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崇祯十三年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响木

    然而,这个看似安全无比的协议,却给湖广藩司的所属各府州县官员们带来了大麻烦。

    湖广藩司的翘脚老爷们以为银钞与宝钞一样,市面上流通着的银钞无限丰富,当即行文令各地府州县官府盘查库存银钞,以便上借藩司供此次秋粮解收汇兑之用。

    谁知,各府州县立即回文,说库存银子若干、粮食若干,但库存银钞一张皆无!

    湖广藩司当即傻眼。苦思无果后,只好派出若干衙中师爷,非正式地拜访,暗示当地官府秋粮一季上缴银钞或银钞汇票。前日,一名藩司衙门的师爷刚到长沙府,目前正在与知府堵胤锡协商如何将长沙府去年的秋粮变成汇票。

    堵大人是崇祯十年进士出身,先在京师大理寺干过,后来在南京户部当主事,掌过钱粮,还管过收税,是个正宗的财税专家,据他自己说以前还是个不折不扣的狂生。

    这位过去的狂生对同僚感叹道,这么方便省事的缴税法子他也曾想过,但从没想到竟然会真的实现。

    为什么因为大明朝三百年,以前没有那一家钱庄敢于承接一省税收的汇款和银钱兑换!就算钱庄敢接,官府也绝对不会交给他们!

    首先这些钱庄的本钱太少,数万两银子都要临时筹借,根本不可能承接数十万、上百万的汇兑;其次这些钱庄的网点太少,跨府连州的钱庄规模已经不小了,连跨数省,布店几百家的钱庄更是闻所未闻!

    为此,堵大人还在衙门里感叹道:蜀币一出,天下钞法为之大变!

    那老师爷对吕三道,长沙府银钞代秋粮的法子堵大人原则上已经同意了,但还有些疑虑。因为这种做法没有先例,也没有省里的正式行文。将大堆白花花的银子变成一张汇票,更觉得心里不踏实。所以昨日堵大人悄悄吩咐下来,让他们这些师爷去打探汇通钱庄的底细,探明了立即回话。堵大人交代了,三日内必要准信。因为他近期急着在各县筹集乡兵去安化、宁乡剿贼,那里的山贼越闹越厉害,已经把进剿的官军打败了几次。

    大老爷有吩咐,下头这些做事的人也只好装模作样上街探查。实际上长沙府的人谁人不知谁人不晓:这汇通钱庄的银钞就是蜀王府的票子。那银钞正面上方一行楷体印得分明:“大明蜀王府汇通钱庄”,右侧还有大明太祖高皇帝真容像!

    那老师爷还道,长沙县和善化县因为是长沙府的附廓县,率先得知了这一最新政治动向。两县一合计,发现这里面有一条很长的利益链,县、州、府、省四级的官员都可因此落




第四百四十九章 南道北道(一)
    李白诗云: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蜀道之难,就难在出入四川的通道上。

    从平坦的江汉平原进入蜀地,有好几条路。其中在三峡南北、长江两岸,各有数条路,姑且称为三峡的北道与南道。

    北道横跨巫山,其走向基本沿着长江河道向西。因为要横越深沟高崖的巫山山脉,所以这条道格外艰险,千百年来一直被旅人视之为畏途,公认为蜀道难中之最。北道之中最快捷的路,是三峡纤道。

    成化辛丑年(1481年)间,四川参政吴彦华整修瞿塘、巫峡纤道(注一),不仅方便了船只上行,也为陆路入川提供了一条相对快捷的通道。然而这条纤道有个致命的缺点:不耐季节变化,怕涨水、怕塌方。

    长江三峡江面狭窄,每至汛期(注二),上游连日大雨,洪水汇入干流,三峡江面的水位便会出现数丈甚至数十丈高的涨幅。这种水位的变化往往是突如其来的,几条大河的潮头碰巧叠在一起,就会在陡然间形成又高又猛的洪峰。

    不知三峡脾性的外来者,在汛期贸然行走纤道,突遇洪水下泻,因水位猛涨而被淹死,或被困在江岸边饿死、冻死者不知凡几(注三)。

    当然,为避免长江水位变化的风险也可以走更安全的驿道。这条驿道从夷陵出发,经长江北岸的黄牛驿、建平驿到归州、巴东,再经巴中驿、高塘驿到夔州,最后到重庆、顺庆、成都。只是驿道在距离上比纤道远不少。更要命的是,夔州山高地少,田土存量有限,本地非常缺粮,不可能一下子接收数十万流民。所以流民到了夔州,还要继续向重庆、顺庆方向分流。

    南道,顾名思义,其道路在长江的南岸。

    其走向基本是:经夷陵出发,翻越武陵山脉到达野三关。到达野三关后出现两个选项,一是经建始县到夔州府奉节县,二是继续西行到施州卫。到达施州卫后又有三个选项,一是从施州卫都亭里(今利川县城)转道万县过长江,经梁山(今梁平)、大竹、渠县到顺庆府,二是经忠州过长江,经垫江、邻水到广安、顺庆府;三是暂不过江,继续前行,经石砫、涪州(今涪陵)、长寿直接到重庆府。

    较之北道,夷陵经南道至重庆府几乎是一条直线,距离更近,路况更好。最险的地段便是野三关一带,因为这里出现了一个很深的溪谷断裂带。

    据说,洪武年间明军入川时便走的南道,并铺设了石板路,但此后行人日少,南道便渐渐湮没于荒草密林中。就其原因,还是因为南道出了长阳县地境,断断续续都是土家人(今土家族)的地盘。所以大明三百年,除了从事贸易的马帮时而往来其间,普通汉家百姓走得不多。

    ……

    向陈有福一干人等建议流民入川之路选择南道的青年书生,名叫文逢吉。

    文逢吉是夷陵知州张达中推荐给陈有福的人。明面上的理由是文逢吉乃夷陵当地望族,熟知川、湖间的山川地理。暗地里的理由是张达中与文逢吉的父亲文安之当年同在杨嗣昌手下效力,两人脾性相投,成了好友。文逢吉为蜀府军做事,一可提携老友之子,二可让自己在蜀府

    军中有一个眼线或者叫退路。

    事实证明,张达中以私心埋伏笔,起到了他意想不到的效果。文逢吉和他的老子文安之,不仅真的在流民入川这件蜀世子高度关注的大事上发挥了巨大作用,而且张达中就此搭上了蜀世子朱平槿的贼船,在荆州知府任上保住了自己的身家性命。

    文逢吉的建议,出乎于与会者的意料,引起了激烈争论。反对的声音很快出现,其理由主要有两个。

    一是夷陵与夔州商议好的流民入川路线是北道。为了迎接百万流民过境,夔州府那边正在千方百计筹集粮食药品农具等物资,并且还煞费苦心将部分物资转运到了巫山等沿途各县各码头。

    文养正道,他路过夔州时魏辰曾交待,夔州王庄在川湖交界处的鳊鱼溪边设立了第一个补给站。从鳊鱼溪到夔州,沿途已经储备了千石粮食。为了储备这些粮食,夔州官仓民窖不仅来了个底朝天,而且腾空了夔州护庄总队的战备粮仓!目前魏辰已经下令,自他这位总队长始,夔州护**一天吃一顿半,直到世子的补给粮船到来。

    假如仓促更改流民入川路线,夔州府那面付出巨大代价进行的许多安排就落了空。夔州府那面的反应如何,很难意料。而南道因为毫无准备,如果路上购粮不果,那就会带来灾难性后果。

    第二个反对理由同样充分,而且涉及蜀王府的少数民族政策。

    朱至瀚坚决反对走南道。朱至瀚对九溪卫的情况比较清楚,而九溪卫就在土家地盘的边上。南道虽要经过长阳、巴东和建始三县,但实际上是在土家土司的地盘上行走。长阳县和巴东县的野三关、连天关,原来都是州县流官所辖之汉土。但近些年清江(注四)以南的容美宣慰司(注五)风头正劲,不仅渐渐压倒了南面两个老的大土司:永顺宣慰司和保靖宣慰司,而且还把手伸进了汉土之地。

    宣慰司是大明朝土司等级中的最高级。其长官宣慰使为从三品,略低于卫指挥使;

    其次是宣抚司。其长官宣抚使为从四品;

    再次是安抚司。其长官安抚使为从五品,略低于所千户,与土知州相当;

    &nb



第四百五十章 南道北道(二)
    水边长大的人,对水总是有一种天然的感觉。文逢吉世居夷陵,对长江水位熟悉得如同自己身体上的一个部位。

    按照代代相传的祖辈经验,二月本是长江上游春雨濛濛的时节,长江的水位会上涨,但变化不大。但是入了天启、崇祯两朝,老天爷好像到了更年期,时不时地便大发脾气,一切的既往经验都失灵了。北地的灾荒姑且不论,钟灵水秀的徽州会大旱三年,天气炙热的广州会下雪三尺,真乃千年未曾听说的奇闻怪事!

    长江的水位也是这样,近年来灾害频发。前年夏天先旱后汛(注一),江水排空而来,在宜都与清江洪峰叠加,荆江北岸有大堤保护,依然难逃厄运;而南岸低矮,顿成一片汪洋泽国。去年夏汛也是如此。岳州府的几个州县,被江水冲垮了垸田,几乡数里,一夜死绝。

    有了这些惨痛教训,文逢吉对大自然的变幻无常变得格外敏感。

    昨日文逢吉亲自到荆江大堤去看了。冬季的枯水季节刚过,距离主汛期还有四个月,长江提前进入汛期的迹象便非常明显。水位比正月间至少高了数丈,而且上涨趋势还在继续。假如按这个上涨速度计算,当流民行至巫峡纤道时,上涨的长江水将会把纤道一段淹没,从而把流民隔断在路上!

    纤道不成,那驿道还是可以走的。只是这条路要翻越崇山峻岭、深沟险壑的数百里无粮区,同时还面临数不清的土匪和流寇。

    若按现在流民的涌入速度和预计的涌入数量计算,如果流民都经北岸驿道入川,那么会形成一条长达千里的人链。从尾走到头,要走三个月。

    在这三个月的时间里,这条蔚为壮观却又脆弱无比的移动人链,只要其中一个环节遭遇任何自然或人为的阻断,都会造成驿道上前所未有的大拥堵。而这种拥堵一旦持续数日,就会酿成一出明载青史的巨大惨剧!

    ……

    文逢吉当然也是士绅,陈有福意有所指的刺耳之言,让他感到前所未有的屈辱。他能够清晰地感受到在座的所有人对自己的不信任,甚至还有敌意。他不知道这种不信任或是敌意来自何方,因何缘故而起,他只知道他必须据理力争。如果他自己的建议未被采纳,那么流民入川这本来的一件天大好事,很可能演化为一场大灾难。

    家族的历史与荣誉给了文逢吉巨大的自信。他并未因陈有福的诘难而怒发冲冠,也并未因此拂袖而去。他依旧镇定地站立着,像一颗挺立的青松。他面不改色,对上座的陈有福一拱手道:

    “此事当然干系重大!夷陵者,桑梓也;流民者,百姓也!流民不出夷陵,则桑梓必乱;流民失于中道,则国家元气大丧!是故学生虽蒙诘问,亦不得不据理力争!学生秉祖训颂圣读贤,所学所用,正当此国家危难之时也!故请陈将军及诸位公子大人听学生细细讲来:

    家翁前些日子正住于公安县袁彭年家(注二)访友,见流民蜂拥西来,问清缘由,连忙别了袁家,快马赶往容美土司拜访田爵爷,请其襄助流民过境。

    南道路险,家翁年满半百,身边只一仆僮尔!今日早间终有家翁书信传来:

    容美土司司主田玄、其胞弟田信夫(田圭)、应袭(注三)田沛霖、三子田甘霖均已表示,蜀王府爱民如子,造福百姓,真仁主贤君也!土司虽为蛮夷,亦是孔门弟子,岂能甘落人后如流民过境土司,土司必要保得他们平安!只是流民数量太多,土司地瘠民贫,仓储短辍,还请蜀王府以粮船溯清江而上以赈。

    如今家翁已与田沛霖持田爵爷手书赶往施州卫求见指挥大人,并召集中峒(dong)、施南、东乡诸部土司,请他们同施援手,料定不久便有确实消息传来。田信夫、田甘霖叔侄与水泾土司长官唐镇邦(注四)亦同时离开容美官寨,赶往景阳镇(注五)等候。只待蜀王府议定入川路线,便可从旁协助。

    家翁道,中峒(dong)土司田桂芳为田玄抚育养大,并以女妻之,又为其申父冤、复名位,故田桂芳视田玄为父;施南覃懋粢(maozi)、东乡覃绳武,皆为田玄养大,教诲一如己子(注六)。

    家翁以为,田玄爱民抚临,与其他土司同宗同族,又有朝廷大义名分。有田玄手书,容美诸部土司必一切谨从之!是故学生以为,南道有种种之便利,而北道有种种之艰险,孰优孰劣,一目了然……”

    ……

    苍茫的夜色中,南津关的城楼上灯火通明。远远望去,像是大海里的一座灯塔。这座灯塔,给了无数饥寒交迫的人以希望。

    守备衙门的大堂中,依然烛火高照。关于流民入川道路的争论,还在继续。

    文逢吉一番慷慨陈词,让陈有福有些后悔。他后悔自己的冒失冲动,也后悔自己再次违反了世子关于统一战线的旨意。他已在心中决定给世子上书,讲明湖广目前局面的困难和复杂,坦诚自己的能力缺陷,请世子尽快派员大臣前来主持,当然最好是老搭档罗景云。

    一旦自己交卸了湖广军政一把手的位置,便可以专心于军事工作。身处其中,他清醒地意识到,湖广很可能成为世子争夺天下的主战场。在这里从事军事工作,不仅能够有所为,而且能够大有所为。

    文逢吉在堂下继续讲述南道入川的好处,陈有福注意到,老文和吕三已经在开始点头,而辽藩的贵人则面



第四百五十一章 保安队长(一)
    密林间的浓荫遮天蔽日。

    人流穿行在这绿色的天棚之下,便向外界匿去了踪迹。

    人流蜿蜒着延伸向远方,在几乎深不见底的山谷中拉成了一条看不到尾巴的细线。它被山间的浓荫遮覆,断成了一截截的线段。

    从高高的山巅望下去,这些线段几乎是静止的,很难看出移动的迹象。只有当一两个晃动的小红点出现在视野中时,高处的观察者才能确认队伍扔在移动。

    然而观察者依然揪着心,因为细线的前端隐入了一条云雾笼罩的大峡谷,彻底失去了踪影。观察者知道,在那群山相峙、五龙奔江的峡谷低凹处,藏着一座小小的简陋城镇。

    这座城镇又是一座要隘关城,名字叫做:野三关。

    ……

    山下的溪流,像一首细微但永不停歇的歌咏。宋浩停在山顶一块突出的巨岩上,高举着手中竹枪,不停地向山下挥舞,招呼着那些走得慢的人跟上。

    他的左、右肩上交叉斜跨着两个大包袱,腰间还缠着一个。包袱已经瘪下去不少,但里面至少还装着三十斤大米和十几块麦饼。

    作为一名刚刚应募入伍的保安团新兵,上官没有给宋浩配发刀子。他手里,只有这根六尺长的竹枪。

    关外的鞑子遇强敌结阵,往往下马步战。所凭者,便是他们身上的双层甲衣和手中的长枪大戟。手中这根竹枪比起那些锋利坚固的兵器,只能是聊胜于无。真正的战阵之上交手,一定会吃大亏。

    但宋浩并没有丢弃这根不起眼的竹枪。

    生活的经历告诉他,这根竹枪有与无,境遇千差万别。

    有,恶狼就不敢近身,其他的猛兽也可以抵挡一时半会儿。若是路上遇到小股山贼,他至少可以用这根竹枪同时对付五个,捅死其中三个。

    此外,这杆上官配发的竹枪还是队长权威的象征。所以为了让它更醒目,宋浩出发前特意找到上官要了一块红布,剪成了长三角旗帜模样,用柳枝穿钉在了竹枪前端。只要他站在高处挥动竹枪,这队四百多百姓即便隔着很远,也能看见他这名队长。

    宋浩的一点小小创意,迅速被他的上官发现了。那名护的军士立即向更上头的军官推荐,很快最上头下令,所有率百姓入川的保安队长都要扛上一根钉着红旗的竹枪。

    他这队临出发前,那名背着红绸大刀的最上头的大人特意将他找去说话。那大人先是赞道:真是个大汉!那大人如是说,定是因为宋浩的个子很高。他身长六尺有余,比起周围的流民,身材高上一头,体重多上一倍。那大人赞完了立即又问:你是哪里人,你知道旗帜领军之法,你当过官军

    这个问题怎么回答呢

    宋浩的确当过官军。

    宋浩生来并不是官军。他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但当宋浩他爹、他哥带着他抛弃故土,逃到大海中的皮岛后,他们一家三口和周围数万人一样,无论男女老幼,都成了官军,至少毛大帅和他们自己都认为是官军。
1...161162163164165...218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