灭秦代汉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晓梦鱼
“墨先生可以在这里多住几日,了解一下这里的情况,如有墨家弟子愿意留在汉国帮忙,我自是求之不得。”张政明白墨家弟子确实是实干有真本事的人,如果真能从墨卿手中拐几个弟子留在汉国对张政来说是巨大的收获,只是留下的一定要出于自愿。
“那就打扰汉王了。”墨卿见张政对他们开了个小口子,顺势留了下来。
墨卿知道张政出身于乡野,没准对墨家不了解,等自己显露几手真本事,张政自然会对墨家重视起来。
张政命人给墨卿等人安排了住处,将所有的人安顿了下来,搭上几顿饭,留个善缘,张政倒不心痛。
安顿好墨卿等人,张政继续忙碌政事了,他想墨卿在这呆几天没意思也就走人了。天下抗秦的人很多,比张政实力强的大有人在,墨卿很快就会有新的抗秦伙伴。
可第二天一大早墨卿就出现在了张政的面前,“汉王,能不能带我见见这里的工匠,没准工匠中有我墨家弟子。”墨卿给自己找的借口很不错,墨家的老大看看自家的弟子不算是过分要求。
“好,我这就陪您去看看。来人备车。”张政心中一动,觉得这是一个好机会,如果借此机会弄明白哪些人是墨家弟子对汉国来说是好事,这些人今后都应该在严密监视之下。
汉王要出行护卫的士兵立即准备好了车辆,张政热情的邀请墨卿同乘一辆车。
墨卿看着张政所乘车辆,对张政的好感度大增。
墨家思想上主张节用,就是提倡节约反对浪费。
而张政出行时很符合这个思想,张政的车跟普通人一样,没有加宽加厚,更没有金银装饰,甚至连彩绘都没有。
“汉王对于衣食住行的要求倒和我们墨家所追求的暗合。”在车内墨卿忍不住想把张政拉入墨家行列。
见到张政之后,墨卿已经多次暗中观察,张政的行事不是做假,虽
第四十一章 子弟学校
工匠新村旁边一排特殊的房子吸引了墨卿的注意,这些房屋相当高大,外墙是白色的,看着十分干净整洁。
“那是工匠子弟学校的校舍。我带您去看看。”工匠头目十分自豪的向墨卿介绍着。哪些是可以给墨卿看的他已经接到了通知。
“那墙怎么是白的”墨卿发现这里的房子许多都是白颜色,不知道是不是这里人的特殊爱好。
“汉王命人制造出了石灰,其他的房子只是简单的刷了一下,学校的里外都是用石灰抹了一层的。”工匠头以前也没想过自己的子弟能在这样的屋子内学习。
走近校舍一阵稚气的读书声传来,看来在这里上学的孩子真不少。
“所有工匠家的孩子都在这里读书学习。”张政带着墨卿来到教室前说道。
“汉王是想将这些孩子培养成文人,将来出仕做官吗”墨卿觉得工匠子弟要是能出几个当官的也不错。
“当官不见得都是文人,技艺高超的工匠同样也是可以当官的。在工匠子弟学校中不但教孩子们识字也教他们各种手工技能。”培养一个文人的周期很长,对张政来说也没什么实用价值,张政办这所学校更多的是解决工匠们的后顾之忧。
汉国工匠营中的劳动强度是很大的,工匠每日里要从天亮一直干到天黑。连妇女也在做辅助性的工作,工匠们的孩子没人照看。张政干脆办起了幼儿园和小学,将孩子们集中起来看管。年纪小的孩子张政找来先生教他们识一些字,大点儿的孩子在识字的同时还要跟师傅学习各种技能。等到熟练了就可以转到作坊中当学徒工了,这样既节省了人力,又让孩子们学到了知识。
“不知先生的束脩几何”墨卿还是很接地气的,知道工匠们过的是什么样的生活,很难拿出钱来给孩子请先生。
“先生是汉王出钱请的,孩子们在这里上学时不要钱,大点儿的孩子做一些手工活还能挣点儿饭钱。”工匠头目向墨卿介绍着,话语中显露出对张政满是感激。
“汉王实行的真是仁政啊。”墨卿真心的对张政说道。
墨卿还是将自己看作和工匠们是一类人,如今贵族和大王能够看的起工匠的并不多,更别说为工匠们谋福利。
“仁政谈不上,这只是为了让工匠们能够安心劳作,并给工匠子弟一个上进的机会。”所有的人都平等拥有受教育的机会这种想法在张政头脑中是根深蒂固的,只是现在条件不允许,张政只能从这些工匠子弟做起。
教室内的先生知道张政到来,停了课带着孩子们来见张政。
“汉王您可回来了,教孩子们识字我还可以免为其难,这算术之法,我还有许多地方要向汉王请教。”以前张政经常到学校来,教书的先生还曾被张政叫来集中学习了一段小学数学课程,所以跟张政说起话来一点儿也不拘谨。
“先生辛苦了,有时间咱们一起探讨。”张政对先生十分客气。在不缺吃少穿的情况下被人尊重十分重要正是张政的态度,让这些先生心甘情愿的在这里教导小孩子。
“这么小的孩子就能学习算术之法”墨卿对此很感兴趣,墨家思想中有一项是天志,也就是要掌握自然规矩,算学自然是要学会的。
“小孩子天生聪慧,简单的加减乘除还是能学会的,何况汉王编的课本也十分有趣,孩子们都喜欢学。”教书的先生觉得张政编的课本很好用。
“汉王还能编写算学书”墨家一向对王没什么好感,觉得他们只是会吃喝享受的饭桶。张政能够上阵厮杀已经很不简单了,这又跨行干起了文人的活,墨卿不得不奇怪。
“只是些教小孩子的简单东西。”张政客气道,从教书先生手中拿过一卷竹简递到了墨卿手中。
墨卿打开竹简仔细观看着,张政将后世小学数学课本抄了半本,弄的图文并茂,这让墨卿大开眼界。
“这些奇怪的符号是什么”墨卿有些尴尬了,这小孩子学的东西他看不懂。
“这是汉王发明的数字写法,用来计数,运算十分方便。我们都称它们为汉王数字。”先生
第四十二章 倒霉的赵王武臣
传令兵急忙向张政作了汇报:“赵国出事了,赵王武臣死了。”
这真是一件惊天的大事,张政只好向墨卿说声抱歉,命人先送墨卿回去,张政需要马上处理这突发事件。
赵王武臣就是那个想要进攻张政,被张政抓了俘虏的汉国的邻居。
说起来这武臣也真够倒霉的,被张政活捉吓个半死,好不容易盼到张政以大局为重把他放了回去,放回去没几天又被他手下的将领李良把老窝给端了。
武臣从张政这里被放回去,加强了对赵国的控制,一心防着张耳跟陈馀。还好这二人没有什么异动,武臣这才放下心来。
位子坐稳了,武臣的雄心又起,派出手下大将李良夺取太原,李良进攻到石邑遇上了秦军名将王离。
王离是个足智多谋之人,让人给李良送来了一块一尺长的木板,上面写了点儿字就将李良吓了回来。
一尺长的木板叫作尺牍,秦人写信常用,只是写完信后要仔细的封好。而王离给李良的信却没有封,好好的信变成了明信片。
王离在信上写道:“爱卿李良,你曾经是我手下的大将,你得到了我的信任,可是如今你误入歧途,我不怪你,如果你能够在新的形势下有所领悟,反赵为秦的话,那么你不但会得到赦免,你还有新的奖赏。”
王离也是胆子大竟然敢冒用秦二世的名义写信。
李良的胆子就小多了,李良以前是秦将,反叛参加了起义军。这封信一路传递过来,不知多少人看过,要是传到武臣耳中,不知武臣会怎么想,不行得先回去和武臣说明白。
李良就这样带着队伍退了回去,归心似箭的李良已经看到了邯郸的城墙,忽然一支人马浩浩荡荡迎面而来,李良抬眼望去,前方旗幡招展,却是一副王驾。在赵国大地上只有一位赵王,而赵王武臣又有到处溜达的习惯,要不然也不会被张政抓了去。
李良赶紧滚鞍下马,跪在路旁迎驾,等车马到了跟前李良大声道:“臣李良拜见大王。”
李良喊完了,就等赵王说“平身”好起来,可他等了半天也不见回音,反而是闻到了阵阵香风。
李良心想这赵王今天是怎么了。
李良直起身子偷偷观看,只见面前车上坐着一个身穿华丽服装的妇人。那妇人两眼迷离,两腮绯红,分明是喝多了,连看都没多看李良一眼,车队就那样骨碌碌从李良眼前走了过去,留下了李良和一众手下在那里吃土。
李良心中有气,自己拜错了人,而且拜错的还是个女人。
“那女人是谁”李良气愤的从地上跳了起来,拜错了也就罢了,自己也是名将军,那女人连礼都不回一个。
“那是赵王的大姐。”李良的左右随从也很气愤,还得好意提醒李良。
“跟我来,杀了那个女人。”李良暴怒了,赵王见他都要客客气气,一个女人竟然如此无礼。
李良翻身上马冲了出去,没一会儿就追上了武臣姐姐的车队,飞驰的战马直接撞翻了武臣姐姐的乘车,李良的随从见主将发了狠也跟上来一阵砍杀,立时车队就没有一个活人了。
李良看着满地的尸体知道自己闯祸了,一不做二不休,李良令旗一指,带领部队直接冲进了邯郸城。
进城之后李良直奔王宫。
王宫中的武臣还没弄明白发生了什么事,就被冲过来的李良当胸一剑穿了个透心凉。
“将城内所有官员杀光。”李良也是杀红了眼,既然反就要反个彻底。
李良的手下接了命令开始在城内大肆杀戮,赵国邯郸城内的官员死了大半,其中就包括左丞相召骚。
当初召骚被逼着承认武臣称王,还被安了个左
第四十三章 难民
李左车判断赵国不会马上对汉国发动进攻,大家都松了一口气。
元芳却说有一件事比打仗更急迫,大家听到这话全都严肃起来仔细听元芳说话。
元芳将汉国民政这一块管理的井井有条,已经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大家对他是真心的尊重。
元芳说道:“这件事就是难民问题。赵国的内战一起大量的赵国百姓为了逃避战乱跑到了汉国境内。他们逃跑时慌不择路,很多人都没有随身携带粮食,几天后这些人就会挨饿,我们不进行救济就会有人饿死,如果救济将会消耗汉国大量物资,对于我们整军备战很是不利,而且陡然增加这么多难民必然会有许多不法之徒铤而走险,官府管理的压力十分的大,这些甚至有可能激起民变,给我们造成更大的麻烦。”
“那就带兵守住边境,不让赵国人过来,谁知道他们中间有没有赵国的奸细。”丁勇想到了一个十分简单的办法,实际上这也是以前各国通行的作法。
“这样不太好吧,我们不能眼看着他们去死,人口也是国力的一部分,如果能将这些人留在汉国,对于增强汉国的国力还是很有作用的,只是现在艰难一点儿。”吕臣穷人出身,很是同情那些遭受战乱之苦的人。
“难民是要接受的,不过要制定一个好的章程,不能让难民死掉或乱起来,同时派出军队维护秩序,防止有人借机生事。”张政为难民的安排定下了调子。
张政责令元芳负责难民的救济,李左车派出队伍监视混战中的李良和张耳、陈馀。
几个人又商议了一些细节,这才相继离去了。
出了这种状况张政肯定不能呆在王宫中不闻不问。
张政决定去看一下那些难民的情况。他带着几个随从换了百姓的衣服来到了蓟城外为安置难民开办的粥场。
元芳的工作效率很高,在军队的配合下将从赵国跑来的难民全都挡在蓟城之外,城外开辟了专门的粥场对难民进行甄别和救济。
张政见粥场内黑压压的挤满了人,这么短的时间内竟然聚集了上万难民,后续难民不知还会有多少,感觉这救济工作压力很大。
“排队,排好队,男的滚到那边去!”官府的差役怒骂道。
寒冷的冬日里给难民发放了半天的食物,差役的心情肯定不会好,尤其是见到了不守规矩的。
“你这是什么态度,告诉你们我家公子是赵国的贵族,遭了兵难才到这里,要不然你这下等人连跟我家公子说话的机会都没有。”那个被差役骂了的公子模样的人竟然还有几个随从。
“男子汉想吃饭到那边干活领食物,休想在这里白吃饭。”差役寸步不让。
“我是贵族,是干那粗活的人吗,让你们当官的来,没准他们还要用酒肉招待我呢。”那位公子的架子十足。
差役懒得跟他们废话,示意旁边的士兵将那一伙人轰走。
“还自称什么汉国,一点儿尊卑礼仪都不讲,管不起难民的饭就别装好人。”那公子在那里跳着脚不想离去,而且开起了地图炮。领粥的队伍一片混乱。
无辜的被人骂维护秩序的士兵火了,抡起枪杆就要抽那伙人,张政赶紧命随从过去制止,好心施粥再弄出流血事件就不好了。
张政来到那公子面前问:“发生了什么事。”
在场的人还是有眼光的,张政穿着干干净净,还跟着随从料定他不是普通人,所有的人都安静下来。
“你是汉国人”那公子问道。
张政点头。
“我是赵国贵族赵林,是赵王一系。由于兵乱到汉国避难,汉国既然设立粥场就应给我们提供食物,为什么这些差役非要我们干活才发给食物,是不是你们大王发下来的粮食被他们贪了。”赵林觉得张政在汉国应当有点儿地位,上来开始告那差役的状。
“这些人是你的随从”张政疑惑的望了望赵林身后谦卑的站着的一伙人,那些人明显对赵林很是尊敬。
&
第四十四章 垂死的贵族
张政对向他施礼的众人一一还礼,然后命令差役们继续施粥,恢复了现场的秩序。
赵林带着几个随从愣愣的站在那里,张政对他说道:“在汉国劳动没有贵贱之分,只有能干与不能干,用自己的能力和技能换来粮食与财物比接受别人施舍要强的多。饿上三天你会发现你的技能增加不少。”
赵林的脑子有点儿转不过来,这个汉王的说法与他先前被教导的不一样。站在那里想自己有什么技能可以换来食物。
“你没有干活的力气,其实也可以比别人干的好,你应该读过书,到官府那里肯定能被录用,你管理过门客和家丁,有管理经验用不了多长时间就能被重用,如果你足够的拼,在汉国再获得个爵位也有可能。”张政并不认为贵族们就一无是处。在秦朝知识还是被少数人垄断着,所以才会有各种世家,一代传一代,这里面不仅仅是财富的传承,还有知识的继承。
张政不再理赵林,示意粥场的官员带着他到处走走。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