历,或见闻,使得王彦心智逐渐成熟,他不再想着依靠他人,而是希望自身能掌控权力,从而实现他抗清报国的意愿。
王彦所提北伐之策,已经随着郑芝龙的反对,而无法实现,这让皇帝与他,心中都十分不甘,但他明了郑芝龙所言无钱无粮,都是谎言,都是推脱之语,其根本无心助朝廷光复河山,只想着保存、巩固郑氏的基业后,也彻底绝了依靠郑芝龙的心思。
 
第122章忙营务,佳人相助
福京城外,三十余万扬州军民,沿闽江江岸扎下营塞,绵延数里。
军民在王彦回归之后,勉强重振士气,一队队士卒,于营中巡视,使得三十万人驻扎之所,显得秩序井然,而在闽江江畔,小童们正于水边嬉戏,而大人们则清洗着各家的衣物,除去尘土,进行休整。
扬州军民出杭州后,便一路奔波,未曾停歇,如今隆武于福京登基,王彦忙于朝中事务,为皇帝出谋划策,他们便也在福京城外,占时驻扎下来。
王彦骑马,在几名骑兵的护卫下,奔回军营,见江岸边,百姓从连日奔波的疲惫中解脱出来,脸上出现一丝笑颜,口中出现一些嬉戏之语,神情也不禁稍缓,似乎忘却了朝堂上的不如意,以及对局势的担忧。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