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崇祯十七年秋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话凄凉

    一时间,王彦心中不禁一阵犹豫,正好这时放好披风的许嫣嫣从屋里出来,王彦索性就把方才之事说与她听,也好一起做个决定。

    &n




第157章 扮海寇郑氏掠粤海
    《木兰辞》就这样被决定下来,王彦没有期望一下就能编出他想象的戏曲,只希望李香君能以此练手,今后再写些关于岳武穆,文节公的戏文。

    许嫣嫣见李香君有事可做,心中高兴,又让人请来苏昆生,王彦见她上心,索性让人请来一个南戏班子,住在国公府中,专门供李香君驱使。

    一时间,总督府外的士民,便时常听见一阵阵咿咿呀呀的唱词声。

    南戏起源于杂剧,建炎南渡以来得到很大发展,重声腔,但广州位于天南,在戏曲文化上,要远远落后于江南,苏昆生听了王彦的建议,引入北剧的弦乐,与南戏的管乐融合,再加上锣鼓、节板,立马使的戏曲风格大变,少了一份江南之地的秀雅,却多了北地的广阔荒凉,使得与《木兰辞》更为契合。

    对于这种稀奇的唱曲,自然很快就吸引了士民的注意,几日之间就传遍了广州城。

    明代市民阶层兴起,这是历朝历代不曾有过的现象,时人喜戏曲、小说,这是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才会出现的产物。

    不几日,总督府后院外的街道上,就已经被许多凉棚占据,每日都有不少人特意赶来,只为了院内偶尔传出的那一声唱词。

    王彦对此不以为意,他正烦脑着招募新兵之事,但苏观生却忽然冲进府邸,寻见他便破口大骂,“君父以粤地相托,尔便如此报君父之恩耶”

    王彦不明白苏观生为何如此,又不敢得罪这位老阁老,随只得让他先骂完,才问明其为何如此生气,才得知是府内戏班每日唱词,弄得满城皆知,尽以为楚国公每日只于府中日夜笙歌矣。

    当下王彦只得连忙给他解释一番,说明用意,苏观生才怒气稍息,但却依然不同意王彦将戏班放在国公府内,让他很是为难,最后只得同意,只要找到合适之地,立马将戏班迁出府邸。

    王彦见苏观生放下此事,心中不禁微微一松,准备起身送其出去,但苏观生却径自在一旁的椅子上坐下,而后递出一份奏报道:“国公且看看这个!”

    王彦不禁一阵疑惑的接过,而在他开始观看时,苏观生便解说道:“本月才刚刚出头,就有三艘商船被劫,这海寇实在太过猖獗,完全不把朝廷放在眼里,国公必须尽快派遣水师肃清海域,不然粤海通商,便只是空谈。”

    王彦看着奏报,听着苏观生之语,不禁眉头紧锁,“阁老九月底主持通商事务,派船出海,为何当时没有商船被劫,反而现在出了问题呢”

    苏观生脸色一变,意识到问题要比他想象的还要严重许多,“国公的意思是,有人从中作梗”

    “只是怀疑,本没证据。”王彦点了点头,又问道:“如今广州附近的海商有什么反应”

    苏观生若有所思道:“市舶司上报,从九月底,出海的船只就有减少的趋势,而到最近劫船之事发生后,更是降低了八成不止,那些大海商,都已经不再派船出海,只有些小商人,因为银钱紧缺,急需周转,所以才冒着危险出海。”

    王彦听完,心里已经明白,必然又是郑氏在捣乱,而苏观生刚刚说完,就已经明白了这一点。

    如果是一般海寇,王彦还有点信心,可要是郑氏这个海上霸主,以他麾下水师的实力,还真不是对手。

    一时间,王彦同苏观生,不禁双双陷入沉默。

    &n



第158章 招大将王彦说施琅
    听了许嫣嫣的话语,王彦已经没有休息的意思,而是反回前院,正好来到众幕僚的的办公之地,随将方才之事告知,让众人集思广益,想个对付郑氏的策略。

    如今王彦的幕僚,在众人的相互举荐之下,已经多达二十余人,他们听王彦之语,随停下手中事务,相互商量起来,而王彦则搬来座椅坐下,认真倾听。

    不多时,邝露首先作揖道:“国公,在下以为,郑氏既然扮作海寇,便没有将事态扩大之意,其派出的战船,必然不会太多,国公和不将计就计,灭掉这支郑氏船队呢”

    王彦之前总是拿粤地水师与整个福建的海上力量相比,现在听了邝露之言,眼前不禁一亮,点了点头道:“海雪先生之言,令吾醍醐灌顶,但郑氏水师精锐,而吾粤地水师却刚刚组建不久,战力低下。俞参将祖上乃俞武襄公麾下部将,算是精通水战之辈,但前日三十条大船被海寇包围,居然损失大船二十艘,士卒五百余人,而敌船未沉一艘,差距实在太大也!”

    诸多幕僚闻言,不禁微微皱眉,片刻后,邝露才作揖道:“国公,今敌强我弱,硬拼必败,在下以为唯有智取,或许还有些机会。只是吾等都不通水战,只能提些思路出来,还望国公谅解。”

    “大海茫茫,俞参将出海两日,却依然与郑氏兵船相遇,吾以为广州城内,必然有海商,将消息秘密传给郑氏。”陈邦彦作揖一礼,出来补充道:“吾以为国公或可以利用此点,放出假讯息,用计伏击之。”

    王彦听两人之语,心中思路渐渐清晰起来,逐渐有了一个计划,但他与众多幕僚一样,都不精通水战,只能有个大致思路,具体细节该如何敲定,还需要精于水战的将领参与进来。

    王彦想到此处,随站起身来,向众幕僚拱手一礼,“诸位先生之言,与吾有大益。吾心中以有策略,现在便寻精于水战之人去也!”

    说完,王彦便离开了国公府,但并未去水塞,而是前往城内的一座小院。

    院子位于城东,离国公府还有些距离,王彦没有骑马,而是在数十名精锐甲士的护卫下,沿着街道往城东而去。

    街道上的士民,见他纷纷作揖行礼,但并不慌张,因为他们大都知道这位国公爷,与其他官老爷不同,不仅手下军纪森严,从不扰民,自身也与民和善。

    因而街道两旁的士民并没一般小民见官后的惊惶,而只是尊敬的一礼后,便不再理会,各自做着各自的事去了。

    王彦很享受这种感觉,不觉之间,便来到小院外,两名守卫在院门前的士卒见他,立马跑过来行礼。

    “这几日施千户可还好”王彦一边让士卒免礼,一边开口问道。

    “启禀国公,施大人每日在院内看书练武,并未有什么异样。”士卒一边引着王彦向院门走去,一边说道:“今日俞将军来看望施大人,现正在院内相谈哩!”

    “哦~”王彦闻言,不禁停下脚步,他制止了士卒进去通报,而是站在门外倾听,果然听见俞方棋的声音从里面传来。

    院内俞方棋正向施琅请教水战之法,而施琅竟然没有保留,认真与他探讨,王彦听了一会儿,心中不禁一笑,随推门进入院内。

    正相谈的二人,看见王彦不禁一惊,俞方棋连忙起身行礼,而施琅则只是微微拱手。

    自泉州将施琅裹挟到广州以来,王彦忙于事务,之后又领军前往广西平叛,而且水师之事并不迫切,所以便未曾与施琅相见。

    &



第159章 肇庆府土客大械斗
    粤海之边,艳阳高照,带着咸味的海风吹拂这海面,一浪接一浪的海涛,拍击着海岸上的礁石,发出独属于大海的声响。

    海湾处,旌旗随着海风,猎猎作响,王彦在一众军校的护卫下与施琅并立在四千多上身,光着脚板的水师官兵之前。

    面对肃然而立水师士卒,王彦看了施琅一眼,微微点头,施琅便上前训话道:“本将知尔等都是跟随国公爷抗击过北虏的精锐,以孤军守城,击败八万虏兵,是陆地上的英雄,但在大海之上,本将看尔等却如同草包。海上作战,首在万众一心,令行禁止,白天看令旗,晚上观号火,令尔进,则一往无前,令尔退,则掉帆转舵,令尔战,则万炮齐发,令尔撞,则与敌船同归于尽,玉石俱焚。今本将掌管水师,必然严明军纪,若谁人做不到,可趁着国公爷在此,赶紧请命调离水师,本将军中绝不收留草包。但尔等若想要做海上的英雄,为国公爷长脸,本将亦可保证,三月之内,定让我粤地水师,名扬海上。”

    这些日子来,水师官兵,在海上屡次碰壁,累计起来,已经损失了七百多名兄弟,使得这群心高气傲的陆上猛虎,心中多有挫败之感,一心想要找回颜面,所以当施琅说其等为海上草包之时,众人心中虽然不愤,但没人愿意承认自身没有能力,自然也没有人想要调离水师。

    王彦看着一片肃然的水师,不禁满意的点了点头,但还是为施琅站台,大声呼道:“施将军,乃本督礼聘而来的水师总兵官,今后水师之事,全权由施将军处理,他觉得谁有功,本督就晋升谁,他罚谁,斩谁,本督也一概照准。”王彦目光扫视全军,肃声呼道:“尔等都知晓本督之意呼”

    “我等定然遵循施将军之令,不负国公之望!”

    一众水师官兵,顿时齐声应道。

    王彦将该说的已经说了,剩下的事,他便全部交给施琅,随转身退到一边,观摩施琅操练水师。

    这时施琅再次走到水师官兵之前,手按佩刀,大声呼道:“今日本将便发出第一道军令,所有参将以下的各级将校,从此时起,全部登船去做水手,就从这摇橹撑帆开始练起,练成一个,提拔一个,有本事的再升上来,没本事的,那尔就只是个做水手的料。现在全军登船,什么时候肃清粤海,什么时候,再登海岸。”

    施琅一声令下,数千水师官兵,便闻声而动,登上一艘艘海船,在破浪汹涌的海面上,看着旗号,一个个挥汗如雨的进行演练。

    王彦自认为练兵已经够狠,但没想到施琅比他更甚,一时间,心里不禁一声赞叹,于是告知随行的黎遂球,让其每月多播下五百两白银,让水师官兵改善伙食。

    王彦同诸人在岸边,看着海船穿梭,变换阵型,都颇有章法,比之泉州水战时强上不少,于是再观看片刻后,心中随放下心来,便准备打马回程。

    施琅前来相送,谓王彦道:“前日与国公商议,寻佛郎机人购炮之事,还望国公尽快落实。若水师置换火炮之后,末将保证一月内,可安计划肃清粤海。”

    王彦点了点头,“布政使司前日上告,佛郎机人今岁该纳的地租,商税都未曾解押入库,本督近日会带兵前往澳门,



第160章 八十日戴发效忠
    且说王彦引兵,前往肇庆调节土客之争时,江南之地,义民的鲜血,也终于将要流尽。

    自嘉兴、昆山、吴淞、宁国、徽州等地的义民先后被北虏屠戮之后,南直隶幸存的百姓,被北虏残酷的屠杀所震慑,在清庭的高压之下,被迫剃发易服,做了清廷的顺民。

    如今的江南之地,除了浙东的鲁王之外,便只剩三支义军还在苦苦支撑。

    太湖上吴易、陈子龙,凭借辽阔的水域和四通八达的水上航路与北虏周旋,情况最好。

    徽州山区,江天一领着数千残兵,在大山中东躲西藏,北虏一时间无法寻得他的踪迹,所以处境次之。

    江阴城内,陈、阎二公会合六万义民,被二十余万清兵,两百余门重炮,日夜攻打两月有余,情势最危,但牵制的北虏兵力,也最为雄厚。

    江阴举义旗之初,北虏统帅多铎见江阴搓饵小城,不以为意,只命投降清廷的汉将刘良佐,引数万兵马来攻。

    八月中旬,刘部进抵江阴,将城池四面包围,设牛皮帐攻城东北角,义民索巨石投下,清兵数百人皆死,刘良佐随只得暂且移营十方庵,令士卒压着庵内僧侣,到江阴城外跪泣,陈说利害,劝说义民投降,但城内众人皆不听。

    刘良佐无奈,只得再次发兵攻城,但陈、阎二公守城得法,进攻屡屡受挫,刘良佐随让人将劝降书信射入城中,甚至亲自策马来到城下劝降,曰:弘光已北,江南皆下。若足下转祸为福,爵位岂在良佐下,何自苦如此”

    阎应元从容道:“江阴士民,三百年来食毛践土,深戴国恩,不忍望风降附。应元是大明典史,深知大义所在,绝不服事二君。将军位为侯伯,掌握重兵,进不能恢复中原,退不能保障江左,有何面目见我江东忠义士民耶”

    良佐惭愧不已,又以清廷召谕相示,劝江阴士民接受招安。

    应元怒道:“有降将军,无降典史。”一声梆响,火箭齐发,良佐连跨三四马逸去,叹息道:“江阴人没救矣!”

    刘良佐屡攻不下,却恼了多铎,他认为刘良佐不尽全力,与是派遣恭顺王孔有德,率兵协助攻城。

    江阴城上,陈、阎二公,每日坐卧,皆在城上,与义民共甘苦,有战则当先,对受伤之义民,好言安抚,亲自照料,民濒死而无恨也。

    如此,江阴士民,人人用命,清兵只能望城兴叹。

    九月,清廷贝勒博洛、尼堪击败吴淞义军,率马、步二十余万尽来江阴,将义师首领吴淞总兵吴志葵、镇南伯黄蜚缚于十方庵,命作书招降。

    蜚曰:“我与城中无相识,作书何用耶”

    次日清军兵临城下,博洛命二人于城下招降,黄蜚默然不语,吴志葵涕泪交横,仰头劝众人早降。

    应元叱曰:“汝为大臣,不能斩将立功,一朝为所缚,自应速死!”

    吴志葵大泣拜朝。

    博洛见城中拒绝招降,随发兵攻打,他认为刘良佐曾任大明伯爵,手握重兵,却连一个小小的江阴城都打不下来,于是便打了他一顿板子。

    刘良佐惭恨不已,随督促部下拼命攻城,而这时攻打的清军,已经达到二十四万之众。

    陈、阎二公,与乡民义勇扼守危城,逐渐不支,随派遣徽商程璧等人,先后出城,联络各地义师来援。

    江天一遁出群山来援,为清将卜从善伏击,败回山中。

    陈子龙、吴易领战船来援,为清将李成栋所阻拦,大战一日,部将于世忠受重创,吴毅山断三指,依然不能破敌,随退回太湖。

    &nb



第161章 多尔衮欲招郑氏
    ps. 奉上今天的更新,顺便给『起点』515粉丝节拉一下票,每个人都有8张票,投票还送起点币,跪求大家支持赞赏!

    十月时节,满清入关以有近六月时间,如今天下之地,虽然因剃发令而鼎沸,但前日征南大将军博洛上奏,已经荡平江阴,江南义军多以被平定,使得原本对动荡局势感到不安的清廷,暂时放心下来。

    原大皇城内,三大殿被毁,如今尚在修缮之中,一群身着满服,拖着金钱鼠尾的清廷大臣,便只能走上武英殿议事。

    大殿内,三十多岁的多尔衮,精力充沛。

    一众清廷朝臣,鱼贯进入殿内,在内院大学士冯铨的带领下,齐齐跪拜:“奴才参见摄政王千岁,千岁,千千岁。”

    “平身!”多尔衮身着王服,端坐在宝座之上,微微抬手。

    一众清廷大臣,随从地上爬起来,低着头颅于大殿两侧,分两班站好。

    这时在一番满洲礼节过后,多尔衮随让诸臣开始议事,两班中立于文官之首的冯铨,随又跪拜道:“启奏摄政王,征南大将军率十五万军,于仙霞关外虎视福建,南明郑芝龙驻兵延平城,畏惧不前,奴才以为,这是我大清天威震慑,南明诸臣降服。因此奴才请求摄政王下旨,今博洛出击歼灭郑芝龙,一举克服江西福建两省。”
1...4142434445...358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