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七年秋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话凄凉
王彦见两人情绪稳定下来,随示意他们起身做好,而后才接着说道:“客民心中之忧,本督甚知,所以本督既然决定尽迁广南客民,就定然不会让汝等无家可归,无地可耕。”
王彦的话,让在场诸人心中一震,若真能迁走客民,则广南乡民的目的达到,而客民迁往它处之后,朝廷能分配屋田,客民心中自然也不会不愿意,毕竟没人愿意隔三差五的就与广南乡民起冲突,没人愿意被人围在山上,提心吊胆的过活。
百姓都追求安定,土客之民都不例外,但王彦之策的关键,得有一块无主之地,来安顿客民,若没有,则一切都不成立。
“诸位可能不知,本督在琼州府安置了三十万,跟随本督一路南下的扬州百姓。”王彦见众人都将目光向他看来,脸上多有期待,于是接着说道:“这琼州府虽然孤悬海外,被视作化外之地,但诸位可能不知道,他方圆六百里,比整个广南都大,而如此广阔的土地上,却只有人口五十万,即便是加上刚刚入岛的三十万百姓,也不足百万。而广南诸府的客家人不过两万户,二十万余人,迁到岛上,完全没有问题。”
李广寺与王修安听完,眼前不禁一亮,“比广南还要大,那得开出多少地来”
只是在震惊之余,他们心中还是有些不安,毕竟他们已经有些家业,现在却要全部放弃,迁往一个陌生之地,人性使然的让他们感到一阵焦虑,“国公爷~草民听说,琼州府乃是流放犯人之地,那里毒虫盛行又多瘴气,我等真的能在琼州府生存下去吗”
陈邦彦闻语,起身替王彦解释道:“这一点,两位老丈可以放心,若琼州无法生存,国公爷是绝对不会将一路相随的三十万百姓放在危险之中地。要知道,他们可不是什么难民,而是国公大军的家眷,也是国公的追随者。如今他们都已经落户琼州,两位老丈又有什么好担心的呢”
李、王两人闻语,这才彻底放下心来。
王彦也接着道:“客民迁入琼州之后,官府会为客民提供工具、米粮,帮助客民搭建房屋,而每户客民上岛,开垦之地,三年免税,三年之后,客民每户可得良田十亩,而其余土地则收归官府,但开垦之民,有优先租种之权。至于客民在广南的土地,官府将以市价收回,当然客民也可以选择,以广南之地,置换琼州之地。这样的条件,两位老丈以为可行否”
客家人来到广南之地,只能在丘陵上开些旱田,即便如此,还是受到广南人的挤压,现在听了如此优厚的条件,自然没有异议。
当下李、王两人,立马拜道:“国公之恩,客民世代不忘,我等一切都听从官府安排。”
客民的问题解决,广南乡民却有些急了。
“国公爷,这次械斗,广南之民损失重大,客民迁走之后,是否拿这些土地,来补偿我等损失啊”谢氏族老,见王彦和气,装着胆子提道。
第167章 佛郎机人的处境
开平的土客之争被解决后,王彦随带着兵马在肇庆府周边转了一圈,新会、台山等地的纷争,很快就平定下去。
王彦随命何刚宣抚广南诸府,并让幕僚黎遂球助之,主持迁客入琼之事,以及回收客民土地,编练府军等事,戴之藩也被留在开平,他的任务则是募兵一万,以此组建王彦的督标亲军。
王彦觉得客民迁入琼州之后,无论是建屋种地,还是开垦拓荒,都需要大批青壮,随没有打算将迁入琼州的客民编城府兵,新募督标也准备从广南乡民之中招募,但不想客家人却争先入募,却让他始料未及。
王彦对于土客之争的处理策略,还快传便广南,而广南乡民同客民也同时发现,以前和稀泥的官府,这次变得前所未有的强硬,土客私斗,被彻底禁止。
无论是迁客入琼,还是编练府兵,招募新卒,都不是短时间内能够完成的事情,所以在波及四府的土客之争逐渐平息之后,王彦便领着兵马,过新会,直驱澳门。
原本王彦帐上,尚有一百四十万两白银,但随着回收客家土地,迁客入琼,招募新卒等事的进行,余银很快就会消耗带劲。
王彦离开时,已经调拨了白银四十万两给何刚,又调拨了十万两给戴之藩,用于发放新募都标的安家费,而着还只是一个开始,后续安顿的银两,可能还有更多。
看着银钱一笔笔的消耗出去,王彦顿有坐吃山空之感,所以打开海上通商之路,便迫在眉睫。
这不仅仅是为了通商带来的巨大税收,也因为客民要入琼州,首先就得保证海路的安全。
粤地水师在战力上不如福建水师,而士卒却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得到太大的提升,所以王彦只能欲善其事,先利其器。
伴随着北地和江南的丢失,大批善于制造火器的工匠和铸炮坊也都陷于清廷之手,广东之地铸炮能力有限,王彦随只得向外购买,因此佛郎机人盘踞的澳门,便成了王彦闻言的首要选择。
明嘉靖三十二年,佛郎机人以晾晒货物之名,以每年上缴地租五百两为代价,获得了在澳门的居住权。
明万历四十四年,卡洛告被任命为澳督,但并没有到任。明天启三年,下一任澳督马士加路正式到澳门到任就职。
至此佛郎机人在澳门设防驻兵,开始在官邸修建炮台,违背了最初的诺言,不过此时的佛郎机人与大明的关系还算可以。
彼时,佛郎机因为与西班牙联姻的关系,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的菲利浦二世宣布兼任葡萄牙国王,佛郎机被西班牙人吞并,而还是兴起的另一股红夷,荷兰人开始称霸海洋,四处攻击弗朗机人。
明天启二年,荷兰人便大举侵澳,出动巴达维亚八艘战舰,并联合舰长苗活的四艘战舰,配备巨炮六十门,士兵千人,由荷兰提督赖臣统率,於六月十日出发,直奔澳门,佛朗机人在澳葡中日贸易船队司令萨门托的指挥下,才打退荷兰人的进攻。
随着葡萄牙被西班牙吞并,已级荷兰的兴起,曾经辉煌的佛郎机人,已经不没有往日的辉煌,所以在澳门还算恪守本分,大明亦多次到澳门购买火炮。
 
第168章 西学东渐与欧陆风云
王彦没想到,他领大军前来,让佛郎机人十分惶恐,居然立马派人将税银解押过来。
虽然银两不多,但佛郎机人的态度,还是让他非常满意,于是愉快的接见了柏应理。
王彦见他一身儒服,头戴方巾,口中说着有些晦涩难懂的汉语,心中不禁一动,“满夷欲毁我衣冠,西夷却慕吾文化。”
彼时西洋诸国,对于中国观感,还是神秘而富饶的国度,直到另一段历史中,英夷出使清朝,见运河两岸,破败不堪,百姓精神萎靡,才认为中国根本不是,而此时中国亦没有如晚清时,被西洋诸国轮番欺凌,反倒是荷兰几次挑衅,却被大明在料罗湾打得大败。
西儒利玛窦进入了中国后,对于中国文明也非常称赞,他说,“这里除了还没有沐浴,我们神圣的天主教信仰之外,中国的伟大乃是举世无双的,中国不仅是一个王国,中国其实就是一个世界。柏拉图在《共和国》中作为理论叙述的理想,在中国已被付诸实践。”
虽说其言语中,多是为了方便其再中国传教,其也批评过,“中国把自己的国家夸耀成整个世界,并把它叫做天下,而且还声称,并且相信,中国的国土包罗整个的世界。”但不能否认,彼时在西夷眼中,中国依然是一个伟大的存在。
明时文人,虽燃被八股毒害,但思想上却依旧活跃,对于西方之学,并不排斥,反而就受得十分迅速,虽说在科学上已经有些落后,但差距并不大,并且在交融之中,做出着自身的改变。
眼前的柏应理,很显然引起了王彦的兴趣,他与之交谈,发现其知天文地理,农政水利,甚至连造炮造统也都知晓,简直无一不通,心里顿是惊奇。
王彦乃大明国公,柏应理自然在他面前,好好表现,耶稣会的先辈都知道,明人不太喜欢他们的宗教,但却对他们的科学很敢兴趣,所以他就投其所好,自然让王彦这个传统儒士,感到阵阵惊奇。
澳门总督府内,依苏沙心中满是忧郁,澳门一地的弗朗机人不足千人,而大明却来了五千大军,并且随着西学东渐,大明的火器并不落后于西方,除了在制造工艺上和质量上有所欠缺之外,数量和种类,都远超西方。
依苏沙这位毫无经验的总督,在心中一番对比之后,已经将自己给吓着了,他甚至想着赶紧收拾一番,随时准备出海,但好在柏应理给他带来了好的消息。
“总督阁下,您不必再为战争而担心,尊贵的公爵大人,是带着善意而来,他要向葡萄牙购买一批火炮,以应对海上猖獗的海盗,作为主的忠实信徒,我希望总督阁下能接受这次交易,因为这有助于耶稣会在中国的传教。是的,我很高兴的与您分享,尊贵的公爵大人与我相谈甚欢,他已经许诺,支持耶稣会在他的治下传教。”柏应理眉飞色舞道:“哦~我想一定是上帝听到了我的祷告,在耶稣会的事业遭受挫折之时,安排尊贵的公爵,来帮助我,完成伟大的传教事业。”
“哦,上帝!”依苏沙闻语,不禁在胸前划了一个十字,他不在乎神父的传教事业,他只知道,不会有战争,澳门和平了,而对于购炮之事,他却不怎
第169章 至澳门王彦购炮
明代前期,火器领先世界,但到正统年间逐渐落后于西方,万历时大明在南海之上,先后与葡萄牙、荷兰交手,随知西夷火器厉害,但明朝没有向晚清一般,对西夷的先进视而不见,等到一揍再揍,才反应过来,而是朝野之间立马警惕,诸如《贺福建南大中丞平红夷书》、《广州府志》、《明史,和兰传》、《筹海图编》中先后对西夷火器进行描绘,朝廷也立马加以重视。
万历后期,朝廷先是命闽、粤之地,将缴获的西夷火器运往京师,而后又从广东沿海的英国沉船上,捞起二十多门火炮,经过试用,发现比之前传入的佛郎机更好,威力更大,朝廷随命名为“红夷大炮”,而后在大臣徐光启的主持下,开始向澳门的葡萄牙人购炮,并雇佣葡萄牙人训练炮手。
朝廷也立马开始仿制西夷火炮,而随着西学东渐,《几何原理》等著作得到译注,大明在火炮锻造上,统规上都做了相当大的改进。
时人便曾言,“借几何之术者,唯兵法一家,国之大事,安危之本,所须此道尤最亟焉!”大臣李之藻,在天启元年,所上《为制胜务须西统,乞赦速取疏》中,说西夷放炮者皆“明理试算”,让大明也要对炮手,进行教导。
大明的火器,从洪武年间的领先世界,到正统之后的逐渐落后,又到万历以后的奋起直追,最后在料罗湾大败荷兰人。
从火器这件事上,我们发现明清两朝的巨大差异,问题从来不是有没有落后,而是发觉自己落后之后的反应。
明朝与西方只是在南海稍微一接触就立马开始仿制弗朗机、红夷炮,而反观鞑清在鸦片战争,火烧圆明园后,都没有惊醒,反而是地方上的汉人督抚,发出图强的声音,兴起洋务运动,最后还因为满人拖后退,而告失败。
正是这种对待先进文明的态度截然相反,最后导致近代中国的落后挨打。
大明与清,都视脚下的土地为天下,但清是故步自封的自大,而明则是自信,因为他有海纳百川、兼容并包的胸襟和虚心求教、奋起直追的态度,这是和清的重大区别。
“轰隆隆”的炮声响起,在海面上炸起数丈高的水柱。
海岸边,猎猎作响的旌旗下,王彦与众人驻足观看。
这时他放下手中千里镜,回头对一旁的陈于阶道:“瞻一觉得如何”
“佛郎机人操炮上,确实只得下官学习。”陈于阶闻语,抬手指着海面说道:“国公且看,佛朗机人,数炮齐发,但落点却几乎在一条线上,距离把握之精准,远胜于下官也。”
“瞻一用炮,也是异常精准,但营中士卒却是不行,数炮齐放,必然有远有近,层次不齐。看来本督除了购炮之外,还需礼聘几名佛朗机教习才行!”王彦点了点头,拿起千里镜再观。
“国公,除此之外,下官发现,佛郎机人做事必求精准,每门火炮,规制完全统一,而弹药的用量也有定制,因此才能做到炮炮精准,而吾军中,
第170章 起浙兵鲁王攻余杭
东南之地,唐、鲁并立,使得天有二日,国有二主,然而隆武登基在前,鲁王监国于后,按法理,鲁王理应退位归藩,使南明至少在名义上实现统一,但无奈隆武帝血统太过疏远,而朱以海黄袍加身,想要退下也不情愿,何况拥立他的大臣,也不愿放弃“定策”之功,担心入隆武朝后不受重用,随使得唐、鲁逐渐对立。
中华自古以来,绝不允许国有二主的局面,浙东鲁王政权中,大臣们随即分为两派。
大学士朱大典、督师钱肃乐、大将方国安等人为一派,他们都认为,“大敌当前,若同姓先争,岂能成中兴之业且圣子神孙,总为祖宗疆土,今隆武既正大统,自难改易,若我监国,犹可降心以相从。”
他们认为,就眼下形式来看,隆武帝已经登基,自然不可能退位,而隆武朝廷已经得到了南方绝大多数的南明势力的承认,而鲁监国只凭浙东一隅与之相抗,乃极为不智之举,所以他们赞成闽浙联合,接受隆武朝廷的正统地位,劝鲁王接受皇太侄之称,去监国之位,以免浙东独树一帜,孤立无援。
可是,国舅张国俊,大将王之仁等人的另一派却坚决反对,俱认为,“主上原无利天下之意,唐藩亦无坐登大宝之理。”
他们主张“先复金陵者为王”,甚至还有人说出“凭江数十万众,何难回戈相向”的话语,不惜动武争夺帝位。
唐、鲁之争,使闽浙对立,但因此而引起的后果,亦使得原本实力就不强劲的鲁王政权,内部也发生了分裂。
唐、鲁两个政权,都以反清复明为宗旨,但此时却因为争夺正统之位,严重削弱了抗击清军的实力。
九月中旬,鲁王朱以海见朝臣分裂,其中不少人主张尊奉隆武帝,心中十分不快,随宣布退归藩位,返回台州。
九月底,主张承认隆武朝廷为正统的大臣,开读了诏书,但在国舅张国俊、督师熊汝霖等人的反对下,最终拒绝了接受隆武政权的诏书,重新迎回朱以海。
不久后,唐鲁纷争中,隆武朝的都御史陆清源被鲁王部将所杀后,隆武帝也将鲁监国的使者陈谦斩杀,使得福建与浙东的关系彻底恶化。
唐、鲁争立,使得南明的两个重要政权,走向对立,唐、鲁之争从此愈演愈烈。
鲁王和忠于他的大臣都很明白,仅凭浙东之地,无法与隆武争位,为了尽早确定名分,随决议大起浙东之兵,先克杭州,再复金陵,先拜孝陵,建立远超隆武朝廷的威望,以复南都的功绩,来登基称帝。
十月上旬,鲁监国与绍兴城外,登坛拜天,晋封方国安为越国公,王之仁为兴国公,并拜方国安为大将军,节制诸军。
不久后,鲁监国朱以海又亲自到钱塘江边,犒赏大军,每明士卒赏银二钱,“责限过江,进取杭城。”
十月中旬,方国安、马士英、王之仁,尽起浙东兵马,合十万众,自五鼓从朱桥、范村、六和塔三处过江,直逼张家山、五云山、八盘岭等处,迫近杭城。
太湖上的陈子龙、吴易之军,在援救江阴失败之后,退回太湖,得知鲁王起兵复杭,随再次大起义师,逼近湖州,准备直插四安镇,切断南京清军援救杭州之路。
江南之地,在诸路义师先后被清军平
第171章 战湖州陈公夜退兵
方国安早在八月间,就曾会同王之仁等部配合当地义师,收复了富阳、于潜等地,并一度逼近杭州,但未能得手。
清闽浙总督张存仁给多尔衮的奏报便言,“叛贼方国安、王之仁从富阳渡江进犯杭城。遣副将张杰、王定国督兵围剿,斩首四千级,余贼盘踞复阳。又令定国追缴,大败方国安,擒其子方士衍等,斩之。”
方国安有之前的失败,对于杭州清军的战力自然有所了解,但鲁王政权急于下杭城,以获得与隆武帝相抗的威望,攻与不攻,退与不退,都非他一人说的算。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