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七年秋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话凄凉
宴会上,诸多将校被王彦声音吸引,齐齐向他看来。
大明许多军队靠屠城和劫掠百姓,保持士气,但王彦军中严禁二者,想要保证士气,就得发足银饷,有功必赏。
王彦感受诸人目光,随大声呼道:“赏功副将汪思诚何在”
“下官在此!”一名半百老者站起身来,作揖应道。
王彦点了点头,“可传本侯之令,明日全军封赏,士卒赏白银五两,小旗十两,总旗二十两,每进一级,赏银倍之。有首级在身者,登记造册,本侯另行封赏!”
“诺!”汪思诚作揖应下。
堂内诸多将校闻语,顿时一阵欣喜,之前他们一路南下,有没钱财并不重要,但如今于粤地安定下来,家眷要建屋置地,没有银两怎么行。
这次封赏,百户可以得四十两,千户八十两,可谓解决了他们的燃眉之急,足够让家眷安置下来了。
王彦手中如今有三百五十多万两白银,虽说安置百姓肯定会花掉一些,但为了使将士们没有后顾之忧,他却不能不这样大肆封赏。
“刘顺、戴之藩。”王彦再次点名道。
“末将在!”两人齐声回道,脸上都带有兴奋之色。
王彦看着二人,温声道:“子明夺城有功,本侯会请奏陛下,加封汝为副将。方正斩敌副将,亦有大功,本侯将为汝请封参将之职。”
“末将谢过侯爷提拔!”两人齐齐抱拳行礼。
这时王彦又环视堂内诸人道:“诸多将校,也莫要着急,汝等的功劳,本侯都会让书吏记下,到时候一并封赏。”
待王彦语毕,宴会的气氛顿时达到,但一旁的丁魁楚等人,脸上却不禁有些难看。
堂中诸人都将得到封赏,唯独对丁魁楚属下陈邦傅四人只字不提,这不是有意羞辱吗还是要对他下手的前奏
一时间,丁魁楚心中顿时忐忑起来。
&n
第153章 岭南名士陈邦彦
王彦在府衙内,正思考之间,听属下之语,心中不禁有些好奇,随让属下将来人引到偏厅相见,他则整理衣冠,先行前往等候。
不多时,那属下却去而复返,禀告道:“侯爷,那举人言侯爷无有思贤之心,转身欲走矣。”
王彦闻语,不禁眉头微皱,谓那下属道:“是本侯考虑不周也。”随连忙起身,让下属引路,追到衙门外,便见一头戴东坡巾,身着儒服的中年男子,正往远处走去。
“先生且慢~”王彦连忙急声呼唤,待其回过身来,便作揖一礼,“适才本侯多有轻慢,未能亲自相迎,还请先生不要见怪。”
那举人见王彦追出,脸上漏出一丝赞许之色,亦长揖一礼。
王彦走上前来,扶其手,待其直起身来,便见他方脸长须,剑眉星目,身上正气凌然,显然深得儒家养气之道。
“敢问先生姓名”王彦不禁一声赞叹。
“吾岭南,陈邦彦也!”那中年儒者,微笑答道。
王彦进入粤地之后,对两广有名的士人官员,都做了一个了解,他闻陈邦彦之名,发现在脑中还真有这样一位人物,心里不禁一喜,此人并非狂生,而是真有大才也。
这时王彦在脑海中约微回想,便已经想起了陈邦彦的事迹,随连忙笑道:“原来是谏言《中兴政要》的令赋先生,本侯失礼矣。”
“区区拙见,让侯爷见笑了。”陈邦彦亦笑道。
这陈邦彦自小聪明勤学,天启元年,他十八岁时,便考取秀才,但之后屡次参加乡试均落榜,于是随父在大良设馆授徒,人称岩野先生。
他精通经世致用之学,二十余年来,门生弟子无数,名声闻达于广南。
甲申年间,京师被破,清兵入关,朝廷顿失半壁江山。陈邦彦顿感国难当头,急呼曰:“此时不思报国者,非丈夫也!”随即结束讲学,针对时局,他精心撰写了数万言的《中兴政要》,列出了三十二条抗敌救国方略,踌躇满志地只身赴南京进呈弘光帝,但未被接纳。
南京之行,并没有使他心灰意冷,反而让他积极参与当年乡试,居然获得了举人功名。
王彦既然知道陈邦彦的名声,也看过其写的中兴三十二言,自然知晓他的才学,并非一般只知四书五经的腐儒,哪里会容他离去。
两人在府衙外一番客套后,王彦便提出,请陈邦彦入衙相谈,而陈邦彦本就只是试探王彦能否礼贤下士,现在已经得道肯定的答案,自然不会拒绝。
王彦随亲执其手,令属下大开仪门,径直走道书房,又命下人备好茶点,才与陈邦彦分宾主坐下。
“适才,下属告之于彦,言先生有策教吾。”王彦待二人坐定,随开口相问道:“不只可是平乱之策也”
陈邦彦摇了摇头,“靖江王志大而无谋,不识大势,不值一提,乃插标卖首之辈尔。侯爷既下梧州,平定叛乱,易如反掌也!何须吾教耶”
王彦闻语,正了正身,“那先生欲教何策耶”
“侯爷以为,如今朝廷局势如何”陈邦彦不答反问。
王彦不明白他的意思,但还是思索一番后道:“今陛
第154章 议八桂魁楚得释
王彦眼下确实有一些事情犹豫不决,他听陈邦彦之语,不禁来了兴趣,随意示坐下再谈。
陈邦彦再次坐定后,便开口说道:“眼下靖江王叛乱将定,吾观侯爷似有伸手八桂之意,不之然否”
王彦闻语,眼神一眯,但想到陈邦彦既然投到他的麾下,他便没有隐瞒,“本侯却有此意,只是手中实力不足,又缺少心腹官员,经营粤地尚且捉襟见肘,因而心中犹豫不决也!”
陈邦彦点了点头,对王彦如实相告,十分满意,这时他正了正身子道:“八桂之地,吾劝侯爷暂时不要急于插手。”
王彦知他还有下文,随认真倾听。
“吾之所以这样说,原因有三。”陈邦彦解释道:“其一,八桂多山,土司众多,地方狭小,商贾不通,钱粮有限,且难以经营,事倍而功半,而侯爷兵马有限,冒然扩张,不仅无法增加实力,反而会削弱侯爷在粤地的力量,使粤地无法开发,此得不偿失也。其二,广西巡抚瞿式耜经营八桂多年,威望盛高,靖江王反叛,亦只是将他锁拿软禁,不敢伤其分毫,侯爷平定叛乱,瞿式耜必然出手接受八桂事务,其有众多桂地官员支持,侯爷与其相争,得不偿失也。其三,陛下封侯爷总镇广东,令侯爷北上三湘,而侯爷却身陷八桂之地,难免使陛下心生疑虑,使君臣相隙,不便侯爷今后行事。有此三点,吾以为八桂之地,侯爷还是莫要插手为善。”
军队一旦有了地盘,有了征税之权,便会情不自禁的想要跟多的地盘,来扩充实力,慢慢成为军阀,成为割据地方的毒瘤。
弘光朝时,朝廷限定四镇,每镇兵额为三万人,但这些掌控地盘的四镇主帅,为了保证地盘,几乎无一例外的私自扩军,而扩军之后,朝廷发放的三万人的银饷,自然不够,所以他们就又想要更多的地盘,如此便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左良玉私自扩军,号称八十万,朝廷怎么养得起,他镇守的武昌之地,自然也养不起,所以左军的军纪最差,四处劫掠百姓。左部反叛东下,除了避开大顺军外,武昌之地抢无可抢,他们欲前往江南就食,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王彦总镇广东,虽不会像四镇与左镇一般盲目扩军,但他还是像他们一样,希望能有更大的地盘,养更精锐的军队。
这时他听了,陈邦彦之语,心中不禁清醒不少,顿时觉得八桂之地,如同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先生说的有道理!”王彦被陈邦彦说动了,前面两点他很赞同,但最关键的还是第三点,皇帝的想法,他却不能不考虑:“八桂之地,本侯便让广西官员,自行善后!一旦平定叛乱,本侯立马回师广东,专心经营粤地,准备北上三湘,同北虏做战。”
“侯爷~”陈邦彦却再次摇头道:“吾以为侯爷轻易离开,也颇为不妥。”
“这是为何”王彦脑中有点糊涂了。
“如今朝廷,真正掌握的不过是粤地与赣南。”陈邦彦解释道:“侯爷既然占据广西,虽不能纳入麾下,却也不能让给与朝廷貌合神离的瞿式耜。吾以为当寻一人,分其权势,使其即便有心拥立永明王之心,也没有拥立的实力。如此则八桂之地安定,而瞿式耜也不敢心怀二心矣。”
&
第155章 瞿式耜夜平桂林
且说丁魁楚被王彦软禁,于府衙内限制出入,能活动之地,不过偏厢前的小院而已,他暂时没有生命之忧,但也前程尽毁。
沟通叛逆乃是大罪,他不禁忧心忡忡,在院中时而来回踱步,时而仰天长叹,心中更是少不了对王彦的唾骂和无边恨意。
这天他像昨日一般,想出厢房走动,却忽然见院中,石桌前正坐着一中年文士,看着他摇扇而笑,心中不禁生出一阵疑惑。
梧州大牢里,陈邦傅四人的待遇,就差上太多,他们不仅被关在阴暗潮湿,散发着恶臭的狱中,还被军士毒打写下长长的供词。
四人俱以为此番必死,意志消沉,以至于食不下咽,正绝望之间,却见丁魁楚乌沙莽衣,腰缠玉带的出现在他们面前。
陈邦彦被王彦纳为幕僚,按王彦之意与丁魁楚商议,不需多费口舌,丁魁楚便立马答应。
好处摆在面前,不同意,丁魁楚最轻也是革职回籍,同意则他还是两广总督,而且还能在广西有一块立足之地,他没有一点拒绝的道理。
不过,王彦也没有轻易的便宜丁魁楚,他想要在广西立足,这桂林之地,还须他自己去取。
丁魁楚随从狱中提出四将,带着麾下六七千兵马,补足一月粮草之后,便离开梧州,前往桂林。
梧州一战,靖江王的势力就已经彻底打残,王彦到不担心,丁魁楚无法攻取桂林,若他连这点能力都没有,那也就不用当什么总督,赶紧回去蹲大狱去矣。
王彦在梧州,一边等待丁魁楚攻下桂林的消息,一边着手在军中建立武院,而在此期间,陈邦彦又向他推荐了番禺举人黎遂球、广南名士邝露等数位士大夫入幕侯府。
王彦与诸位士人一一面谈,发现都十分富有才学,其中黎遂球精于后勤,对于火器也多有涉猎,而邝露工于诗词,还通晓兵法、骑马、击剑、射箭,都是难得的人才,随都被王彦聘为参赞。
这些士人,不缺钱财,向黎遂球还曾经自费为朝廷铸造铁统五百门,支援朝廷抗清,他们之所以愿意成为王彦的入幕之宾,自然是希望能通过他,来实现报国之志和自身的抱负与理想。
王彦心中明白这一点,而且他也知道幕僚的重要性,随除了重金礼聘之外,他还向朝廷讨要官职,以此笼络人心。
对于幕僚,王彦也物尽其用,陈邦彦为他出谋划策,黎遂球处理粮草物资,而邝露则被他拉到武院教授将校识文断字、兵书战策。
当然身为传统士人的邝露,自然对此不喜,心中轻视武人,但看见同样是士大夫出身,而且身为侯爷的王彦,都与一群丘八在一起,便也不好多说,勉强应下。
王彦在梧州城内,招募幕僚,培养军官之时,丁魁楚的大军也慢慢进达桂林城外。
自杨国威败回桂林之后,支持靖江王的官员便人心惶惶,他们中本来就多是投机之辈,见有利可图,以为能混个拥立之功,好得一世的荣华富贵,就纷纷跑来献媚归附,但一旦局势恶化,又立马想要与靖江王斩断关系,好保住身家性命。
在大军逼近桂林的情况下,桂林已经不战自乱,人心涣散,不少官员纷纷挂印而去,就连靖江王亲封的东阁大学士孙金鼎,也逃出桂林。
他同陈邦傅是儿女亲家,于是跑到陈邦傅军中躲避,但陈邦傅刚被王彦从狱中放出来,哪里敢收他。
孙金鼎随欲再逃,但却被陈邦傅士卒拦下,只听其
第156章 后院里王彦唱曲
丁魁楚移驻桂林,留在广州的总督府就空了下来,王彦随毫不犹豫的进驻其中,下属则立马取下总督府的匾额,挂上镀金的楚国公府的牌匾。
王彦走进府中,看属下之人如此铺张浪费,不禁微微皱眉,但他见众人兴致甚高,便也没有出言责怪,只是在心中提醒着,北虏未灭,却不可被眼前的福贵融化腐蚀了心志。
总督府很大,足够数百人居住,王彦便将前院分出去,让予幕僚和用做办公之所,而他则同许嫣嫣等人住在后院。
三女如今只有许嫣嫣和李香君住在总督府内,值得一说的是李贞丽,却不知何时与刘顺混在了一起。
当刘顺有些不好意思的找王彦言明此事之时,令他一阵惊讶,但后来一想,李贞丽已经将近三十,而刘顺又对她有意,自然不会拒绝。她一个青楼女子,能有这样的归宿,也算是福气矣。
这时王彦走进后院,正在对看账目的许嫣嫣见他,立马起身迎了上来,而一旁的李香君则是微微一福。
“今日王大哥怎么回的这么早哩。”许嫣嫣为王彦解下披风,随口问道。
王彦笑道:“有岩野先生在,许多政务都不须吾插手,便早些回来歇息。”
许嫣嫣闻语,掩嘴轻笑,而后就转身,将披风放进屋去。
这时院中就只剩下王彦与李香君二人。
因为侯方域之事,王彦对于李香君是心怀愧疚的,现在看她整个人都有些消瘦,忽又记起几日前许嫣嫣曾言,李香君思恋侯方域,心情抑郁,她便只有拉着李香君,做些事情,来分散一下李香君的注意力,让她不要陷入过度思恋之中。
自南京以来,许嫣嫣一直倍受二女照顾,如今李贞丽即将嫁给刘顺,而许嫣嫣已经找到了他,反而是李香君成了最需要照顾的人。
“李姑娘乃曲词大家,吾有一事相请,不知可呼”王彦见气氛有些尴尬,脑中忽然灵光一闪,打破沉闷道。
李香君明显心不在焉,王彦只得再说一遍,她才微微一福,“国公爷有何吩咐,尽管直言,小女子若能帮上忙,绝不推辞。”
“如今天下板荡,胡虏南侵,而国朝却一败再败,勋贵大臣降者无算,使士民多有堂堂华夏,却不敌胡夷之感,民心士气难免受损。长此以往,则使军民未战先怯,在气势上输于北虏,于大军大大不利也。”王彦本是随便找个话题,可他说着说着,却不禁逐渐重视起来,随正了正身子,认真说道:“吾想编几出大戏,主要讲些忠君爱国,抵御胡虏之事,以此来鼓舞民气,所以想请李姑娘,帮忙谱曲写词!不知可呼””
李香君听完,却觉得之前说得太满,随有些不好意思的做福道:“小女子虽然精通词曲,但多是风尘之作,写的唱的都是小女儿心态,而国公要的确实如民间流传的《薛家将》一般,战场杀伐,精忠为国的大气磅礴之作。小女子恐怕不能胜任,若耽误国公的大事,岂不是大罪过。”
王彦见李香君拒绝,一时间不知该如何相劝,他一方面也觉得李香君说得很有道理,她没有经历过战阵杀伐,肯定写不出王彦要的作品,但眼下他身边,又没有这方面的人才,李香君不行,那其他人就更加不用说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