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大明春色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西风紧
“王爷说得好有道理呀。”姚姬轻笑道,她说话时十分婉转、抑扬顿挫,有股子媚气,但年龄小声音清脆,又带着些许清纯稚气。朱高煦听在耳里,真是说不出的滋味,顿时便上下打量着姚姬,她的头发已经长起来不少了,清秀的短发别有风情,少两分柔美、多了几分俏丽。
就在这时,杜千蕊的声音道:“王爷,我买到海味了……姚姬妹妹也在哩?”
姚姬完全没有轻视杜千蕊的意思,马上便亲切地说道:“王爷刚进来,我在这里碰见了。听说姐姐有一手好厨艺,王爷可有口福了。”
“等吃饭的时候,你们都来一起尝尝杜姑娘的手艺。”朱高煦道。
他便留两个女子说话,自己先走了。
朱高煦来到书房,便开始寻思,刚花钱买的那个铺子,还是有用的……不过现在不用着急了,可以花点时间将其改建装潢一番,以便在那里见一些特别的人……
比如驸马王宁的儿子王贞亮,几年前营救朱高煦兄弟,出了大力,说好了“重逢徐旧”的,朱高煦却一直没去见他。
王贞亮的爹却当真是个妙人儿,提着脑袋做奸谍、为靖难军提供情报,等靖难成功了,王驸马从诏狱里出来,居然不居功……并且突然醒悟了、信起佛来,还劝皇帝也信佛,当场就让皇帝不高兴了,不过皇帝念功、依然承诺要封王宁为侯。
不管驸马王宁怎样,朱高煦和王贞亮年纪相仿,关系一直很好。他不想明目张胆地去“拉拢”勋贵,最好见面低调一点好。
天子脚下,想有几个耳目并不容易。否则刺探消息的事都被藩王干了,还要锦衣卫作甚?
特别是在现在这种节骨眼上,太子之位未决。朱高煦不想表现得让父皇太为难……这事儿朱高煦早就想过千百遍了,结论从来没变过:大哥才会是太子!
于是朱高煦便找出纸笔,开始重新设计那面铺面。房子是两层的楼,后面有个小院。朱高煦在纸上画草图,准备将原来的铺面修成一个甬道,让马车可以直接进院子。然后将做生意的铺子大堂开在二楼,在外面修建一座楼梯,可以从街上直接到二楼大堂,以接待普通的顾客。
如此当然会影响生意,但朱高煦并不是想经营买卖。
前世他就是一个很有梦想的人,向往一些有意思的生活方式,只是没钱实现。到了大明朝,他感觉当王爷挺好的……若非有人从根本上威胁他,他确实不愿意舍了老命去争甚么皇位。
构思妥当,朱高煦拿着图纸,便找来陈大锤,私下里又描述了一番,叫陈大锤拿钱去找人干那件事。





大明春色 第一百五十九章 故人重逢
徐辉祖在家里听说了景清被刺|杀的事,便想起来:那个叫方忠义的侏儒,他是见过的!
之前徐辉祖为了能挂帅出战,去交好儒士方孝孺。方孝孺屏退左右、独独留下一个侏儒,还介绍过侏儒方忠义的来历,正是那刺|客!
此时徐辉祖不禁叹息道:“朝廷诸公,尚不如一个侏儒深明大义!”
“请公慎言。”旁边来报信的人小声提醒道。
徐辉祖冷笑了一声,他根本不怕。京师刚破,就有人想抓他,他拿出太祖赐的免死铁牌,说自己是开国功臣之后,连锦衣卫也不敢动他!
现在燕逆无非只能把他关在府上,想削他的爵位而已。
……景府的人披麻戴孝,一片哀恸之声。景御史的灵堂已经设好了,陆续已有朝中大臣前来悼念,最先来的是杨荣、蹇义等人,他们不仅口上表达哀伤之意,神情也隐隐有兔死狐悲之感。
来的人们与景夫人说“节哀顺变”时,都拿目光来瞧跪在旁边的小娘,杨荣更是看了那美女子不止一眼,与景夫人说话也心不在焉。但没人向客人引荐一个小娘。
身穿孝服的绝色小娘正是妙锦。她穿着一身白孝服,素净得没有一点装扮,却天生艳丽,梨花带雨的样子,又多了几分楚楚可怜的模样。
她此时内心正纠缠不清,伤心之余、心里竟然隐隐有点庆幸家人免遭罹难,但刚想到这里,她就赶紧摒除这些杂念……实在太大逆不道了!她非常惧怕,不知自己为何会那么坏,亲爹死了竟然会冒出如此想法,简直不忠不孝!
眼前那么多投降燕王的大臣前来长吁短叹,更让妙锦觉得十分荒唐。先父本来是要去杀燕王的,现在却变成了燕王的忠臣……
父亲一死,妙锦也不用死了。她跪在灵堂上,想到自己未出嫁已失去贞洁,还是父亲仇恨的人的儿子,她更是羞愧难当。
就在这时,忽然有人喊道:“圣上驾到!”
灵堂里披麻戴孝的亲眷,以及前来悼念的宾客,皆尽面露惊讶。天子居然亲自临幸,这简直是莫大的恩荣。杨荣、蹇义等人无不显出欣慰之色,圣上对那些前朝的人、只要投降了,还是很有诚意的,并非只在意原来燕王府的人。
一大群人顿时走出灵堂,前去迎驾。
景府大门大开,皇帝的大轿径直抬进府中。朱棣便从轿子上下来了,说道:“平身罢。夫人节哀顺变……”朱棣和景夫人说话,目光却顿时看向后面的妙锦,他眼睛微微一亮,“这不是徐妙锦么?”
妙锦只得上前屈膝。不知为何,她看起来竟然比在燕王府时妩媚美|艳多了,似乎更有风情,哪怕穿着一身素淡的白衣。
朱棣微微一怔,忙道,“王妃总念叨你,景御史的丧事办好了,你多进宫看看王妃。”
“遵旨。”妙锦低着头道。
朱棣马上又转头看向景夫人,十分大方地说道,“让景御史在泉下安心,朕要赐景夫人一个诰命,必不能让忠臣家眷无依无靠。”
景夫人忙跪倒道:“妾身叩谢皇恩。”
妙锦听罢,埋头跪在那里更觉得有点晕头转向,今早还担心全家被燕王诛杀,这会儿燕王竟然来赏赐她们家了。世间之事,时不时总会叫人猝不及防。
……
听说景清家办丧事的时候,世子高炽也去悼念了。但朱高煦没去……做这种小动作、是甚么想法,父皇马上就能明白。不然父皇那么忙,亲自去景府作甚?无非收买人心而已……而且干这种事、是明目张胆地收买!
过了一阵子,朱高煦等自己的玉器铺子重新装潢好,便做自己的“买卖”去了。
陈大锤赶车,朱高煦谁也没带,就只带了杜千蕊。
杜千蕊知道他的秘密够多了,有君影草的事、甚至关妙锦在酒窖的事……她住在北平郡王府内厅、长达半年之久,估摸着或多或少也知道一些。朱高煦很信任她。
玉器铺大抵正如朱高煦设计的那样,前门修了一道夯土砖石的楼梯,从石梯上二楼才是大堂。而梯子下面的铺面已修了墙堵住了,只留一道甬道。
陈大锤下车打开甬道的门,便将马车径直赶进小院。坐在马车上的朱高煦和杜千蕊,连面也不用露一下。
朱高煦走下马车,又伸手将杜千蕊扶下来。此时的马车是大木轮子、离地高,朱高煦觉得比后世的城市越野还要高,女子穿着长裙子上下还真不太方便。
他下来后便走到前边,说道:“前两天我说过王贞亮的府邸,大锤还记得位置么?”
陈大锤点头道:“在幕府山那边。”
“甚好。”朱高煦便从怀里掏出一个空信封,上面只有他的亲笔二字:故人。他递给陈大锤道,“去见王贞亮,请他到这里来叙叙旧。”
陈大锤抱拳道:“末将得令!”
朱高煦又对杜千蕊说道:“杜姑娘心灵手巧,上次做的生蚝很好吃,我叫人又买了一些、陈大锤送到这边来了。今日还要劳烦杜姑娘再做一顿,招待我那表兄。”他笑道,“咱们表兄弟儿时就是玩伴,不然一般人可吃不到杜姑娘做的菜。”
杜千蕊微微屈膝道,“王爷客气啦,我这便去准备。”
朱高煦便犹自从院子里面的木楼梯走上二楼大堂,大门还没开,用木板拼镶关着。他挑了几块浑浊的玉,当场将其各摔成两瓣,一瓣重新放到那木格子上、一瓣揣进自己怀里。
他揣好碎玉,便找到一个穿堂,走进了另一间同样摆放着玉佩货物的书房里,坐下等着。
等了许久,陈大锤上楼找到朱高煦,禀报王贞亮到。朱高煦便走到院子里的木楼梯上,抱拳笑道:“表兄别来无恙?”
“尚好尚好。多谢高阳王挂念。”王贞亮也拱手陪笑道。但朱高煦马上就发现他笑得有点勉强。
于是朱高煦便将王贞亮迎到刚才的书房,在一张几案旁边坐下来,开口道:“令尊从诏狱出来,现在身体好些了罢?”
“并无大碍。”王贞亮沉吟片刻,便道,“实不相瞒,家父之前被锦衣卫逮入诏狱,不得已供认了一些人,致使燕王府奸谍被杀多人。后来徐都督被杀之前,建文君亲自提审过家父……”
“哦!”朱高煦恍然地点点头。
驸马王宁富贵险中求、冒着大险屁|股坐到燕王府这边,如今成功了,他居然信起佛来……朱高煦这才明白,原来玄机在这里。
“表兄别太担心,驸马应无大碍。”朱高煦好言道。
王贞亮不置可否。不管怎样,王家之前的功劳、几乎是白干了!
朱高煦当即摸出半块碎玉,递给王贞亮道:“以后表兄若要见我,便到这玉器铺来。若是铺子关着,就将半块玉丢进窗缝里;若是开着,你便花十贯宝钞买走铺子里的半块玉。等咱们见了面,再把这些东西物归原处。对了,几年前孝子街那处仓库,还在表兄之手?”
王贞亮点头道:“还是那俩老夫妇守着。”
朱高煦道:“那便好了,要是我想与表兄徐旧了,便拿半块玉送去孝子街,与你手上那半块正好合拢。”
王贞亮看了朱高煦一眼,“高阳王想得周到。”
朱高煦不动声色道,“我若能帮到你们家的地方,定会尽力。以报当年表兄出手相救之恩。”
王贞亮听罢忙道:“不过举手之劳,不敢不敢。”
“我记得原来表兄做过锦衣卫佥事?”朱高煦又问。
王贞亮道:“现在咱们父子都已卸任,赋闲在家。”
“无妨。我今日冒昧相邀,只是想听听建文朝时、官场的逸闻趣事。表兄可否说说?”朱高煦微笑道。
“愚兄定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王贞亮拱手道。
就在这时,身穿浅红丝绸襦裙、大红帛带的杜千蕊走进来了,端着一只木盘,上面放着一盆蒜油烫生蚝、一只细颈酒壶、两个酒杯、两双筷子,她轻轻将东西一一放到几案上,然后屈膝道,“王爷、王佥事,请慢用。”
王贞亮转头看着杜千蕊,张着嘴,指着她半天说不出名字来,“叫甚么来着……”
“小女子杜千蕊。”她轻声道。
“对!对!”王贞亮看着她,又转头看朱高煦,笑道,“哈,高阳王真是性情中人,怎么把富乐院的姑娘也弄到这里来啦?”
“说来话长。”朱高煦笑道,“不过今日咱们的相逢乃因徐旧,自然都要是故人才行。纵是萍水相逢之人,数年之后却能在别处重逢,是不是别有一番感概呀?”
王贞亮笑道:“高阳王当真是个妙人儿!”
朱高煦心道:我觉得你爹才是个妙人儿。
他便又说道,“杜姑娘亲手做的生蚝,我不知此时有没有这种做法,也不知是否合表兄口味。先尝尝,吃了再说!”
“高阳王,请。”王贞亮道。
朱高煦笑道:“都是故人,总顾着那些繁文缛节便没意思了,随意随意。”




大明春色 第一百六十章 只是过程
蒜味冲散蚝的腥味,十分鲜香可口,再配上米酒的清洌,真是爽口。不必狼吞虎咽,只消一点点地慢慢品尝,一顿饭吃上很久,也不会觉得腻。
当然还是要看和谁一起吃,这才最重要。
闹市中的幽静屋子,清雅稀疏的竹帘里,杜千蕊弹着节奏舒缓的琵琶,清脆动听。朱高煦与王贞亮谈话的间隙,便吃一口生蚝、品一口米酒,然后倾听一会儿琵琶音律,没有一刻觉得无趣。
他拿起细颈的酒壶斟酒,欣赏着竹帘里美人若隐若现的姿态,不禁说道:“人生只是个过程,就算咱们有事要做,也不必让过程那么无趣。”
这才是他前世一直向往的日子,而不是成天穿着一身沉重的铁皮、睡在帐篷里。
王贞亮听罢想了想,虽未认同,却饶有兴致地听着。
建文朝以来,王贞亮一直在京师,还干过锦衣卫武将,知道很多朝中大臣的事。于是他们陆续聊了不少人,等说到齐泰这个“大奸臣”时,朱高煦越来越有兴趣了。
当年主张削藩的大臣不少,大多是文官,齐泰也是其中之一。朱高煦发现齐泰做过的事,与黄子澄、方孝孺都不相同。齐泰没有黄子澄说话管用,也没方孝孺的士林地位,但他比较务实,而且大多策略在事后看来十分有道理。
朱高煦不喜那些空谈大道理的文官,反而很欣赏齐泰这样的人,任兵部尚书便懂兵事、也没有尸位素餐。
此人出身寒微,年轻时和武将张信争一个窑姐还没争赢,却能被太祖选作顾命大臣之一,并非浪得虚名。
但齐泰有个最大的问题:名字上了“靖难”奸臣榜,不可能被今上宽恕。靖难之役一结束,齐泰便会永远地被钉在奸臣的耻|辱柱上!
这样的人,能用?他想了想,觉得可以试试。因为按照之前朱高煦为自己谋划的长远“职业规划”,收拢建文朝的废弃资源,是他扩充实力的一条蹊径。
齐泰这样的人,事到如今、简直报废得不能再报废了。
朱高煦不动声色地随口问道,“齐泰还没死?”
“肯定快了。”王贞亮道,“今上带兵过江之后,大势已去,齐泰居然号称要去招兵继续抵抗,出京之后人便不见了。我瞧他是找借口想跑……”
“呵!”朱高煦顿时笑了起来,“其实怕死没甚么错。人生而有求生欲,那是本性。不然的话,所有人都不怕死,豁的出去,这天下能有秩序、还能治理?”
“高阳王言之有理。”王贞亮点头道,“不过怕也没用。齐泰家势不行,没甚么有权势的亲朋好友,朝廷悬赏出去,他跑哪去?”
朱高煦不慌不忙地挑了一块蚝肉,蘸了一些蒜泥,吃完了才不经意地问道,“那他现在跑哪去了,有消息么?”
王贞亮摇头道:“最近我不敢与原来锦衣卫兄弟来往,若是打听一下,或许有点线索。”
“不用了,我随口问问罢了。”朱高煦道。
他还有一条路子,原来想巴结讨好他的无名小卒纪纲,现在居然做锦衣卫都指挥使了!当年朱高煦和他见面时,关系不深、却还不错,现在也算是个熟人。
王贞亮又道:“齐泰有个学生,受过齐泰的大恩,很少有人知道的。我也是干锦衣卫时查到了那事儿,本来并不要紧,我不知怎么还记得……哦对了!之前高阳王派一个叫侯海的文官儿,来京师问过张信的事,张信又和齐泰有恩怨,我便顺便查了一下齐泰。”
“学生?”朱高煦好奇地问道。
王贞亮道:“那学生叫高贤宁。”
朱高煦恍然道:“在济南城写《周公辅成王论》的人?”
“正是。”王贞亮道,“所以我才想起此人。今上也记得那篇文章,正想召他进京做官哩,可人却不见了!”
朱高煦微微点头。
一顿饭从中午一直吃到下午,朱高煦见时辰不早了,便叫陈大锤赶车、将王贞亮径直送到孝子街。王贞亮在小院里下车、又从院子里上车,自始至终在这里连面也没露一下。
……朱高煦也在天黑之前便回到了郡王府。当夜睡在姚姬房里,却辗转反侧怎么也睡不着,将白天从王贞亮那里听到的消息,反反复复地思量。
姚姬没睡着,侧身躺在那里,却一直没吭声。
第二天上午,朱高煦没出门,又在王府里到处转悠。这座府邸他早就熟悉了,几年前三兄弟在京师就在这里被关了几个月。朱高煦觉得还比不上他北平的郡王府……主要是北平郡王府有一大片违|章的园子。
就在这时,一个声音道:“王爷。”
朱高煦转身一看,王贵终于回来了!
“跟我来。”朱高煦径直说道。他一路留意府上的丫鬟,带着王贵到了杜千蕊房里。杜千蕊上来屈膝执礼,脸上也带着惊喜,“王公公回来了哩!我到京师后,便发现王公公不在,又不好问。”
王贵道:“多谢杜姑娘记挂,咱家留在北平有点事,回来得迟一些。”
当年朱高煦等人从京师逃跑回北平,路上就有王贵和杜千蕊,到了北平后王贵和杜千蕊见面的时间也多,他俩确实比较熟悉。
朱高煦道:“等会儿你们再徐旧,我先与王贵徐徐。杜姑娘把门关上,在暖阁外面坐会儿,看着是否有甚么人靠近。”
“是。”杜千蕊轻声应道。
于是朱高煦便与王贵一起进杜千蕊卧房旁边的耳房,这耳房本是给值夜的丫鬟住的,连窗户都没有。
王贵便将瞿能父子一路上的经历、找到的世外桃源、如何乔装驼运粮食等事都一一小声地说出来。
瞿能还救过两个小娘,不过被山匪折磨太甚,没几天就病死了。
王贵几乎用耳语的声音道:“奴那石洞出口在悬崖上,离山谷很高,只有一条在石壁上凿出来的路,下面一段还得爬藤条下去,乃是出山的唯一通道,瞿将军父子合力推了一块大石头将洞口堵了……”
朱高煦在耳房里听王贵描述,听得十分仔细,二人窃窃私语地谈论了良久。




大明春色 第一百六十一章 周公成王论
洪武门内的御街两旁,全是中|央衙署,五军各都督府、锦衣卫、太常寺,以及六部诸衙等等。酉时走到洪武门附近,还真是随便泼一盆洗脚水,泼中一个官也是三五品。
这时有马队从洪武门内出来,大红的斗篷如云一样,将中间一个身穿赤红团领、头戴乌纱的武官护在中间,排场阵仗相当了得。
那武官官位不算高,三品而已,大明朝武官的品级普遍高、京师的武官动不动就一二品,这个三品官真的很普通……却没人敢惹他,因为他是锦衣卫都指挥使纪纲!
洪武末年,太祖削锦衣卫刑讯缉捕之权。但现在锦衣卫的所有权力已恢复,且有过之而无不及。管你是勋贵还是部堂大员,得罪了锦衣卫都指挥使,肯定没好果子吃!
而这任都指挥使纪纲更坏,与官|场上的陈瑛勾结,简直是人见人厌。路上的官员纷纷回避,不想与锦衣卫都指挥使打招呼、也不敢惹他们。
就在这时,前面忽然一声马嘶,穿着红披风的校尉顿时大骂道:“骑马不长眼,是不是想死?”
“嘿,这位军士兄弟,火气太大啊。”一个身穿灰色袍服,头戴网巾的高壮后生道,他脸上竟还带着微笑,好像一点都不怕这帮人。他又道,“买点云南茶喝,要熟茶,去肝火。”
校尉听罢一愣,见那后生的穿着虽然乍看普通,却都是好料子、且熨得很整洁,腰间还挂着黄金拼镶的剑鞘。敢在洪武门带剑的人,不会是普通人。但校尉还是不怕他,径直骂道,“锦衣卫都指挥使借道,快滚!”
就在这时,纪纲的声音道,“哎哟!大水冲了龙王庙,这不是高阳王吗!”
纪纲瞪圆了眼睛,竟然翻身下马,走到朱高煦马前拽住他的马缰,点头哈腰道,“末将拜见高阳王。”
周围的将士都傻眼了……但纪纲的表现并不过分,因为高阳王名声在外,恶名比纪纲早多了!锦衣卫要整人,还得先抓人回去安罪名,稍微重要的官得皇帝默许;而传说中高阳王根本不问青红皂白,在战场上杀人如麻,在京城也不管你什么官,直接当街打死再说!
纪纲马上指着刚才骂人的校尉道,“你是不是活得不腻烦啦,知道这是谁?高阳王!谁见了高阳王,不肃然起敬?老子把你骂人的舌头挖出来!”
那校尉一脸纸白道:“小人该死,小人该死!”
“言重言重。”朱高煦微笑道,“不知者无罪,我大人不计小人过。算了。”
大伙儿顿时觉得,这高阳王竟然挺和气的,并不是传说中那么可怖。
朱高煦又道:“纪将军不错哩,瞧这队伍阵仗!我当年就看你绝非池中之物。”
“哪敢哪敢。”纪纲陪笑道,“小的刚办公出来,王爷是微服私访,要不然您的仪仗,谁敢仰望哩?”
“哈哈哈……”朱高煦笑道,“我要去西边,纪将军顺路?”
纪纲忙道:“顺路,顺路。王爷请!”
纪纲重新上马,拍马靠近朱高煦。这时朱高煦开口道:“我听说纪将军以前是生员,有个同学……”
话音刚一停顿,纪纲便挥手让身边的人马离远点。
朱高煦看在眼里,便降低了声音,“有个同学叫高贤宁?”
纪纲道:“是哩。当年在县学里,高贤宁乃温润君子,学问好。县令、教谕、同窗无不喜高贤宁,却都不见待俺。唯独高贤宁不弃,常与俺饮酒作对,多番出手资助……”
“哈!没想到纪将军竟然能吟诗作对,乃文雅之人?”朱高煦笑道。
纪纲恬着脸道:“让王爷见笑了,好歹俺也曾是生员,虽然是被赶出县学的生员……高贤宁这人确实不错,有古君子之风,以诚待人,谁都爱与他来往。”
“难怪我父皇想召他进京。”朱高煦微笑着,忽然诈道:“我听说,纪将军知道高贤宁在哪!”
1...5859606162...423
猜你喜欢