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春色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西风紧
片刻后,朱高煦回头道:“今日来见沈夫人,我有一事相求。请夫人帮我弄一份昆明县的路引,商人身份,二十余岁的汉子、身材高壮,北方口音。多谢了。”
沈徐氏从容道:“商帮里能找到这样的人,过两日妾身便将东西派人送到王府。举手之劳,公子不必客气。”
朱高煦道:“上回丽江府铜矿的事儿,我已经派人给云南布政使送过信了,办妥了罢?”
沈徐氏微笑道:“多谢公子。”
片刻之后,沈徐氏又轻轻说道:“等李楼先唱完了这一场,妾身叫她好生陪陪公子,愿公子能忘却烦恼、因此高兴一些。”
朱高煦听罢,“呵”地笑了一声,“沈夫人好意心领了。”
沈徐氏又不动声色道:“我们这地方的东西,可不是王府里能有的,公子不想尝尝稀奇?”
朱高煦微微摇头,心道:说得我好像没修过车一样。
他说道:“稀奇是稀奇,不过干完那等事,心里总会空落落的。我最近没兴致,以后再说罢。”
“也好。”沈徐氏有点不好意思,接着又小声笑道,“公子以为,要她们怎么做,才能让人打心里好受呀?”
朱高煦道:“那不可能。就像我玩了李楼先,或给钱、或欠沈夫人一个人情,公平买卖童叟无欺。但我的烦恼依旧还在,李楼先能解决吗?何况我与李楼先素无瓜葛,毫无情意,她真的在意我的苦恼么?”
他顿了顿,又颇有些感触地叹道:“假如我的烦恼,是赌钱输得倾家荡产了;然后还花钱做此事,便是雪上加霜,无异于饮鸩止渴。人的烦恼,没有良药。”
沈徐氏若有所思地轻轻点头,“看来妾身要告诉徐财六,得让姑娘们多一些情意。”
“都是假的。”朱高煦随口道。他抱拳道,“我便不久留了,路引的事,望沈夫人保密。”
沈徐氏起身道:“公子放心,妾身定会办得滴水不漏。妾身送公子出门。”
“夫人留步。”朱高煦道。
沈徐氏忽然又说了一句,“妾身很期待再次与王爷交谈,确是很有趣呢。”
……朱高煦早上起来,先到承运殿之侧的书房看看公文、奏报。
就在这时,一个宦官入内,说道:“体仁门外,有个人送来一封信,请王爷过目。小的们把人先扣在门楼了。”
朱高煦道:“拆开。”
宦官撕开信封,把里面的纸双手呈上来。朱高煦展开一看:故人别后近二载,可否一见?
短短两行字,语焉不详。但朱高煦一看,心里便莫名有一种不祥之感。
“把扣押的人放了,传王贵。”朱高煦立刻下令道。
宦官抱着拂尘道:“奴婢遵命。”
等王贵入内,朱高煦叫他备一辆普通的马车。然后王贵赶车,朱高煦从东边的体仁门出得王府,沿着大街往东走。
朱高煦挑开车帘,观察着周围的行人和景象。
不多时,忽然从街边的一条巷子里钻出来一个戴着大帽的粗|壮汉子。朱高煦见那身材,脸上已露出了哭丧的表情。马车根本没停下,那汉子便矫健地抓住后面的门板,撞开木板和布帘爬了上来。
虽然穿着宽大的袍服,但那汉子极其粗|壮的身体依然掩不住,膀子上的肌肉把宽松的袍袖也撑起来了。汉子揭下头上的大帽,露出了一张熟悉的脸……不是平安是谁?
“平安兄为何在云南府?”朱高煦第一句话便不禁脱口问道。
平安脸上的肉抽搐了一下,苦笑道:“说来话长。当年汉王叫我记住的话,我还记得,汉王忘了么?”
朱高煦摇摇头,拍了一下车厢木板道:“王贵,去榕树街据点。”
榕树街据点靠近沐府,本不是好去处。但那里的人撤走后,现在是座空院子;事情仓促,朱高煦想到了那地方,至少不会再让平安与人接触,又暂时有个藏身之所。
朱高煦在院子门口先下车,从地上捡了半块砖,直接把铜锁敲掉,然后叫王贵把马车赶进院子。 院子里的砖地上,还有一些碎瓷片,朱高煦记得,那是上次从阿姑庙带回来的粗碗,摔破了查验,碎片到现在还没人打扫。
朱高煦和平安走进堂屋,叫王贵四下察看一番。
他们在方桌旁的条凳上坐下,平安便开口道:“我刚到云南府,今早才进城,立刻就来找汉王了。汉王若是怕被牵连,把我押送回京便是了,反正我眼下活着也只剩半条命了!”
朱高煦道:“前阵子我派人去京师,给母后送药材,听说了一些事。平安虽被弹劾,却也在五军都督府做了个官?为何事情变得如此急?”
“他娘|的!”平安开口先骂了一句,“诬告我的人,只是北平的一个千户。等我到了京师才打探到,那千户已经升作正三品的北平都指挥佥事了!便是把我当头驴,我也没那么蠢罢,还不知今上是啥意思么?
没过多久,我便发现成天都有人在附近晃悠,不知多少人在琢磨怎么诬告我,好借此升官发财!我若不赶紧跑,还跑的掉么?”
朱高煦沉吟道:“原来如此。”
平安又道:“那宦官王贵是汉王的人,在皇城外边遇见了。王贵先招呼,我才冒死说了几句话。若非形势急迫,脑袋快保不住了,我也不会与一个阉人说那些话。”
朱高煦沉思着,现在去责怪平安仓促已是无济于事,他只道:“平将军来了云南,一路上肯定有目击者,迟早会被朝廷查到,你这长相太奇特。”
平安皱眉道:“王爷所言极是,便是太容易被人认出来,因此我才来云南,不然随便找个地方隐姓埋名躲起来算了!”
他的虎目里露出了沮丧的神色,“汉王若难办,把我送回去罢了,还能向今上表个忠心。我没理由怨您啊。”
“平将军勿急。”朱高煦站起来,背着手在破旧的堂屋里来回踱步。
俩人沉默许久,朱高煦开口道:“我是想救平将军的,并非想要忤逆父皇……不过你我在战阵上多次交手,难免惺惺相惜;何况灵壁之战时平将军听了我的劝,没和我拼命,我也欠你一个大人情。”
平安看了朱高煦一眼,点头道:“汉王说的是。我虽问过王贵瞿能父子的事,但我不相信乃汉王所为,您是今上之子,为何要做那些事啊?若汉王今日出手相救,也是看在私交情分上,末将定记得这份大恩大德,没齿难忘!”
“很好,就是这么回事。”朱高煦点头道。
平安试探地问道:“汉王要保我?”
朱高煦道:“当然要保你!刚才我就在想办法,你以为我在犹豫?平安忽然到来,一切在我部署之外,一时间没准备好罢了。”
平安忙起身抱拳道:“末将若能捡到这条命,今后但凭汉王差遣!”
朱高煦不动声色道:“平安知道东边隔壁的府邸是谁家的么?”
“不知。”平安摇头道。
“沐晟。”朱高煦叹道,“平安和沐晟二人的父亲,同是太祖养子,你们的境遇却是大相径庭。”
平安怔在那里,无言以对。.
大明春色 第二百二十九章 脸厚
王贵来到了堂屋里,在朱高煦旁边小声说了一句话,朱高煦便道:“你回王府一趟,叫陈大锤来。”
“奴婢遵命。”王贵答道。
这时坐在旁边的平安叹道:“沐晟风光地做着西平侯,我却如丧家之犬,实在愧对先父。”
平安的事似乎很麻烦,朱高煦脸上没有一丝笑容,心情也隐隐有点沉重。他却没有愁眉苦脸,神情异常冷静、几乎面无表情,他的语气也很平稳:“我认为任何时候,世上都有很多能人,风光的人也不一定就最有才能,只看有没有人欣赏他。”
“伯乐?”平安脱口道。
朱高煦看了他一眼,道:“我也可以欣赏平安兄的品行。”
平安不置可否,似乎在寻思他的品行高尚在何处。
朱高煦又道:“正如平安兄所言,你现在来找我,落到了我手里;我若不顾情面,将你押送回京邀功便是了,无须太多麻烦。所以现在我要做的一些事,只为了善后,必不是要害平安兄。平安可以信我,听从我的安排么?”
平安用力地点下了头。
朱高煦道:“很好。”
俩人又说了一些京师发生的事,许久之后,王贵和陈大锤赶着马车进来了。二人走进堂屋拜见朱高煦。
朱高煦问道:“陈把总来云南后,家中有几个人?”
陈大锤抱拳道:“回王爷话,末将家眷一共三人,贱内带着小子,还有一个同族兄弟做军馀,也跟着来云南了。不过媳妇闲不下来,在北平就营生过饭铺。而今末将立功升了官、又得了些赏钱,贱内就开了个更大的酒楼,请了丫鬟、小二、厨子、杂役等十余人,末将也凑合着住在酒楼后面的院子里。”
他的腰弯得更低了,“末将也知不合规矩,可没劝住贱内……”
“只要我没说你违法,就没人觉得不合规矩。”朱高煦道,“酒楼里可有地方,能让平将军呆一阵子?”
陈大锤想了片刻,忙道:“末将住在后面的院子里,其中有处别院、做了库房,末将可以收拾出来。”
朱高煦道:“咱们现在就去,我亲自和你夫人打声招呼。以后除了陈把总本人,别的人不能接近别院。”
陈大锤抱拳道:“末将遵命!”
“对了。”朱高煦道,“陈把总现在不用去京师了,这阵子也可以不必每天来上值。”
平安听到这句话,微微侧目看过来,朱高煦也转头看着平安,道:“此地在沐府跟前,不够安稳;汉王府更是人多眼杂。只能委屈平安兄,在陈把总家中住一段日子了。等我安排好,再接平安兄换地方。”
平安拜道:“此时此情,末将只要有个容身之所、已是求之不得,不敢挑三拣四。但听汉王安排。”
……朱高煦把平安暂且安顿下来,便回到汉王府承运殿的书房,继续看早上没来得及看完的公文和奏报。
宫女们端茶进来后,在门口侍立,默默地等着朱高煦随时吩咐。
朱高煦坐在后窗旁的书案后面,翻看着放在桌案上面的东西。云南军政他管不了,他也不细管汉王府诸事,唯有守御所的奏报,才是他看的重点。
城北据点有两份奏报。
已被收买的耿家庄佃户密告:有城里来的人,到耿家庄找过耿浩,二人去了一趟后山。
昨日耿浩进城,城北据点的奸谍派人远远地跟了过去。因耿浩毫无戒备,便被奸谍看见他去了报恩寺街……而城北奸谍有命令,不能在胡濙住处的附近轻举妄动,因此他们没有跟进去。
朱高煦又重新看了一遍奏报,便把卷宗扔到了桌案上,坐在椅子上仰头呼出一口气。过了一会儿,他忽然“呵”地自己笑出声来。
他摩挲着宽阔的额头,又琢磨了一阵,便站起身离开书房。
段杨氏仍被关押在端礼门东侧的廊房里。没有任何人能救出她,汉王府不仅有高墙、守卫,四面还有三卫驻军近两万人,云南府地盘上没有谁能攻进汉王府……除非沐晟调动大军发动战争。
守卫打开了房门,朱高煦依旧制止了他们进来,独自走进房中。段杨氏今天没被绑了,她的情绪似乎也很平静正常,见到朱高煦还来行了个礼,“妾身见过汉王殿下。”
“免了。”朱高煦做了个手势,立刻就道,“上回段夫人说了个交易,我没有同意。今天我也提一个交易,只看咱们能不能谈拢。”
段杨氏道:“请殿下明言。”
朱高煦沉吟片刻,说道:“依段夫人所愿,回报便是放了夫人。但我不需要你提供建文帝的消息,那不是我不感兴趣的事;我有另外两个条件,只要段夫人答应,咱们便算谈拢了。”
段杨氏抬起头,“妾身愿闻其详。”
于是朱高煦便说了两件让她做的事。段杨氏没怎么犹豫,很快就点头答应了。
朱高煦见状,看着她的脸认真地说道:“如果段夫人不按照约定、做到那些事,我便把你们的底细都告诉西平侯;往后咱们之间若要再打交道,也很难有信任了。只望段夫人稍加权衡。”
……
陈大锤家开的酒楼,旗幡不写陈、而是秦。军户不能干经商等营生,陈大锤想掩饰一下;然而他没被处罚,却是因为汉王的关系。
平安住的别院很小,只有几间房,大多房里堆满了杂物;其中一间房里有处地窖,里面堆了很多酒。
平安刚住进来,觉得很满意。毕竟他带着两匹马走了几千里路,不敢住客栈、也不敢进驿站,风餐露宿近一个月,现在能安生落脚,还有人庇护,感觉已经好多了。
刚见到朱高煦时,平安是很汗颜的,幸好他脸皮厚;而朱高煦似乎也不喜用道德、品性指责别人,没有让平安太难堪。
不用人指责,平安也不齿自己贪生怕死的作为……只是实在不甘心、就那么背上一些莫名的罪名死在阴沟里!
平安自忖,若明知死路,还要他甘心寻死,只有一种事:那便是实在没法活下去了。否则无论是夺妻之恨的屈辱、还是身败名裂的失败,都不至于让他寻死!
而现今的处境,他显然并未彻底走投无路。他爹是太祖养子,人脉还有的,比如汉王就愿意给他一条活路。
汉王究竟想干甚么,平安眼下不愿意去想。
平安在秦氏的院子里没住几天,朱高煦便又来了。此时天还没亮,院子里一片黯淡。
“拜见汉王。”平安忙走出卧房执军礼道。
朱高煦用很随意的口气说道:“今日平安兄随咱们出去办点事,回来再吃早饭。”
平安听罢也没多问,立刻答道:“我穿身衣裳就来。”
“平安兄。”朱高煦忽然又唤了一声,“灵璧相见,我说过咱们今后不再是敌人。今日再说一句话,我不会加害平安兄,你定要记得。”
平安抱拳道:“多谢汉王!”
穿好的衣裳,平安拿大帽戴上,便与朱高煦、陈大锤二人走出别院的门。门口堵着一辆马车,朱高煦亲手掀开车帘,请平安上马车。
赶车的人是宦官王贵,朱高煦、平安、以及另一个高个青壮汉子坐进了车厢;陈大锤牵了一匹马在旁边。一行车马共五人不动声色地出了陈家院子。
平安看坐在旁边的汉子,打扮很怪异。那人穿着一件蓝色的团领绸缎袍服、头上带着一块方巾,腰间还挂着一柄宝剑,看起来像个勋贵一般。但究竟哪个勋贵能参与汉王的密事,平安真猜不到。
朱高煦与平安默默相对,一时间什么话也没说。
过了一会儿,平安便拨开车帘的角落,观看了一番外面的光景。车马似乎正往北走,街面上还没有行人,很多铺面和宅子的门都还没敞开。
陈大锤骑着马,提着灯笼照路,不过城内各处都零星挂着灯笼,路上也不算黑。没多久天色已蒙蒙亮了,那些木板拼镶的铺子开得最早,街上也渐渐有了几分人气。
平安第一回来云南府,对这城池不熟悉。也不知走到了甚么地方,车马便在街边停靠下来。骑马的陈大锤翻身下马,站在马匹旁边。
等了许久,便有一个汉子快步向这边走过来了,汉子来到陈大锤身边,俯首耳语了什么话,然后离开了。
陈大锤接着走到马车一侧,抱拳道:“禀公子,人来了。”
朱高煦抬头看着平安,沉声道:“现在平安兄下马车,牵着陈大锤那匹马往北走,到第一个路口;然后往右走,走完一条街、路口有家米铺,平安兄此时先进铺子等着。咱们的马车绕道过来,到了米铺门口,平安兄便上车来。可好?”
平安愣了一下,他来云南府后,朱高煦生怕他被人看见,今日竟然要在大街上,大摇大摆地走两条街?
朱高煦目光炯炯,一脸诚恳地看着平安没再说话。平安只得抱拳道:“依汉王之言,我这就下马车!”
这时朱高煦伸手过来,径直把平安脑袋上的大帽也摘了。
大明春色 第二百三十章 吃不完兜着走
平安牵着马走在街上,他微微有些错觉,觉得自己好像不是身在云南、而是走在内地一座普通的城池中。
街上几乎没有行人,偶尔走过一两个人,穿着打扮与京师等地的汉人大同小异。
就在这时,街对面走来了一个衣着体面的后生,朝着与平安相反的方向迎面而来。俩人隔着一条不算宽敞的街面,平安发现那后生正侧目看自己,他也转头看了后生一眼。
但见后生长得眉清目秀,很是年轻英俊。平安觉得有点面熟,好像在哪里见过,但一时又想不起来了。平安马上侧过脸去,闷头继续往前走。
走到第一个路口,平安照汉王的意思,向右转了个方向,这时他趁机看了一眼后面,一个人影立刻躲进了旁边的门方后面。
平安眉头紧皱,想了想依旧往前走。他走过一条街,果然见路口有一家挂着“米”字的铺面,且只有一家米铺。他不动声色地走过门口,忽然转了一下身,却见刚才那后生还跟在后面。
平安把马拴在旁边的木桩上,立刻走进了米铺。里面有个汉子在“啪啪”打着算盘,却完全没有理会他的意思。
等了一会儿,朱高煦的马车赶到了门外。平安看了一下,从门口到马车之间还有几步路,中间隔着一道檐台和阳沟。
车帘掀开了一角,朱高煦的脸出现在车窗里面。平安伸手向来的方向指了一下,做了个手势。朱高煦点头示意,然后招了一下手。
平安只好硬着头皮,走进那后生的视线之内,快步上了马车。
上了马车,外面马上传来一声“啪”的鞭子声。平安道:“有人跟过来了。”
“我知道。”朱高煦淡淡地说道。
平安遂不再多问,一肚子疑惑地坐在马车上。
马车行驶得很缓慢,又过了一阵子,朱高煦指着旁边穿着蓝色绸袍、好像是个勋贵一样的汉子道,“他叫赵平,是汉王府的一个百户。”
平安听到这里,又看了一眼赵平的打扮,隐隐感觉到了一丝阴谋和欺诈的气味。
赵平坐在旁边,抱拳向平安执礼。平安也稍稍回礼道:“赵百户,幸会。”
朱高煦的声音又道:“等一下停车之后,平安兄与赵平并行,进马车旁边的门。平安兄记得回头看一眼后面,看刚才跟着你的人还在不在。
进门之后,平安兄不必吭声,跟着陈大锤和赵平便是,他们知道怎么做。”
平安不动声色地点头道:“好。”
又过了一会儿,马车果然停靠了下来。赵平坐着没动,平安也沉住气没动弹。一身青布袍、梳着发髻的陈大锤走下了马车,然后掀开车帘,弯着腰站在旁边。
赵平走下了马车,却背对着后面,斜着向门口径直走去。平安也赶紧下了马车,依言回头看了一眼,这是一条阴湿的大街,两边很多的大榕树,把天空都遮蔽了,整条街好像是城门的甬道一般。
有个人躲在一颗榕树后面探出侧脸,接着缩了回去,但还是被平安发现了。平安跟上赵平,向一道院门走了去。陈大锤尾随跟进来,关上了院门。
从院子里面的房间门口,走出来了两个人,一个头发花白的跛子、一个风韵犹存的半老徐娘。平安实在看不出来两个男女什么关系。
那跛子穿着一身旧布衣,虽说人不可貌相,但跛子搓着手一副不知所措的样子,不像是装的,一看就不是啥有身份的人;而旁边的妇人举止神态都算从容……若跛子是妇人的奴仆倒是很像,可跛子又走在前面,丝毫没有对妇人恭敬的姿态。
“那个……俺……”跛子支支吾吾没说清楚一句话。
妇人道:“这就是妾身先夫的同族兄弟。”
赵平打量了一眼跛子,抱拳拜道:“您就是杨胜大哥罢?在下贸然叨唠,实在失礼……”他转过身,从陈大锤手里接过一个盒子递上去,“一点薄礼不成敬意,请杨大哥笑纳。”
“咋好意思……”跛子道,“屋里请,进屋坐。”
赵平抱拳道:“多谢。”便跟着跛子和妇人往堂屋走去。
陈大锤看了平安一眼,二人一起站在门口没进去,他们好像是奴仆一般,连登堂入室的资格都没有。不过赵平其实才是三个汉子里身份最低的人。
堂屋里的人说了谈论一会儿,平安听得费劲,觉得他们几乎没说清楚几句话。赵平倒是口齿清楚,说甚么大理洱海旁边有些良田,大多是祖上留下来的产业,只能给杨大哥数十亩之类的。
接着大伙儿一共五人很快就出了院子。院子外又有一辆马车,平安跟着上了大马车,汉王已不在车里。
马车先去了陈大锤家的院子,平安、赵平、陈大锤都下了马车。跛子和妇人依旧在车里,接着他们乘坐王贵赶的马车离开了。
平安重新回到别院的方寸之地,他一头雾水,还没搞清楚究竟发生了甚么。
……
平安的身材模样奇特,果然没能逃过朝廷的耳目。
此时贵州、云南等地的驿丞县令先后奏报入京,先后发现疑似大将平安的人经过。官府的奏报走通政使司传入皇城,于是许多大臣都知道了这件事。
次日皇帝便召诸大臣及新任内阁官员到东暖阁议事。面圣的地方不在朝堂上,朱棣似乎只是想问问大臣的看法。
朱棣问道:“昨日有地方官上书,言平安去了云南,朝廷是否该定平安的罪?”
一时间好些人都没有说话的意思,唯有吕震站出来,他拜道:“臣以为,不管平安离京前是否做了违法之事,而今也应想办法先把他抓回来,问清楚缘由。”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