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崇祯十七年秋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话凄凉

    “北伐受阻,既然不能复河山,救遗民,那便先使三十万相随之人,安定下来吧!”王彦驻马江边,心中一阵感叹,而后挥起马鞭,在骑兵的簇拥下,进入大营。

    如今王彦爵封忠勇侯,官居广东都督总镇,手下本该需要一群幕僚,帮他处理事务,但自扬州以来,他便一路漂泊,却没有机会,收服一批既可靠又有能力的人才。

    因为无人帮助处理,而王彦又精力有限,所以积压的事务便越来越多,使他有些分身乏术,疲惫不堪。

    王彦自城中回到军营,就坐于帐中处理诸多事务,军民的衣物粮草,器械银钱,都须要他来进行批复查看。

    不觉间,天以全黑,但王彦自回到营中,就没能离开桌案,批复处理的文书,账目,已经有一尺来高。

    扬州军民自离杭时,得马士英调拨米粮十万石,如今已经所甚无几,四五日内便要消耗殆尽,而士卒身上的棉甲,在天南之地也以全无用处,所需布甲、罩甲又无从着落,每一件事都令他头疼不已。

    一时间,王彦不禁以手按头穴,以舒缓疲乏,但这时许嫣嫣却忽然挑起帐帘,端着一瓮热汤走了进来。

    “王大哥。”许嫣嫣将汤放在王彦面前道:“你这几日忧心国事,今日回营更是连晚食也未吃,正好百姓自闽江中捕到一尾鲜鱼,要献给王大哥,嫣嫣便亲自煮了,给你端过来,你且休息休息,尝尝鲜,别累垮了身体!”

    许嫣嫣一边说道,一边为王彦盛汤,王彦这才发现,之前士卒送来的食物,早以凉透了,而他这一忙,便是整整一个下午。

    “那好!”王彦接过鱼汤,笑道:“今日就尝尝嫣嫣的手艺。”

    王彦微微喝上一口,发现这汤十分鲜美,口感香甜,随大口大口的喝起来。

    许嫣嫣见此,心疼道:“王大哥要爱惜身体,若累垮了,使朝廷失去重臣,使三十万军民失去依靠,却是于国于民都没有丝毫好处哩!”

    “嫣嫣好手艺,我很久没喝过这样鲜美的鱼汤了。”王彦喝完一碗鱼汤,先是一声赞叹,而后放下汤碗,叹道:“嫣嫣不知道,并非我不愿歇息,实乃事务繁杂,皆须我去处理。朝廷于福京新立,百事待举,陛下需要我出谋划策,巩固朝局,而三十军民每日之消耗,今后之出路,亦是需要我去操心,实在无有闲暇也!”

    许嫣嫣一边听着,一边又拿起汤碗,再次为王彦盛满,递给他道:“许多琐事,王大哥却不用亲力亲为,交给手下之人去办,就可以了!”

    王彦接过汤碗,又喝上一口,而后道:“这事我也知道,但营中人才匮乏,许多空缺都未补起,像忠勇、忠武、忠至三营都只有指挥使,连同知都没有人才胜任,何刚等人自身事务都处理不完,哪里能为我分忧呢我到是想招募一批幕僚,但钱粮、军情乃是大事,非心腹之人不能相托,却不能随便招人应付了事,而忠臣可靠之士,一时间又无从寻找,便只有亲自处理矣!”

    “如此说来,王大哥岂不还要辛苦很长一段时间这样操劳,身体却是会吃不消哩!”许嫣嫣闻言,眉头微微一皱,而后说道:“王大哥,嫣嫣能看看这些账目吗”

    “其实也用不了多少时间,等朝中局势稍稳后,我就亲自招募一些人才,帮着处理一些营中事务,便不会如此时般辛苦了!”王彦点点头道:“嫣嫣想看就看吧!”

    当下许嫣嫣便拿起一本账目翻看起来,待王彦将手中鱼汤再次喝完,许嫣嫣也将目光从帐上移开,对王彦道:“王大哥,如果这些事务多如这本账目一般,或许嫣嫣能帮上一些小忙!”

    许嫣嫣出自书香门第,官宦世家,自小受到一些教育,琴棋书画样样精通,王彦却不知她还精通账目,当下心中一阵惊奇,连忙放下手中汤碗,接过许嫣嫣手中账本,翻看几下后惊讶道:“嫣嫣还懂这些”

    “家父调任吏部郎中之前,曾任职户部,常于家中处理一些事务,嫣嫣伴父左右,受到过一些教诲,因而对账目之事多有涉猎。”许嫣嫣回忆道:“为了替家父分忧,嫣嫣还自学了《九章算术》,就连徐阁老与西儒




第123章隆武帝,算计郑氏
    郑芝龙前日才言,要为郑之豹讨要个侯爵,今日隆武帝便加封郑芝豹澄济侯,郑彩为永胜侯,郑联为定远伯,郑泰为建平伯,郑森为忠孝伯,郑氏一门顿时满门公侯,备受恩宠。

    郑之豹得了封赏,便不好违抗皇帝之意,欢欢喜喜的带兵去了泉州,将对付王彦之事,也抛到脑后,而后郑彩、郑联也带兵去了仙霞关,防备清军。

    朝廷之内,郑氏的力量随之削弱,但郑芝龙却并未察觉,反而认为随着郑氏诸人的加官进爵,特别是郑森掌控御林军,郑氏势力不仅没有减弱,反而大大增强。

    行宫内,隆武帝在御园中漫步,郑森着甲持刀跟在其后,他观皇帝满脸忧郁,随开口道:“陛下可是为北伐之事操心”

    隆武帝闻言,停下脚步,叹道:“今江南义军蜂起,翘首以待王师,但朕于福京之内却毫无作为,心中甚为愧疚也!昨日朕新提拔的锦衣卫千户王之龙奏报,苏州府昆山县被虏兵攻破,狼山总兵王佐才被杀,县令扬永言投水自尽,士民死难者达数万之众,只有勋阳守备吴毅山,仅以数百残兵突围而出,败奔太湖。江南义兵得不到朝廷支持,必然无法久持,朕心中如何能不忧愤呢”

    “陛下!”郑森听完皇帝之语,不禁拜道:“臣虽不才,却愿为陛下分忧。臣愿亲提一军,出仙霞关援救江南义师,为陛下光复河山!”

    “成功真忠义之士也!”隆武帝赞叹一声,亲自扶起郑森,而后又叹气道:“然朝中诸臣却不都像卿这般一心为国!卿欲提师伐虏,但国库空虚,无钱粮支持,却掉不动大军呀!”

    郑森闻言,不禁微微皱眉,他在心中思虑一番后,才似下定决心般,向隆武再次行礼道:“陛下,粮饷之事,臣有一策,或许可以解决。”

    “哦”隆武帝闻言,不禁微笑道:“卿有何策可试言之。”

    “禀陛下!”郑森答道:“现今海上通商之船颇多,而朝廷未曾获利,若能得此利,则每年进项至少百万!”

    隆武帝闻言不禁一惊,他同王彦都知海上利益巨大,却没想到会到这样的地步,要知道崇祯年间征收剿饷、练饷、辽饷,每年岁入也不过一千多万两,而仅福建一地海税便能收百万之巨,而且隆武相信郑成功多少会顾及郑氏家族的利益,所以真正所得只会比这还要多。

    “卿所言属实否”隆武先是惊喜,而后又故作叹气道:“唉!即便卿家所言属实,但平国公言海上有夷寇作乱,而朝廷水师薄弱,却无法控制海域,自然也难以收得税银啊。”

    “陛下!”郑森道:“海税之事,家父却可以代劳,臣愿说服家父,让其为朝廷分忧!”

    “平国公经营闽地多年,威望盛高,手下又有海船千艘,若能真心相助朝廷,则大事可成也!”隆武帝点头道:“朕明日早朝,便提出此事,成功到时侯,却须支持朕之决策呀!”

    “愿为陛下效命!”郑森行礼道。

    “哈哈~”隆武帝见此随笑道:“今日与卿一番交谈,听卿所献之策,朕心中之忧郁立解,卿真乃朕之良臣也!”

    当下隆武帝同郑森又在御园中走了片刻,便让郑森去巡视行宫,而他则回到书房处理政务。

    隆武帝回到书房没多久,一名锦衣卫千户,便在内侍的引领下进到书房。

    来人正是王之龙,他同刘顺千里迢迢,逃到福京后,王彦将他举荐给隆武帝,而皇帝感其忠诚,感其节烈,加封他为锦衣卫千户,并以心腹



第124章收海权,君臣同心
    隆武帝闻郑森之言,立马喜道:“卿家忠于国事,朕心甚慰,先锋之任非卿不能胜任也!”

    郑芝龙微微愣神之间,皇帝已然允下郑森之请,这让郑芝龙脸色不禁一寒,他心中虽然恼怒郑森不同他一条心,但郑森毕竟是他疼爱的儿子,他于朝中争权夺利,还不为了郑氏的后世子孙,能够因为他打下的基础,而建功立业。

    这时郑芝龙见郑森真要带兵北上,同清兵做战,他再也站立不住,抱着象牙笏出列奏道:“陛下,常言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如今国库空虚,钱粮无以为续,臣以为出兵之事,万不能草率行事,还需多多商议!”

    隆武帝闻言,见郑芝龙果然又拿钱粮说事,随开口道:“老世卿所言亦有道理,只是这钱粮之事,屡屡掣肘朝廷之大事,却也不是办法。老世卿既然提出此问,或有言可以教朕!”

    “这~”郑之龙闻隆武之言,表情不禁一僵,他自然不可能真的为隆武出谋划策,但皇帝相问,他又不能不答,因而一番思虑后道:“启禀陛下,臣有四策可以济困!”

    “哦~”隆武帝以为郑芝龙会直接以言辞推脱,没想到他还真有四策,当下不禁正了正身子道:“老世卿,尽可言之!”

    郑芝龙要阻止皇帝派郑森出征,所见言之策,必然是皇帝与朝臣都无法接受之策,他脸上微微一冷笑,便对奏道:“禀陛下,臣之四策,其一曰,朝中百官折俸助饷。其二曰,士绅大夫捐饷,其三曰,预借下年钱粮以助兵餉,其四吗便是卖官鬻爵以筹兵饷!”

    隆武同朝臣闻言,不禁统统皱起眉来。

    “陛下!”户部尚书何楷一脸怒气,抱着象牙笏出列奏道:“平国公此四策,乃亡国之策,臣以为万不可纳!”

    户部尚书何楷与郑芝龙多有冲突,每次出言必是与他作对,令他十分不喜,但此时见何楷反对,他心中却不禁有些得意。

    “卿家四策,以朕看来,稍欠妥当!”隆武帝这时看着郑芝龙道:“何卿之言,太过激烈,但行此四策,确实如饮鸠止渴,后患无穷,当从长计议也!”

    “陛下圣明!是臣稍欠考虑了!”郑芝龙先向皇帝拱了拱手,而后故作无奈的叹气道:“不过这粮饷之事不解决,却调不动大军呀!”

    朝廷新立于福京,虽说郑芝龙以将福建一省的田赋移交朝廷,但福建三面环山,多是山林之地,良田甚少,朝廷能收上来的田赋不过几十万两,还不够朝廷日常之运作,因此郑芝龙以为不用他方才四法,朝廷便再难获得钱粮,而出兵之事也自然作废。

    一时间,郑芝龙心中不禁有些得意,无论皇帝与朝臣想出什么对策,他只需咬定无钱无粮便可,真可谓以不变应万变也。

    正当郑芝龙暗自得意之时,立于他身后,一直眼观鼻鼻观心,不发一言的王彦,却突然抱着象牙笏出列奏道:“启禀陛下,臣有一策,可济朝廷之困,若陛下纳臣之言,必然使朝廷税赋充裕,不再捉襟见肘。”

    王彦之言,使得朝堂为之一静,郑芝龙原本以为隆武君臣,翻不起什么大浪,但这时心中却不禁一颤,他才发现,方才朝堂上,隆武帝最为倚靠的左懋第、王彦都未发言。

    隆武帝见王彦出列,不禁镇定精神道:“王卿何策,朕当洗耳恭听!”

    “启禀陛下!”王彦行礼道:“臣近日驻兵闽江江畔,但见闽江之上,大船穿梭,满载物资,或运入福京,或自福京运往海



第125章忠与孝,父子生隙
    在隆武帝与王彦等诸多臣工的努力之下,征收海税之事,已经大势所趋,成为定局,但就如郑芝龙所想的一样,他手中有海船数千艘,郑氏又纵横海上多年,朝廷要收税,却无论如何,也绕不开他平国公郑芝龙。

    这一点,隆武帝作为大明天子,王彦、左懋第、黄道周等人作为国之大臣,自然不会忘记,所以决议收税只是第一步,关键是能否将税赋收上来。

    福京隆武朝廷,如今虽然名义得到两广、赣南、湖南、贵州、云南等地的承认,但真正能调动的势力却不多,而在福建海域,几乎所有的水师都听命于郑氏,所以要收海税,还得从郑氏身上下手。

    “老世卿!”隆武帝让诸多臣工平身,突然对一旁脸色不停变化的郑芝龙道:“今朝廷决议征收海上通商之税,老世卿世居闽地,威望盛高,不如就由老世卿主持收税之事,如何”

    “这~”郑芝龙正恼怒间,闻皇帝之语,神情不禁一愣,但随即不禁冷笑应下:“臣愿为陛下分忧!”

    郑芝龙原本以为隆武帝要派遣心腹,主持征收海税之事,却不想隆武同朝臣与他挣了这么久,最后还是将权力还回他的手中。

    当年东林党人能将二十多万两的茶税,变成几十两,那他大可学东林党人,在税赋上做点手脚,郑氏的利益不就保住了吗

    一时间,郑芝龙心中不禁阵阵冷笑,虽然在朝堂上,他占时被压制,但只要将兵权掌握在他的手中,那隆武朝廷始终都是他郑家的工具而已。

    “老世卿,能接受此命,朕心甚慰!”隆武帝见郑芝龙答应,不禁微微点头,而后又谓王彦道:“王卿为广东都督总镇,粤海之上,征税剿寇,自然责无旁贷,朕便将粤海通商收税之事托付于卿!”

    “臣王彦领命!”王彦当列即拜道:“臣必不辜负陛下之信任,若臣入粤,定然全心经营,一年之内,可向朝廷解压海税一百万两,以充军饷!”

    “彩!”朝堂上诸多臣公闻王彦之言,不禁一阵振奋,齐齐喝赞。

    郑芝龙听到皇帝将粤海之事交予王彦,心中就已经不快,现在王彦既然口出狂言,要向朝廷解压百万税银,逼他表态,顿时让郑芝龙脸色一寒。

    “王卿之志,气干云霄,朕甚壮之!”隆武帝当即大赞,而后目视郑芝龙道:“老世卿”

    郑芝龙闻皇帝呼唤,却不言语,而是如木头般处在哪里。要郑氏让出百万巨利,对他来说,就如抽血割肉一般,他是如何也不会允许。

    隆武帝见郑芝龙并不表态,脸色不禁一沉,朝堂上气氛,也因为郑芝龙对皇帝之问,充耳不闻,而降到极点。

    王彦见此,随以手肘轻触立于他身旁的郑森,使得他身体微微颤动,而隆武帝的目光也在这时向其投来。

    一为君,一为父,一为忠,一为孝。

    郑森今日于朝堂上,已经多次违背郑芝龙之意,使他心中满是纠结和抉择的痛苦。

    这时他得王彦提醒,又感受到皇帝的目光,心中不禁一阵权衡,最终还是信守了对皇帝的承诺,选择了忠君报国,随在郑芝龙愤怒的目光下,出列拜道:“起奏陛下!臣略通海事,臣愿辅助家父,征收海税,一年之内当为朝廷献上税银百万,充实户部!”

    “善!”隆武帝闻言,心中顿时松了一口气,随即大喜道:“成功真乃国之栋梁,大明之能臣也!”

    郑森这个郑氏公子,于朝堂之上当众表态,可谓让郑芝龙无从反击,而且他又不能当着朝臣和皇帝之面,斥责这个逆子,他心中原本消失的怒气,顿时再次涌起,化作他口中的一声冷“哼”,便拂袖而去。

    福京城内,平国公府邸,郑芝龙自回府后,心中便怒气难消,于书房中来回走动,口中自言自语的骂道:“王彦匹夫,居然谋夺我海上之利,就是千刀万剐,也难解我心头之恨。”

    郑芝龙正愤怒之间,从朝堂上追回府邸的



第126章图神器,广西惊变
    福京城外,闽江江边,波光粼粼,微风拂动,树枝招展,王彦同许嫣嫣沿江岸漫步,身上儒衫随风而动,显得自然飘逸。

    许嫣嫣见他脸上流露出难得的笑颜,随微笑道:“王大哥今日却与往日不同,可是朝中之事都解绝了么”

    “嫣嫣真是聪慧。”王彦闻声,微微轻笑,点点头道:“朝中之事,却有前所未有之进展。前日朝堂上,陛下一举收回海税之权,昨日平国公又同意先交付朝廷三月税银,合计白银二十五万两,充作军饷。虽然国姓成功出征之事还是被平国公阻止,但他却同意让澄济侯郑彩出仙霞关援救金御史之兵,朝局可谓大有改观也!”

    “王大哥,为朝廷忧心多日,如今朝局终于向好的方向发展,也算是不枉费王大哥的一番苦心。”许嫣嫣道:“嫣嫣相信,有王大哥这样的大英雄在,大明一定会好起来,赶走胡虏,实现中兴哩。”
1...3334353637...358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