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崇祯十七年秋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话凄凉

    高杉听了说德川幕府拿关税和矿山做为抵押,心中更气,“耻辱,德川家这是饮鸩止渴!这样只会害了大日本。”

    吉田松阳看着他,沉声道:“高杉,现在你明白了么你选择的事业,要走的路还很长,你面对的敌人,空前的强大,我希望你能一直走下去,我吉田一刀流的门徒,不是只会用死来逃避责任的莽夫。”

    吉田松阳一开始并不赞成高杉晋助等人的行为,认为幕府也再尝试改革,而武士的暴乱,只会给江户幕府带来麻烦,使得幕府的革新受到影响,使得改革失败。

    他认为高杉晋助太年轻,太激进,而且他们只提出尊王倒幕,全凭一腔热血,并没有切实解决日本问题的方案,难道光倒幕日本的问题就会解决了么

    吉田松阳显然不那么认为,不过随着江户幕府改革失败,未见成效,加上德川家再次与明朝签订条约,吉田松阳也逐渐对江户幕府失望了。

    他正说着话,屋外一阵木屐急促砸在地上的脚步声忽然传了进来,吉田松阳神情微变,看了一旁的渡边信太郎一眼,随即说道:“太郎,信次郎去了南洋,你带着高杉去投靠他吧。”

    那渡边信太郎听见脚步声接近,知道不是啰嗦的时候,他忙向吉田松阳拜了拜,便拉起高杉晋助,从后面溜了出去。

    吉田松阳见两人走了,默默拿起方才擦拭过的武士刀,放在了跪座的大腿上。

    忽然,日式的障子门被粗暴的拉开,十多名德川家的武士,一下拥入屋内,为首一人只看见跪座着后背停得笔直的吉田松阳,不禁厉色道:“吉田阁下,高杉晋助呢”

    江户城,本丸内,酒乐大张。

    德川幕府正宴请明朝理藩院主事吴世昭,他可以说是明朝在日本的代表,近两年来一直常驻日本江户。

    大殿内,十多个日本舞姬,在中间翩翩起舞,角落里乐师们正弹奏着日本风格的乐曲,气氛十分的热烈和融洽。

    吴世昭一身大明官服坐在左首,幕府将军德川家纲,头上带垂缨冠,身上穿着黑丹袍,腰间统平绪,手中竖握着一把扇子,坐在榻榻米上亲自作陪,在他的两侧,则座坐着德川家的大佬、中佬。

    歌舞表演了一阵,众人小酌几杯后,德川家康手里的扇子一挥,中间跳舞的舞姬和角落里弹奏的乐师,便纷纷退了出去。

    德川家纲等他们都退到殿外,随即举起酒杯,向吴世昭示意,笑道:“这次能与五德钱庄搭上关系,获得五百万大明银元的巨额贷款,真是谢过阁下牵线了。”

    吴世昭忙将酒杯也端了起来,“大明与幕府乃友好之邦,帮助幕府,大明自然是义不容辞的。”

    两人面上都是笑嘻嘻的,不过邦国之间,主要还是看各自的利益。

    德川家知道日本现今的问题同明朝有很大的关系,但江户幕府现今财政紧张,需要这比巨款来稳定局势和继续推进幕府的改革,所以只能笑脸相迎。

    明朝一方并不希望日本国出现动乱,需要日本这个市场的稳定,而眼下能够控制日本,就只有江户幕府,明朝自然要帮助幕府稳定日本的统治。

    况且,这钱也不是白借,是要收取一定利息的,并且还有关税和明朝最需要的硫磺矿作为抵押,对明朝而言,其实是一件大好事。

    明朝的火器迅猛发展,不过硫磺的产量却不高,只有台湾、云南、四川、青海等地有很少的硫磺矿,明朝的硫磺主要是从日本进口,这也是明朝希望日本稳定,同幕府保持良好关系的重要原因之一。

    年初的时候,五德号向




第1325章 粮食危机
    公元1657年,明共治八年。

    明朝与日本签订借款条约,五德号借款500万银元给江户幕府,不过明朝需要派官员,监督幕府对这批银元的使用,以便幕府能将大部分银钱用在稳定日本社会,镇压叛乱上,避免江户幕府的奢侈和对银元的浪费。

    从明朝的利益来看,明朝不希望江户幕府垮台,从王彦个人的利益出发,他也不希望日本低阶武士提出的尊王倒幕思想传到明朝,所以他是真心希望江户幕府能够压下这股倒幕的风潮。

    弘光朝时,明朝一年的岁入才500万两,现在一次给日本借款500万银元,并不是一个小数目,五德号也担心江户幕府拿到钱之后肆意挥霍,所以对借款的监督,就在所难免。

    这种监督,其实包括很多方面,包括借款的用途,也包括对幕府的财政监控,以确保幕府有财政稳定有偿还的能力。

    这等于在一定程度上,明朝已经插手江户幕府的财政和事务。

    在借款条约确定之后,第一批银元随即装船出海,于此同时明朝锦衣卫也得到了一笔银元,用于在日本活动,收买一些有威望的日本人,开始鼓吹汉文化,吹捧明朝。

    受到这件事情的影响,王彦觉得对其他地区,也可以进行此种策略。

    不多久,王彦便举一反三,给锦衣卫再次追加了一百万银元,用于此种宣传。

    锦衣卫拿到经费之后,动作迅速,朝鲜,广南三国,以及南洋各地,都有拿着锦衣卫的钱,专门吹捧明朝和汉文化,挑剔和批评本族文化的当地人物。

    朝鲜要说是汉化最重的番薯,自己就号称“小中华”,可这还是不够,朝鲜的汉化并不彻底,很快便有朝鲜官员,开始批评起世宗大王创造的彦文。

    这个彦文本来是为了让朝鲜人更好的学习汉字,不过他毕竟也是一种语言。

    如果哪一天朝鲜民族主义起来,那彦文原有的作用和目的就可能发生变化,反而会成为去汉化的工具,权衡利弊,这个也在打击范围之内。

    王彦舍得花这么多银子去做这件事情,让人鼓吹汉文化,贬低周边的文化,就是想让整个东亚地区,都心向汉化。

    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要他们完全汉化,怕是要百余年的时间,中间明朝实力衰退也许还会出现反复,不过一旦做成,无疑会完成文明的大扩张。

    这很难,好在明朝文化和武力两手都硬,本身就是各国学习的榜样,所以还是有可能完成这一点的。

    彻底的汉化并不容易,不过只要初步的成效出来,明朝就能够形成一种巨大的文化吸附力,利用各国对大明文化的向往和崇拜,把他们牢牢吸附在身边,使得大明坐稳东亚中心的宝座,而这一点,王彦活久一点,应该能够看到。

    从格局上来讲,东亚各国相互争斗,只会让欧罗巴得利,也会让他们乘虚而入,扶持几国来牵制大明,而如果大明朝能将周围各国的力量整合,那大明朝的势力和影响,便会迅速向外辐射,不可能再被任何势力牵制。

    在王彦布局文化方面的长久战略时,对于与大明竞争东亚霸主的金国,明朝也终于出手了。

    1657年,金永章十年九月初。

    从永章九年初开始,金国棉价和棉布价格已经猛涨了一年半的时间。

    此时一亩棉田的收益已经是麦田的三倍左右,金国境内掀起一波疯狂种棉的风潮,长安附近的纺织作坊,也爆炸式的增长了两倍多。

    金国方面虽然对于种棉进行了一些控制,但是由于金国朝廷和政权的结构,这种控制却没有起到效果。

    一般的情况下,能多出一成的收益,人就已经动心,多出两成的收益,那人们就已经蜂拥而上,要是多出五成,那冒险也得干,要是多了一倍的收益,律令都不算事。现在多了三倍的收益,金国从大族到百姓,便都已经疯狂了。

    虽然金国朝廷下令,各县的棉田不能超过麦田的三成,上等的好田不得种棉,但事实上金国朝廷根本管不了那些大族,还有各地的军阀,就连普通的百姓也都冒险种植棉花。

    他们赚着种棉的钱,交着种麦的税,各地方官府与当地大族勾结,只要他们交税,也没有多管。

    各县上报给金国朝廷的说法还是本县三成棉七成麦,但实际上棉田的规模早已超过了七成。

    这本来是天衣无缝的,长安的金国朝廷,从账目上查不出问题来。

    不过到九月间,要交秋粮时,金国国内的粮价却一下涨了一倍,便引起了户部尚书虞胤的注意。

    在虞胤看来,关中平原虽然出现大面积的改



第1326章 棉价跌了
    金国的政治结构,使得豪格受制于国内的汉族士绅,还有各地的军阀。

    十年的发展,让金国实力上升的同时,国内汉族士绅大族的实力也迅速壮大,逐渐形成了像隋朝和唐初的政治生态。

    国内的士绅和军阀,甚至比关陇贵族还要尾大不掉。

    豪格脸色阴沉,孟乔芳、韩朝宣、孔闻褾这些人,豪格没法子处置,但豪格的怒火却需要发泄。

    “别的几县,也都是这样的情况吗“

    虞胤点点头,“离长安越远,情况越严重。”

    豪格脸颊挑动几下,“据户部估算,今岁的粮食减少了多少,整个关中的粮食够吃到明年麦收么。”

    “据臣的估计,粮食减少在五六成左右,朝廷可能需要将近些年积攒的存粮,投放到市场,还需要想法从明国弄一批粮食,才能勉强撑到明年麦收。”

    粮食一直是扼住金国发展的软肋,现在粮价已经上涨了一倍,而到明年麦收,还有半年多的时间,粮价一定会向上飞涨。

    近几年来关中逐渐恢复,金国朝廷每年节省一点,才存了一点军粮,豪格听说将这些全部投放市场,也还有所欠缺,顿时气得说不出话来。

    这时远处的道路上,一队人马抬着一顶官轿,飞快的向渭河边上而来。

    轿子到河边一里外停下,一名穿着知县官袍的老头,从轿子里连滚带爬的跑了出来。

    衙役扶着他急跑到离豪格不远处,老头挣开了衙役,惊慌的小跑到豪格的面前,他不敢看骑在马上的豪格,双膝一软就跪趴在地上,颤声道:“临潼县令孔成纲,拜见陛下!”

    豪格怒火没地方发泄,合该这个孔成纲倒霉,孟乔芳、孔文褾这些内阁学士动不了,但是杀几个县令,杀杀现在的风气,还是很有必要的。

    “来人!把他给朕拿下,打入死牢,听后发落!”

    豪格一声怒吼,几名侍卫立刻翻身下马,将下得瘫痪的孔成纲按住,而孔成纲刷得一下边脸色煞白,磕头如捣蒜,哭腔求饶,“陛下,饶命,陛下饶命。”

    豪格却不与理会,催马从他身边奔过,虞胤等人和侍卫紧随其后,向临潼县而去。

    沿途同样是大片的棉田,男人和妇女都顶着遮阳的斗笠,在田地里采摘棉花,脸上都满是丰收的喜悦。

    豪格进来县城,便直奔县衙,命人将县里的策子拿出来,然后叫侍卫去调兵,又让官员对着册子清查。

    从丢了四川之后,朝中的满族大臣就一蹶不振,彻底被汉族官绅压了下去,而豪格的权力也被内阁架空。

    粮食就是金国的命脉,豪格不会允许他们动摇金国的根基。

    这一点应该是豪格与金国官绅的共识,棉三麦七,这是当初商议后的结果,可现在却变成了棉七,甚至棉八,那就绝对不行了。

    这个情况,不管孟乔芳、韩朝宣、孔文褾知不知道,对于做了十年皇帝,经过多次起伏,对于政治斗争,已经谙熟于心的豪格来说,都是巩固权力的一个绝好时机。

    这次内阁失职的责任肯定是有的,豪格虽然不可能罢免内阁几位宰相,可是他毕竟抓住他们的把柄,办几个汉族官绅,还是没有问题的。

    这样一来可以镇住蜂拥种棉之风,将棉花的种植,控制在金国能够接受的范围内,二来豪格可以借此从内阁夺回一些权利。

    军队调到临潼之后,豪格连续抓了孔文裱的两个亲戚,并将家产抄没,然后又继续东巡渭南县。

    结果,豪格还没到渭南县,县令孟凡镫就上吊自杀,孟乔芳的小舅子,也在家里自尽了。

    长安城,永平王孟乔芳的府邸,掌握金国

    朝政的几个宰相聚集在了一起。

    孟乔芳看着韩朝宣一眼,有些不太高兴道:“韩相,虞胤不是你的人吗这么大的事,怎么能直接捅到皇上那里去,也不先给我们通口气。”

    韩朝宣却道:“王爷,他现在是户部尚书,也是宰相,怎么是我的人呢而且虞胤在内阁其实说过此事,只是与孔相发生了争执,才捅到皇上那里。”

    孔文裱见孟乔芳向他看来,忙扭动了一下身子,解释道:“这事可不能怪我,谁知道下面的人那么大胆



正文 第1326章 棉价跌了
    金国的政治结构,使得豪格受制于国内的汉族士绅,还有各地的军阀。

    十年的发展,让金国实力上升的同时,国内汉族士绅大族的实力也迅速壮大,逐渐形成了像隋朝和唐初的政治生态。

    国内的士绅和军阀,甚至比关陇贵族还要尾大不掉。

    豪格脸色阴沉,孟乔芳、韩朝宣、孔闻褾这些人,豪格没法子处置,但豪格的怒火却需要发泄。

    “别的几县,也都是这样的情况吗“

    虞胤点点头,“离长安越远,情况越严重。”

    豪格脸颊挑动几下,“据户部估算,今岁的粮食减少了多少,整个关中的粮食够吃到明年麦收么。”

    “据臣的估计,粮食减少在五六成左右,朝廷可能需要将近些年积攒的存粮,投放到市场,还需要想法从明国弄一批粮食,才能勉强撑到明年麦收。”

    粮食一直是扼住金国发展的软肋,现在粮价已经上涨了一倍,而到明年麦收,还有半年多的时间,粮价一定会向上飞涨。

    近几年来关中逐渐恢复,金国朝廷每年节省一点,才存了一点军粮,豪格听说将这些全部投放市场,也还有所欠缺,顿时气得说不出话来。

    这时远处的道路上,一队人马抬着一顶官轿,飞快的向渭河边上而来。

    轿子到河边一里外停下,一名穿着知县官袍的老头,从轿子里连滚带爬的跑了出来。

    衙役扶着他急跑到离豪格不远处,老头挣开了衙役,惊慌的小跑到豪格的面前,他不敢看骑在马上的豪格,双膝一软就跪趴在地上,颤声道:“临潼县令孔成纲,拜见陛下!”

    豪格怒火没地方发泄,合该这个孔成纲倒霉,孟乔芳、孔文褾这些内阁学士动不了,但是杀几个县令,杀杀现在的风气,还是很有必要的。

    “来人!把他给朕拿下,打入死牢,听后发落!”

    豪格一声怒吼,几名侍卫立刻翻身下马,将下得瘫痪的孔成纲按住,而孔成纲刷得一下边脸色煞白,磕头如捣蒜,哭腔求饶,“陛下,饶命,陛下饶命。”

    豪格却不与理会,催马从他身边奔过,虞胤等人和侍卫紧随其后,向临潼县而去。
1...331332333334335...358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