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崇祯十七年秋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话凄凉

    陕西北段黄河,沿着吕梁山脉,向南冲刷,河水从高处往下冲,水流湍急,适合渡河的地点并不多,而且也难以架桥,所以潼关和蒲津关才能成为关中要害。

    吴堡是北段黄河上,一个比较容易渡河的地点,所以是金军防守的重点。

    王永强在渡口筑了墩台,还有一千人在此防守。

    一千人看似不多,但是渡口的地形非常险要,两边都是山和冲刷形成的断壁,加上水流湍急,每次能渡的人数有限,一千人足矣把守渡口。

    这么重要的地方,一般人王永强也不放心,只有用同族或者亲戚,他才能放心,所以选择了妻弟曾玉荃坐镇。

    王永强是陕北的土皇帝,曾玉荃就是封在吴堡的诸侯,他在吴堡一地,日子过的很舒服,也很平静。

    不过种棉的糟心事,也影响了他的心情,他正心急钱尽粮空之际,收到了王永强让派人给他带来了一封信。

    说是明朝要招降他,会送一批粮食和银子过来,他已经让刘成勇来取,让他好好配合,但是同时又提醒他,粮食和银子要收,但是绝对不能让明军过河,弄得曾玉荃一头雾水。

    &n




第1332章金国救市
    长安城内,随着金国朝廷开仓放粮,城中的粮价逐渐趋于稳定,不过还是维持在正常价格的一倍左右,并且呈现出回落后又继续慢慢上升的态势。

    虽然相比平常价格高了许多,而且缓慢增长,但是长安附近的百姓见官府放粮,金国朝廷开始介入,有了个主心骨后,情绪逐渐稳定,抢粮的风波便慢慢停歇下来。

    不过这并不是说,关中的这场危机就过去了,事实整个金国的情况依然一片狼藉。

    遍布各地的种棉大户,棉花纷纷滞销,棉农破产,没有能力买粮,很快就会爆发饥民潮,各个作坊倒闭,雇工失业,数万人的生计没有了着落,商号和钱庄倒闭,金国明年的税收堪忧,这都是问题。

    如果金国的赋税从一千万,跌到三四百万,想一下都让人头疼,金国近三十万大军的军阀都开销不起,整个朝廷根本无法运转。

    这一次金国的储粮肯定要耗光,而经济被重创之后,整个关中大地满目狼藉,百业萧条。

    金国出现这样的危机,内阁要承担巨大的责任,几个大学士说话也不如之前硬气,让豪格从新掌握了一点主动权。

    不过这种愁云惨淡下的政治胜利,让豪格一点也高兴不起来。眼下他面临崩溃的局面,并没有乘势追击扳倒孟乔芳、韩朝宣等人,而是坐下来一起商讨怎么收拾这一片狼藉。

    虽然这次内阁有责任,豪格对他们处置,有舆论的支持,但是豪格的势力毕竟衰落,他离开了孟乔芳等人,很难控制和处理眼下的局面,所以豪格只能放他们一马。

    眼下这种情况下,金国朝廷必须要有国策和方案出来稳定人心,所以一场大的议事,就十分必要了。

    长安城,皇宫,勤政殿内,豪格坐在皇位上,近三十多位四品以上的大员,包括六部的尚书侍郎、大理寺和谏台的官员都一起参加,他们分别拿着象牙笏,站在宫殿的两旁。

    这时户部上书虞胤出列站在大殿中央,正抱着象牙笏出列道:“陛下,粮价就是定心盘,户部以对关中的粮号实行的管制,严厉禁止囤积居奇,并在情况最严重的几县,也开仓放粮,基本将粮价压回到了三两每石。”

    豪格点了点头,他是极力想恢复关中的平静,“户部的决策还算及时,粮食就是人心,一旦粮价控制住,军心和民心都会安定,避免出现剧烈动荡。”

    金国细作已经得到消息,明军正在大规模的调兵,趁势攻打关中的意图,已经相当的明显。

    眼下大战当前,金国朝廷不能展现出稳定粮价和关中的能力,会对军队士气产生致命的影响。

    豪格停顿一会儿,又补充道:“朕听悬镜卫的人禀报,长安城中谣言四起,有声音在抱怨,这次危机都是官绅大族与民争利,大肆改种棉花所至。你们听说了么”

    如果没有明朝的威胁,这将是豪格夺权的重要机会,可是由于大战在即,他不得不放弃,这次改变金国政治格局的机会。

    孟乔芳抱着象牙笏出列道:“陛下,城中却有这样的声音。这次危机是明国设计,官绅也是受害之人,散播这种谣言的人,显然别有用心。臣已经派人搜查,抓捕他们了。”

    孟乔芳还是有些紧张,怕豪格以此做文章,所以先站出来定个性,主要的责任在明朝,是他们太卑鄙,官绅也是受害者之一。

    有他这个郡王先定下调子,相信后面也没有人敢出来推翻他的说法,否则就是与金国的官绅集团为敌。

    豪格皱了下眉头,在收到明军调兵的情报后,他已经冷静下来,晓得现在不是对付汉族官绅的时候。

    这时他看了孟乔芳一眼,冷声说道:“孟卿说得有理,不过光抓捕散播谣言之人还不够,朝廷也必须加强宣传,说明这次事件完全是明人设计,来套取大金的财富,来祸害关中百姓,让民间仇恨明国与朝廷同仇敌忾。另外开仓放粮时,也要多宣扬朝廷的恩惠。眼下正是大金的存亡之秋,朕希望朝廷能和百姓团结一心,共抗暴明!”

    “陛下圣明!”孟乔芳听了,心里松了口气,豪格这样说,那就代表事情已经定性,不会再追究官绅和内阁的责任,他连忙带头行礼,众多官员也齐齐弯腰行礼,山呼道,“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等行完礼,豪格又看向虞胤,说道:“虞卿,你接着说。”

    虽然没有追究孟乔芳等人的责任,不过豪格对他们的不满却没有消除,所以主持稳定关中,重振金国商业的事务,交给了虞胤来主持。

    虞胤点了点头,“陛下,眼下粮价虽然稳定,不过还是有大量的棉农和失业的雇工,吃不起平价粮,如果朝廷发粮赈济,朝廷的财力却杯水车薪。另外工坊倒闭雇工失业,也将影响我大金今后的商业和明年的财政收入,朝廷开拓丝路的策略,也会因为工坊大量倒闭,而最终失败。”

    “户部可有什么策略,来改变眼下的情况。”豪格皱了下眉头,“从情报来看,近期必有大战,如果朝廷赋税减少,那将会出大问题。”



第1333章大金银号
    虞胤的策略是想拉金国的手工作坊和商号一把,这些都是金国十年时间,才慢慢积累发展起来的资本,如今被明朝一扫而空,金国的财富可以说大量流逝。

    如果这些工坊和商号全都倒闭,那金国的社会又将退回到传统的农业社会,而关中的土地比不上明朝,紧靠那点儿田赋,能有几个钱,想维持朝廷的运转都难,更别说去和明朝打仗。

    如果这些作坊和商号都倒了,金国等他们再发展起来,恐怕又得十年,金国根本没有那么多的时间。

    不过三百万两的投入,对于金国来说却是一笔巨款,国库根本没有那么多存银。

    大殿上,众人议论纷纷,豪格阴沉着脸又拿起虞胤的奏折观看,国库的存银是金国朝廷用来打仗的,他必须要慎重。

    豪格仔细将奏折上的每一个字都看了几遍,虞胤的思路很明确。

    首先金国官府以相对较低的价格,收购市场上过剩的棉布、棉花、染料,由官府组织运往它处出售,或者建仓储备,以减少关中棉布的数量,提高稳定棉布的价格。

    然后对倒闭的钱庄进行整顿,注入一定银钱,改为官商和办,逐步恢复经营和钱庄信誉,并由钱庄给工坊和商号借款,解决他们的资金问题,维持工坊和商号的运转,帮住他们渡过难关,逐步恢复关中的商业运转,减少雇工失业。

    除此之外,金国还需对功坊进行规范,防止盲目生产,对种棉百姓给与一定的赈济,缩减棉花种植,改种粮食。

    当然就算金国朝廷重金救市,金国的商业也不可能恢复到危机之前。

    金国朝廷收上来的棉布、棉花不可能在短期内就消耗完,肯定要进行控制,逐批投放到西域、蒙古,或者开拓新的市场,等待市场慢慢消化之后,金国的商业才有机会走出低谷,所以金国的商业肯定还要萎靡一段时间。

    存货堆积如山、雇工失业、商店关门的凄凉景象,短期内还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

    那么以以工代赈,兴修水利、官道和防御工事,由金国朝廷发放工钱,恢复民间的消费能力,重新刺激市场,也不可避免。

    豪格不太懂商业,但是虞胤的折子写得有理有据,如国顺利施行,关中的危机因该可以平复下来。

    只是三百万两白银,确实多了一些。

    如果早一些时间,金国拿出三百万两,并没有问题,可是金国为了应对明朝扩军二十万的威胁,咬牙也扩充了五万大军,国库已经没有余财了。

    豪格叹了口气,将折子递给内侍,“拿下去给几位相国也看一看!”

    内侍接过之后,呈给了孟乔芳等人传阅,豪格沉默了一会儿,等他们看得差不多,叹气道:“虞卿的策略,朕很赞赏,只是要银三百万,虞卿主管户部,因该知道国库存银不到百万,还是准备应对明军进攻的军资,朝廷根本拿不出来三百万两白银出来。”

    殿下孟乔芳、韩朝宣等人,快速将折子看了一遍,不得不说,治理过河西走廊的虞胤,因为有经略过地方的经验,处理危机起来,确实很有一套,是个能臣,是个宰相之才,不过策略虽好,可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金国朝廷不可能凭空变出三百万两白银出来。

    韩朝宣看完后,听了豪格的话,随即出列道:“陛下明察,朝廷确实拿不出钱来,那一百万两白银,是兵部的军饷,绝对不能挪用。眼下的情况,潼关和汉中一线已经十分紧张,随时可能爆发大战,臣以为相比于关中目前的情况,前线大军的稳定,无疑要重要百倍!”

    虞胤是韩朝宣一手提拔上来的,关系可以说十分亲密,但是虞胤这次没有和他好好沟通,把事情捅给了豪格,让他和孟乔芳等人十分被动,他心中还是很有些怨气的。

    不过他此时站出来,不完全是想要为难一下虞胤,而是明军确实已在潼关、上庸等地集结,吴三桂催要粮饷的折子刚到内阁,他做为兵相,不可能将军费让出来。

    豪格听了他的话,沉默不语,他虽然不喜韩朝宣,但是却认同他的观点,关中的百姓苦一点没关系,前线军队的饷银绝对不能少,军队必须稳定。

    这时孟乔芳看完之后,却看向虞胤,眯着眼睛道:“虞相主管户部,不会不知道国库的存银,而既然知道,还写出这份奏折来,是不是有什么解决的方案如果没有,那就是戏耍陛下和百官了。”

    孟乔芳等人的心情,同样是纠结的,从金国的利益也从他们利益出发,他们很希望虞胤有解决的方案,但是同时又反感不喜虞胤这个出卖官绅集团的叛徒。

    “不敢!”虞胤抿了抿嘴,回了梦乔芳一句后,拱手对豪格道:“陛下,臣确实有一个解决的方案!”

    豪格听了孟乔芳的话之后,就已经向他看来,这时连忙说道:“爱卿快说!”

    虞胤忽然



第1334章紧急出兵
    王永强吹牛皮说手下儿郎近万,可实际上他只有五千人,其中一千驻防吴堡,一千由刘成勇领着去接粮。

    他不知道明军怎么过的河,不过既然过了黄河,那就说明他小舅子曾玉荃和刘成勇的人马,小两千人已经不受他控制了。

    这么一算,他就算领着剩下的三千人,也夺不回吴堡。

    高友才到是还有三千人马,可是却在府谷,要几天的路程才能赶来,估计那时候过河的明军,早已超过他们应付的能力,所以王永强很识趣的决定立刻反正。

    次日清晨,高有才刚醒就被王永强叫道节堂,高友才等着粮食,所以并没有返回府谷,而是留在了绥德。

    “军门这么早叫我,有什么事情是接到粮了么”高友才跨进节堂,便见王永强红着眼睛坐在帅位上,显然又没睡觉。

    高友才一脸欢笑的进来,等他看见王永强后,却不尽微微一愣,脸上一阵惊讶,“军门这是!”

    王永强顺着他的目光,低头看了下自己身上的明朝盔甲,然后抬起头来,张开上火的嘴道:“哦,昨天晚上让你大嫂找出来的,还好没丢。”

    高友才满脸惊愕,半响回过神来,“发生什么事呢军门决定降了么”

    王永强点点头,“娘的,明军把吴堡占了,我也没办法,只能投降。”说着他看向高友才道:“友才,咱们多年的兄弟,我也不强求你,你愿意跟我归降大明,那我们兄弟将来就共同富贵,一起打拼,如果你不想效忠明朝,那你现在就回榆林去,我也不拦你。你考虑一下吧!”

    节堂内一下鸦雀无声,高友才有些反应不过来,这个情况变化得有点快,不过看王永强压箱底的明朝衣甲都翻了出来,那他估计是真的要降了。

    高友才舔了舔嘴唇,他忽然看见屏风后面,有一双脚漏了出来,心里顿时一凛,忙笑道:“这事军门还需问我么,我自然是唯军门马首是瞻,军门说降,我自然也降啊!”

    “哈哈哈!”王永强大笑着站起来,绕过帅案走到高友才身前,抓住他的手道:“好兄弟!你放心,咱们这算是举绥德、榆林两地而降,给明军在陕北提供了一个立足之地,一定能卖个好价钱。”

    高友才脸上不自然的赔笑着,既然王永强决定了,他也没有其它的选择。

    就在这时,一名家丁急忙跑过来,“军门,河东的那位胡先生又来了。”

    王永强听了,松开高友才,忙整理了一下自己的大明衣甲,“快请进来!”刚说完,他又挥了挥手,“不,我亲自去迎。”

    王永强立时疾步向外走去,高友才见了,也只得连忙跟上。

    两人来到门前,看见胡笑生站在府门外,王永强便大笑着十分热情的迎接上来,“胡先生,可把你盼来了,王某已经准备多日,就等为大明效力了。”

    明军虽然从吴堡渡河,不过黄河中游水流湍急,并不适合大规模的渡河,再加上物资运送困难,一天下来也就能运十多艘船,限制了明军渡河的规模。

    陕北一地,千沟万壑,几千人往沟里一藏,找都找不到,明军进入陕北后,补给全靠运输,如果不能降服陕北的地头蛇,很难在陕北立足。

    从吴堡渡河的明军,由大将李来亨为主帅,王光泰为副将,山西总督李建泰总理后勤运输。

    两名将领都是顺系出生,李来亨自己就是陕西米脂人,老家就在绥德州附近,对于陕北的情况比较熟悉。

    他们都是五军都督府制定了五路攻金的计划后,抽调到山西,已经做了很长时间的准备。

    明军渡过黄河,这意味着金军整个防御体系,出现了一个缺口,而王永强和高友才两个地头蛇的投降,又让明军迅速站稳了脚跟。

    共治八年十月初,王永强、高友才忽然叛金归明,给了还在为关中事务焦头烂额的金国又一记重锤,金国面临的时局,立时雪上加霜。

    王永强和高友才是陕北的土皇帝,他们一叛,绥德州和榆林府,数县之地,几乎同时投降。

    金国安插在王永强身边的密谍,立刻向延安发出了警报。

    金国境内军头不少,他们掌握军队和地方的财政,金国朝廷对他们不太放心,所以除了送子来长安武学,本质上作为人质之外,还派了不少细作,监视他们的行动。
1...334335336337338...358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