灭秦代汉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晓梦鱼
张政冒着齐军的箭雨鼓舞着士气,他在危险边缘游走,令跟随张政的侍卫很是紧张。实际上张政这样做也是有着自己的想法的。张政每到一个地方很快就又离开了。这使得齐军发现不了他这个高价值目标,从而张政不会遭受敌人的集中打击,张政内穿着汉国新生产出来的索子甲,外边穿着板甲,就差将自己包成铁皮罐头了。如果不是专门针对张政,想要伤到他还是很困难的。
张政的巡游起了很大作用,本来十分疲惫的汉国士卒又来了精神。呐喊声更加响亮,弓弩射击的频率更快,连刀剑的劈砍都更有力了。
齐国人靠着增加人数而取得的一点儿优势被压制住了,双方进入了攻守均衡的状态,战事焦灼,士卒们都麻木了,齐军士卒只想着怎么向前再向前,而汉国士卒机械的挥动着手中的武器,他们要消灭一切出现在自己眼前的敌人。
 
第二百五十七章 回到原点
张政带人坚守德州城,韩信用尽了办法也没能攻克,反而是齐军伤亡惨重。这时汉军的援军又陆续的赶到了。
韩信没有办法只能让齐军结成阵式,交替掩护着退向安德城。
汉军的援军一开始赶到的人数比较少,只能停在那里监视着齐军。
终于汉军主帅李左车赶到,汉军已经集结出来数万人马,而韩信已经带着人退到了离他们的大本营安德城不远的地方。
这时需要有人作出决断。汉军的援军远道而来,人困马乏,能不能马上投入战斗是个问题,但如果让韩信安全退回安德城,不时的派兵出来打一下又退走,汉军却要不断的跑来救火,这也是不划算的。
“下令攻击。”李左车最后下了决心。现在是汉**队最艰难的时期,刘邦平定了天下其他诸侯,坐拥几十万人马,韩信只不过是刘邦的打手,用来干扰汉国的。等到刘邦缓过手来,汉国将面临更加艰苦的斗争形势。汉王已经下决心对汉**队进行改革,但这需要时间。只有打痛了韩信,才能让韩信不敢随便挑衅,为汉**队的改革争取时间。
汉国引以为豪的骑兵部队出发了,按照李左车的安排他们没有去冲击韩信聚成一团的大部,而是冲向了一支由于调动移动到了军阵外围的部队。
汉国的骑兵利用弓箭在齐军队列中射出了缺口,然后从缺口侵入,将这支齐军从大部队中切割了出来。当韩信发现情况不妙派兵过来救援时,汉国已经一个冲锋将切割出来的齐军消灭掉了。
汉国的骑兵在战场上奔跑着。寻找着可以利用的战机,只要发现齐军哪里露出破绽马上冲上去在齐军的大队中咬下一块肉来。
韩信的部队多以战车、步卒为主,行动起来比骑兵要慢的多。根本适应不了汉军这种高速进攻。
韩信看明白了李左车的战术,却也没有什么好的应对办法。只能催促士兵加快回退的步伐,置一些被攻击的齐军而不顾。
齐军终于退到了安德城外,想要几万人马入城也是难事,韩信命令齐军在外围建立防线,阻击汉军为大部队入城赢得时间。
此时张政也已经赶过来了,他要和李左车一起痛打落水狗。齐国留下的断后的部队很顽强,被汉国骑兵不断的冲击,大量人员伤亡,却还在那里顽强抵抗。眼见着韩信带兵逐渐的退入了安德城内,断后的齐军完成了任务,准备一起进城时张政命令发动了攻击。
“快关城门。”韩信见汉军尾随他断后的军队,大有冲进安德城之势,只好下令关闭了城门。城门一关断后的军队也就没有了退路。
汉国的骑兵在城门外奔驰,很快就将被困在城外的齐军消灭干净。
张政跃马向前,抬头打量着安德城,似乎在那里思考,要不要攻城。
韩信在城楼之上远远的可以看到众人簇拥下的一名王者,韩信想那就是张政了。两个人都是底层翻身当上大王的。两人没有惺惺惜惺惺却在战场上打了个你死我活。
张政最终还是下达了退兵的命令,现在汉国还处于守势,有新建的德州小城作依托可以挡住齐军的进攻,打下安德城意义不大。
见汉军退走韩信急忙命人清点人马,统计伤亡情况。
第二百五十八章 科技攻关
韩信与张政又开始了对峙,双方谁都没有闲着,今天你破坏了我的甬道,明天我袭击你的运输队。这令两个人都很郁闷。
韩信郁闷的是汉军跑的太快,接近甬道,然后一声响甬道塌了,齐军好不容易修起来,汉军又来了,如此循环。
张政苦恼的是他的经验告诉他修甬道不是一个好办法,所以汉军才没有修甬道,没有了甬道的保护,汉军的运粮队很容易受到攻击,每次运粮张政都要派出大量的兵力保护。可运来的粮草有限,运粮队频繁的在前方和后方来往,给偷袭者提供了很好的机会。
“问题出在哪里呢”张政虽然知道粮草在行军打仗方面的重要性,却也不至于非要修两条土墙来保护粮道。修甬道这种作法自秦汉以后没有再听说过。张政在那里苦思冥想。
张政边想边计算着德州城每天要消耗的粮食的数量,以及运输队一次可以运输多少粮食到前线。需要出去什么频率的运粮队才能解决问题。
算着算着张政发现问题了,运粮队一趟运送的粮食怎么那么少呢
张政决定亲自去辎重营看看,找出问题所在。
“大王好。”辎重营的士卒正在忙碌着,看到张政到来急忙过来行礼。
“大家辛苦了。”张政说的是心里话,这一阵子齐军加强了对运粮队的袭击,使辎重营的士卒多有伤亡,而为了保障粮食供应,运输队不能停,那只剩下辎重营劳累加拼命了。
“我们现在吃的饱睡的着,累一点儿没什么的。”辎重营大多都是苦惯了的人,能吃饭,干活重一点儿真的不觉得痛苦。
“带我去看一下你们的运输工具。”张政被这些热情的人围着,有说不完的话语。幸好张政还没有忘了此行的目换。
“我们辎重营的条件要以往好多了。以前运送物资只能靠人挑肓扛。后来大王发明了小推车,让我们减轻了许多负担。现在更没得说,我们运送物资大多数情况下都使用大车,几匹马拉车那叫个轻快。”说起辎重营的装备,一些老兵来了劲头。
“你们装一车粮食给我看看。”张政决定亲自证实自己的想法。
士卒们迅速的拉来一辆大车,牵来两匹马套。装车是士卒每天都要干的活,而且还经过专门的训练,没用多少时间士卒向张政报告:“粮食装车完毕,是否运走请大王指示。”
“装这么点儿”张政望着装在四四方方的车厢的粮食问道。
“每辆车只能将装这么多,如果再多马匹吃不消了,特别是长途运输,马脖子很容易被磨坏。马匹一旦被磨坏好几天干不了活。那样损失更大了。”辎重营的头怕张政误会他们不卖力气,急忙前解释道。
“拉着粮食跑一圈看看。”张政心大致明白了是怎么回事,但还是让士卒赶着马车绕了一圈。
张政对辎重营的人勉励了一番之后,急急忙忙的返回了蓟城,他要对马车进行改造。以现在的技术条件想要改进马车也得用国家的力量。
因此张政下令召来了工部尚书墨卿,由他亲自带队,调集了造车的工匠和驾车的好手,张政亲自参与马车的改造工作,发动汉国的力量来进行科技攻关。
办公的地点直接选择在了车辆制造厂内,人都到齐了,历来都是官最大的先讲话,张政当仁不让的站出来说道:“
第二百五十九章 四轮马车
张政画出了新车的草图,将车制造出来对工匠们来说并不是什么难事。张政设计的车原先工厂中的许多零件仍然可以使用,只是改变了两个车辕,另外将车厢改窄加长就行了。
真正复杂的倒是那套鞍具。不过这也难不住那些工人,在张政的指点下,工匠们很快就制造出来了一套样品。
“来看看咱们的研究成果怎么样。”制造出来的新车摆在了张政的面前,张政亲自过去将鞍具绑在了车上。然后命人拉来一匹马。
张政记得看过熟练的车把式只要一个人提起车辕,几声吆喝就能让马匹自己倒到车辕之内,一个人完成套车的工作。
张政当然没有那本事,只能找两个人抬着车辕,然后张政上去对马匹进行了一阵子恐吓,吓得马不知所措,觉得自己站在哪里都不合适。最后还是张政拉住了马,两个人将车拉了过来,将马鞍放到了马匹的背上,张政亲手给马匹戴好套包子,绑好了夹板。牵着马走了两步,见没有什么羁绊的张政这才放下心来。
旁边的工匠这才明白,原来这些东西是这样用。无不折服于大王天才的构想。
旁边早就准备好一堆粮袋,张政命人将粮袋装到了车上,为了让人们印象深刻,张政特意找来一辆老式的马车,用两匹马拉着进行对比试验。
两匹马拉的车所载重量同新式马车差不多,张政追求的是大幅度提高运输效率,所以两匹马同一匹马比试并没有显得不公平。
粮食装车完毕,墨卿特意过去看了看,确认一匹马承受这么重的车不成问题后,下过了比试的命令。
说是比试,实际上是要看这些新的鞍具在长期使用后对马匹有没有潜在的危害。试车的人赶着马车出发了。车辆走在大街上新式双辕车奇怪的造型引来许多人的注目。
“这是哪个白痴车把式干的活,车辕都要垂到地上了。”路旁有多年赶车经验的老车把式说道。
在人们欣喜和不解的目光中,两辆车在围着的城池转了一圈,回来后对马匹进行了仔细的检查,没有发现什么不适。
“恭喜大王改良成功。”众人纷纷上来向张政道贺。
“这都是大家努力的结果。”张政也很满意,现在汉国的工匠水平越来越高了,而且还有了协同配合能力,已经是那些手工小作坊不能比的了。
“张政计算过了,利用这种马车拉上粮食,再派出足够多的护卫人员,一次就可以安全运送大量的粮食。就不用频繁的派出运粮队了。”张政在开始改造马车时向墨卿讲过什么要改造。现在墨卿觉得张政的目的可以达到了。
汉国的造车业还是很发达的,在以前张政向各国卖了许多战车,都是蓟城这边工厂生产的。现在张政将这部分力量动员了起来,生产几百辆新式双辕马车还是很容易的。没用多长时间制造好的马车送到了前线,解决了张政的燃眉之急。与齐国争斗的战场出现了新局面。韩信感觉事情有点儿奇怪,汉国还在按时破坏他的甬道,使他与后方不能保持顺畅的联通。而接到报告袭击汉国运粮队的次数却一再减少,最近一个时期更是没有成功的。
这里边一定发生了什么,韩信知道张政不是个束手待毙的人,以当前运粮队出现的频率运送的粮食根本不够德州城的日常使用。
德州城的运粮问题解决了,张政没有时间去管韩信的疑惑
正文卷 第二百六十 章身份的象征
四轮马车在中国并不多见,在后世也只有少数的旅游景点才能见到。张政努力的回忆在景点见到四轮马车的样子,并思考着前轮转向装置是怎么构成的。幸亏张政以前在网上看到过有关两轮马车和四轮马车优劣的争论,张政对车轮的转向装置还是有些印象的。自己在汉王宫中摆弄了半晌模型,张政终于将四轮马车转向装置的结构弄明白了。张政顾不得休息,又来到了汉国车辆制造厂。
墨卿看到张政来了,高兴的眼角眉稍都是笑,墨卿也不知道大王哪来的本领,不经意间就能想出一个改变世界的点子来。
墨卿看张政这么急匆匆的赶来肯定又有了新想法。
“我要造一辆四轮马车。”张政果然开口就布置了制造任务。
“四轮马车的用处似乎不大吧”墨卿有点儿失望,大王这次想出来的点子用处不大啊,四轮马车只有大王为显示气派才会建造一些摆在那里装样子,操作起来十分困难。现在汉国一切以实用为主,那些不实用的东西并不受欢迎。
“你先看看这模型再说。”张政被墨卿质疑并不生气,而是一切以实物来说话。
“马车的四个轮子竟然可以这样安装。”墨卿拿着张政做好的模型摆弄着。
“你可以放在地上看看,转向的效果,这种结构已经能够解决四轮马车转向困难的问题。”张政说道。
于是大汉国的大王和工部尚书两个人趴在地上,推拉着一辆四轮马车的模型玩。
“还是大王高明,这四轮马车解决了转向问题就有大用处了。在平整的道路上,货物的重量是压在四个轮子上的,马匹用很小的力就可以将货物拉走。这又可以成为汉国的一件利器。”墨卿拉着模型走的飞快,嘴上毫不吝啬的对张政进行着恭维。墨卿看重的并不是张政大王的身份,而张政在各个领域的超前认识始终让墨卿佩服。
工匠和材料都是现成的,没几天功夫张政的四轮马车就由模型变成了实物。
抽出时间看制造成果的张政坐上了马车,让人带着跑了一圈,感觉还很不错,除了木制的车轮走在道路上噪音很大,其他还都在可以忍受的范围之内。
车轮的问题要想解决,最好的办法就是用橡胶轮胎。可现在橡胶树还生长在遥远的美洲。张政只好忍下了车子这个缺陷。
“这车子不错,先制造几辆豪华版的,赏赐给三省六部的首长。”张政准备将四轮马车推广开去,但四轮马车让人接受还得有个过程。所以张政决定开始给汉国的高官配备专车,来起到示范作用。
现在汉国的官员还保持着以往的传统,对于生活享受方面的事情还不太看重。张政给三省六部的首长每人配备一辆四轮马车也算是一种福利了,四轮马车上使用了战车一样的减震系统,车厢经过仔细打磨,还放上了真皮包裹的沙发,坐在里边还是很舒服的。
但张政深知公车的危害,所以在送车子的时候也就此定下了规矩。汉国的官员衣食住行都由本人自己负责,马车是送给首长个人,车辆的维护,雇佣车夫的薪水都要由受赠者自己出。与官府没有任何关系。
很快四轮马车就成了蓟城人们谈论的话题,并不是因为这几辆车有多么豪华,而是车本身就成了一种地位的象征。
张政讨厌虚假的形势,他出门的时候不愿意有人前呼后拥。各
第二百六十一章 要想富先修路
四轮马车联通了城市,可也给张政带来了新的问题,那就是汉国的道路需要修缮了。四轮马车使用量增多的同时也暴露出来四轮马车对道路适应能力差的缺点。中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道路状况更为恶劣,这也是四轮马车在中国始终没能普及开来的主要原因。张政以国家的意志,设立驿站,开辟邮路,使得四轮马车的数量大增。而四轮马车对道路适应能力差的弱点暴露无遗。
“看来汉国的路需要修缮了。”这天早朝快要结束之时张政提到。
“大王万万不可啊。秦国就是因为修路才亡的国。”一个大臣马上跳出来表示了反对。
大臣的意思张政懂。秦国的灭亡是由于对百姓的横征暴敛,秦国的民众除了交纳赋税外每年还要服沉重的徭役,为秦国皇帝的享受而出力。
秦国征召来的民众主要从事着几项工程,一是在咸阳修建宫殿,在郦山修建陵墓,另外就是修建通往全国的道路了。
修建宫殿和陵墓肯定是不对的,不过修建道路这事还是体现出了秦国皇帝的远见卓识。
想要统治一个庞大的帝国,道路交通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在商周时代由于生产力低下,道路交通条件恶劣,想从一个地方去到另外的地方是十分困难的。帝王想要统治国家只得利用亲情和血缘为纽带。到了秦朝这一切都行不通了,秦始皇统一全国之后想要巩固自己的统治,就要让自己的兵马随时可以到达帝国的任意地方。所以秦始皇才修造了贯通全国的驰道和直道。而为修造这些道路逼得百姓造反,使得秦国最终灭亡说来也是令人叹息。所以一提到修路汉国的大臣马上跳出来反对。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