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崇祯十七年秋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话凄凉
    军阀的权力来自于属下的人马,所以军阀总有扩充兵马的**。

    王永强将人马扩张到五千之后,却没钱养,可把他给愁坏了,而就在他发愁之际,关中棉价大涨,王永强自然后不犹豫的加入了种棉的行列。

    金国朝廷棉三粮七的政策,在他这里就等同于一张废纸,几乎没怎么考虑,他名下的田产,就全部种了棉花,而且他还鼓励绥德州和榆林府的百姓也多种棉花,以获取跟多的税收。

    王永强盘算的很好,和金国的许多聪明人一样,都是想卖了棉花再买粮吃。

    这样计算一下差价,他依然可以大赚,可是他没想到,他的棉花刚收下来准备运往长安,棉价大跌和米价飞涨的消息就传了过来。

    此时绥德州,总兵府邸,王永强在节堂内急的来回踱步。金国的粮食一直紧张,榆林和绥德州自然更缺,王永强一心想卖了棉花,再高价收粮,现在棉花没卖出去,他手里的粮食,却已经不够一月之用了。

    &nb

    sp; 王永强眼睛布满了血丝,显然没有睡好觉,嘴巴上一个大水泡,整个人都急得上火了。大堂里坐着一人叫高友才,是绥延的参将,镇守榆林北面的府谷县,同明军隔着黄河对持。

    按照金国的规定,军田不能种经济作物只能种粮,不过他受到王永强的怂恿,也种了棉花,算是被王永强坑惨了。

    高友才看着王永强在他眼前晃来晃去,实在脑仁疼,于是开口说道:“军门,从时间上算,派出去的人也该回来了啊。”




正文 第1329章 陕北事变上
    从经济层面打击对手,不算是什么新东西,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出现过,可是这毕竟不是一种常规的手段,懂的人只是极少数懂商业的人。

    这一少部分人中,绝对不包括豪格,也不包括金国绝大多数的官员。

    金国的危机在整个关中地区蔓延,经历了棉价暴跌的金国人,如同惊弓之鸟,又开始恐慌性的抢粮。

    粮价很快超过了崇祯末年的水品,城中百姓害怕没粮吃,都拼命的往家里买粮,至少也要存几个月的存粮才能心安,一些粮号见此,有意减少出货,这又加速了粮价的上涨。

    长安的粮价几日内就突破历史的新高,让不少关中百姓又回想起了十多年前的关中,惊慌的情绪已经严重影响到了金国的稳定。

    这时金国朝廷开始出售官仓的粮食来平抑粮价,并以打击囤积居奇为由,查封多家粮号,才勉强稳定了长安的粮价,将长安的粮价压到三两每石。

    豪格回到长安之后,对此大发雷霆,他原本是想利用这次种棉之事,打压内阁,同内阁做一次交易,并非真的打算要严惩下面失职的官员,但现在的事态发展,被押到长安的临潼县令第二天就被斩首,用来平息民愤了。

    这时金国焦头烂额,从来就没遇见过这种事情,一时间只能先稳定长安,至于其他地区,暂时就难以顾及了。

    陕北,长城之南,黄河之西,延安府北面的绥德州和榆林府,要说是个偏远之地,可是发生在关中平原的震荡,也影响到了这里。

    相比关中平原,这里处于黄图高原,土地贫瘠,粮食产量有限,算是个又穷又苦的地方。

    绥延总兵官王永强原本驻防延安,不过随着明军光复山西,他被调到了绥德州和榆林府,防备明军从偏关、吴堡等地突入陕北,避开潼关威胁关中。

    王永强是陕北的一个军阀,有土地数万亩,佃户上万,再参与进攻山西的战役后,他又获得了不少人口,部曲从三千人扩张到了五千,佃户也有了两万户十万多人。

    金国对于吴三桂、还有他这样的军阀,采取的都是包税制度,规定一部分税归中央之后,剩下的赋税都归他们所有。

    至于赋税怎么分配,各个地方又有些不同,像吴三桂势力大又占据汉中,他能自主的税收比例就多,而王永强这种势力小一点,位置又不太重要的军阀,能自主的税就少。

    他原本是三千部曲,金国也朝廷只承认这个数目,分税时按着三千之数来算,可是王永强和其他所有军阀一样,都有扩充兵马的需求,一下就把部曲扩充到了五千人。

    这多出的两千人,要吃要喝还要发军饷,置办器械,金国留下的税,根本不够他的开销,而榆林和绥德又不是什么富裕地方,他也不好搜刮,要是搜刮太狠,人口跑到别处去,那他也就得不偿失了。

    军阀的权力来自于属下的人马,所以军阀总有扩充兵马的**。

    王永强将人马扩张到五千之后,却没钱养,可把他给愁坏了,而就在他发愁之际,关中棉价大涨,王永强自然后不犹豫的加入了种棉的行列。

    金国朝廷棉三粮七的政策,在他这里就等同于一张废纸,几乎没怎么考虑,他名下的田产,就全部种了棉花,而且他还鼓励绥德州和榆林府的百姓也多种棉花,以获取跟多的税收。

    王永强盘算的很好,和金国的许多聪明人一样,都是想卖了棉花再买粮吃。

    这样计算一下差价,他依然可以大赚,可是他没想到,他的棉花刚收下来准备运往长安,棉价大跌和米价飞涨的消息就传了过来。

    此时绥德州,总兵府邸,王永强在节堂内急的来回踱步。金国的粮食一直紧张,榆林和绥德州自然更缺,王永强一心想卖了棉花,再高价收粮,现在棉花没卖出去,他手里的粮食,却已经不够一月之用了。

    &nb

    sp; 王永强眼睛布满了血丝,显然没有睡好觉,嘴巴上一个大水泡,整个人都急得上火了。大堂里坐着一人叫高友才,是绥延的参将,镇守榆林北面的府谷县,同明军隔着黄河对持。

    按照金国的规定,军田不能种经济作物只能种粮,不过他受到王永强的怂恿,也种了棉花,算是被王永强坑惨了。

    高友才看着王永强在他眼前晃来晃去,实在脑仁疼,于是开口说道:“军门,从时间上算,派出去的人也该回来了啊。”



第1330章陕北事变中
    河东来的人,那就是明朝的人。一般的情况下,王永强是不愿意见的。

    绥德州、榆林府两地虽然贫瘠,可王永强毕竟有田产数万亩,佃户二万户,再加上山高皇帝远,他无拘无束,没必要去明朝受制于人,自己找不自在。

    明朝对军中将领限制很多,军粮和军饷都不经过将领之手,由兵部按时下发,将领没有油水可拿。

    除此之外,营指挥以上的将领,每隔三到四年就必须调换,就算如戴之藩这样封王的也不例外,有大事才能在地方上待一段时间,处理完后就得回南京五军都督府,限制很多并不自在。

    虽然这些武将的待遇也算优厚,田产和豪宅一个不少,但是王永强一点也不羡慕,金国对他的约束少,他生活美滋滋,自是当土皇帝要自在些。

    金国境内有许多大大小小的军阀,不过明朝这些年的策反行动,并没有什么成效,对于这些军头的策反,几乎都不成功。

    锦衣卫在策反潼关守将唐通的时候,还被那厮阴了一把,他将明朝派来策反的密谍一绑,大张旗鼓的送到长安,直接交给了豪格。

    那厮借机表了一把忠心,爵位从侯爵升到镇国公,气得锦衣卫下了绝杀令,要花五万银元买唐通的狗命。

    此事过后,锦衣卫对金国将领的策反,一下便冷了下来,锦衣卫总结经验,进行了一番分析之后,逐渐改变了策反军头的策略。

    王永强日子过得好,是不太可能与明朝接触的,不过他现在乱了方寸,疾病乱投医,所以未经多少考虑,便放人进府了。

    王永强见一个三十岁的文人走进节堂,笑着向他行礼,不禁有些疑惑,“我们认识”

    堂内三人都没穿公服,来人一进来就分辨出他的身份,王永强有些心惊,以为对方是不是见过自己。

    胡笑生自得的笑了笑,“军门不认识在下,不过在下却经常看见军门的画像。”说着他扭头过来,看着一旁坐着的高友才,笑咪咪的道:“高参将也在啊!”

    高友才像被蜜蜂蜇了一下,惊得站了起来,但随即又座了下去,沉默着不说话。

    看来明朝关注他们已经很久了,连画像都有,说不定他们身边,就有投靠明朝的人。

    毕竟他们做土皇帝舒服,下面的人却得不到升迁,享不到富贵,还要受他们管制,并没有他们一样的乐趣,他们想要谋取一个好的出路,也是很有可能的。

    王永强和高友才脸上,都漏出不同程度的不喜之色,谁也不喜欢被人看透的感觉。

    胡笑声见两人神情,脸上却始终保持着微笑,“军门和高参将似乎不太欢迎在下啊!”

    “先生多心了。不欢迎就不会让先生进门。”王永强尬笑一声,眼睛转了下,走回主座坐下,讪笑道:“先生请坐。咱们开门见山,不知道先生来绥德有什么事情”

    刘成勇坐在末位,胡笑生也坐下来后,一手搭在椅子扶手上,身子侧倾着看向王永强,故作关切道:“在下刚到绥德,听说王军门这次种棉赔的血本无归,绥德州到了无钱又无粮的地步,不晓得可有此事”

    王永强脸上一阵抽搐,恨不得冲上去,抽死眼前之人,心道,“直娘贼的,不就是你们明朝动的手脚么,你都看到了,还他娘的问。”

    胡笑生看了王永强的脸色,叹了口气,“看来消息没错,军门确实种了,而且还不少。”

    王永强脸上涨红,他不想再这事上纠缠,忍着怒气,“先生到底有什么事情”

    王永强和高友才心里都清楚,这个胡笑生来绥德无非“策反”两字。

    现在绥德和榆林都缺粮,必须要弄一些粮草,否则两地肯定要发生饥荒,军队也要哗变。

    此时延安借不到粮,金国皇帝又大发雷霆,处斩种棉过多的官员,两人不敢去触霉头,他们见明朝派人来,便想能不能从明朝弄点粮食。

    当然,这并不是说他们已经决定投降明朝,不到万不得以,他们不可能放弃土皇帝的日子。王永强更多是想虚与蛇委,先弄点粮食再说,也正是为了粮食,他才忍耐着眼前这个惹怒他的胡笑生。

    “在下已经说明来自河东,难道军门猜不出我的来意么”

    王永强心里暴怒,他发誓,如果从这厮身上搞不到粮食,他立马亲自把这厮绑了,然后送到长安表忠心去。

    王永强知道胡笑生的来意,可是他却不可能自己说出口,他只是阴沉着脸不说话。

    好在胡笑生这次没再卖关子,“在下来此,自然是来给军门送粮,帮助军门稳定绥延。我大明马上就要攻伐关中,监国不希望关中生灵涂炭,不想绥延饥民四起,当然也不希望明军与军门战场厮杀。”

    听到是来送粮食时,王永强心里的怒气瞬间融化,阴沉的脸上笑容止不住的要浮现出来,不过听说明军要攻打关中,他的表情又一下僵住了。

    这一瞬间,一旁的高友才,表情同样精彩,他不禁惊讶的问道,“明军要攻打关中了吗”

    大家和和气气的不好么,为什么非要打打杀杀,大家多开垦点土地,种点粮食恢复民生不行么晋南地区的人口都空了,明朝就不能先恢复人口,明军就不能歇一歇么对于王永强和高友才而言,明金对持才是他们希望看见的情况,他们是真心不想打仗。

    &



第1331章陕北事变下
    文士的真真身份是王续,胡笑生只是他的化名。

    在明军攻下北京后,潜伏多年的王续结束了搜集清军情报的使命,天地会进一步被锦衣卫收编,他成了锦衣卫的两个同知之一。

    因为对密谍工作的熟悉,王续继续在北方主持明朝对金国的情报刺探和重要人员的策反工作。

    金国与明朝在各方面都比较接近,衣冠发服,文化几乎一样,要说情报做起来,应该更加容易,不过事实上却正好相反。

    明朝虽然在金国发展了许多密探,但是金国的上层却异常的稳定,明朝的密探很少能打探到核心的消息。

    金国攻灭叶尔羌,在中亚与罗刹人争夺霸权,都是明朝施展的绝佳机会,可惜由于情报不利,没有第一时间获得情报,等消息传到南京,明朝早就错过了动手的最佳时机。

    王续主持对金国的情报事务后,组织策划了对几个大人物的策反,但对方不是保持暧昧的态度,若即若离,就是被直接拒绝,而对唐通的策反,更是让他栽了个大跟头。

    在多次行动都失败后,王续开始寻找原因,很快就发现金国和满清有很大的不同。

    他在北京时,主要是策反各个大员,成功的概率极高,归其原因是满清不信任汉人,这些大臣并不属于满清的统治阶层,只是个工具,而工具自然想着为自己找个更好的位置,发挥自己的才能,为自己留条后路。这些人只要开出合适条件,都可能反正。

    金国却不一样,这些军头和大员,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利益,他们就是金国的统治阶层。有些军头更是如同独立的诸侯一般,对地盘内的许多事物,都有干预和定夺的大权,他们既然是统治阶层,自然很难起来反叛自己。

    在策反唐通失败,反被摆了一道之后,王续逐渐改变了在金国的情报策略,不再去策反那些大人物和军头,而是策反他们身边的人和底层的金国人,并花钱在金国培养和资助一些人,让他们快速成长,进入金国的高层和各各行业,走起了迂回的路线。

    这次五德号的计划能在关中实现,很大程度上与锦衣卫的行动有关,五德号动用的几家关中背景的商号,都是锦衣卫资助发展起来的,也正是因为这些关中背景的商号,五德号的计划才能顺利实行。

    刘成勇同样也是在锦衣卫的思路改变之后,策反成功的。

    王永强在陕北做了**年的土皇帝,刘成勇在他手下当了七年守备,未曾前进一步,也没有独镇一地,王永强是快活,可是下面的人就不一定了。

    金军的力量主要集中在潼关、汉中一带,明军也是如此,双方正面角力。

    这种情况下,双方力量集中,通长都很难分出胜负,但如果谁在一些不被注意的边角取得突破,或许会取得想不到的效果。

    这种情况在历史上多次出现,用在国家的博弈中也是如此,许多时候老大和老二博弈,双方各拉着老三、老四、老五抱团对抗,互相敌视,最后旁边不起眼的老六、老七却忽然崛起,这样的事屡见不鲜。

    五军都督府在研究了明金间的对持局面后,觉得想要正面硬攻,消耗会很大,所以制定了几个迂回的计划。

    陕北就在计划之中,为此锦衣卫很早就开始接触王永强的属下,刘成勇就是那时投靠明朝的。

    王续在主持对金国的情报事务以后,一直都没有太大的建树,他很在意这次在陕北的行动,所以化名胡笑生,亲自上阵。

    如果这次在陕北的行动成功,那金国在关中的防御,就会出现一个缺口,打乱金国的布局,明军就能发现金国的破绽,从而攻入关中。

    吴堡县在绥德东面,靠近黄河,东面就是山西永宁州,同明军隔河对持。

    在陕西北段黄河的渡口中,吴堡是最大的一个,北面的剋狐寨、府谷都不太适合渡河。
1...333334335336337...358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