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崇祯十七年秋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话凄凉

    江南之地义师的败亡,使清兵能够没有后顾之忧的压向钱塘一线,使浙东鲁王压力大增,而另一路清兵在将徽州义军赶入大山后,也开始顿兵仙霞关外,窥视闽地。

    自从清军打下南京和杭州以后,多尔衮以为天下以定,随派遣诸多降臣,前往南方招抚惨明势力,但最近这些使臣却先后传回消息,各地皆拒绝招抚,隆武朝廷甚至直接将清廷使者斩杀。

    这让多尔衮明白,清廷已经没有招抚南方的可能,想要一统天下,唯有发兵击垮南方的隆武政权。

    这时多尔衮听冯铨之语,心中不禁一动,但范文程却忽然出列拜道:“主子爷,奴才以为冯学士之言不妥,郑芝龙驻兵不前,但他在仙霞关以外,一百七十余处,设兵把守,守军十万,在加上仙霞关内之兵,人马大于博洛,且闽地易守难攻,而郑芝龙海寇出身,擅长游击,郑氏之兵又粮丰钱足,奴才以为对郑芝龙,应招抚为宜。”

    在江南平定之后,多尔衮下一步,便是向浙东和福建、江西用兵,他听了范文程之言,眉头不禁一挑,“招安”而后又点头赞赏道:“这个主意不错。郑芝龙原本就是被崇祯皇帝招安的,此人诡诈多变,效忠哪个皇上都一样。隆武帝不能招降,这郑芝龙确可以试上一试,即便不成,我大清也没有什么损失。”

    众清廷大臣闻语,顿时齐齐跪拜:“摄政王英明!”

    多尔衮微微一笑,“那就按着范文程之意办吧。兵部可即刻传旨给征南大将军博洛,让他派使臣密见郑芝龙,可先许下重利,使其动心,等灭了浙东明军,再来于他详谈。”

    “喳~”范文程拜道:“奴才这就按主子爷的意思去办。”

    多尔衮随即一挥手,便起身转回殿后,而一直众满清大臣,则立马低头恭送,待看片刻后,才三三两两的退出五音殿。

    詹霸自从扬州返回北京后,拿着王彦交予的十万两白银与诸生王续在城中活动,却没见多少成效,而剃发令一下,王续也不便在城中活动。

     




第162章 王士衡夜观土客斗
    ps. 奉上今天的更新,顺便给『起点』515粉丝节拉一下票,每个人都有8张票,投票还送起点币,跪求大家支持赞赏!

    对于北京与江南之事,王彦不曾得知,他如今正领着五千兵马,过新会往开平而去。

    大明朝局势的恶化,从北而南,天南之地也因为各种原因,经济日趋萧条,使的粤地之地的资源紧缺,一部分客家人,随迁往粤西,粤南,但随之而带来的粤西、粤南,土地水源的紧张,也加剧土客矛盾,为大规模冲突创造了条件。

    一时间,广南人把客家人称为“匪”,自以为与之水火不容。反之,客家人认为广南人生性残忍,不能信任。

    王彦从幕僚处得知,土客之争在粤地已经开始了很长一段时间,只是这次声势比较庞大而已。

    这让他意识到,想要解决这场旷日持久的问题,并不那么简单,如果不能将最根本的问题,土地和资源分配好,那即便这次争斗被他压服下去,今后还是会出现各种问题。

    未免事态过于扩大,王彦行军的速度很快,越过了情况较轻的新会,直奔事件的中心开平县。

    当王彦领着兵马赶到开平时,天色已经全黑,但隔着数里都可以看见,离县城不远的一座小山上火光冲天,一阵一阵的喊杀,也影影约约的传了过来。

    王彦见此,心中不禁一阵大惊,这等声势,相隔数里,依然能闻,哪里像民间械斗,分明是两军交锋。

    当下王彦不敢在等,随连忙命属下兵马,打起火把,加速往开平赶去,而大军越接近事发之地,那慢天的喊杀之声,便越发激烈。

    不多时,王彦一行终于赶到离小山不远的地方,但他们的到来同时也引起了冲突双方的注意。

    开平境内,客家人少,而广南人多,所以被围在山上的客家人不能下山,一群数千之众的广南乡民却挡住了大军去路。

    这些乡民手中或提土刀或握长枪,有的甚至还背着弓箭,除了没有火器外,分明就是一支大军,甚至比一般的流寇,装备都要精良。

    华夏历朝,除了秦与蒙元,其它各朝,包括大明,除了精良的铠甲和机弩之外,并不禁止民间藏有兵器,只是王彦却没有想到,广南民间,尽然藏有着么多兵器,看得他心惊不已。

    王彦见此,脸上不禁眉头一皱,大声呼道:“吾乃广东都督总镇,皇帝亲封的楚国公,汝等赶紧让开道路,本督要去调和矛盾,有什么事情,本国公定然给汝等一个满意的处理方案。”

    一众乡民闻语,顿时一阵骚动,但却未挪开半步,王彦见此不禁有些怒了。

    这些乡民,居然不将官府放在眼中,今后如何管理,随怒道:“汝等都是大明的子民,难道真要争个不死不休,还要得罪官府吗”

    王彦带来五千人,衣甲整齐,兵器在夜空中寒光闪闪,乡民虽然人数不少,但毕竟是民,对官军还是存在一些畏惧,而且眼前还是什么国公爷,心中难免有些心虚。

    这时众人见王彦发怒,不禁有些不知所措,半响后才推出一年老者出来说道:“老朽见过国公爷,方才族老们以为国公是客家人搬来的救兵,所以才让乡民出来阻拦,还请国公见谅。””

    王彦看远处山上,客家人结塞而守,广南乡民打着火把,蚁附攻山,双方火箭乱发,不时有乡民中箭倒下,心中又惊又急,“阻拦之事,本督不会计较,现在汝立马让人通知



第163章 不耗钱养兵十万
    ps. 奉上今天的更新,顺便给『起点』515粉丝节拉一下票,每个人都有8张票,投票还送起点币,跪求大家支持赞赏!

    福建一省,郑氏拥兵近二十万,而王彦总镇广东,带入粤地的兵马,却不到两万人,朝廷给他定额三万,他都尚未补齐。

    虽说广东之地还有些卫所之兵,也有些募兵,但这些兵马的战力,却连盗匪都不如,王彦自然看不上这些兵马,不然也不会将陈邦傅等四部兵马赶到桂林。

    同为总镇,王彦与郑芝龙相比,却显得名不副实,差距甚远。

    自梧州返回广州之后,王彦所有的政务中心,便是扩军二字。

    军中邝露,虽然不喜同武人打交道,但在王彦为其讨要了兵部主事之职后,加之身为士人的操守,使他教授各级校尉时,十分尽心,也十分严厉,就连斗大的汉字都不识一个的刘顺,也能偶尔说句“兵法云”了。

    将校的问题,王彦决定在军中决绝,但兵源的问题,却让他很是苦恼,原来的卫所之军不能用,而新募兵马又需要大量的钱财。

    粤地一年赋税不过一百万两左右,除去官府消耗和解押朝廷的税银,能剩下的银钱根本没有多少,勉强能养三万人马就很不错了。

    如今粤海通商之事,因为郑氏破坏而一筹莫展,海商们不相信粤地水师的实力,出海根本不报备市舶司,反而给郑氏交税,插郑氏的黄旗,使得粤地海税尽归福建所有。

    在粤地水师没有练出来之前,根本不可能出海查禁走私,逼迫海商回市舶司交税,所以王彦将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无法享受海外通商带来的利益。

    王彦要扩军,三万人马自然不够,至少要十万大军,才能在不久的将来,既能守住粤地又能北上湖南。

    可扩军就需要银钱,但他手中唯有郑氏那里抢来的三百五十万两白银。

    这比钱看起来数目巨大,但王彦初到粤地,要做的事却太多,三百五十万两白银,根本不够花销。

    今时以是十月,农时已过,扬州三十万百姓,至少要到明年夏秋之际,才能实现自给自足,而这段时间之内,粮草、物资、工具等等的花费,至少一百万两白银,而王彦在梧州封赏全军又花掉十万两白银,今岁还需想朝廷解押一百万两,剩下的银两,便只有一百四十余万两左右。

    这一百四十万两,还需要为水师添置火炮,为大军购置粮草器械,为士卒发饷,还需为北上湖广留下一批银饷,基本就已经捉襟见肘。

    王彦要募兵十万,显然没有足够的赢钱支撑。

    昨夜王彦夜观土客之争后,心中却忽然多出了一点想法,随连忙连夜于幕僚相商,逐渐相处了一条对策。

    是日清晨,王彦便上属下请土客两族之人,来到他的大营,为其等调解矛盾,解决危机。

    不多时,广南乡民推选的四位老者,便来到王彦营中,但客家人却迟迟不至,王彦随只得先于四位乡老攀谈,以便多了解一些广南人的想法。

    王彦不须多问,广南人已经将想法和盘托出,“田产留下,客家人必须离开肇庆、广府,反回粤东之地。”

    对于这样的要求,王彦早有料到,土客之争归根结底,还是资源的争夺。

    这时被派往山上传命的校尉却进来禀报,言:“客家人不敢下山,必须得到保证,只派了几个小辈前来。”



第164章 卫所制与府兵制
    ps. 奉上今天的更新,顺便给『起点』515粉丝节拉一下票,每个人都有8张票,投票还送起点币,跪求大家支持赞赏!

    明代卫所制度,为明太祖所创立,其构想来自于隋唐时代的府兵制,但与府兵制又有很大不同。

    两者都是兵农合一,平时为耕种土地的农民,农隙训练,战时从军打仗,但卫所制是死籍,一旦入籍,非绝丁绝户不能除籍,而府兵制则由折冲府选拔,它开始于南北朝,源起于北魏时期鲜卑人当兵、汉人务农的政策。府兵全家可以免除赋役,当兵成为鲜卑人的特权,到了北周后期,迫于形势,汉人才被募充作府兵。

    卫所制以在籍之民养兵,民负担沉重,且只有正丁免杂役,民多不愿入籍,而府兵制,士卒只需自备参战武器和马匹,一丁被选全家免赋,民多以此为傲。

    两者相较,府兵制创建了隋唐,而卫所制却没有守住大明的江山,当然这与唐时尚武的风气也有一定的关系,但府兵制的好处也摆在那里。

    府兵制既然如此辉煌,为何又逐渐被募兵制所取代呢为何府兵制又会在唐朝达到鼎盛的天宝年间被废除呢

    府兵制起源于南北朝,中华正统崩坏,衣冠南渡,北方版图碎了一地,先后出现十六个国家。

    这些国家的特点就是版图小,府兵作战,不用离乡太远,而一但守土,又因为保卫的是家乡安宁,所以人人争先,这是府兵制兴起的原因,而盛唐之时,版图何其之大,边疆之地离中原何其之远,而古时出行千里,便不知道人还能不能回来,几乎就是生离死别,府兵们的战斗意志也自然低下。

    唐玄宗天宝年间,屡屡对边疆进行征伐,时诗圣杜工部于天宝年间所作《兵车行》中有,“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老者出征的时候年纪小,是里正帮他裹头,十五岁驻防河西,四十岁了还在西面边疆屯田,等归来的时候,头发都已经花白。

    这除了因为战争频繁,也因为盛唐时版图太大,从关东汉地,到河西走廊,甚至天山之外,岂止千里,府兵制已经完全不能应对,这与秦国实行秦法,小而强,而秦朝实行秦法就立马成了暴政有异曲同工之妙。

    秦国征发劳役,关中到长城,劳役两三月便能回,秦朝征发劳役,从楚地到渔阳,几乎就是有去无回,所以系统扩大之后,原本好的制度,可能就会变成一项坏制度。

    府兵制在盛唐被废除,说明他并不适合盛唐,但在其被废除不久,便爆发了安史之乱,而后就是漫长的藩镇割据,又实在值得让人深思。

    黎遂球听了李邦彦之言,眼睛突然瞪大了不少,“府兵制”

    “不错,以如今粤地财力,本督若想多养兵马,唯有此制也!”王彦点点头,接着往上走去。

    黎遂球掌管后勤,他一边跟着王彦的脚步,一边在心中盘算,片刻后,不禁点了点头,“粤地一百五十余万户,国公养十万府兵,田赋少收不足一成,此法可也!”

    陈邦彦却道:“余也赞成此法,只是身为幕僚,却有几言须说予国公听之,其一,兵者,国之大事,生死之道。国



第165章 解纷争各有苦衷
    王彦说完,期待的看着眼前的老者,但老者却依然有些犹豫。

    一旁的陈邦彦见此,随走上前来,“老丈,这位乃是总镇广东,皇帝亲封的楚国公,而整个粤地都是楚国公的治下。今有国公为汝等作保,老丈还有什么好担心呢况且汝等待在着山上,山下的乡民又不会退去,想要保下全寨,还是需要下山商议一个结果出来,才能解决问题呀。””

    老丈与众多客家乡民闻语,心中大惊,都督不知道什么,但国公却是如雷贯耳,那可是仅此于王的存在,他们常听戏词,那跟随太祖皇帝打下大明江山的徐达、常遇春,生前不都是国公么

    一时间,众客家乡民,顿时齐齐拜下,王彦只得再次扶起那老丈,而后谓众多乡民道:“本督知道,官府在处理土客纷争上,一直有失公正,但如今粤地归本督治下,本督就不会让汝等再受不公。”

    王彦边说边紧握着老丈之手,而感受到手上传来的力量,老者忽然老泪纵横,“草民等人谢国公大恩,草民这就随国公下山,听从国公的安排。”

    王彦闻语,满意的点了点头,“老丈不必着急,且先同族人沟通一番,商量个底线出来,才好同广南乡民谈判,本督给汝等一炷香的时间,然后再一起下山。”

    得王彦提醒,老者于是便同族人进土寨商议,而王彦则被人引到里面歇息,他经过土寨中央时,见原本供童子嬉戏的空地上,几乎摆满了被白布的覆盖的尸体,足有上百之多。

    王彦见此,不禁同身后的陈邦彦对视了一眼,而他们都从各自的目光中,得出了一个结论,土客矛盾不可调和,唯有分地而居,才能避免下一次冲突的发生。

    王彦一行,清早上山,等到将近午时,才带着两名客家族老下山,他们一人叫李广寺,一人叫王修安,代表着这次与广南乡民冲突的客家李、王两族。

    这次土客之争,起因不过是土客之间争夺一处水源,从起初的两户人家,发展到两村,最后影响到粤西、粤南,将近四府之地,死伤过万,可见土客之间的矛盾由来日久,任何一件小事都能发展到大械斗,双方之间已经完全没有信任可言。

    回到大帐后,王彦随让人再将土客两方都请进来,分开坐定后,便直入主题,“土客皆大明之民,今因土地、水源之事,两方相争,致使乡民死伤万人,本督心中甚痛,而局势恶化至此,朝廷调解不利,疏于管理,也富有很大的则任。今日,土、客,在加上本督,吾等三方,就于眼下之事,好好商议,拿出一个各方都接受的策略出来,避免今后再发生这样的争斗。”

    王彦说完,就像陈邦彦看了一眼,于是他便起身,接着说道:“国公之意,今后官府绝对不会允许粤地再发生这样的械斗,这是官府的底线,所以今日土、客两方,各自有什么意见,都说出来,官府再居中调节,彻底解决矛盾,让百姓可以和平相处。”

    土、客双方之人闻语,便知这次官府的态度与以往大不相同。以前官府是和稀泥,等他们打完了,再来处理,而出面者,多是知府老爷,而这次先是一位姓何的大人出来阻止,结果没能控制事态,立马又从广州请来国公带着大军前来调解,可见官



第166章 王士衡重建府兵制
    广南之地,客家势弱,所以一听方才之言,便立马以为又要被朝廷出卖,难免阵脚大乱,但现在见王彦再次保证,陈广寺不禁想起王彦在山上,执手而言之语,心中才稍微安定。

1...4243444546...358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