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崇祯十七年秋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话凄凉

    拿下泉州的收获,可以说解了王彦的燃眉之急,使他得到巨额银钱,不仅平定靖江王的军饷得以解决,安置百姓的钱粮也充足起来。

    银钱对于王彦来说,自然是越多越好,所以从郑之豹府中收获的三百五十万两白银,却没有让他满足,他还欲对郑氏留于泉州的物资进行清理,但上天却没有给他那么多时间。

    午时,王彦于府衙听完下属的汇报之后,又亲自来到郑氏的仓储之地,清点物资,却忽有一骑士急匆匆的奔进城内,在一番波折后,终于寻到王彦的面前。

    王彦视之,确实乔装打扮的锦衣卫千户王子龙,当即不禁疑惑问道:“云鹏怎会来此”

    “侯爷,锦衣卫从安排于安平城的密探处,得到消息,平国公起兵三万,正往泉州而来。”王子龙抱拳行礼道:“下官担心侯爷没有准备,因而特意寻来相告,却不想侯爷居然拿下泉州矣。”

    王彦闻语,心头不禁一惊,郑芝龙起大兵赶来泉州,他却不能守着泉州不走,这与他离开福京的目的不符,这时他先向王之龙道:“云鹏一路辛苦,为本侯带来如此重要的讯息,本侯他日必有重谢。”而后又对身边之人道:“速速传令军中诸将,立马赶赴府衙相见。”

    王之龙闻王彦语,抱拳道:“侯爷,下官消息已经送达,福京之中还有事务急需




第140章 入广州,安置军民
    说郑芝龙闻郑之豹回营,心中已知王彦之意,而郑军先锋大败,大兵士气尽泻,郑芝龙亦惊神未定,随不敢再追。

    大军原地驻扎一日,又有数千败兵相扶而回。郑芝龙问之,俱言,“忠勇侯释之,士卒皆感其感恩德。”

    郑芝龙观大军以无战心,随拔军东归福京,于朝堂奏本弹劾王彦,擅自挑起争端,耗费朝廷实力,抢夺他人财物,但皇帝早以收到王彦与苏观生的奏章,一心相护,又因郑之豹先行偷营之举,随不了了之。

    郑之豹大恨王彦,但这时王彦已经进入粤地,如鱼入大海,郑氏虽实力庞大,却也无法干预粤地,他有滔天恨意,这时也只能埋在心中。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

    在郑芝龙与皇帝和朝臣,在朝堂上相争之时,王彦已经领着军民平安进入潮汕地区,而不久后,他们便来到广州城外。

    这日广州城内,除了两广总督丁魁楚外,其余文武官员,俱出城相迎,远远便见一支兵马浩浩荡荡而来。

    不多时,王彦之兵,已经走到两广参将赵千驷,严遵诰,都司马吉祥等文武官员之前,众人只见,大军之中,将校俱穿上好衣甲,一个个头戴高顶宽沿六瓣铁盔,上插红缨,身披对襟紫花罩甲,胸前一面熟铜护心镜,双臂裹精钢臂缚,下面是绣着云蟒的战裙和皮靴,腰悬佩刀,好不威风,而士卒亦人人身着镶嵌着铁片的青色布甲,显得衣甲整齐,精锐无比。

    王彦之兵能有这样一次完美的亮相,却要感谢郑氏的亲情赞助。

    若不是从泉州两万郑军身上,剥下这批盔甲,那无论如何,也不能给广州文武,留下深刻的印象。

    王彦大军只是初次亮相,便震慑住了广东文武,使得他们不敢小窥这位年纪不过二十五六的总镇大人。

    城外,王彦领着诸将,同相迎的文武,见礼认识,便领着大军进入广州,而百姓则占时留于城外。

    城内,官员早以为王彦准备好了府邸,并备好接风洗尘之宴,但王彦却以借口推掉,而来到府中歇息。

    王彦初入粤地,对于官场,民情都不甚了解,所以在没有摸清局势之前,他不会同广东官员多做接触。

    这时王彦刚来到府邸,便有卫士禀告,言:“府外有一名唤钱一枫的千户求见。”

    王彦闻言,立马大喜,急忙让卫士带来相见。

    钱一枫同王彦于池州分别,领着老弱南下安置,他本在雷州地界,但王彦入粤,急需一了解粤地情况的心腹之人,为他谏言谋划,所以在兵马还在闽地之时,便派遣快马,命钱一枫来广州等候。

    适才,广州文武于城外迎接王彦,但钱一枫却品级不够,因而只能于城中等候。

    这时他被卫士引进府邸,见得王彦之面,不禁动情拜道:“职下钱一枫,参见侯爷。”

    王彦见此连忙将他扶起,而后上下打量,发现与分别时相比,钱一枫却又黑瘦了许多,“子允,独自一人,于天南之地,照看近六七千百姓,辛苦矣!”

    钱一枫本是青州秀才,家境还算殷实,虽然随王彦一路转战,但穿上儒衫,依然还是翩翩公子,但现在即便华服在身,也看不出半分富贵模样了。

    这么大的变化,钱一枫独自一人于天南经营的辛苦,可想而知。因而他听王彦之语,心



第141章 官场上,各方态度
    明《正德琼台志》记载,琼州府在唐虞三代称为“南服荒缴“,在秦代称为“越郡外境“。

    位于琼州府最南端的崖州,自古便是流放犯人之所,其荒远,世人可想而知。

    琼州府方圆六百里,人口却只有十万户左右,即便加上隐于深山的黎、苗之民,人口还是少得可怜。

    琼州之地湿气重,酷热难耐,遍布的原始森林,使人望而却步,个人很难开发,但三十万人有组织,有器械,有官府支持,想要扎根却还是有些可能。

    这时王彦听完钱一枫的诉说,脑中对琼州府的情况又做了一遍梳理,不禁点了点头,“子允之策,本侯觉得可行。扬州三十万百姓,本侯便安置于琼州矣!”

    自七月初,扬州百姓随王彦南渡,途径几千里,来到天南之地,沿途倒在路上的百姓,便不下万人。百姓相随,如此情意,使王彦不得不担负起,照看扬州百姓的担子。

    如今远离故土,身似浮萍的百姓,终于能有一个安身立命之处,令王彦心里一阵高兴。

    当下,王彦又问了一些,钱一枫对安置百姓的具体方法,他都一一告知,王彦随让曾经担任过江都知县的周志畏和他一起,主持安置百姓之事。

    这时,王彦见钱一枫抱拳应下,顿觉一件大事以了,整个人都轻松不少。

    “子允来粤地已有五月时间,不知对广东官场可有了解。”王彦又提出新的问题道:“对于本侯入粤,不知粤地官员是何态度”

    钱一枫闻语,沉思一阵后,才回道:“侯爷,职下不过一千户,能接触者,多乃县令知府之流,对于掌握大权的高官,却知之甚少。不过粤地诸多大员中,有一人的态度,职下到是十分清楚。”

    “那人可是两广总督丁魁楚”

    今日身在广州的官员,多出城迎接王彦,两广总督虽高王彦一级,但王彦有侯爵在身,又加太保衔,地位完全与他并肩而立,丁魁楚即便不用亲自相迎,派遣一位心腹,也是因该地,但他却似乎完全没有将王彦入粤的事放在心上,连一点接触都没有。

    王彦本欲从钱一枫口中,摸清粤地官员的情况,好为他掌控粤地,做好准备,但此时看来,他却需要从他处,再行探知矣。

    “侯爷英明。”钱一枫见王彦心中已知,随赞叹道。

    “子允可试言之。”王彦如今没有获得信息的其它渠道,所以还是决定,听一听钱一枫的话语。

    “两广局势,丁魁楚虽是总督,但其实只管得了广东一地,广西则几乎在巡抚瞿式耜手中。”钱一枫顿了顿,接着道:“侯爷入粤地,官为都督总镇,而朝廷又将粤地税权,兵权全部交付侯爷之手,丁魁楚这个总督等于被侯爷和瞿式耜完全架空,他心中自然不会欢喜。对于丁魁楚,职下以为,侯爷还需防备。”

    王彦听完,心中一知道利益冲突的关键所在,那他便可根据这一点,来做应对之策,于是他不禁点了点头,“子允担心得十分有道理,这丁魁楚既然心中已经生隙,那本侯便不得不防。”

    “对了。”王彦又接着问道:“本侯在朝廷奏报中,得知那瞿式耜,已经被靖江王拘留,却不知叛军如今发展如何,是否已



第142章 抗虏兵,血染江南
    广州城内,王彦听完钱一枫的话语,不禁皱眉叹息,官场上的勾心斗角,利益冲突,已经深入到大明的每一个角落,即便他离开朝堂,也不会存在一片供他栖身的净土。

    如今王彦已经从福京退到粤地,南面就是大海,他已经退无可退,而且他也不允许自身再退一步,所以无论遇见什么挑战,他都必须迎难而上,无论谁人掣肘,他都要无情的将其踩在脚下。

    王彦在粤地,思考者如何收服官员,平定靖江王之乱时,远在福京的左懋第,同样思考者隆武朝廷的出路。

    这几日,皇帝与左懋第刚压下郑芝龙对王彦的弹劾,又利用郑成功在政治立场上的不同,与郑芝龙在朝堂上达到制衡,但当他满以为朝廷能够占时喘息,集中力量抗清之时,不好的消息又从浙省传来。

    八月底,皇帝派遣兵科给事中刘中藻前往绍兴宣旨,要求鲁监国政权,承认隆武朝廷的正统地位,但最终在张国维、熊汝霖等人的反对下,鲁监国政权拒绝了隆武朝廷的诏书。

    唐、鲁争立之局面,从此形成。

    九月初,隆武帝再次做出努力,从已经捉襟见肘的国库中,挤出十万两白银,命都御史陆清源,前往浙东犒师,但却被鲁监国的部将杀害。(历史上,发生在1646年正月,作者这里有所提前。)

    消息传回福京,皇帝大怒不止。

    前日,锦衣卫又探知,鲁王派遣左军都督裘兆锦,行人林必达秘密进入福京,求见郑芝龙,并许下诺言,只要郑芝龙支持鲁监国,则郑氏兄弟都封公爵。

    皇帝得到讯息,惊恐不已,问计于左懋第,他随谏言:“敲山镇虎。”让锦衣卫将鲁监国使者锁拿,囚禁于狱中。

    愈演愈烈的唐、鲁之争,让左懋第忧心忡忡,但更让他痛心的是,由于唐、鲁纷争,使得江南义师不能得到有效的支援。

    在昆山、嘉定被清兵攻破后不久,嘉定士民再次聚集于城内,在义士朱瑛的领导下,于清兵离去后的第四日,再次回到城中,杀伪官汉贼,又一次打起抗清义旗,但不久城池又被清军攻破,城内士民被清兵屠杀殆尽,谓之二屠。

    清兵的残暴,接连两次,将嘉定城内的士民杀绝,但城外的乡民,却再一次聚集起来,纷纷赶往嘉定,他们会同总兵吴之番,攻入嘉定,第三次打起抗清义旗,但乡民毕竟不是军队,他们大多未经过作战训练,很快就溃不成军,清军第三次攻入嘉定,总兵吴之番战死,清兵再次屠城,谓之嘉定三屠。

    自此,嘉定内外,有血性的汉民被屠杀干净,剩下的都剃发易服,成了满清的顺民。

    日后,亲身参与嘉定抗清的士人朱子素,将其亲眼目睹的清军暴行和满腔悲愤倾注于《嘉定乙酉纪事》中,言被屠之民,不下十万。

    在嘉定抗清之时,与其紧临的吴淞地区,也发生了大规模的抗清起义。

    夏完淳在清兵南下余杭之时,正好在松江老家,准备带家人一起南迁,但他们还未行动,杭州便已经被清军攻占,其父夏允彝于独松关战败自杀,其师陈子龙则败奔太湖。

    夏允彝的殉国,使夏完淳满心悲愤,决定去太湖投奔陈子龙抗清,但时逢镇南伯黄蜚,吴淞总兵吴志葵,于吴淞之地起义兵抗清,夏完淳便前往投效,但义军先是在苏州中伏,副总兵鲁之屿惨遭伏杀,而后又于柳湖被清军击败,黄蜚、吴志葵遇害,夏完淳则只带几百残兵,逃到太湖。

    &n



第143章 何都院,割耳受辱
    乙酉年,九月中旬,隆武朝廷立于福京,已有一月有余,虽然皇帝锐意进取,但掌握实权的郑氏,却无意相助,朝廷困顿于闽地,未能进取,反而失了徽州之地,使清军直逼仙霞关,朝廷失去恢复金陵的最佳时机。

    江南义师接连败亡,让皇帝极其挫败,他细思登基以来,隆武朝廷的种种,朝廷之兵未能与清兵做战,反倒是在泉州,爆发了一场四万余人参与的内战。

    闽地郑芝龙的顿兵不进,浙东鲁王又与朝廷对立,让皇帝愤怒无比,却又无可奈何

    东南局势的恶化,特别右都御史、兵部右侍郎、提督南直隶军务的朝廷二品大员金声被杀,使隆武皇帝想要凭借义军打开江南局面的想法彻底落空。

    福京城内,大明宗祠,太祖、成祖等历代先皇灵位之前,隆武皇帝身着用棉布做的龙袍,头戴翼善冠,行大礼拜于祖宗灵位之前。

    “先皇列祖列宗在上,托上天恩赐,太祖威德,子孙自立朝以来,欲图振兴大明江山,立意北伐,但事与愿违,至今一事无成,只能困顿闽地,坐看忠臣义士败亡。”

    “大明朝之所以山河破碎,被胡虏欺凌,皆因朝中总有奸臣当道。而今子孙朝中,人人皆知,郑芝龙等人,对朝廷怀有二心,他麾下兵强马壮,却按兵不动,不与北虏争雄,反而逼走子孙的忠臣。”

    “如今朝中,子孙事实受其掣肘,已然将成傀儡。”隆武帝神情悲切,眼中已有泪花闪现,他伏地大拜,痛声哭道:“子孙愧对列祖列宗之灵,振兴大明,恐无大望矣!”

    皇帝跪于灵位前,久久不曾起来。

    这时一心腹内侍,忽然走进宗祠,伏地拜道:“内臣搅扰陛下祭祖,还请陛下恕罪。”

    隆武帝闻言,微微收回神来,而后悄悄的以衣襟拂去泪痕,才回过头来,看着那内侍。

    “寻朕何事”隆武帝并未从灵前起身,而是直接相问。

    内侍闻言,看皇帝神情,心中一痛,从袖中拿出一份奏章,双手有些颤巍的举过头顶。

    隆武帝见此,不禁眉头一皱,带着疑惑拿起奏章,就于跪于祖宗灵前,翻看起来。

    “臣锦衣卫千户王子龙奏报,前户部上书何楷因不愤郑芝龙跋扈,辞官归隐,陛下违心的同意何尚书暂时回乡养病,然郑芝龙却派遣部下扬耿于半路将何尚书打伤,并割一耳,实乃目无王法,有意向陛下示威也!臣以为,此事重大,恐郑之龙还有后续之举,因而向陛下奏报,请朝廷早做对应之策。”

    “国之大臣,岂可如此羞辱郑之龙,欺朕太深!”隆武帝看完奏章,心中恨极,郑芝龙此举无意是在打朝廷的脸。

    自泉州之变后,郑芝龙损失三百五十万两白银,两万余套盔甲器械,四十万石军粮,还有一百多艘海船,心中对王彦之恨,已经到达极致。

    朝堂上,隆武帝同朝臣,虽然将此事压下来,但其中多有偏袒王彦之举,却使得郑芝龙心中不快。

    朝局虽然表面平静下来,实质上却是暗流涌动。

    在王彦离开福京后,郑芝龙越发跋扈,皇帝为了提高朝廷威望,特别注意网罗人才,礼聘各地名声威望较高的官员入朝任职,以便朝廷获得地方上的支持,但郑芝龙自以为皇帝由他拥立,郑家实力又掌控全闽,却根本不把这些文官放在眼里。

    左懋第等人



第144章 隆武帝,欲离福建
    偏殿里,隆武帝在诸多阁臣看完奏章后,开口道:“郑芝龙如此跋扈,羞辱大臣,视朕为傀儡,郑欲摆脱郑氏掌控,诸卿可有对策。”

    何楷之事可大可小,大者,忠于隆武的二品大员,被郑芝龙割耳侮辱,朝廷如果不做出应对,难免使忠臣之士离心。

    小者,郑芝龙毕竟是暗中派人所为,没有与朝廷彻底撕破脸皮,皇帝与朝臣忍一忍,则可暂时保持朝局稳定,争取一些时间。
1...3738394041...358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