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崇祯十三年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响木

    年逾中年的吴泰在黑板上画出了辽西走廊的大致地图。波浪线代表的大海、尖角符号代表的山脉和四方图案代表的城池,在地形图上一目了然。

    吴泰手中的细竹棍准确点中了一个四方图案。

    “诸位请看,这里便是锦州!锦州虽是重镇,可兵学上叫做什么”

    “死地!”台下一名年轻军官叫道。

    “何谓之死地”吴泰问道。

    这名年轻军官从人丛中站了起来,台下前排的朱平槿回头一看,是这次蜀考中脱颖而出的一名成都书生,名叫张文江,现在是什邡县护庄基干中队的见习监军。

    “锦州左依大海,右临大山,强敌环攻,危亡之地也!”

    张文江停顿了片刻,又补充道:“锦州距山海关四百里,仅有一狭长之走廊与之相连。祖大寿贸然前出锦州,鞑子侧攻其翼,四面环攻,则关宁军后路自断,军必乏粮而自败!”

    这个张文江能见识到这一层,是不容易的,说明他认真研究过锦州地形的特点。朱平槿暗暗点头。孙洪察言观色,立即记下了张文江的名字。

    台上的吴泰同样肯定了张文江的回答。

    “祖大寿贸然筑城于锦州,此其大败之祸端也!”吴泰得出了他的第一个结论。

    由于朝廷军粮供应并不充分,更由于关宁军的世袭将领们也是世袭地主,所以关宁军对肥沃的锦州之地早已垂涎三尺。崇祯四年大凌河城惨败之后,关宁军一直对锦州念念不忘,不愿守在宁远城里吃数量有限的皇粮。他们认为,只要筑成锦州,便可控制辽西大片土地,还可继续以此为由向朝廷讨要大量军饷,利令智昏之下,做出了错误的决策,把自己的军队带入了一个死地。祖大寿被围,不仅把关宁军全部套牢,而且把朝廷有限的军队和军费全部绑架了。

    “洪督师持久之策,乍看稳固,不致惨败,实谬之大矣。此其大败之祸根也!”

    吴泰语气平和,却如惊雷,搅乱了会场的气氛。

    自从天使驾到之后,成都的街谈巷议便出现了一种说法,说洪督师主张持久之计,先守而后可战;而兵部尚书陈新甲为首的一批京官,以供给困难,“兵多饷艰”为由,主张速战速决。崇祯皇帝先赞同洪承畴等人的正确意见,可又在奸臣陈新甲等人的撺掇下,改变了初衷,派职方郎中张若骐前往宁远监军,督促进兵。洪承畴被围松山,许多人便将责任算在了陈新甲、张若骐的头上。朱平槿的将领们也听过这些说法,当吴泰指责洪承畴持久方略大错特错之时,台下便有了些骚动。

    吴泰认为,锦州处于辽西走廊的东北端。如果依靠从山海关而来的陆路供应通道,不仅距离远、损耗大,而更重要的是不安全,有被随时截断的危险。如今黄台吉已经征服了蒙古各部,对辽西走廊已经形成了外线包围的架势,鞑子骑兵可以选择从辽西走廊的任一山间隘口杀出,从而截断大明援军的供应线。

    因此,洪承畴只能通过海运,以辽海边的宁远城、觉华岛以及连山驿附近的笔架山为后方屯粮所在。如要进攻锦州,距离松山最近的笔架山是锦州前线的最佳后勤起点。笔架山距离锦州和宁远各大约八十里;距离松山大约六十里;距离杏山大约四十里;距离连山和高桥只有大约十余里。所以,洪承畴选择的后勤基地看起来并没错。

    那洪承畴错在哪儿

    “关宁军需,已耗尽国力!圣上促战,无奈之举也!”

    吴泰解释道,洪承畴出关,自己便带了十三万人马,加上宁远、杏山、松山等地原驻防守军,人数超过十五万,马匹约五万,加上辅兵民夫,人数再多两万。

    这些人马每月要吃多少粮食呢吴泰在黑板上当场为大家写下了一个数字:粮八万五千石,豆四万五千石,草料一百万捆。如果算上海上运输有三成漂没的惯例,那么这个数字就增加到了粮十二万石,豆六万四千石,草料一百四十万捆!

    吴泰进一步解释,按照洪承畴的方略,他必须等粮草齐备之后才能行动。可既然是海运,那么粮船从天津卫和山东各个港口出发,到达笔架山的时间根本没准。即便晚到了几个月,那些负责运粮的地方官员依然可以轻松地把责任推到变幻莫测的大海身上。

    于是洪承畴就陷入了一个后勤怪圈:因为粮草消耗巨大,所以他想储备更多的粮食。因为他想储备更多的粮食,他就不得不继续等待粮船到达。在继续等待的同时,消耗掉更多的粮食。

    所以洪承畴的持久之策,是不折不扣的消耗战,既与清军较量粮食的消耗,也与祖大寿较量生命的消耗。

    洪承畴选择了消耗战,那输家必然是洪承畴。因为朝廷的储备不可能在宁远长期维持这样一支大军,而锦州的守军更是已经到了油尽灯枯的绝望境地。

    吴泰断言,以洪承畴的战略指挥水平,他不可能看不出他方略中的致命缺陷。

    洪承畴肯定知道,他的持久之策,对锦州城里




第二百九十二章 战事检讨(三)
    吴泰关于松锦之战的解说非常精彩,给台下的听众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朱平槿在掌声中走上校阅台,亲自祝贺吴泰的成功。

    作为一名领导,朱平槿不会轻易放弃这样一个进行宣讲的机会。他趁热打铁地补充道,泱泱大明,广有天下。七百万顷田地,纵然每亩征收一斗粮食,一年也能获得七千万石的粮食。可为什么连一支十几万人的军队数月供应都无法保障

    所以松锦之战的惨败,不是那一位统帅,不是哪一支军队,也不是哪一种兵器的失败,而是大明在决策能力、指挥水平、作战意志、训练程度、情报分析、装备保障、后勤支援乃至于国家动员能力的全方位的失败!

    朱平槿还提醒与会者,松锦大战失败,大明在山海关外的防线早晚崩溃,洪承畴、祖大寿等被围将帅无非殉国或者投降两条路。

    如此一来,大明能战敢战的军队,仅有湖广的左军与陕西的秦军余部了。闯贼正在河南攻城略地,南阳已经危在旦夕;献贼正在湖广安徽与革左五营勾勾搭搭,图谋死灰复燃;四川土暴子依然肆虐川北,全国形势已经极度紧张。

    朱平槿希望台下的干部们,既要从长平山的胜利中找到战胜敌人的勇气,也能从松锦大战惨败的教训中悟出道理,回去后立即将自己关于加快战略调整的决策落实到实处,抓紧一切时间,用尽一切办法,不折不扣完成今年底到明年初的扩军备战任务。

    ……

    吴泰之后,便轮到了长平山之战的英雄王省吾上台演讲。看的出来,当着世子和台下那么多将领的面,他还有些怯场。只有在讲到那些舍生忘死,奋战在胸墙之前的将士时,他才渐渐恢复了常态。

    王省吾先为世子和台下的听众详细介绍了三营在长平山之战前后的过程,然后开始总结经验与教训。

    他认为,护商队提前获知敌人行动的准确情报,先敌占领长平山要点,先敌构筑完善的防御工事,是胜利的第一个关键。

    姚玉川的土暴子既不能绕过,也不能迂回,更舍不得放弃,只能正面进攻三营的坚固阵地,死伤枕藉,尸横遍地,却又无可奈何。

    护商队战斗勇敢,装备精良,训练有素,指挥正确,是胜利的第二个关键。

    在长平山,护商队敢战敢拼,是人人心怀大义,是“忠勇”、是“仁勇”;土暴子也敢战敢拼,却是为了抢粮掠财,所以只能是“蛮勇”。

    “忠勇”、“仁勇”与“蛮勇”之间的区别,是前者没有利益的牵绊,因此士兵能够不计得失,能够人人争先,能够自始至终。而后者是为了活命,是为了发财,是为了发泄暴虐。因此当土暴子发现自己需要为别人的生而死时,军心便动摇了;当土暴子发现别人率先逃跑时,这股蛮勇之气便迅速消散,只剩了逃命的念头。伤患弃之不顾,军械委之于地,完全是兵败如山倒的模样。所以护商队将来与土暴子交战,获胜的窍门便是要打掉敌人的嚣张气焰。敌人丧气了,人数再多都好打。

    装备上护庄队完全压倒土暴子,是胜利的第三个关键。

    土暴子的长枪大戟不多,刀盾甲胄更是缺少。远程兵器和火器中,简陋的弓箭仅造成一人重伤,十余人轻伤,威胁不大。倒是两杆抬枪发射的铁子可以在五六十步远的距离上穿透皮甲,对暴露在外的护商队密集战斗队形威胁很大。这次在姚玉川的中军缴获了几十杆三眼铳,不知道为什么却没有投入战场。

    在这里,王省吾顺带也指出了护商队装备体系上的缺陷,那就是火器太少,火药和枪子、炮子消耗太快。在碑院寺和大仪山两战结束后,护商队的火药储备基本消耗殆尽,战斗力受到了很大削弱,因此丧失了继续作战的能力。因此王省吾建议,以后火药等消耗品应与粮食一样进行储备管理,防止仗没打完,火药铅子先没了,火铳变成了短矛。

    他还呼吁尽快在前线部队实现全部火器化。因为短矛能干的,带刺刀的火铳全能干。火药需要提前包装成块,进行防潮处理。如果装备了大量炸药包,战场上便不会出现护商队与土暴子一起投石头掷梭镖的尴尬场面。步兵营中编制中马匹数量也要增加。即便在崎岖的山区,马匹仍然可以在侦查、通信、运输甚至追击方面发挥重大的作用。

    除了这些具体的战术细节,王省吾还在总结中提到了两个朱平槿关心的大问题。

    一个是人口与田地;二个是读书人的招揽。

    王省吾道,与川西人多地少的矛盾相反,川北的人口逃散极为严重,所以川北土地存在严重的抛荒,荒地几乎随处可见。又因为抛荒,所以川北极度缺粮,根本没有在市场大规模购粮的可能。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就是土暴子的劫掠。

    川北山多田少不假,但理解为全是深山野岭那就错了。在深丘沟壑之中,在山间溪谷两岸,都点缀着无数的小块田地。只要解决了用水难题,很多浅丘坡地便可以种植玉米、油菜等旱地作物。即便是大山,只要清除野树杂草,同样可以种植栗树和果树。所以只要能长草的地方,便能种庄稼;只要能长树的地方,便能植桑果。如此一来,川北上千万亩的荒山野地便可成为上千万亩的良田果园。

    王省吾道,



第二百九十三章 灌口岁修(一)
章节?



第二百九十四章 灌口岁修(二)
    刘士斗还要劝慰刘之勃,两人的谈话却突然被右前侧岔路上的动静打断了。那岔路口被一大片茂密的竹林遮覆,只闻其声,不见其人。

    动静越来越大,刘之勃与刘士斗不禁驻马观看。片刻之后,岔路口便钻出来一支很长的队伍。队伍绵延不断,竟然看不出有多少人。前头三四百人都是精壮,每人肩上一把锄头、镐头或者铁铲,身着一色的灰色对襟布袄,他们在“一二一”的口令声中,整齐地摆手大步向前。

    精壮之后的人更多。他们穿着杂色的短打,有扛锄头的,有推小车的,有挑箩筐的,有背尖背篼的。他们中间还有几个骑马牵骡的人,指挥着人群拐向到灌口的官道。

    这支队伍的行进方向与他们一样,也是灌县。刘之勃吩咐道:“老肖头,你去问问,他们是哪里人马欲往何处去”

    老爷发话,老肖头不敢怠慢,连忙弃了马缰,向岔路上的队伍跑去。他拦住一名骑马之人,那骑手便丢下老肖头,打马朝刘之勃这边冲过来。马到跟前,那骑手大力勒住马缰,顺势纵下马来,给刘之勃和刘士斗行了个单膝跪地的抱拳之礼。

    “下官蜀王府左护卫世袭百户王怀德!参见巡按大人、推官大人!”

    老肖头气喘吁吁地跑回来,可刘之勃没功夫理他。他奇怪地问王怀德:“王百户既是王府护卫,如何到了这成都县地境,又如何带得如此之多的人马”

    王怀德也奇怪地看了刘之勃一眼。世子旨意中不是说他是这次灌口岁修的总指挥么,怎么还问我们去做什么他没有多想,话便脱口而出:“下官奉世子旨意,领着成都县护庄大队及部分庄户前往灌县,参加灌口岁修。世子严令,限下官六日内征召本县王庄护庄队员,自行携带工具和二十日的粮食,在十日内开至灌口,向王府丁原丁公公报到。逾期未到者,领受军法处置。报到之后,一切行止听从巡按大人和丁公公吩咐!”

    刘士斗追问道:“还有哪些个王庄抽人前去每个王庄抽了多少人”

    “其他王庄情形下官不知。下官只知道灌区内的王庄都得到了世子的旨意。世子旨意道,收成要想高,水土肥搞好。欲用水,先修堰。灌区百姓都靠这都江堰分水灌溉庄稼,现在又是农闲,田里农活不多,去修堰有工钱吃食,报名之人很多。王府存粮有限,只好限定每县最多一千人。大人您看,我们正好千人。一人不多,一人不少!”

    一县之护庄大队兵力竟有千人!刘之勃与刘士斗对望一眼,倒吸一口凉气。从对方眼睛里,他们都看到了无比的惊愕。

    “以此推知,仅成都府周边灌区十一县,便有万人之多!若是遍建王庄于四川,那商庄两队即有雄兵十余万!”刘士斗心想。

    “一旬之间,一县之丁尽行征召!”刘之勃猛然惊醒,热汗陡出:“难怪廖抚曾力劝本官,万万莫把世子逼上梁山。世子若反,蜀地皆反!”

    “以此观之,蜀地不亡,大明亦不亡也!大人还要死国、死社稷、死天下乎”刘士斗趁巡按大人分神,悄悄凑近耳语道。

    刘之勃重新恢复成一位朝廷重臣的模样,好言叮嘱道:“士斗在灌口盘桓几日,便赶着到建昌上任去吧!世子让本官总管岁修,不过是借用本官这身衣冠,免得那些地方闲官无事生非。你不必陪着本官去袖手闲坐,也不必等着授官圣旨下来。若是开封、归德有失,还不知道这圣旨能否到我四川呢!士斗到了建昌,好好学着世子,为国家练出一支精兵!本官自会上奏世子,给你派几员大将!世子钦点你兵备建昌,用意便是如此!走,我们与王百户的护庄队同去灌口,路上本官还要嘱咐你几句!”

    ……

    小太监丁原站在依山而立的秦堰楼(注一)上,都江堰渠首工程的几个主体工程——分水鱼嘴、飞沙堰、宝瓶口,个个历历在目;后人添建的几处名胜古迹,安澜桥、崇德祠(今二王庙)、玉垒关,处处尽收眼底。极目远眺,还可以看见青城群峰和西岭雪山,白的、青的山脊,像一座座屏风,横亘在天地之间。

    面对如此壮美的一幅图画,小太监却没被激发出观山望景的兴致。他低头注视着远处内江分水口那白浪翻滚的波涛,又看了看鱼嘴堰上密密麻麻摆放的一排排杩槎(ma cha)和竹笼,不由暗暗皱了皱眉头。

    丁原是十余日前匆匆赶回王府的。一回府,世子就亲自召见了他,这让他大出意外。一名无根无名的小奴才被主子褒奖重视,那是何等的荣耀!

    丁原是李崇文在仁寿县的接班人,他也做好了在仁寿县这个地方干上十年的思想准备,毕竟他的资历和年龄都太浅太小了。谁知最近世子一声令下,突然对大批干部的任用进行调整,他也就被赋予了更重的职责。

    世子交给他的第一项任务,是按期保质完成都江堰岁修。世子强调,都江堰岁修是个系统工程。它并非只是对灌口渠首河道进行深淘加固,而是要趁着内江几条分水河干涸的良机,对它们一并进行清淤固堤。这次岁修动用的队伍共有灌区十县和新津县十一个护庄大队共一万多人。为此成都附近州县的各护庄队几乎倾巢出动,仅有汉州和崇庆州各县另有任务没有参与。且不说都江堰几十年没有岁修,沉积淤塞的砂石有多厚,光是人手如何分配,物资如何保障,首先便是个大难题。

    都江堰岁修不过数月功夫。干得好,世子便有另一项重托。这项重托,就是让他考察岷江已有的分水河偃口,然后选择一个地段修建偃口引水。从这个偃口出发,挖掘修造出一条人工渠,经过彭县一直连通到流经什邡县的石亭江,这样就能把岷江水系和沱江水系打通。不仅利于沱江上游的行船漂木,还可以将人工渠沿途的几十万亩旱地变成灌溉水田。从此,灌区十一县中



第二百九十五章 江南才子
    谨德殿东阁,朱平槿照例在办公室处理公文。

    秦裔刚刚报告,今早辰时刚过,成都府四门外的锦江河水全部断流,说明都江堰岁修的截流工程取得了成功。

    这个消息让朱平槿稍稍松了口气。

    都江堰岁修工程搞好了,可以大幅度提高成都周边各县的农业生产能力和抗灾御灾的能力。将来开掘人工渠,还可以将都江堰灌区的面积扩大。向北延伸至德阳,向南延伸到眉州、邛州甚至仁寿。
1...99100101102103...218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