灭秦代汉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晓梦鱼
“汉国欢迎所有人的加入,但加入汉国是有条件的,汉国国民不充许有叛国行为。你们墨家人加入更不允许有私自串联组织擅自行动。”张政并没有对墨卿表示加入汉国表现的欣喜若狂,反而提出了一大堆条件。
张政在国家治理上是有些底线要坚持的。不能因为一时的利益为将来埋下隐患。墨家带有黑社会性质的组织方式必须改变。正常的国家绝不允许有比政府更高效的动员能力的组织存在。
“汉王何矣对墨家如此严苛”墨卿很是有点儿不满。墨卿身为墨家巨子,按张政的说法办几乎等于将墨家解散了。
“不是我对墨家严苛,而是百年来的事实证明墨家现有的行事方式不容于各国。墨家如不改变必将走向消亡。”
墨卿不说话了,张政说的是事实,如今墨家由于内部分裂和受到秦国政府的打压势力已很微弱。墨卿身为墨家巨子真正能调动的也没几个人。
张政见墨卿无语了,他继续说道:“你们墨家要传承下去的其实是思想,而不是同官府对抗的组织。墨家主张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相爱,反对侵略战争。重视文化传承,掌握自
第六十八章 高炉炼铁
墨卿终于走进了汉国的工匠营,为了显示对墨卿的重视,张政特意抽出时间陪同墨卿参观。
通过层层岗哨来到了工匠营所在的山谷之内,这里果然是别有洞天,规模之大让墨卿惊叹,这里的许多建筑也十分宏伟,比汉王宫大殿还要庞大的建筑比比皆是。
“前方就是炼铁高炉。”张政直接将墨卿带到了炼铁高炉前,这是墨卿最感兴趣的。
“这么高大的炼铁炉,一炉可炼多少铁”墨卿对冶炼金属很熟悉,也曾亲手建造冶炼炉,却从没有见过如此高大的炼炉。
“这一炉大概可以炼几万斤铁吧。”张政估算着。从张政在汉国建起第一座炼铁高炉到现在已经有一年的时间,张政和工匠们不断的对高炉进行改进,最早的高炉差不多都报废了。现在墨卿看到的是刚建造完成的新一代高炉。
“汉王说笑了,几万斤铁堆在那儿要比这高炉高很多。这高炉虽然高大,炼出几万斤铁是不可能的。”墨卿觉得张政有点儿夸大其词了。
张政笑了笑带着墨卿走的离高炉更近一点儿说道:“这种高炉炼铁是连续的,不断从上边加入矿石和燃料,从下边放出铁水。只要炉内的耐火材料不烧穿,总可以生产下去。我说几万斤铁是一个保守的估计,这个高炉外边使用了铁制的炉体,内部的耐火材料的配比更合理,我想这座高炉可以连续生产很长时间,生产几万斤铁不成问题。”
这时工匠过来向张政禀报可以出铁水了。工匠们知道张政要来,故意掐着时间,有心在张政面前表演一番,炉门打开通红的铁水流了出来,被导入事先做好的沙模之中。
墨卿站在那里仔细的观察着这一切,根本顾不得飞溅的火星和迎面扑来的热浪。
看着眼前的铁水不断的冷却,变成一块块的铁锭,墨卿还是有很多的疑问。“汉王同样是将矿石放在火上烧,为什么这里炼出来的就可以凝固成铁锭,其他人炼出来的是一团黑乎乎的渣子,只有煅打之后才能得到一点儿熟铁,要不就是烧出来一些又硬又脆的生铁”
墨卿现在所提的实际上是阻碍秦朝铁器制造的最大障碍,对于墨卿的疑问,张政知无不言。“这主要是一个温度问题。其他人炼铁炉所达到的温度都太低。原因是他们的炼铁炉都是敞口的,不利于保温,为了助燃又向炉内吹入冷风,使得炉温变得更低。”
“汉王是怎么解决这些难题的呢”墨卿虚心请教。作为制造武器的高手,为了冶炼出好的金属,墨卿也曾作过多次的尝试,却没有任何进展。
“为了提高炉温除了采用现在你看到的这种封闭炉膛的高炉外,还有就是在进风口增加了预热室,对吹入的空气加温,同时使用水利鼓风机增加进风量,使得炉内燃料能充分燃烧。”张政详细的解释道,当然要想让高炉连续生产还要用强度比较大的煤焦炭,还要加入造渣剂,还要调解炉内的酸碱度,这些不是一句话两句话能说清楚的。为了克服这些困难,张政他们也经历过无数次的失败。
“水利鼓风机是什么东西。”墨卿以前根本没听说过这个词。
“走,我们到那边看看。”张政指着离高炉不远处河道里高高的河堤说道。
“这些高大的房屋是用来干什么的”河堤下有一排排高大的房屋,里边不时传出巨大的响声,墨卿对此充满了好奇。
“汉国之所以能够生产出来比诸侯国强的东西是因为充分利用了自然的力量。人力是有极限的,而自然力是无穷的。你看我们修建堤坝将水位抬高,水从上面冲下来有着巨大的力。水的冲击力推动木制的水轮,带动风扇就能吹出连续不断的风。如果用人力推皮囊吹风,风量既小,还不连续。根本达不到高炉炼铁的要求。”张政在一台水轮带动的鼓风机旁边向墨卿介绍着。
墨卿还是第一次见到这种超越了人力和畜力的机械,被其强劲而连续的动力惊呆了,边看边思考,一时竟想不出应从什么角度向张政问问题。
&nb
第六十九章 匈奴之患
王离是幸运的,张政在最后时刻让枪尖偏了一偏,又加上有皮甲的保护,王离的肩头只被开了一个大口子,骨头没有断。
现在张政正惊叹于古人强大的生命力。当时张政只是命人将王离的伤口清洗干净,用丝线缝了起来,几天过去王离却能够吊着胳膊走动了。
站在张政面前王离显得十分憔悴,伤痛对他来说算不了什么,最主要的还是他内心在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
王离出身于豪门,他的爷爷王翦,他爹王贲都是秦末名将,他本人受封武城侯,继其父任上将军,在对匈奴人的战争中也战功卓著。最后还成为了统领秦国边防军的主帅。
巨鹿一战王离将前半生的荣耀都丢光了,在人数占优的情况下被项羽打的大败。
王离引以为傲的马上功夫在张政面前不值一提,一个照面就被张政捅下马来。王离由天空飞翔的雄鹰一下子变成了草棵子里乱窜的麻雀。
张政见王离站在那里立而不跪,也不生气,笑着说道:“怎么你急着去见蒙恬将军”
张政的话让王离没法回答,是个人就不想死,王离听张政提到蒙恬心情更是复杂。
王离对蒙恬是十分尊敬的,当初蒙恬带领三十万秦军北筑长城,横扫匈奴。王离是蒙恬的副将。后来赵高与秦二世胡亥假传秦始皇圣旨,令公子扶苏自杀,蒙恬兄弟入狱,后来被害,继任边防军统帅的王离始终有一个心结,自己与赵高不是一伙的,没有参与谋害蒙恬和公子扶苏,可成为新统帅的王离在别人眼中是既得利益者,说什么别人也不信。
“你为秦国卖再多的命最终也就落个蒙恬将军的下场。”
“蒙恬将军被害是被奸臣赵高害死的,只要铲除了朝中奸臣,秦国仍然是不可战胜的。”王离努力为秦国争辩着。
“事实上是赵高现在活的好好的,秦国朝中的有识之士却差不多全都被害死。秦二世胡亥连自己的兄弟姐妹都杀,怎么也算不上个明君吧。按照秦国的习惯,你手握三十万大军无论是胜是负都难逃一死。失败了皇帝肯定要追究你的责任,朝中的大巨需要一个替死鬼,打胜了皇帝也要想办法剥夺你的兵权,你的前辈白起就是最好的例子。”张政耐心的劝导着。
王离站在那里闭紧了嘴唇不说话。到了王离这个地位,张政所说的话他都懂。
当初在巨鹿王离和章邯都不进攻是有原因的。他们两个都不想要这个功劳。谁攻下巨鹿消灭赵王歇都是大功一件,赵国被灭反秦的队伍基本上消灭光了。带兵的大将就没有用了,皇帝还要拿出很高的爵位来封赏,谁爬到那么高的位置对皇帝都是威胁。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谁都懂。
王离分给章邯十万兵,章邯却甘于为王离守粮道,王离围攻巨鹿半年之久却打不下来。给诸侯挖坑引诱诸侯军来攻的目的有了,更主要的是章邯和王离都希望最后立功的是对方。
张政见王离不说话顺势规劝道:“大丈夫活在世间就要建功立业。你在一个连功劳都不敢要的国家有什么前途,我劝你加入汉国,别的不敢说,至少我不怕你抢了我汉王的位子,讲打仗你也打不过我。”
“秦国难道真的要亡了吗”王离有点儿不接受这个事实。
“秦国要亡,而且是还会很快,各地起兵抗秦已
第七十章 马刺
经过张政的一番劝说王离归降了汉国,不过有一件事王离还是不服。
王离自幼是被家中向着将军方向培养的,在战场拼杀上是下过苦功夫的。一年前张政还在玩锄头,很有可能连马都没有骑过,两人战场上争斗竟然是王离完败。
张政听了王离的疑问很想说:“这是科技的力量。”估计王离也听不懂。张政无奈放弃了装逼的大好机会,带着王离去看一下汉军的骑兵。
校场之上第一军的士兵正在训练。跟随张政在巨鹿一场大战,第一军打出了自己的士气,打出了自己的骄傲,现在这帮东西眼高于顶,在战场上谁都瞧不起。
巨鹿一战还有一个巨大的收获,就是张政给部队配发的全套马具显示出来了巨大的威力,经受住了实战的考验,第一军在与最强的秦军边防军的对战中损失很小。不过由于巨鹿一战项羽带领的楚军人数众多,在战场上表现更吸引眼球,没有人去注意汉国骑兵在技术上的改进,他们以为汉军借了楚军的威势才在对秦军战斗中保持了优势。
“汉王光临,欢迎,欢迎。”丁勇这家伙嘴里说着欢迎却连马也没有下。张政规定在军中一切见面的礼仪从简,士兵和将领们现在能够很好的坚持了。
“王离将军,你肯定认识,汉国将要另建一支骑兵部队,王将军任统率。需要从你们第一军抽调骨干教他们骑术。”张政希望王离能带出一支与第一军一样战斗力强悍的队伍。
“如果能收拢先前的边防军,骑术我们不用人教。”王离虽然刚降汉,却仍保持着军人的骄傲。
“还不用人教,连你都是我捡回来的。”丁勇不愿意了,败军之将岂敢言勇。
“我让第一军教骑术是因为他们掌握了一些你们不会的技术,有了这些技术能使一个普通人短时间内学会骑马,并战胜在马背上生活了一辈子的匈奴人。”张政说完让丁勇给王离牵过一匹马鞍和马蹬齐全的战马过来。
“你看这是新式马鞍,人坐在上面更舒服,活动更灵活。这是马蹬,在战场上冲锋时人是站在上面的,这下你明白了为什么我可以用双手拿着武器拼杀,你却只能用一只手,一只手练的时间再长,也不如双手力大、灵活。”听着张政的介绍丁勇脸上显出的全是自豪之色。
“让我骑一圈试试。”王离在点儿不敢相信,这么简单的改进可以大幅提高骑兵的战斗力。
先前王离在边境的对手匈奴人自幼生活在马背上,即便是不带马鞍的光板马也能驾驭自如,来自中原地区的士兵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骑手要经过很长时间的训练,在战斗力上还是要比匈奴人差很多。秦军只能靠军阵和秦弩的威力才能打败匈奴人。
王离顾不得自己肩上的伤爬上了马背,在士兵的帮助下将双脚放入马蹬中。一开始王离还是小心的让马走动起来。不一会儿王离就对马蹬的使用很熟练了,马奔跑的速度越来越快。
王离催马跑了一大圈,这才回到张政面前。
“汉王,这些新马具果然神奇,以后在战场上拼杀就可以倾尽全力了。等我手臂上的伤好了咱们再比试一回如何”王离还是念念不忘被张政打败的事。他感觉等自己手臂好了,应该能掌握这种新的骑马方式,绝对要跟张政找回面子。
“你我是君臣了,就不好比试了,此事从今以后就别再提了。”张政一点儿也不上王离的当。张政赢了王离一次就行了,绝不给王离战胜自己的机会,只要二人不再比试,到什么时候都可以说你是我的手下败将。
&
第七十一章 拯救二十万秦军
王离见了张政弄出来的马蹬和马刺象小孩见了新玩具一样,将张政抛到一边自己练习去了。张政只好让丁勇看着别让王离的伤口撕裂了,张政自己回了汉王宫。
返回汉王宫的张政也没时间休息,马上将元芳和吕臣叫到了面前。
“如果汉国的人口增加二十万,在现有的土地上能不能养活他们元芳你怎么看”巨鹿的胜利让张政有点儿膨胀了,他觉得自己有能力改变历史的走向。
“大王,争霸天下不能急躁。如今汉国全部人口也就几十万,养着七万多士兵,前一阵子刚接收了三万多赵国跑来的难民,想要再接收难民十分困难,更别说一下子让人口增加二十万。”元芳主管着汉国的内政,汉国的国力他心中有数,汉王刚要组建一支王离带领的骑兵部队,花销已经很大了。汉国真的没什么余粮了。
“不知这二十万人从何而来。”吕臣见元芳直接否定了张政的想法,赶紧过来转移一下话题,现在人口和土地都是国力的一部分,哪国也不会轻易让人口流失。
“章邯带领的秦军有二十万。”张政前世没当过领导,还不太习惯一言堂,既然召大家来议事,元芳说出自己的想法张政是不会生气的。
“那二十万秦军怎么会跑到汉国来,如果项羽顶不住章邯带领的秦军,我们也顶不住,就更别说增加二十万人口,汉国被杀二十万人都有可能。”元芳觉得汉王的想法今天有点儿奇怪。
“章邯一定会被项羽打败的。”张政知道历史的走势,可这又不能直接跟大臣们说。
“章邯便是败了,也会退兵继续同项羽作战。甚至直接退回函谷关之内,也不会有二十万秦人跑到汉国来。”元芳今天倒将恶人做到家了,把张政说的话一一进行了反驳。
“章邯已没有了退路,不久后章邯将会向项羽投降,而项羽的粮草养活不了二十万降卒,依项羽的性格很可能会将降卒全都杀害。”张政只好将历史事实当成自己分析的成果说了出来。
“二十万秦军死了也就死了,大王不必为他们发愁。”吕臣是坚定的反秦战士,秦军被杀激不起他的同情。
“可那是二十万生命啊。”张政即便穿越了也不能对生命漠视,他想象不出二十万人被活埋会是什么场景。
“如果真能将这二十万秦军纳入汉国对汉国是件好事,不过这事却有两个难点。”元芳明白了张政的意思,他开始分析此事的利弊。“首先章邯即便是败了秦军也是成了项羽的俘虏跟汉国没有关系。其次这么多上过战场的青壮男子进入汉国,稍有风吹草动汉国不见得弹压的住。”
“我还是觉得这些秦军让他们去死比较好。”吕臣的想法和元芳差不多,他们都认为接纳秦军没有好处。
张政沉默了,他是在王离投降之后才有了接纳秦军的想法。张政认为既然历史上被项羽杀死的王离可以到汉国继续发展,那被项羽坑杀的二十万秦降卒是否也能有一丝活路,可经元芳和吕臣一分析,接纳秦军的难度不是一般大。
张政不说话,元芳和吕臣刚否定了大王的想法,也不好意思再说,三个人坐在那默默无语。
思考了一会儿张政觉得自己不应放弃,于是开动脑筋在这里想办法,试探的问道:“项羽是因为粮食不够才坑杀降卒的,我们拿粮食跟项羽换,没准项羽会将秦军换给我们一些,秦军到了汉国如果有饭吃有活干是不是就不会在汉国造反。”
“为了能够继续作战,有粮食项羽当然会愿意换人,秦军有饭吃也不会有人造反,世上没有比粮食更贵重的东西了,有粮食可以办许多事,可汉国也没有余粮啊,汉国现有耕地就这么多,想要增加粮食产量短期内做不到。”元芳也知道那些秦军都是壮劳力,不管是成为士兵还是成为农民都可以使汉国国力大增,可现在汉国太弱小,一口吃不下这块肥肉,为此元芳也很遗憾。
“还真有比粮食更贵重的东西。”听了元芳的话张政头脑中灵光一闪。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