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阴雄
时间:2023-05-21 来源: 作者:多极世界
不过更重要的原因是,现在还没有属于自己的基本盘,他现在根本他输不起,只要出现一次失败,他这一连串的胜利都没有任何意义了。
别看麾下有五千人,但是最核心的依旧是从登州带来的人马,经过营啸和历次作战的损失,现在也就两千出头的样子,其余的人马也就是为了保命,跟着混口饭吃。
一旦出现一次失败,那三千从吴桥之后招募的士兵,绝对毫不迟疑的弃他而去,甚至会给他来个反戈一击,这样一来,自己别说割据登莱的计划,能不能活下来都是个问题了。
为了避免出现失败的情况,就要消除掉一切不可控因素,饮酒就是其中最大的,喝酒之后基本上都除以虚弱的状态,一旦发生敌袭,根本没有反抗的机会,而且喝酒之后还容易闹事,引发矛盾和骚乱。
对于孔有德的坚持,底下的将领们也都没什么办法,毕竟这也是为了安全着想,等到几个将领退下去了,孔有德便洗漱一番,睡觉去了。
从早晨出发开始,孔有德一直保持着高度紧张的状态,一直到敌军主将王道纯和陶廷鑨逃跑,孔有德才最终放松下来,所以,这一晚他睡得很香甜。
孔有德是睡得很舒服,那么肯定就有人睡不着了,就比如王道纯陶廷鑨。
下午看到局势不对的时候,陶廷鑨就果断的带着一众将领,绑着王道纯逃跑了,他们都是骑马逃跑,所以速度很快,也就一刻钟的时间,就回到了早晨出发的临淄县城。
原本陶廷鑨准备一口气逃回济南的,但是在王道纯的严词喝止下,最终在临淄县城停下了脚步,开始收拢溃兵。
截止傍晚,逃回去的士兵一共也就一千二百人,还大多都没有武器,可以说这一战之后,抚标营输的很彻底,已经没有跟叛军正面交锋的实力了。
刚开始陶廷鑨让人绑起王道纯逃跑的时候,王道纯是极端愤怒的,不停地破口大骂陶廷鑨胆小怕事,有负皇恩,但是回头看
第九十五章 大方的衡王
和王道纯陶廷鑨一样,青州知府钱良翰,兵备道朱之裔等一众青州官员,也都彻夜未眠,他们从未面临过如此严峻的形势,青州城随时可能不保,他们的人头也一样。
前两天叛军炮击青州城的时候,他们还有些忧心,总担心出现意外,怕青州城在抚标营赶到之前就被攻破,着实担心了两天。
但是从昨天下午,得知抚标营进驻临淄县城后,他们才总算是松了口气,叛军已经无法再对青州城构成多大威胁了。
甚至开始盘算着,需要多长时间能剿灭叛军,平叛成功之后,他们能有多大的功劳,官位能不能升一升。
然而今天中午,他们的幻想被彻底打破了,他们从一万两千卫所军中,挑出了六千最年轻力壮的,甚至派出了大部分的骑兵,出城配合抚标营剿灭叛军。
没成想,一大早出发的守军,才走出十多里就被叛军追上,一战之下,就彻底崩溃了,出城的六千守军,逃回来的只有一千多人,其余的不是被叛军抓住了,就是被俘虏了,或者逃到其他地方去了。
即使这样他们还没有绝望,毕竟抚标营还在,卫所兵什么战斗力,他们心里还是有点数的,平叛的主力仍旧是抚标营,派六千守军出去,主要任务不是为了平叛,而是为了混功劳。
结果傍晚的时候,他们又获知了消息,王道纯率领的抚标营也被叛军击溃,那可是接近八千大军啊,而且其中五千还是招募而来的抚标营,就这么被干净利落的击溃了。
现在,他们随时要面临叛军的进攻了,然而对于是否守得住,他们已经接近绝望了,甚至有些人官员已经做好了逃跑的准备,不过即使如此,这青州城还是要守的,哪怕只有一线希望,也得守下去。
现在的青州城,加上溃逃回来得军队,城内守军也只有七千多人,而且因为大明的卫所制度,导致卫所兵各个年龄段的都有,二十到四十岁的青壮年卫所兵,早晨都被派出去了,基本都折损在战场之上了,现在剩下的多半是老弱病残。
尽管已经尽可能的动员了城内的青壮来守城,现在城内的守军也只有一万三千人,看起来是叛军的两倍,而且还有三十多门从各个卫所调集来的火炮,但是他们心里依旧没底。
他们甚至想到了让衡王移驾出城,去登州或者莱州避难,但是无论如何劝告,衡王就是不同意,哪怕钱良翰朱之裔表示,可以牵头带领青州所有的官员,一起上书崇祯皇帝,说明具体缘由,衡王还是不敢出城。
衡王知道,即使他们上书,只要自己敢离开青州,到时候自己免不了要被剥夺王位,圈禁凤阳的命运,因为这样的例子有很多,留在城内,还有一线希望。
不过衡王不是福王那样的吝啬鬼,懂得‘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的道理,为了保能住青州城,更为了保住自己的小命,他忍痛拿出了五万两银子,一万石粮食,用于青州城的防守,算得上是很大方了。
不过这可不是无偿拿出来的,而是借给青州的高官们的,等到战事结束以后,他们还是要还的,不过即使如此,依旧让钱良翰朱之裔他们喜出望外,反正要还也是用公款还,不用他们自己掏钱。
原以为衡王也是一毛不拔,没想到居然这么大方的借给了他们钱粮,而且还这么多,有了这些钱粮,他们起码还能再招募一万青壮帮助守城,到时候守住青州城的希望就更大了。
高兴地另
九十六章 整编军队
中午的时候李九成也带着人马过来了,他现在手下的人马,足足扩充了一倍有余,除了被砍杀了一千多人,逃掉了接近两千人,其余的都被抓起来了。
虽然青州出来的守军都是卫所兵,但李九成手下也大部分都是卫所兵,青州守军跑不快,李九成手下的卫所兵同样好不到哪去,骑兵也只有三百,不然青州守军一个都跑不掉。
为了更好地整编军队,孔有德也跟李九成摊了牌,必须要划清骑兵的归属权,免得以后总是被掣肘。
他儿子李应元现在不归孔有德指挥了,而且昨天带过去的那三百骑兵,和把总毛有顺也都归李应元了。
昨天并没有规定哪些人帮助李九成,这三百骑兵都是自愿选择跟着李应元,也就是说他们更忠于李应元,给他也无所谓,但其余的骑兵仍旧归孔有德指挥。
对于这个提议,李九成没什么意见,他可以说是白手起家,带着六十个亲兵,跟着孔有德一路走来,现在也有了四千多人马,对此也没什么不高兴的。
最终整编的结果是,孔有德将编制增加了许多,由原来的三个营,足足增加到了八个营。
此次作战,功劳最大的是毛承福,黎贤能,邓德明这三个骑兵军官,三人理所当然的升官了,李应元已经不再是骑兵营千总了,毛承福很顺利的,由把总升任骑兵一营的千总。
黎贤能和邓德明升任骑兵二营的两个把总,因为没有合适人选,骑兵二营暂时不设千总,算是孔有德的直属营,只听命于孔有德本人。
原本就有的战马和缴获的战马,加起来差不多是一千二百匹,但是骑兵却只有不到六百人,孔有德就把俘虏的抚标营士兵,划拨给两个骑兵营,然后由他们自己负责训练。
最终骑兵一营有八百骑兵,骑兵二营四百骑兵,而且以后缴获战马之后,优先补充给两个骑兵营。
而炮兵则被从火器营中独立出来,成为单独的炮兵营,缴获的那些碗口铳,虎蹲炮之类的,也都划拨到炮兵营之中了,苏凯风也由炮兵把总,升任炮兵营千总了,人手也被添加到了六百人,训练依旧是苏凯风自己负责。
原来的火器营则编为火铳一营,原来的火器营千总程希孔,则继续担任千总,不过火铳兵被补充到了一千五百人。
虽然原本的属下苏凯风也成了千总,让他有些不平衡,不过现在自己一千五百人,苏凯风却只有六百人,心里的不平衡感,也就渐渐地消失了。
孟有才手下的五百多人,被编为火铳二营,人手也被扩充到了一千人,这一路走来,缴获的火铳都快有两千支了,虽然质量都不咋样,但是目前只能将就一下,装备给他们了,以后有更好的再替换就是。
其余的兵马,则被编为三个步兵营,原步营千总崔永平担任步兵一营千总,编入了一批新兵之后,差不多达到了一千五百人,也算是照顾一下他这个老部下的身份了。
原来的步营把总张东和,从攻打吴桥开始,他这几次作战都还算比较勇猛,荣升步兵二营千总,经过补充人手,麾下士兵也达到了一千人。
白云龙也被升为了步兵三营千总,以之前在吴桥招募的三百多囚犯为框架,也扩充到了一千多人,照理说他的功劳还不足够升任千总,不过孔有德为了照顾一下嫡系将领,还是把他放到了千总的位置。
如此一来,孔有德手下有了八个营,接近八千人马了,他只需要管理七个千总和两个直属的把总就好,其他的事情,用不着他
第九十七章 溃兵变山贼
孔有德现在想的是,打下一块属于自己的地盘,然后利用自己掌握后世的知识,发展起来才是王道。
明朝这艘大船已经千疮百孔了,孔有德可不认为自己有能力修好,搭上去迟早会随着这艘船沉没,不如另起炉灶,打造一艘新船。
他前世的时候就懂得一个道理,战争是政治的延续,政治是战争的保障,政治达不到的目的,才会用战争来解决,而如果战争花费的代价太大,就会重新考虑通过政治来决定问题。
朝廷派军剿灭也不怕,只要把朝廷打疼了,朝廷就会权衡一下,全力剿灭自己到底划算不划算。
而且自己只要不登基称帝,公开扯旗造反,都是有缓和的余地,那时候自己再服个软,明面上依旧表示效忠,朝廷也不会死揪着不放,而且他们也没有那个实力死揪着不放。
张献忠刨了老朱家的祖坟,崇祯依旧能接受他的投降,还不是因为剿灭张献忠代价太大,接受了他的投降,就能腾出手来,对付其他流贼了,虽然后来张献忠依旧反叛了,但那都是后话。
想清楚这些问题之后,孔有德就下定决心,自己选的这条路,无论路上有多少艰难险阻,都要一条裤走到底了。
不过他也不想寒了孙元化的心,孔有德亲自写信回复孙元化,表示愿意就抚,但是只能回到登州再说。
孔有德虽然欺骗了孙元化,但也实在是没有办法,如果自己谋事成功,必定不会亏待他的,而且他的思想跟自己比较接近,自己想做的一些事情,未必不是孙元化的想法,他说不定也会因为自己的想法得到实现而高兴。
处理完这件事情之后,孔有德就开始帮忙整训军队了,现在周围没有什么可以形成威胁的军队,孔有德可以安心修整一段时间了。
虽然斥候汇报说,青州城招募了许多青壮,而且派出了大量信使,孔有德依旧没有放在心上,等他整训完毕,别说青州的那些卫所兵和青壮,再来五万卫所兵,他也不放在眼里。
不过也不能让青州守军消停下来,孔有德依旧让苏凯风带着新组建的炮兵营,没事去青州城下打几炮,吓唬一下他们,顺便还能训练一下新编入的炮兵,火药炮弹这些东西,一直都不缺,将来更不会缺。
十二月十四日,孔有德和李九成,带着各自整编训练完毕的军队,继续向着登州进发了。
他们还专程从青州城外五里通过,一万二千多人的大军,浩浩荡荡的前进,青州的高层官员们,在城头上看的是清清楚楚,着实被吓得不轻,还以为叛军要来攻城了。
经过这些天的担惊受怕,他们现在只求叛军离开就好,根本不想与叛军交战,至于平叛的事情,只要叛军没有留在青州地界,那就与他们无关了。
仿佛佛祖听到了他们的祈祷,没想到城外的叛军,真的只是路过而已,而且一去不回头,继续朝着东方前进了。
钱良翰和朱之裔等一众青州高官,已经想着托关系,换一个地方任职了,虽然现在叛军走了,虽说不知道为什么走,可谁知道他们不会再回来呢,那时候叛军还会像这样放过青州吗
叛军势力并不强的时候,都能击败抚标营和青州一般的军力,如若等到叛军卷土重来,就现在剩下的这些一些卫所兵,能守住三天就不错了。
而且虽然叛军已经离开了,但是青州境内的麻烦事,一点也没有减少,最大的麻烦,还是来自
第九十八章 蠢蠢欲动的闻香教
青州府的高层们焦头烂额的时候,山东巡抚徐大成的日子也不安稳,平叛战事失利,王道纯已经详细向他禀报了,他现在也是已经急得睡不着觉了,生怕青州城有什么闪失。
原以为平叛顶多就是费点钱粮罢了,也就是花费时间多少的问题,至于平叛失败的可能性,他从来都没有考虑过,就算叛军能一个打两个,也扛不住数倍大军的围攻。
在此之前,青州知府钱良翰和王道纯,一直在不断地跟他汇报进军情况,抚标营和青州的守军,加起来两万多人,叛军不过是区区六七千人,直接两万大军平推过去就是,怎么可能会输嘛。
然而现实永远这么的残酷,两万多大军,打六七千叛军,居然真的败了,而且败的非常彻底,而且是在短短的一天时间被打败的,就算是两万头猪,让他们杀一天也杀不完啊。
根据王道纯的汇报的作战计划,抚标营和青州守军是准备先在叛军东北的位置汇合,然后再一起推进,一举剿灭的。
没成想,在到达汇合点事前,两路大军被叛军分兵截击,然后两路都是惨败,两路大军一万四千人,最后收拢的只有两千多人,而且还不是败在叛军的袭击上,而是正面硬碰硬的决战,最终被打败。
本来余大成对这事还半信半疑,觉得会不会是消息出错了,或者叛军是的诡计,调换了信件,但是从两天前开始,就陆陆续续的有抚标营的溃兵,逃回了了济南,而且都极为狼狈,不由得他不信了。
从溃兵口中得知,叛军都极为强悍,浑不怕死,甚至生吃人肉,犹如地狱来的厉鬼一般恐怖,余大成也着实被吓得不轻,毕竟没有经历过战场的人,不清楚战场有多残酷。
虽然知道这些溃兵的诉说,有夸张的成分,通过夸大敌人的实力,来减轻自己战败的罪责,但即使如此,抚标营的战败,却是不争的事实,余大成手里战力最强的五千抚标营,就这么干脆利落的败掉了。
王道纯来信的后半部分,是请求他继续召集兵马,并且从各地招募青壮,编为新军,加以训练,以期再一次与叛军决战。
对此,余大成感觉非常的为难,抚标营都战败了,而且叛军的规模又扩大了,要想剿灭叛军,起码需要再准备三万甚至五万的军队,才能剿灭。
弄出这么多军队,先不说需要多长时间,光耗费的钱粮,就不是一个小数目了,济南府和青州府都已经被叛军祸祸了一边,要说继续进剿的话,怕是整个山东都要被打废了。
而且内阁的批文是,是让他们这些山东的官员自己做决定,是剿是抚看他们自己的意思,只要尽快平定这件事情就可以了,短时间可能没什么,时间拖久了就是大问题了。
余大成很自然的想到了招抚,从叛军的行动路径来看,他们先是共打了济南府北边的四座县城,其中有三个知县,都曾克扣过孔有德的粮饷,叛军很可能是为了报复才攻城的。
然后叛军绕过齐东和青城,直奔新城,据说新城王氏的族人,不是被杀了就是被叛军掳走了,想必叛军与王氏结怨了。
再后来,叛军放过了沿途的城池,直奔青州以西,每天都只是炮轰青州城,并没有展开大规模进攻,多半也是为了吸引抚标营前来,击败抚标营和青州军后,也没再继续攻打青州,似乎是在修整。
经过这一番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